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Works School 啟動免費區塊鏈工程師課程,為台灣培育 Web3 人才

長期為台灣新創、科技圈培養軟體工程師人才的 AppWorks School,正式啟動台灣第一個免費的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自即日起開放申請,預計在 7 月底公布錄取名單,8 月 8 日開始上課,期待為台灣 Web3 的發展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申請的資格限定必須具有 2 年以上軟體工程師經驗,通過面試才獲錄取,首重對區塊鏈領域的熱忱,以及過往在技術上所累積的解決問題和自學能力。課程預計將為期 18 週,上課時間為每週一與四的晚上,每次兩小時,大約需每週投入 10-15 小時的學習時數。

在 18 週的課程設計中,將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共 10 週,將帶領學員從零開始學習區塊鏈知識,逐步學會智能合約開發,包含基本語法、開發環境熟悉、實際演練,扎實的課程編排,協助每個人掌握必備的區塊鏈開發技能;第二階段共 8 週,包括賞析知名 DeFi 應用 Compound 與 Uniswap 的原始碼,實作自己的 Lending Protocol、Automated Market Maker 以及 Flasloan,智能合約安全性部分,則將透過 Ethernut、CTF 等遊戲方式進行學習,也會研讀並覆盤區塊鏈歷史中的重要事件,最後則讓學員實作自己的區塊鏈協議,產生自己的作品。

儘管隨著全球進入升息循環,資本市場進入熊市,使得 Web3 領域也被拉如寒冬,但區塊鏈仍將是未來十年內最重要的巨型典範轉移之一。區塊鏈工程師在全球都炙手可熱,例如,根據 Talent.com 統計,美國區塊鏈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為 14 萬美元,遠高於其他相關工作的 4 萬至 11 萬美元,區塊鏈工程師初階職位 (Entry Level Position) 的起薪為每年 12 萬美元,而大多數具有相關經驗的區塊鏈工程師,年薪可高達 17 萬美元以上。

與 Web2 相比,Web3 在軟體開發、去中心化、可組合性、跨領域整合等面向的程式設計與思維截然不同。以去中心化為例,不像 Web2 營運方幾乎可以從後台更動所有參數,在 Web3 應用上,好的智能合約必須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讓營運方的管理權限越小越好,才能得到社群以及使用者的信任;區塊鏈的可組合性,則讓產品迭代速度遠超過 Web2,外部大眾可看到營運方部署的智能合約並加以整合,讓各種產品像是樂高一樣用簡單的基礎建設,組合出令人驚豔的創新產品。另外,Web3 屬於快速發展的領域,技術變動程度高,更需要工程師快速掌握產業最新趨勢,開發出安全且穩定的應用。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協助渴望投身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現經營有 iOS、Android、Front-End、Back-End 與 Blockchain 等課程專班,以及校園培訓計畫和軟體工程師進修班,成立至今已培訓超過 500 位學員,其中 90% 投身於網路界,在 momo、91APP、KKBOX、Line TV、WeMo Scooter、Line Taxi、Hahow、VoiceTube、OmniChat 與 Gogoro 等知名新創與科技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

AppWorks School 校長黃琇琳說:「Web3 產業進入修正期,也代表現在正是佈局下一波再崛起的契機,只要台灣動作更快,把人才培育機制建立起來,有了好的人才庫支援,相信台灣在下一波 Web3 的浪潮中,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由於 Web3 成長快速,人才供不應求,最優秀的工程師,幾乎都正在各自的創業旅程中尋求更大規模的顛覆,所以 AppWorks School 在半年以上的籌備過程中,邀請 AppWorks 生態系中的 Web3 創業者參與課程設計,並協助培訓種子教師,目標是讓課程內容以及所培育的人才,能貼近 Web3 新創最前緣的需求,讓人才成為推進台灣 Web3 產業的助力。

由 AppWorks 生態系 Web3 創業者協助培訓的第一批 AppWorks School 區塊鏈課程種子教師,經歷兩個半月的高強度專案實作以及實務賞析後,在今年 5 月結訓。

