樂高如何擁抱數位,乘著社群浪潮重回玩具龍頭寶座

20401066_10155467474016678_1455468329_n

TP Lin, Associate (林子樸 / 經理)

負責投資。七年光電產業經驗,為隆達電子創廠員工之一,見證公司成立、併購與上市,過程中經歷產品研發工程師、研發主管、專案管理等不同職務歷練。在 AppWorks 負責協助軟硬整合新創團隊,充分運用台灣與中國的硬體製造能力。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光電碩士。

如果我說,有家公司在 2008 年的金融風暴中還能達到兩位數成長,甚至獲利,你一定以為那是家營業額不高的新創公司。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家歷史近百年、年營收破十億的老公司,而且她的核心產品不曾改變,一直都是簡單的 ABS 塑膠積木,你應該可以猜到這家公司就是樂高 LEGO!

20915869_10155535040616678_1844955843_n
2008 – 2016 年,樂高公司的營業收入與稅後淨利變化
資料整理:AppWorks

不只營收,樂高的品牌影響力多年來也持續擴大。在 Brand Finance 公布的 The Most Powerful Brands in 2017,她便拿下了第一名,連網路界龍頭 Google、知名運動品牌 Nike,以及孩子最愛的 Disney 都只能排在她後面。

螢幕快照 2017-08-21 上午10.43.15

The Most Powerful Brands In 2017              資料來源: Brand Finance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樂高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喜愛者不分大人小孩遍布全球,甚至連買樂高都可以變成一種投資,每天都有人上 Brickpicker 看自己手上樂高的漲跌,有些套組在五年內便漲了六倍多,比同期的黃金漲幅還大。如此深具魔力的產品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藉由 System of Play ,創造積木的無限可能

樂高公司成立於 30 年代,一開始她只是家木頭玩具公司,一直到 50 年代,才由當時的掌舵者,同時也是創始人 Ole Kirk 的兒子 Godtfred 樹立了今日的面貌。

他捨棄了原本的木頭產品,專心聚焦在塑膠積木上,並發展出一個新的概念 – System of Play ,意即所有積木 (Brick) 都是樂高系統的一部份,你能夠用無數種方式拼組並拆卸它們,且幾乎找不到任兩個零件是無法連接在一起的,光是六塊相同顏色的樂高積木,就有 9.16 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然後他思考著這家積木公司的定位,寫下了他覺最重要的十點:
1. 具有無限的拼組可能性
2. 適合女孩,也適合男孩
3. 老少皆宜
4. 一年四季都可以玩
5. 可帶來具啓發性又愉悅的玩樂體驗
6. 拼砌不受時間限制
7. 想像力、創造力和成長
8. 更多樂高玩具,更高玩樂價值
9. 保持與時俱進
10. 安全和高品質

於是,當你有了一組樂高後,你就會想要有更多組合方式,也會想要有更多的樂高。

而當一棟房子、一個城市被樂高加上創意而生產出來後,樂高並沒有停留在原地,她繼續推出車輪、推出人偶、推出了各式主題,如太空、城堡、海盜等各種系列,一路把樂高推向一個高峰。而後,樂高在 1990 年獲選為最成功的玩具公司,她憑藉的東西很簡單,就是一個具無限組合可能的積木,就像樂高自己所宣稱的

「我們有積木,而你有想法」

錯誤的發展政策導致創立後首度虧損

然而,到了 90 年代,電視遊戲與網路迅速佔領兒童與青少年的臥室和家庭中的客廳,樂高當時看起來就像家過氣的公司,產品不酷、消費者不愛,公司運作也像隻大恐龍,面對世代的轉變,反應慢又錯。她先是企圖擴張積木以外的市場,拍攝卡通,參與遊戲設計,更自建了周邊服裝和手錶生產線。

在積木這個核心業務上,為了刺激銷售,短短幾年內,樂高盲目開了一個又一個不受歡迎的系列,更大的人偶系列 – Jack Stone 便是一例。而樂高的基本積木更是從 7000 種一口氣增加到 12,400 種,複雜的產品線讓生產與管理都變得更加困難,導至樂高在 1998 年出現公司創立以來的首次虧損, 2003 年她更虧損了 16 億丹麥克朗(約 2.4 億美元),債務則高達 50 億丹麥克朗,一度瀕臨破產。

找回樂高的魅力,重新聚焦積木

於是,創辦人的孫子 Kjeld 不得不回來重新整頓公司,在一系列措施下,樂高算是穩住重心、重回軌道。但接下來呢?他決定重新聆聽客戶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那些一開始就熱愛樂高的客戶可以持續喜歡樂高?

“It’s about discovering what’s obviously Lego, but has never been seen before.”

於是,樂高成立了 Future Lab,他們的任務很簡單也很困難 – 成立樂高創新引擎。首要要做的就是瞭解小孩到底是怎麼「玩」的。經過一連串研究後,他們得到一個結論:現在的小孩並不覺得虛擬和現實有什麼分別,即便「玩」的時候也一樣。因此,樂高決定不抵抗數位化浪潮,而是更積極的思考如何讓現實體驗和虛擬世界中的樂高完美結合。

LEGO Ideas – 透過粉絲與社群尋找明日之星

2013 年推出的 Fusion 系列看起來可能是一個試金石:消費者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拍攝拼組完成的積木,用 App 掃描後,積木便會出現在 App 中,此時,App 中的內建人物便可以和消費者組好的積木開始互動。後來,這個系列一口氣登上了當年玩具反斗城熱門聖誕節玩具的榜首。