對 AppWorks 來說,啟動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承襲了過往在 Web2 時代的經驗,為不同階段的新創與創業者,從不同面向提供具體協助與支持。AppWorks 自 2009 年成立,2010 年啟動每半年一屆的 AppWorks Accelerator,協助創業者從 0 到 1、建立 Product-Market Fit,隨著生態系擴大,不少新創進入成長期,AppWorks 先後在 2012 年成立 AppWorks Fund I 創投基金,以及 2016 年創辦 AppWorks School 培訓工作者轉職為軟體工程師,分別在資金與人才上協助新創邁向規模化。這套模式,至今已建立起擁有 457 家活躍新創、1,448 位創業者的新創生態系及創業者社群,而在創業機會從 Web2 移轉至 Web3 後,AppWorks Accelerator 自 2018 年開始聚焦招募 Web3 新創,並在 2018 年啟動的 AppWorks Fund III,投資深具成長潛力的 Web3 新創,在 Web3 領域,AppWorks 生態系已累積 93 家活躍新創、181 位創業者、投資超過 20 家 Web3 新創,而 AppWorks School 的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則是 AppWorks 在人才面向上,協助 Web3 新創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指出:「AppWorks 長期經營三大平台:Accelerator、Funds 與 School,分別致力於服務創業者、投資人與人才的需求。AppWorks School 於 2016 年草創,由 AppWorks 負擔所有成本,為人才提供免費、短期、高強度的學程,協助他們成功『轉碼』,為減輕台灣畢業生科系分佈與業界需求長期不對稱,導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結構問題,貢獻綿薄之力,更期望拋磚引玉,加速教育改革,讓更多年輕人才適才適所,增加社會整體效率與幸福感。經營至今,AppWorks School 畢業超過 500 位學員,九成成功專職為軟體工程師,如今已進入快速規模化階段,目標在 2025 年達到每年畢業 1,000 位開發人才。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是 AppWorks School 規模化過程中,開啟的一個重大新領域。透過幫助更多年輕人才進入 Web3 世界,期望能協助他們享受這個新興產業,未來十、二十年的榮景。鼓勵對區塊鏈有興趣、需要我們推你一把的人才,把握機會申請,也期待所有求才若渴的 Web3 新創,都可以在此找到最適合你的夥伴。」

關於 AppWorks 之初加速器集團

2009 年成立,由「創業者」為「創業者」設立的加速器,以及基於加速器發展的新創社群與創投機構,致力在大東南亞地區協助下世代的創業者,抓住數位革命的成長機會。正如同 Mobile Internet 帶來了巨變,我們相信 ABS – AI、Blockchain 與 Southeast Asia 是今日的三大典範轉移。我們認為,創造一個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團隊是主角,而投資人則是配角,我們專注扮演配角,從種子時期開始支持有想法的團隊,一路陪著他們打造區域級、世界級的偉大企業。AppWorks 目前共提供 Accelerator、Funds 與 School 等三項主要服務。更多資訊:appworks.tw

關於 AppWorks School 之初學校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協助渴望投身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成立至今,已培訓超過 500 位學員,其中 90% 投身於網路界,在 momo、91APP、KKBOX、Line TV、WeMo Scooter、Line Taxi、Hahow、VoiceTube、OmniChat 與 Gogoro 等知名新創與科技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現經營有 iOS、Android、Front-End、Back-End 與 Blockchain 等課程專班,以及校園培訓計畫和軟體工程師進修班。更多資訊:school.appworks.tw

關於 AppWorks Accelerator 之初加速器

2010 年成立,每半年嚴選本區域最具潛力的新創團隊進駐。輔導新創團隊尋找 Product-Market Fit、幫助成長期團隊建立 Sustainable / Scalable Business Models。成立以來,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活躍新創已達 457 家、1,448 位創業者。過去一年來,AppWorks Ecosystem 大幅成長,所有企業加總營業額達 175 億美元,年增 36%,提供就業數 21,353 位,年增 15%;生態系累積募資金額達 54 億美元,年增 25%,總價值則達到 326 億美元,年成長達 87%。更多資訊:appworks.tw/accelerator 

關於 AppWorks Funds 之初創投基金

AppWorks 管理三支創投基金總共募集 2.12 億美元,我們與認同我們理念的投資人合作,其中包括在科技製造、金融、媒體等業界領先的龍頭企業。我們通常投資種子輪至 C 輪的新創,每年進行 20 個投資案,目前為止已投資超過 80 家新創,其中許多在其垂直居於領先地位,如:Lalamove、Dapper Labs / Flow、Animoca Brands、91APP、Figment、Carousell、ShopBack、Tiki、17LIVE、KKday 等。此外,並已有 5 個 IPO 案 (Uber、隆中網絡、創業家兄弟、松果購物、91APP)、4 個 IEO 案,以及 1 隻百角獸 ( Hectocorn)、2 隻十角獸 (Decacorn) 與 5 隻獨角獸 (Unicorn) 。更多資訊:appworks.tw/investments

【歡迎所有 Web3 / DAO、AI / IoT 以及目標 Southeast Asia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AppWorks School 五週年報告:畢業 4 年校友,軟體工程師年薪中位數達 120 萬

Shirney Huang,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黃琇琳 / 之初學校校長)

負責 AppWorks School 校務規劃及營運。在加入 AppWorks 之前,有 8 年軟體研發相關工作經驗。除了曾在 IBM、Digital River 等跨國軟體公司任職,奠定軟體研發的基礎之外,也曾擔任台灣 FinTech 新創團隊的早期成員,建立及帶領工程團隊,也就此喜愛上創業中那股為目標勇往直前的衝勁。畢業於台大資管所,曾至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擔任交換學生,喜愛旅遊與美食。

成立於 2016 年的 AppWorks School,以協助人才快速、有效的吸收資訊科學觀念與技能,成功轉職數位產業軟體工程相關職涯為目標,並持續衝刺並精進我們的服務。在這個滿五週年的時刻,透過本文,除了分享 AppWorks School 至今的培訓成果,也希望提供我們的洞見與經驗,讓更多企業與機構從中獲得更多啟發,加速台灣人才與工作的數位轉型。

培訓成果分享

五年來,AppWorks School 專注於提供實務導向的軟體工程師培訓,以每年三屆、每屆為期 16 週、每週 70-75 小時學習與 Coding 的課程節奏前進,總共累積培訓出 352 位畢業生,其中 297 位校友成功開啟軟體工程師的新職涯,比例超過八成。

在過去一年,AppWorks School 開始拓展人才培訓的規模與領域。在培訓人數上,2021 年至今已畢業 96 位校友,預計至今年底共將畢業 150 位,較去年成長近一倍;在培訓的領域上,除了原有 Front-End、Back-End、Android 以及 iOS 專班外,因應業界在資料相關領域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在深入了解徵才企業的期待後,在今年新開設 Data Engineering 專班,第一屆畢業 5 位校友,除一位出國深造外,其他均已投入業界。

優質的 AppWorks School 畢業生

根據經常在 AppWorks School 僱用人才的企業夥伴回饋,和大學、研究所畢業的資訊相關人才相比,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轉職為軟體工程的校友,雖然沒有 4 到 6 年的學習歷程,但相對來說,卻有個人職涯規劃明確、自我學習動機強,以及整合跨領域知識與經驗等三大特色,讓這些畢業生越來越搶手。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多數並非軟體科班出身,但卻已有數年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後,決定透過 AppWorks School 的培訓,轉職為軟體工程師。這樣的經歷與背景,讓他們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有更高程度的自我承諾,更清楚自己在工作上的追求目標為何,也因此有更高的自我學習動機,更願意持續充實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軟體實力,這樣的特質,往往也能在工作上展現優異的表現。

台灣第一隻本土獨角獸、經營 OMO 虛實融合新零售軟體雲服務的 91APP,已連續十屆聘用 AppWorks School 的應屆畢業生。91APP 資深技術副總經理林大維這樣評論校友表現:「AppWorks School 校友有個共通的特質,那就是心態上的積極努力。會進入 AppWorks School,許多人都是追尋人生職涯中的第二次機會,在那之前已經有走過不同的路,再重新開始,代表更認同這個目標,以及願意付出更多來達到更好的結果。」

除此之外,不同背景代表著不同面向能力的累積。像是來自產品或行銷背景的學員,更能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思考,並擔任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樑。台灣團隊均為 AppWorks School 校友、同時也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18 團隊的區塊鏈新創 Forbole 創辦人 Terence 林肇峰表示:「至今我們招聘的 AppWorks School 校友,表現非常出色,他們除了在軟體工程上展現潛質,學習能力都很強,同時亦多才多藝。」這些特質,讓 AppWorks School 校友在軟體業界的表現有口皆碑,多數合作的徵才企業,均給予良好評價,並願意持續從畢業生中招聘軟體人才。

校友薪資追蹤

校友們的優秀表現,除了企業評價外,也直接反應於薪資之上。在本次五週年校友薪資調查中,共有 102 位回報目前薪資,搭配他們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時的年薪統計,可以看出明顯成長趨勢:

畢業後工作四年以上的年薪中位數為 120 萬元,相較於當初畢業時的年薪 65  萬元,成長增幅達 84.6%;而工作三至四年的校友則為 90 萬元,薪資成長率則為 28.6%。整體來說,三至五年工作經驗的校友,年薪中位數為 100 萬元,遠高於 104 人力銀行統計同樣三至五年資歷的約 71.4 萬元年薪 (104 數據為月薪 5.1 萬元,這裡以較寬鬆的 14 個月計,含年終 2 個月)。這樣的薪資表現,除了 AppWorks School 校友本身的特質外,也反映出這份職業,資深軟體工程師隨著經驗與能力的累積,在人才市場上越搶手、薪資增幅越大。

畢業四年的校友張瑋康,目前在 LINE TV 擔任研發經理,回首畢業以來的經歷,他認為最重要的收穫是技術能力提升,以及對網路產業實際運作有更全面的了解,能夠透過程式來解決問題是工作上最喜歡的地方。而對於軟體工程師的職位而言,他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解決問題以及溝通的能力,與 AppWorks School 培訓的核心方向一致。

遠距工作崛起及人才特質需求

五年來,AppWorks School 已與近百家徵才企業合作,協助企業在培訓學員畢業當下的第一時間媒合好人才。從人才市場的角度觀察,工作形態正在發生具體且深遠的轉變。舉例來說,在 COVID-19 疫情還未發生前,就已經有越來越多學員畢業後進入全遠距企業工作,例如區塊鏈新創 Forbole 就是一例,從招募第一位正職員工開始,就以國際化及遠距工作為主,與分散世界各地的團隊成員們一起工作。

COVID-19 疫情發生後,更是加速遠距工作的實現。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場景,不再侷限於實體辦公室,人才市場正式走向國際化。相對應的,對於人才的需求上,更需要高度自我管理、獨力解決問題、自主學習、溝通能力,以及保持自我彈性因應大環境的變動以及科技發展趨勢。這些觀察,也與世界經濟論壇 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 報告的觀察不謀而合。

企業數位轉型及內部培訓

除個人培訓計畫外,AppWorks School 也提供企業員工訓練計畫,藉由全職學習扎實技術知識,累積數位思維。培訓至今,有學員因此轉調部門成為軟體工程師;也有原為工程師,透過訓練進一步深化專業技術能力;更有結合原有職務及技術背景,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推手。

2020 年自 AppWorks School Android 專班畢業、目前任職台灣大哥大數據研究暨管理室副處長 Rainy 陳曉玲即為一例。她認為:「在 AppWorks School 的訓練收穫,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學習的方式,透過反覆程式實作,學習怎麼尋找問題,透過漸進式調整,讓自己去問到對的問題,問到對的問題,就可以用對的方式解決。第二是對數位化的思維,在工作上大家都在談轉型、談數位化,上完課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不同,數位化不是東西都上網路就叫做數位化,反而是改變大家的工作習慣跟工作方式,這點不容易,態度上的改變以及支持是關鍵。」這樣的想法也反應在她對於所領導團隊的期許,希望團隊成員都有基礎程式語言的能力,並且具備數據應用的知識,當大家都具有技術的思維與技能後,未來企業數位轉型將更容易推動,更容易接受改變。 

回顧這五年,AppWorks School 持續扮演著台灣軟體人才的推進器,未來也將繼續秉持著相同目標加速拓展,提供更多培訓機會給想轉職為軟體工程師、參與數位經濟成長的人才,同時讓更多徵才企業,找到合適的人選,繼續貢獻下個五年。

【想改變自己命運,轉身軟體工程師?AppWorks School 歡迎你的加入】


想轉職為軟體工程師?其實你比本科系有三大優勢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在軟體不斷「吃掉」各行各業的大 CS (Computer Science) 時代,程式工程師可說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人才。無論是新創公司需要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或傳統產業要轉型數位,都需要軟體工程師擔任背後的主力,因此,成為軟體工程師無疑是現今最保險,也最有發展性的職涯選擇。

儘管大環境如此,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多來,仍遇到不少申請者,很擔心自己沒有相關的學經歷、從我們的 16 週免費程式課程畢業後,無法跟本科系的人競爭,因此遲遲不敢踏上軟體工程師的新職涯。因此,我們想從實際的觀察中,分享我們看到轉職者具有的優勢,幫助更多人勇於做出選擇,早日成為心目中的軟體工程師:

一、展現核心技能,工作經歷不必歸零計算

第一個優勢,是過往非軟體工作的歷練與眼界。大多數人在考量轉換跑道時,第一時間都會擔心原有的工作經歷「歸零」,怕被雇主視為菜鳥新人,在求職跟薪資談判上變得相對弱勢。其實,這是單以「軟體專業技能」的角度來觀看的結果。

實際上,一份工作所需的技能,可以被區分為「核心技能」及「專業技能」兩大類。「核心技能」指的是在任何工作場域都大量使用、每個工作者都需要掌握的核心素養技能,比如問題釐清、溝通表達、自我管理、計畫執行等等;而「專業技能」則是特定領域的知識,例如會計、行銷、設計、軟體開發等等,技能需仰賴大量的實務經驗與知識累積而成。

我們不難想像,一般被視為資深的工程師,是核心技能與專業技能兼備,才能解決公司遇到的各種問題;社會新鮮人則可能兩者皆有待磨練,有賴於願意給予成長機會的伯樂;而轉職者如果有 2-3 年工作歷練,其實核心技能已有相當基礎,即使專業技能有待時間與經驗持續累積,但只要有良好的基礎、持續學習的能力,就能受到不少雇主青睞取得第一張門票,薪資其實也能談得比新鮮人好。

以 AppWorks School Front-End Class #1 的學員 Peter 潘國育為例,政大企管系畢業後,有兩年分別在行銷與專案管理的相關經歷,在工作中需要大量與人溝通、協助策劃與執行,也隨之建立起核心技能。在 AppWorks School 中,我們就感受到他能良好地與同學、導師互動,充分表達自己的問題與人交流,也能夠自己規劃進度並確實達成。最終在結業之際,他第一時間就拿到了超過當年度校友平均的 Offer,也較市場上的本科新鮮人高出 10% 以上,最後選擇加入 OTT 影音串流科技公司 KKStream,擔任前端工程師。

二、產品團隊中換位子,更能掌握產品全貌

第二個優勢,則是因為不同工作背景,自然累積出的做事方式、態度與換位思考。例如,本來在產品開發團隊中,負責設計、PM 或測試的成員,這些工作經驗,其實都可以被視為「相關經驗」,並且若結合軟體技能,不僅能將原有的工作做得更好,在新的角色上,也能夠展現相當出色的成果。

在我們過去的經驗中,擔任過設計師的前端工程師,會特別關注設計細節,並極力達成 100% 的設計還原率;曾任測試人員的工程師,寫程式時會特別注重 Error Handling,並更樂於採用 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 的方式開發,以提高程式碼及產品的品質;擔任過 PM 的工程師,會換位思考、與其他部門更順暢,也更懂得在商業需求與技術限制尋找平衡點。 以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 Jenny 洪偵聆為例,過去 2 年擔任平面設計師,感受到設計產業的侷限性後,決定投入軟體領域成為前端工程師。而在 AppWorks School 期間,就將我們的練習專案,實作得十分精緻,完整達成我們的設計要求。而在自己的個人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許多設計細節、動畫效果,和流暢的使用者體驗,這也讓她第一時間獲得不少職缺邀請,最終選擇加入提供網路計程車叫車服務的 TaxiGo,擔任軟體工程師。

Jenny 洪偵聆的結業作品:Taipei Go

以上這兩點,都是能獲得雇主青睞的優勢,如果過去曾擔任這些職務,卻對於實際投入軟體開發的角色更為心動,不妨給自己一段時間進修嘗試,就算事後想回到原本的領域,也更能夠與工程師溝通;若嘗試後發現更多的熱情,就可以為自己的職涯開展新局,有更多的可能!

三、結合原專業知識,1+1 > 2

最後,還有一種轉職者的優勢,是結合原有的專業知識,成為稀有的跨域新品種。以曾與 AppWorks School 合作招募軟體人才的新創企業為例,就不乏想招募具備財務會計背景,又具有軟體開發能力的人才,來協助內部建制財務系統;也有醫療領域新創,在招募工程師時,特別偏好具備生醫背景的成員。這些「混血兒」在軟體開發過程中,會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與想法,並扮演用戶與工程師溝通的橋樑,使得產品開發更加順暢。