20938639_10155535040746678_376878645_n
傳產出身的樂高急起直追,完美融合虛擬與現實,博得更多大人小孩的喜愛

此外,樂高也更近一步利用社群的力量,先是和 CUUSOO 這個可以讓樂高迷上傳作品、討論與投票的日本網站合作,只要你的票數超過門檻,樂高公司就會審查提案,讓你的創作有機會成為樂高的正式產品,而後,樂高更順著這個概念成立了 LEGO Ideas,獨立進行上述票選活動,成立以來,已經從 LEGO Ideas 塑造出二十多款新產品。

每個月上傳到 LEGO Idea 的作品不計其數,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是能讓大眾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意。這樣的篩選機制可以讓樂高在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產品開發前,就先確定該項產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甚至可以藉此延伸發展出其他尚未開發的領域,如現在十分暢銷的 Minecraft 系列,就是當初在平台上廣受歡迎的提案。樂高公司與 Minecraft 的研發公司 Mojang 攜手合作,開發出一系列熱賣產品,而這個方法同時也提高了樂高本身的開發能量。一般來說,一個內部的好設計走到量產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但 LEGO Ideas 的提案,從審查通過到上市,平均只需半年。

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和客戶拉近距離的管道,試想有什麼事比得上自己的創意被自己喜愛的公司選為正試產品更能讓粉絲開心?此外,一個吸睛的提案往往可以在各社群媒體與論壇上引起熱烈的討論與分享,幫樂高做良好的宣傳與曝光。

20930857_10155535040811678_1855170454_o
LEGO ideas 透過公開票選,找出具市場潛力的創意

銷售、宣傳、試水溫,社群力量不容小覷

身為一家成功的老牌玩具公司,樂高在面臨時代轉變與網路興起時,也一度遭受重大挫折,但她並沒有因此倒下,而是重新聚焦在自己的核心,並積極與新世代結合,進而發展成全球玩具業龍頭,變身為一個年輕有活力並充滿創意的公司。

事實上,不只是樂高,越來越多大公司都在利用網路社群的力量,一方面刺激內部的創新動力,一方面測試這些創意的市場潛力。就拿 Sony 公司來說,她從 2014 年開始就分別在日本與美國的群募平台進行不同的測試,藉以判斷其產品的設計概念是否受歡迎,如智慧型門鎖「Qrio」、以電子紙製作手錶錶面的「e-paper FES watch」,以及最近期的 IoT DIY 套件 –MESH,都是經過類似過程,而有了量產與上市的計畫,到了 2015 年,Sony 更成立了自己的群募平台 – First Flight

由此可見,網路與社群絕對不只是宣傳或銷售路徑,它們同時也是很好的測試平台與獲得市場反饋的管道。當大公司都越來越注重、紛紛開始善加經營社群的此刻,向來以反應快、機動性高著稱的新創團隊自然更不該忽視這個領域。在悶著頭思考自己的產品該如何定位時,何不利用網路與社群,直接聽聽市場的聲音。

最後和大家分享幾個樂高 的小常識:
2015 年生產的輪胎組件數量:675,000,000+ (固特異輪胎同年的銷售量為 166,000,000+)
2015 年生產的人偶數量:725,000,000+ (全球人口 7,500,000,000)
2015 年生產的積木數量:72,000,000,000+
1958 年生產的積木與現今的樂高能完全相容

除了領先的技術,經營社群、加強對市場的掌握和瞭解,絕對是網路時代所有新創的一門必修課,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與我們一起探究社群的力量。

*除特別標注外,所有照片皆取自樂高官網與 LEGO ideas 官網

破除三種主要迷思,女性也可順利轉職軟體工程

15198147976_fc2051a4d5_k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AppWorks School 自 2016 年初開班以來,收到許多之前沒有程式、資訊科系相關背景,但想轉換跑道、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女性的申請表。

這些女同學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南轅北轍,有人是科技製造大廠的專案經理;有人是幼兒補教老師;有人在生技領域擔任了 5 年的檢測員;還有人是錢景看好的金融業儲備幹部,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在申請過程中出現某些擔憂和恐懼,像是「我快 30 歲才決定轉換跑道,會不會太晚?」、「參加短期集訓計畫,結業之後真的能夠跟本科系學生競爭嗎?」、「工程師大部分都是男生,文組的女生也學得起來嗎?」、「我對現在的工作雖然沒有熱情,但也還算穩定,轉職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都不一樣,所以,害怕與焦慮也不盡相同。以下我便針對女性轉職軟體工程最常見的三種迷思,分享我的見解,希望可以幫助你釐清想法,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

迷思一:___ 歲才轉換跑道,會不會太晚?

無論你在上方空格中填入的數字是多少,只要有足夠的決心,都不會太晚。我相信,你之所以想轉換跑道,一定是因為不滿意現在的工作型態、生活模式,又或者是看不到該產業的前景,想另求發展。與其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倒不如早點離開,把握時間去做些對自己來說有意義、更有未來,可以激發熱情的事。

一般來說,現代人至少會工作到 60 歲,60 減去空格中的數字,就是你還需要在職場工作的時間,而這個數字同時也代表著如果你不儘早嘗試轉換工作,就還有這麼多年要困在原本那個讓人不甚滿意的狀態中,然後,抱著遺憾,結束整個職涯。

當然,堅持在原有的跑道上繼續奮戰,或許會有意外轉機,讓你重拾對那份工作的熱情,你可以評估這個轉機出現的可能性,繼續等待,或是毅然決然採取行動,擁抱新領域的未知風景。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 Jing,大學主修心理,之前在非營利組織、品牌代理商工作,亦曾參與公共事務,多次跨領域嘗試挑戰,就為了找尋最能夠吸引自己、又具發展性的職涯領域。她在 28 歲時接觸程式後發現自己的熱情,選擇加入 AppWorks School,透過積極學習,她成功進入軟體開發領域,於 UDN 集團擔任 iOS Developer,享受充實工作的每一天。

迷思二:參與像 AppWorks School 這樣的短期集訓計畫,結業之後能夠跟資訊科系的畢業生競爭嗎?

要拿短期集訓的成果跟資訊科系 4 年的養成做比較,本來就不甚合理,這感覺就像是明知站在不同的起跑點,卻硬要比較誰跑得比較快、誰比較厲害一樣。

實際上,資工、資管系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多半是關於電腦 (計算機) 的運作、系統結構設計等理解電腦與系統本身運作機制的課程,以下是台大資工系的課程地圖:
螢幕快照 2017-08-17 下午3.08.27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除非學生自己有興趣接觸特定的軟體程式開發,選修如網頁程式設計、手機應用程式設計等課程,否則無法具備相關技能,這也是資訊科系與軟體網路業界產生「 學用落差」 的主因。

而像 AppWorks School 這樣的短期密集班,是針對如 RoR, iOS, Android 等特定程式開發框架,讓學員習得針對 Web 開發、iOS App Developer、Android Developer 等特定職務所需的技能。若想成為一個 iOS Developer,事實上是不太需要修習像 「數位電子與數位電路」 這樣的資工必修課程。

換言之,這兩種學習的目標都是成為優秀的工程師,只是學習途徑有所差別。資工系所學生從了解電腦 (計算機) 開始,而短期集訓的學員則從實作軟體應用程式著手。只要學員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後,也可以繼續透過線上資訊,修習資訊科系的課程,讓自己的基礎變得更加紮實。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 Zoe 在結業後,就因為想嘗試結合原有的音樂專業寫出音樂遊戲 App,選擇繼續在家自學 Unity,後來,她做出有 AR 功能的音樂遊戲作品,還受邀到東京電機大學與當地學生分享。但她沒有因此自滿,還繼續在 Coursera 上繼續修習網頁前端、Machine Learning 等課程,順利成為自由接案的獨立開發者。

若非要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倒不如來比較誰的目標比較明確。如果只是剛好聯考分數落到資工系,大學四年渾渾噩噩,對學習並不積極,最後的成果可能還不如有著明確動機與目標的轉職者。

迷思三:工程師幾乎都是男性,女性學習者也學得起來嗎?

或許是台灣過去的體制與文化,並不鼓勵女性從事數理、工程、資訊科技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使得整體社會對女性產生刻版印象,也讓女性在無形中自我設限,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壓抑自己的想法。

根據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經驗,我們發現,女性朋友在學習上通常比男性學員更具耐心與細心,更願意仔細閱讀技術文件、在程式碼的撰寫上考慮更周詳、風格更乾淨,在結訓的成果上也更顯突出。再者,在以男性為主的軟體工程領域,部分雇主也想找女性工程師來平衡團隊文化,或為團隊帶來新的刺激與想法,但往往因為遍尋不著只好作罷。在這樣的狀況下,女性工程師在職場上或許反而更能受到企業主青睞。

Celeste 是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中唯一的女性學員,即使過去沒有任何程式、資訊相關背景,她憑著每天朝九晚十的耐力全心投入,快速培養 iOS 開發的能力,還被其他男學員戲稱為學霸。在我們與企業夥伴合作的招募過程中,她與其他 4 位男性同學一同前往面試,憑藉著針對面試所做的周全準備與積極的態度,馬上在一群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受到面試官賞識,沒多久就順利拿到 Offer。

正因為工作幾乎佔了每個人一天三分之一的時光,人們才會對轉換跑道產生諸多恐懼,怕做錯選擇。如何化解恐懼,挖掘心中最真實的渴望,是每個轉職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希望上述的經驗分享,可以幫助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我尤其希望看到更多女性朋友,勇敢踏出第一步,不再遲疑。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前輩的經驗,AppWorks School 的幾位校友都在我們粉絲專頁的網誌上,分享了他們的轉職經歷,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___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5 女性專班限額招生中,熱情歡迎妳的加入 (申請只到 8/31 止)

分析阿里巴巴的東南亞戰略

螢幕截圖 2017-08-04 00.53.08

Brandon Chiang, Associate (江旻峻 / 經理)

負責投資。加入 AppWorks 前,在鴻海集團服務負責「互聯網+健康」相關服務之開發與推廣。鴻海之前,在台灣大哥大負責通路管理與 KPI 設定,後來參與 myfone 購物之經營分析管理。更早之前,敏盛集團負責連鎖醫院經營之事業規劃與募資,並參與盛弘醫藥之上市櫃流程。台大數學系、商研所畢業。喜歡籃球跟音樂,特別是讓人融化的 Smooth R&B。

馬雲 2017 年 3 月宣布要和馬國政府合作,在馬來西亞建立數位自由貿易區 (Digital Free Trade Zone, DFTZ) ,同時,還帶著阿里巴巴集團 CEO 張勇、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彭蕾、菜鳥網絡 CEO,以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等幾名旗下大將陪同前往。這樣的大動作在東南亞網路圈掀起了一股熱烈討論,為何阿里巴巴要挑這個時候大規模落地馬來西亞,背後含義究竟為何?除了馬來西亞,馬雲是否還會將阿里巴巴的版圖擴張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馬雲選擇以馬來西亞為南下起點的主因