AppWorks School 第五屆的校友 SuSu 梁殊維,過去曾在會計師事務所磨練,隨後也曾在大型企業擔任過主辦會計,因為想投入自動化工作相關領域而決定轉換跑道。過去紮實的財會經驗,讓她在結業之際,受到當時快速成長,急需建置內部系統的旅遊體驗平台 KKday 力邀,希望由她來主導財務系統開發。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想告訴大家:「凡走過必留痕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轉職真的不是歸零,原有領域的耕耘累積,也能在下一階段成為優勢,當然,在取得第一張門票後,還是要持續累積技術專業,才能讓自己的職涯走得更遠、有更寬廣的舞台可以發揮。

【如果你也想成為軟體工程師,歡迎你申請加入 AppWorks School,讓我們來幫助你】

Photo by ownwayphotography on VisualHunt

校正 3 個心態,跨越自學程式門檻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近年來線上課程蓬勃發展,不少學習平台如 Udemy、Udaciy、Khan Academy 等,都提供多元豐富的軟體開發課程,引領「自學程式」風潮。若是應用得當,半年以內就可以學有所成,讓沒有相關背景的新手,踏上軟體開發之路,現在,想要轉職到程式開發相關的工作,其實不需要再念四年大學或兩年研究所。

儘管如此,在 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多來,輔導上百人轉職成軟體工程師,其中有不少申請者都是在自學途中,遇到難以獨自突破的瓶頸,所以選擇報名參加 AppWorks School 為期 16 週的免費程式課程 (目前有 Android、iOS、Web 專班)。因此,我們想從實際的觀察中,分享我們認為程式自學者應該校正的三個心態,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跨過學習障礙,早日成為心目中的軟體工程師:

一、釐清學習目標,先專注在一個領域上

首先,軟體開發新手在一開始接觸程式開發時,很容易迷失在廣大的 CS 知識中,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也經常會有各種道聽途說:「聽說 Python 很適合新手」、「聽說前端比較好入門」、「聽說 Java 的工作機會最多」,在各種資訊轟炸之下,許多初心者經常會一下學 Python,一下學 JavaScript,但都侷限在很初階的程度,且往往學到一半,才發現跟自己預設的目標沒有直接相關,花費了大把的時間跟精力,卻徒勞無功。

我們建議,新手在程式開發上可以採取「目標導向式學習」,先設定一個清楚的目標,再去安排自學計畫與步驟。例如,如果想要做網頁應用,那麼應該直接從 HTML /  CSS / JavaScript 入門;如果想要開發手機 App,則依開發的平台 iOS 或 Android 來選擇學習 Swift 或 Kotlin,減少繞遠路的時間成本。

如何安排自學路徑?實際上,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軟體工程師的過來人,分享從事各種工作應學習的技能樹 (如下圖),新手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不時確認自己正在學習的內容,是否與目標相關,若發現偏離目標,才能即時喊停,將學習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前端開發技能樹 (部分擷取),清楚描繪新手的學習路徑。資料來源:GitHub

二、檢視學習瓶頸,增加時數或深度

選擇要專注的領域後,另一個新手常見的誤區,就是經常反覆學習「已知的知識」。變成一直在新手圈裡跨不出去,我稱之為「新手舒適圈」。舉例來說,許多 Web 開發新手,經常反覆學習各種 HTML 標籤,卻遲遲做不出想要的網頁畫面;Android 開發新手,則持續練習處理靜態的畫面、簡單的按鈕互動,卻不知道怎麼串接後端資料、處理用戶的網路行為。

之所以會有這個現象,背後通常來自兩個原因。第一,許多新手都是透過影片或短期課程兼職學習,若投入練習的時數不夠,很容易學了就忘,可能前一晚看了影片,隔天有事情沒練習,後天就忘記了,只好重看一次複習,若這次又來不及複習,過幾天可能又得重來一次,就這樣無限循環,卻遲遲無法突破。

這種情形通常是練習與實作的時間不足,必須重新安排學習計畫。我們建議,若想兼職學習有成,每週至少需花 15-20 小時,一次至少安排連續兩小時的時段,例如,平日晚上需有 2-3 天晚上,投入 2-3 小時,週末兩天則需各投入 6-8 小時,才能有所累積。

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新手想挑戰較進階的題目、感到困難時,很容易會想「一定是我的基礎不夠好,才會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會反覆的觀看已經看過的影片,花時間重複學習基礎知識,但往往只能加深原有的記憶,對眼前的問題仍然一籌莫展。