馬雲在馬來西亞的積極布陣,其實是去年併購 LAZADA 這個政策的延續。他的考量估計有以下幾點:
1. 以 LAZADA 目前的活躍用戶來看,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它在馬來西亞的滲透度是比較高的。下圖為 SimilarWeb 統計的各國 LAZADA 之造訪數與 Statista 提供的上網人口數,兩者相除可以大致看出 LAZADA 在各國的滲透度與活躍度。印尼無庸置疑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但若考量到人口數及上網人數,其實馬來西亞的表現也不差。

螢幕快照 2017-06-30 上午11.21.00
資料來源:SimilarWeb, Statista                  整理:AppWorks

2. 馬來西亞位於整個東南亞的中心,從物流的角度來看,很適合作為轉運樞紐 。
3. 馬來西亞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度很高,過去一年,馬雲推廣數位化世界交易平台 (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 eWTP) 的觀念時,馬來西亞也是立刻買單,且願意傾全國之力來協助。
4. 馬來西亞華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數 23.4%,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華人的比例和絕對人口數的排名均數一數二,選擇馬來西亞對於語言與經濟的銜接,都有實質好處。

阿里巴巴併購 LAZADA 的長遠戰略

想經營跨境電商,必須打通語言、金流、物流、外貿平台,以及相對應的雲計算服務等關卡。之前,LAZADA 已因應東南亞各國的狀況,打造自己的金流與物流系統,因此去年併購 LAZADA 之後,阿里巴巴基本上就已經獲得連結到東南亞各主要市場的線上渠道。加上在阿里巴巴自己的主場 – 中國,已有上述相關服務的發展經驗,包含螞蟻金服、菜鳥網絡、一達通與阿里雲,若將兩者加以連結,定能加速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物流金流雙管齊下

中馬合作的 DFTZ 計畫背後,其實就是馬雲 eWTP 觀念的落實,其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項目:
1. 在 KLIA (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興建 eFulfillment Hub(數位化轉運樞紐),打通物流脈絡:馬來西亞機場公司與菜鳥網絡將合作興建區域型的電商物流樞紐,今年底前,阿里巴巴、菜鳥網絡、LAZADA 與大馬郵政 (POS Malaysia) 會一起啟動,可望在 2019 年完成。
2. Alipay 進入馬來西亞,健全金流系統:Alipay 在馬來西亞跟 MayBank 以及 CIMB 合作行動支付,讓整個金流系統可以真正暢行無阻。
3. MDEC (Malaysia Digital Economy Corporation) 和馬來西亞專門投資數位產業的 CATCHA GROUP 將合作興建吉隆坡網路城 (KLIC, Kuala Lumpur Internet City),打造整體生態系:藉此便可吸引一流的國際及區域性網路公司進駐。

全面揮軍東南亞

事實上,不只馬來西亞,2017 年 4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就合併了 LAZADA 的線上支付平台 HelloPay,把品牌重新定位為 Alipay Singapore、Alipay Malaysia、Alipay Indonesia,在星、馬、印尼各國提供金流服務。從去年的通路獲取 (併購 LAZADA),到今年的金流整合 (合併 HelloPay),都不難看出阿里巴巴經營東南亞的野心,未來若有其他物流方面的合併,大家應該也不用太意外。

另一方面,LAZADA 在四月時也推出了 LiveUp 會員服務,集結了 LAZADA、RedMmart、Uber、Netflix 等服務,只要支付年費,消費者就可以獲取回饋、免運費或是快速送達服務。大家普遍認為這是為了跟 Amazon 的 Prime Program 相抗衡而提出的會員計劃,若要仔細分析東南亞的網路市場大戰,實在不能錯過西方巨頭 Amazon 的下一步 ( Amazon 現已進入新加坡市場),而這一切計畫應該也是背後大股東阿里巴巴全面性布局的一環。

東南亞:未來十年的重要戰場,兵家必爭

今年六月,阿里巴巴再次擴大對 LAZADA 的投資,加碼投入 10 億元美金,將持股比例提升到 83% (Alibaba spending $1b to boost Lazada stake to 83%),在此同時,騰訊也投資了 Sea (原 Garena) 以及 Go-Jek ,顯然,這場遊戲並不是只有阿里巴巴在玩而已,其他網路巨頭也視東南亞為重要戰場。當然馬來西亞只是個開始,我們應該要從這些線索中去估算可能影響的範圍。

阿里巴巴的目標在全世界

上述政策的成功與否也許我們現在還看不出來,畢竟過去阿里巴巴集團也曾做過一些政策性發布,最後卻雷聲大雨點小。但我相信,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性來看,馬雲往後還會挹注大量資源。

阿里巴巴的主要戰力雖然還留在中國,但它已經慢慢往其他區域前進,因為馬雲的野心不只是東南亞,他的目標是全世界。事實上,目前阿里巴巴已極力發展印度市場,想跟有同樣計畫的 Amazon 一較高下。東南亞市場的開發除了是阿里巴巴開拓全球市場的布局之一,也是針對之後 Amazon 可能進駐所做的軍力儲備。此外,他也希望 AliExpress (全球速賣通) 可以跟 eBay 一樣,成為全球性電商平台,然後,透過 AliExpress 征服全球。

馬雲在今年七月召開的網商大會上,也提出了五個全球性策略,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送與全球遊。其中的買、賣、付、送大約就涵蓋了電商大多數活動,而全球遊則是透過飛豬國際平台,讓中國消費者可以跳過中間平台商,直接跟海外旅遊服務者介接。這五個全球並不是口號,而是阿里巴巴正在執行的內容,從阿里巴巴在東南亞的動作也可窺見一二。