在實務上,進階的問題,很可能需要進階的知識才能解決,原本的學習資源或許未能涵蓋。因此,建議這時新手該做的事情,是搜集、閱讀更多「進階知識」,甚至在這個階段,還需要觀摩前人的做法,先模仿、再理解,才有機會突破瓶頸,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這不代表基礎不重要。而是要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總是一樣的東西學了又學,或同樣的影片看了三次,卻說不出自己的成長、做不出想要的東西時,就該檢視到底是投入的時間不足,或者該學習更深入、更進階的內容。

三、多開口請教,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通常初心者都有 1-2 個工程師朋友,當初也可能是受到他們的啟發所以想學習程式。但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卻往往不敢開口請教,以為是自己讀得還不夠多,所以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卻導致在一個問題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累積不必要的挫折感,終至放棄學習。

舉例來說,許多開發環境都有系統 Bug,若待機久了運作上會失常,即使是沒有缺失的程式碼,也有可能跑不出應有的結果。此時有經驗的工程師,會試著「重新開機」或著手解決系統的問題,不到 10 分鐘問題就解決了,但缺乏實務經驗的初心者,通常不會想到原來不是程式碼的問題,糾結許久卻苦無頭緒,可能要等到兩、三天後,意外將開發環境關掉重開,問題才突然解決。

這種心態,與其說是「怕麻煩別人」,通常往往是「怕自己問了笨問題」。但問題本身其實是中性的,越是去評價問題的優劣好壞,越容易讓自己陷入不敢提問的困境。反之,若能將每一個問題單純視為學習的機會,越快解決問題,就越快累積經驗值,才越有機會成為合格的軟體工程師。

當然,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但若發現自己已經困在同一個問題好幾個小時了,不妨開口向工程師朋友請教,透過他們的經驗,幫助自己更快速成長。如果真的覺得朋友很忙,網路上的技術討論社群如 Front-End Developers TaiwanAndroid TaipeiiOS@Taipei 等,都很歡迎新手張貼問題,也會有熱心的工程師前輩幫忙解答。

總結來說,拜網路產業開源風氣之賜,程式開發相比於其他技能,有非常多的網路學習資源,卻也容易讓新手迷失,希望以上三點提醒,能夠幫助初心者檢視自己的學習問題,進而有所突破。

【如果你希望透過高效、密集的學習環境來幫助你,也歡迎你申請加入 AppWorks School

Photo by Free-Photos on Pixbay

AppWorks School 三週年系列:軟體人才供需缺口仍達 4 倍,年輕人如何轉身資訊工程師,請參考我們的經驗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今年東大的新生入學典禮演說中指出:「我深信在大學求學的價值,不在於獲得更多原有的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創造出前所未見的新知。創造新知的知識稱為元知識,而讓學生學得元知識,正是大學的使命。」

如何讓年輕人學得「元知識」,在台灣也同樣重要。

近年台灣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依行政院主計處今年 2 月的統計,20-24 歲、25-29 歲兩個族群,失業率分別為 11.94%、6.44%,失業率在所有年齡層中,分居第一、三名 (第二名是 15-19 歲的 8.69%)。這些年輕人正應是市場上炙手可熱、雇主積極培養的明日之星,卻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難找到工作。

相對之下,軟體工程師卻持續供不應求。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18 年 9 月的調查統計,軟體設計工程師類職群超過 21,000 個職缺,卻僅有 5,200 多位求職者,職缺數是求職人數的四倍,明顯供不應求。

年輕人不容易找到工作,軟體工程師的職務數量遠高於求職者,兩個現象反映出,台灣人才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青年 (30歲以下) 失業率遠高於其他各年齡層。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失業率統計

軟體設計工程師供需缺口超過 4 倍。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軟體設計工程師職缺供需

除了持續與政府、學界溝通,讓他們理解這個產學落差、數位落差造成的結構性問題,AppWorks 過去三年也從自身做起,直接站出來為台灣提供一個解決方法。2016 年中,AppWorks 出資成立 AppWorks School,透過免費,實作導向的密集訓練,幫助原本並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轉職成軟體工程師,銜接業界的人才需求。開班甫屆滿 3 週年的今天,已經累計 106 位校友結業,其中有 91 位選擇擔任軟體工程師,成為數位軟體產業的開發生力軍。

作為一個幫助年輕人習得程式技能、轉職網路產業的教育機構,AppWorks School 三年以來持續累積對台灣現行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對未來人才的想像,藉此機會與各界分享成果與觀察:

一、「文組生」也可以勝任軟體工程師,傳統學系劃分易讓人自我設限

在每屆 AppWorks School 開放申請入學之際,其中一個最常收到的申請者問題是:「我是文組的學生,也可以報名嗎?」背後透露著申請者的擔憂,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擔任軟體工程師,或 AppWorks School 是否優先挑選理工科系背景的學生。

實際上,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累計培訓了 106 位校友,超過 85% 選擇投入軟體領域,成為軟體工程師,而分析這 106 位學員的學歷背景,可以說是相當多元:

資工、資管等相關科系僅有 36 人,佔約 34%,其餘 66% 的人均是非本科系的畢業學員。其中有許多企管、外文、中文、教育、社會等「文組」生,都順利轉職成為工程師,合計也佔有 34% 的比例。

據此,我們可以說學習軟體程式開發,並不僅限於理工科系學生。然而,在傳統教育體制將學生一分為三之下 (一、二、三類組),年輕人從高中分組後,就縮限在自己所選擇的組別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對於其他領域的職涯可能性,就完全放棄了想像;即使心生嚮往,也容易自我設限、不敢投入嘗試。

甚至進入 AppWorks School 之後,部分文組學經歷的學員,相較於其他學員,更容易有心理壓力,遇到較難突破的瓶頸時,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怕自己其實不適合當軟體工程師,可說受到過去包袱的影響甚深。

二、目的導向式學習,有動機更有效率

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在學期間,經常是被動接受教育,每個科目依規定每週要上幾節課,但往往不知道這些學習跟自身有什麼關係,究竟為什麼要學?老師們若無法於理說服學生,就只能搬出考試測驗、學校規定,或訴諸於家長協助開導。但事實上,若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對於不感興趣的科目,很容易視為自己不擅長,若是受權威規範或考試升學的壓力,更容易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心生排斥。

AppWorks School 則以就業導向設計,每位學員來這裡都有明確的目標 —— 成為軟體工程師。為了在為期 16 週的培訓課程中達到業界的聘雇標準,不需要有人鞭策,就願意每週投入 65-70 個小時的學習時數。這種學生會自我要求學習成果的狀態,可以說是各界老師們都最羨慕的情形;同時,AppWorks School 採用實作導向式教學,幫助學員專注在實際 Web 或 App 專案所需要的技術範疇,學習不會多頭馬車,迷失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汪洋大海裡。

這樣基於學員感興趣的主題,再去研究搜集相關所需資訊的學習方式,和世界教育名列前茅的芬蘭,所推行的 Phenomenon Method「主題式學習法」不謀而合,非常值得教育界參考採用。而 AppWorks School 未來也不排除將我們編列好的專案資源,透過開源的方式,讓各界使用,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擴大解決軟體人才不足的能量與資源。

三、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學習力才是核心技能

實際上,成為一位軟體工程師,並不代表未來就可以一勞永逸,不用再持續學習。隨著開發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工程師必須時時進修,以確保自己的技能組合,是最符合當前市場所需。因此幫助學員建立「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讓學員成為有「自學力」的工程師,才是 AppWorks School 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 AppWorks School 裡,沒有老師幫忙整理好所有的資訊、一對多的投影片大班教學。學員必須從專案目標中,學習如何精準找到所需資訊、判斷資訊是否適切,或整理諸多技術文件後,才能嘗試解決問題,並反覆這樣的過程,累積大量的實務經驗。部分學員初期較不適應,卻都在基礎能力建立後,更喜歡這樣的方式,並享受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在網路與自動化科技快速改變社會面貌的今日,過去的專業分工與職業型態,已經有大幅改變,高度重複化的工作如收銀、作業、撿貨員等職務,都將被數位科技取代;而新的職業很可能還沒有出現,或是需要新的技能。如何讓自己時時保有競爭優勢,是每一個工作者的議題,而當今教育更應該著重在,如何幫助學生及早建立起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對自己的職涯有更多的掌握。

歸結目前的勞動市場需求與教育型態,台灣應該擴大軟體人才的培育,打破傳統的科系劃分方式,並持續思考如何是最有效率、又能協助學員建立長期競爭力的教育方式。希望 AppWorks School 杯水車薪地投入,能引起各界更多的關注與討論,一起努力以教育推動台灣更有競爭力的未來。

【想改變自己命運,轉身軟體工程?AppWorks School 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by Cel Lisbo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