利用現有局勢打造自己的優勢

沒有人會否認「流量」在網路產業的重要性。今年四月,我參加 AVCJ Jakarta 時,聆聽了一場由 LAZADA 印尼的 Co-CEO Florian Holm、Facebook 新加坡負責人和 Go-Life 的共同創辦人一起參與的論壇,題目是「下一個消費者的戰場在印尼」。

其中最有趣的片段是, 主持人 (500 startups 的 Khailee) 在討論中問到 LAZADA 跟 Facebook 的關係是否就如廣告主和流量提供者。 Florian Holm 回答,在阿里巴巴進來後,他們學會了一件事情 “I don’t care about transactions, I care about traffic.”。這某種程度也暗示了未來 LAZADA 會把自己定位成像 Facebook 那樣可以掌握流量的角色,雙方其實是競爭者,而非流量供給者與需求者的關係。

那麼,在台灣的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些訊息呢?我認為阿里巴巴想在東南亞把基礎建設打造得更加完整,同時也持續在教育當地消費者,長期來說,對我們往東南亞發展數位經濟是很有利的。如果台灣的網路公司想打區域性戰爭,現在也該去蹲點練兵,建立自己的社群,並找到自己的利基。畢竟,通路為王,了解你的消費者、建立你自己的自有流量,其他的基礎建設由其他人來幫你完成,應該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我在 AppWorks 負責研究東南亞市場,非常樂意與大家分享最新情報,幫台灣新創找切入點,歡迎有興趣進入東南亞市場,或是已經在當地耕耘的新創團隊和我聯繫 (brandon [at] appworks.tw)。也歡迎你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 AppWorks 以及 40 多組已經南向的學長姐們,幫助你大大降低拓展東協的門檻。

文章主圖取自 Wikipedia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5 女性限定,全程免費,培養妳成為新時代的軟體人才

IMG_9717 (600x315)

“When women succeed, we all win.” —— Facebook, SheMeansBusiness Project

為了幫助女性朋友突破心理障礙、勇敢嘗試,獲取新時代需要的技能,AppWorks School 將開設 iOS Class #5 女性專班,只招收女性學員,特別針對女性在學習程式開發的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加強輔導,幫助妳在以男性為主的軟體工程領域,成功開創出新的數位職涯。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提供想投入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iOS Class 三班以來,已畢業 35 位學員,其中 26 位成功轉職,在 91APP、UDN Shopping、CHOCOLABS、Tagtoo、UmboCV 等知名網路企業,擔任軟體工程師,工作表現普遍獲得企業肯定。

然而,在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女性投入網路產業、成為軟體工程師的比例甚低,許多網路公司的研發團隊中,女性比例甚至不到 10% 。這個現象或許可歸因於過去台灣的文化與教育體制,並不鼓勵女性學習理工、資訊學科,或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這不僅讓社會對女性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她們只適合從事商業或文字工作,無形中也使女性朋友自我設限,忽略自己的潛能。

在 AI 與自動化科技加速取代傳統工作的今日,這個問題將會日趨嚴重。因此,AppWorks School 決定投入我們的資源,改善這個兩性立足點不平衡的現象。根據我們一年多來的經驗,只要投注相當的精力和時間,女性在程式開發上的表現甚至會優於男性。

在此呼叫所有對學習軟體開發有興趣、樂於挑戰自我,想轉換至更有未來的工程職涯的女性朋友,把握這個寶貴的機會。

AppWorks School 特色

目標就業
AppWorks School 的目標在幫助妳投身網路業,找到最適合的新工作。除了紮實的技術力養成,我們也將協助妳透過履歷與面試,展現個人特質,並在畢業前安排就業媒合活動,協助妳找到理想舞台,一展長才。

實作導向學習
AppWorks School 重視實戰經驗,將透過專案的階段性目標,引導妳循序漸進地從實作各種功能到獨立自主完成專案,累積經驗並建立個人作品集,從中培養出「解決問題」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儕、助教、校友一起解惑
與同儕共同學習摸索、相互討論,可以提升學習動力與效果,而 AppWorks School 助教提供的適時協助,更可以避免時間的浪費與不必要的挫折感。即使在結業之後,依然可以透過 AppWorks School 的強大校友網絡相互切磋、精進技能。

整合業界實務
由活躍於業界第一線的 AppWorks Startups 技術長與高級工程師組成的業師群,將直接與妳分享網路公司的技術架構、組織文化、工作方法,讓妳更快了解業界實務。

全程免費
完全無需學費,也沒有任何隱含費用,妳只需帶上一台 Mac 筆電,其他的交給我們。

Class #5 女性專班,即日起開放報名,限額 15 名

  • 僅限女性
  • 學習期間
    • 遠距預習 (4 週):9/25(一) – 10/22(日)
    • 駐點集訓 (14 週):10/25(三) 開學日 – 1/30/2018(二) 結業日
  • 學習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 178 號 2F
  • 內容規劃
    • 遠距預習 (4 週)
      每週約 10-15 小時的學習量,我們將提供線上預習計畫與每週預習進度,幫助學員為開學後的高強度課程預做暖身。期間無須進駐 AppWorks School。
    • 駐點集訓 (14 週)
      – 每週約 75 小時的學習量,需要每週一到五 9:00 – 18:00 全程參與。
      – 第一階段將學習 Swift 語法,透過 AppWorks School 集結業界實務所需規劃出的指定專案,練習完成第一個 App 作品。
      – 第二階段將由學員自主規劃、設計並動手開發心目中理想的 App ,直接實踐創意與想法,完成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
      – 第三階段將學習 Objective-C 語法,並與其他學員合作練習專案
    • 就業媒合
      AppWorks School 將規劃履歷撰寫、模擬面試等工作坊,並與 Hiring Partners 合作,舉辦 Hiring Day 活動,幫助學員加速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 技術專題 / 實務分享 / 企業參訪
      每週固定安排,藉由 CTO、Senior Developer 分享實務經驗、公司組織文化、開發流程等專題,幫助學員熟悉網路公司的運作,瞭解未來將面對的機會與挑戰。

女性校友心得

AppWorks School 是一個起點,幫我跨越初學的巨大障礙並理解業界現況,同時,它也提供就業媒合服務,讓我真的站上起跑點、拿到入場券。至於站上舞台後可以走多遠、走多久、走到哪裡去,就是每個人的選擇了。如今我獲得了想要的能力,在職涯上選擇更廣、機會更多、待遇也更好。
—— Jing Chuang, iOS Class #1 學員 (現於 UDN 行動發展部擔任 iOS Developer)

在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中,我是唯一的女性學員。然而在學期中,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沒有因為「女性」這個角色而受到任何侷限,或為此感到困難。因為電腦與軟體並沒有性別,它不會因為使用者的身份而有所改變,只要花時間耐心理解它的運作邏輯,就能夠進一步掌握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工具。
—— Celeste Tang, iOS Class #3 學員 (現於 Mattel – Fuhu Taiwan 擔任 iOS Developer)

報名方式

  • 申請資格
    • 以成為優秀軟體工程師為目標
    • 女性,年滿 20 歲,合法居留於台灣
    • 遠距預習 4 週、駐點集訓 14 週,全程參與的決心
    • 自備 Mac 電腦參與課程
  • 申請方式
    • iOS Class#5 申請已經截止,如有意願申請其他班次,歡迎妳留下聯絡資訊,或按讚訂閱 AppWorks School 的 FB 粉絲頁,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妳新的班次資訊。
  • 作業日程
    • 2017/8/7 (一) – 8/31 (四) 23:59 前接受申請
    • 2017/9/8 (五) 前個別以 Email 通知申請結果
  • <女力崛起,玩轉程式 — 非本科系女生的軟體轉職心路> 分享會
    • 女性限定
    • 2017/8/16 (三) 19:00 – 21:00 @ 台北市基隆路一段 178 號 2 樓,18:30 開始入場
    • 如果妳想當面聽聽女性校友的經驗分享,或是進一步了解 AppWorks School ,都非常歡迎妳來參加,讓我們幫助妳做最好的決定
    • 出席與否不影響申請評估結果
    • 如欲參加活動,請於 FB 活動頁面按下「參加」,方便我們掌握人數、安排座位

學員作品

每一屆的學員都能以 6 週的時間完成自主專案,並將作品送審、上架到 AppStore。歡迎妳下載試用他們努力的成果,只要有興趣,且願意花時間學習,妳也可以做到。

ASiC#3-Let'sDev ASiC#3-Tides ASiC#3-Furkids ASiC#3-BreathEveryday ASiC#2-Lynla
ASiC#3-Caca ASiC#3-SportBuddy ASiC#3-JourneyNote ASiC#3-MotorHelper ASiC#2-MatePet

 

活動剪影

實作討論

IMG_9811

IMG_5674

企業參訪

iOS Class #3 Visit

IMG_8240

技術專題 / 實務分享

iOS Class #3 Sharing

iOS Class #3 Mentor Lunch

 

FAQ

參加 iOS Class 需要具備哪些相關技能?不會寫程式也可以嗎?
只要妳符合申請資格 – 年滿 20 歲、在台灣合法居留、想成為軟體工程師,並具備全程參與的決心,不限學經歷、科系背景,都歡迎妳填寫報名表。

駐點集訓每週 75 小時的內容規劃為何?上課時間是什麼時候?
AppWorks School 規劃了每週 75 小時的駐點集訓,其中包含每週一至五,早上 9:00 到傍晚 6:00 在 AppWorks School 教室學習與實作,以及週間晚上與週末的指定閱讀與功課。平日晚間與週末的時間妳仍然可以彈性安排,只要自律地完成學習進度即可。

我是全職上班族,可以部分參與 iOS Class 的課程嗎?
由於 iOS Class 以就業與實作為目標,因此課程內容非常繁重 (是的,需要有心理準備),為了讓學員有最佳學習效果,我們需要妳的全程參與。

我想學習 iOS App 開發以外的技能,AppWorks School 會開設其他班次嗎?
AppWorks School 將依據網路產業的職缺需求規劃課程內容,也歡迎妳填寫調查表,讓我們知道妳感興趣的課程,若有相關課程,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妳開班資訊。

AppWorks School 不收學費,那你們要靠什麼賺錢?
AppWorks School 的初期營運費用由 AppWorks 全額負擔。當我們培養出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則會得到介紹費,維持學校的營運,藉此, AppWorks School 可以專注教育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是更有長期思維、以人才與公司雙贏為目標的機構。

AppWorks 為什麼要經營 School ?
在實體經濟衰退,網路與電商持續顛覆各行各業的時代,加入 Internet 無疑是 21 世紀人才最佳的職涯選擇。然而,網路需要的專長,如日新月異的開發工具,或是行為標籤、資料科學、成長駭客 (Growth Hacking)、開發營運 (DevOps) 等新領域,都是傳統學校體系難以跟上腳步的。也因此,我們觀察到學校與 Internet 業界之間的學用落差、數位落差日益擴大。

從 2010 年開始,AppWorks 長期推動網路產業在台灣的發展,透過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與 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幫助、投資網路創業者,目前已經支持 EZTABLE、Pubgame、91APP、KKday、創業家兄弟、Lalamove 等超過 300 家網路與電商公司,全體年產值超過 321 億台幣,雇用員工人數達 4,557 人。隨著生態系的快速成長,我們也發現在人才的質與量上,都越來越難滿足所有公司的需求。

為了幫助年輕人成為新時代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也為了幫 AppWorks Startups 找到更多優秀的生力軍,在 2016 年,AppWorks 決定成立 AppWorks School。

AppWorks School 與 AppWorks Accelerator 有什麼不同?
AppWorks Accelerator 提供「創業者」需要的策略輔導、行銷資源、財務、法務諮詢等服務,幫助創業者逐步打造出一流網路公司;而 AppWorks School 則專注於培養網路產業所需的一流軟體人才,幫助他們學習開發技術、大小型專案管理實務等技能。

以選品打造細緻的主題零售,「早餐吃麥片」如何風靡市場,成功引領新消費生活

螢幕快照 2017-06-07 下午2.05.37

Yvonne Wu, Chief Editor (吳怡文 / 編輯長兼自媒體輔導長)

主導文字與編輯輔導。曾任 ⟪HERE! 台北情報共鳴誌⟫ 副總編輯,帶領團隊上山下海,報導永遠讓人開心的休閒資訊。而後進入天下文化,深入挖掘方塊字的魅力。 2014 年,轉往網路世界繼續挑戰自我,任新蛋全球生活網總編輯,努力讓消費者在優雅的氛圍中感受購物的愉悅。畢業於政大廣電,曾遊歷日本兩年,主修人生,副修日文。深信文字的力量,追求觸動人心的那一刻。

 

「要走進別人的生活習慣非常困難,但那也是我們想做的事,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達成這個目標時,會有一股很大的成就感。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認同,而非業績成長。」
—–Jeffrey Wu, Co-founder & CEO of MorningShop

如果說綜合型電商是經濟實惠的大賣場,那麼主題型電商就是精緻體貼的選品店;綜合型電商比的是價格和商品數,主題型電商靠的則是對消費者的瞭解及精挑商品的能力。在台灣,前者由 PChome、momo 等巨頭盤據市場,而後者,近來儼成趨勢、潛力無窮。

五年前,早餐吃麥片 (MorningShop) 的共同創辦人 Jeffrey 巫宗融和他的夥伴帶著第一個創業點子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他,憑著學生時代在美國實習時被啟動的創業熱情,一股腦地投入這個未知且充滿挑戰的世界。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儘管過程不甚順遂,但這股熱情和創業過程中產生的成就感,還是驅動他和團隊持續解開一道又一道的難題。終於,在經歷四次 Pivot 之後,他們打造出全台灣最大的麥片類商品線上販售平台—早餐吃麥片,當然,它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主題型電商平台。

每次 Pivot 都是一次深化學習

從當兵時期就開始創業的 Jeffrey 徹底體現了網路創業的鐵則:快速試錯、快速修正。在短短五年的創業歷程中,他們陸續嘗試了餐廳打卡 App、餐廳拍照 App、美食外送、健康社群經營,以及現在的麥片線上販售平台。雖然前四個創業題目分別因為沒有找到 Product-Market Fit、未能建立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等無解的困境,而不得不劃上句點,但每一次重新出發,他們一定會帶著上一次的經驗和心得,嘗試找出更接近成功的道路。

「我們每次都會要求自己在一、兩個月內做出 Prototype,而且每一個產品一定都有初期的用戶和消費者。」縱使失敗,也絕非虛耗,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深化學習。Jeffrey 說明團隊這一路走來的大原則:不管是哪一個創業題目,我們都會盡量在三個月內搞清楚那個產業的概況,然後,試想團隊三年或五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再來決定要不要繼續做。

因為每一個產品都直接面對消費者,Jeffrey 非常重視使用者回饋。「創業最怕的就是不知該做哪件事才對,因為你會看到很多選擇,而每個選擇又都會花掉一定的資源,經歷過這幾次,我們知道必須從小問題來驗證、解決,而且最好是從使用者的回饋來學習。」

根據他們的觀察,針對同一個功能,使用者的需求差距並不會太大,因此,如果能讓大部份試用者接受,必定可以讓廣大的同類型使用者滿意。他特別強調,開發產品絕對不能埋頭苦幹,即使是陌生開發也無所謂,不管如何都要盡量把它丟到使用者面前、讓他們試用,不能只靠自己的想像來摸索。

創新零售,無限延伸的創業空間

沒有經歷過傳統的實體店面銷售,一開始就透過網路和消費者溝通的 Jeffrey ,對零售業的經營態度非常開放,「現在全球的商品都在流通,當商品越來越多時,重點就不再是消費者買了什麼,而是消費者到底要買什麼,所以,像早餐吃麥片這種細分的垂直通路一定會越來越多。」

Jeffrey 和團隊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平均收入族群對健康的需求,包括這些人對健康的定義、飲食上的偏好、願意花多少錢來購買這些相對健康的食品,然後,再根據統計,在全世界搜集適合的麥片、訂出適切的價格,並以目標消費者最習慣的語言來介紹商品。他們期待可以徹底滿足這一群消費者的需求,提高他們的黏著度,進而將商業範圍延伸到生活其他層面。

以更長遠的角度來說,Jeffrey 最想做的是幫這一群消費者找到好東西,但這件事並不一定要靠電商來達成。

Jeffrey 以他最欣賞的創業家貝佐斯為例,進一步解釋自己對未來零售業的想像:「貝佐斯想打造一家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公司,雖然很多人都這樣講,但絕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到,他是現在看起來最有可能做到橫跨眾多領域的創業者,不管是影片串流、電子商務、雲端服務,或是實體店,貝佐斯做的每一件事都很不一樣,很創新,又很本質,走起來也非常穩,我覺得這是很難的事。」

相較於畢業後便立即進入電子大廠工作的同學,Jeffrey 認為,創業之後,自己的興趣變得更廣了,對事情的觀察也比較全面,可以注意到細節,也能看見趨勢,不會執著在某個單一層面。沒當過員工的他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班的念頭,不過他卻也說,如果哪一天自己的公司要被併購了,但在過程中可以讓他有更高的視野看到不同的事,他也不會排斥。

創業成功顯然不是 Jeffrey 的最終目標,他追求的是可以不斷學習、不斷向上爬升的歷練機會。

螢幕截圖 2017-06-05 08.05.34
早餐吃麥片的平台上提供了來自約 15 個國家的 300 種麥片,在台灣線上麥片市場享有 20 % 的市佔率

以理性為引擎,以感性為舵槳

問到創業以來的最大挫折,Jeffrey 沈思許久後緩緩說道:「我很喜歡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通常會把它們當作可被解決的問題來看,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對我來說都不會是太大的挫折。」

當知道早餐吃麥片的 CEO 是一個擁有電機碩士學位的大男生時,許多人都會露出些許驚訝,的確,實在很難讓人將清新甜美的麥片和冰冷的機械電學聯想在一起。但是,回到創業本質,理工科學生冷靜、理性、重視邏輯的特質,絕對是幫助早餐吃麥片快速成長的關鍵。Jeffrey 不會讓自己耽溺在挫敗的低潮中,對他而言,絕大部份的難關都稱不上阻礙,只是一個個待解的問題。

雖然現今社會風氣大幅轉變,多數人對年輕學子畢業後直接創業已不再存疑, 但是,頂著台大電機所的高學歷,當同學都已買房買車、存到人生第一桶金時,自己卻在吹風淋雨送美食,心裡難道沒有壓力?Jeffrey 說:「心理壓力一定有,但基本上在做那些事的時候,我並不會排斥,我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公司做到獨角獸或很大的規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算過程中有很多 Dirty Work,我都可以說服自己去做。」

理性思維讓 Jeffrey 少了很多情緒上的困擾,可以心無旁騖的朝著目標邁進,然而,冷靜性格中隱含的柔軟和感性,卻也在無形中影響著 Jeffrey 行進的方向。當聊到創業後最感開心的時刻,Jeffrey 反倒很乾脆的回答:「如果今天有消費者跟我說『你們的商品我買了很多次』,或者『我們家早餐都吃這個』,就會讓我很開心。要走進別人的生活習慣非常困難,但那也是我們想做的事,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達成這個目標時,會有一股很大的成就感。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認同,而非業績成長。」

從社團的交流互勉中吸取源源不絕的能量

身為 AppWorks #4 團隊 (現為第 14 屆),自然對 AppWorks 這個社群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此尋求精神與實質支持。而在眾多外援內助中,對 Jeffrey 影響最大的,無非是由幾位 AppWorks 校友組成的「電商讀書會」這個社團。

幾個同在經營電商的成員每週聚會一次,成員必須輪流選書讓大家閱讀,然後一起討論、交換心得。當然,在這之外,「兄弟」之間也會分享工作上碰到的各種問題,互相請益、互相取暖,也互相激勵,聚會結束後,再各自努力,直到下次碰面。

Jeffrey 提到,雖然國外也有類似社群,但在台灣,像 AppWorks 這樣,長期持續互通有無的社群並不多,這種願意共享資源的氛圍對團隊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儘管自己在創業之初就加入 AppWorks ,但是,對於同樣想加入這個加速器的創業後進,Jeffrey 倒是有個挺實際而「另類」的建議:「創業初期一定需要摸索,創業者要自己先去瞭解市場和環境,所以,在一開始就馬上加入 AppWorks, 不見得有幫助。有了 Traction 、可以跟別人討論實際上的發展問題之後再加入,會比較有價值。」

螢幕截圖 2017-06-05 08.06.47
從今年開始,早餐吃麥片將正式進軍東南亞,團隊也已緊鑼密鼓的展開前置作業

站穩台灣,擴大經營領域,前進大東南亞

從去年開始,早餐吃麥片的單月營業額便已站穩兩千萬,他們期望未來可以繼續成長,今年做到四千萬、明年做到六千萬。

除了鞏固基礎,Jeffrey 和團隊同時也在規劃自有品牌,期待進一步成長。他說:「我們很瞭解 25 – 35 歲的中收入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過去不斷從國外尋找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我們知道還是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我希望可以更進一步用消費者的意見來發展產品。」

當然,他們也不會錯過在台灣電商圈已漸成主流的發展策略——進軍東南亞。早餐吃麥片將在今年內於馬來西亞開站,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至於讓許多電商經營者望之卻步的金、物流問題,Jeffrey 則認為,現階段東南亞的金、物流系統確實還需要優化,但估計頂多再兩、三年就可以完整建置,想進軍東南亞,現在是最佳時機。

在 Jeffrey 的預設中 ,未來的零售業會越來越接近服務業,因此,除了既定的發展策略,往後他們也會把重心放在挑品、服務和價格上,繼續尋找適合垂直電商的新模式,甚至是實體的零售機會。

如果這些規劃都能實現,屆時,他們能提供的商品,將不再只是麥片,他們的服務內容,也將擴大到消費者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如果你有一個不錯的創業點子,也做出 Prototype,並培養出初期使用者,正期待進一步調整、成長,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解題、不斷 Pivot,直到成功為止。

Photo by Tim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