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results found for: demo day

Founded in 2010, AppWorks Accelerator is a startup community created by founders, for founders. We are committed to foste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and to accelerating the region’s transition into the digital era.  Every six months, we take in startups operating on the frontiers of AI / IoT, Blockchain / DeFi, and Southeast Asia, equipping founders spanning all walks of life with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mentorship, and guidance to get their ventures off the ground. Since our establishment 10 years ago, we’ve graduated 21 batches, with the entire AppWorks Ecosystem now encompassing 395 active teams and 1,331 founders. Collectively, they generate an annual turnover of … read more

正逢歲末年終之際,在 2020 年即將邁入第十年的 AppWorks,於昨晚 (1/7) 舉辦 AppWorks Accelerator  聯合大尾牙。這是 AppWorks 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不僅邀請 AppWorks Accelerator 歷屆新創校友與員工們回娘家,也藉此讓人數較為精簡的新創員工們同歡,一同感受聯合尾牙的溫馨、熱鬧、抽大獎的氣氛,這次尾牙,總共約 80 支新創團隊、近 400 人參加。 在尾牙席間,AppWorks 也公布 2019 Year in Review 年終總回顧,展現過去一整年的成果。回顧 2019 年,在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The AppWorks Ecosystem 校友生態系、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以及 AppWorks School 數位人才培育等各面向上,AppWorks 都寫下重要里程碑,持續結合各界資源,努力推升台灣成為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數位經濟的發展重鎮。展望 2020 年,AppWorks 則將持續聚焦於 ABS (AI、Blockchain、Southeast Asia) 長期發展策略。 回顧 2019 年,是 AppWorks 豐收的一年,繳出了各項亮眼的成績單。其中,大東南亞校友規模最大的 AppWorks Accelerator,正加速吸引來自以大東南亞為主的 AI / IoT 與 Blockchain 新創來台北進駐,持續扮演大東南亞領先的創業加速器。在 2019 年畢業的 AW#18、AW#19 共 48 支新創團隊,其中 29 支以 AI / IoT、19 支以 Blockchain 為創業主題,這群優秀的創業者中,有出身自 Google、Microsoft、Ripple、Uber、Amazon、Qualcomm、Samsung、聯發科技、Agoda 高管所創辦的公司,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獲選為 Forbes 30 Under 30 的年輕創業家以及《端傳媒》的創辦人。此外,48 支團隊中,73% 為台灣以外的國際團隊,其中更有超過六成的新創團隊來自東南亞,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兩屆團隊也分別在各自的 Demo Day 登場,展現讓人驚艷的創業實力與能量,兩場 Demo Day,各吸引超過 1,200 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出席。 AppWorks 生態系里程碑:突破千名創業者、10 億美元募資、創造 1 萬名就業人數 隨著 AW#18 與 AW#19 兩屆生力軍的加入,以及 AppWorks Accelerator 歷屆新創校友們的共同努力,在 2019 年帶動 … read more

Douglas Crets, Communications MasterDouglas is the English Master in Communication. A passionate marketing strategist and content writer, he spent three years with Microsoft in Silicon Valley managing the global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for BizSpark, Microsoft’s Azure and software program for entrepreneurs. Douglas has a deep love for technology, literature and travel. He holds a Masters in Fine Arts from Syracuse University and a Masters in Journalis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e day, he hopes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or a year. The latest Map of Greater Southeast Asia’s digital economies, which we develop at least once every quarter, is indicating to founders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 read more

正值歲末年終之際,成立邁入第九年的 AppWorks,公布 2018 Year in Review 年終總回顧,展現過去一年的整體成果。在 2018,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The AppWorks Ecosystem 校友生態系、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以及 AppWorks School 數位人才培育等面向上,AppWorks 都繳出亮眼的成績,持續結合各界資源,努力推升台灣成為大東南亞數位經濟的領航重鎮。 對 AppWorks 來說,2018 年達到多項重要里程碑。其中,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校友規模最大的創業加速器 AppWorks Accelerator,在八月進駐的 AW#17,是首屆限定招募 AI/IoT 或 Blockchain/Crypto 新創團隊,共有 34 組新創團隊通過海選,其中 21 支以  AI/IoT 為主,13 支以 Blockchain/Crypto 為主。這群潛力新創中,有曾擔任 eBay、HTC、華碩、Proofpoint (Nasdaq 上市公司) 高管,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顯示 AI 與 Blockchain 所帶來的典範轉移,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吸引更多優秀創業者投入。AppWorks Accelerator 也將持續限定招募這兩個領域的新創團隊,直到下一個更巨大的典範轉移出現為止。 2018 年首度限定招募 AI 與 Blockchain 的 AW#17 ,Demo Day #17 吸引外界廣泛關注,吸引超過 1,200 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出席。 在 2018,AppWorks Accelerator 吸引到更多國際新創前來台北進駐,持續扮演大東南亞領先的創業加速器。在 2018 年畢業的 AW#16、AW#17 共 63 支新創團隊中,38% 來自海外,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美國、瑞典、比利時等。兩屆團隊也分別在各自的 Demo Day 登場,展現豐沛且令人驚艷的創業實力,兩場 Demo Day,各吸引超過 1,200 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出席。 AppWorks 生態系:328 加活躍新創、925 位創業者、創造就業數 9,586 位 隨著 AW#16 與 AW#17 加入,以及加速器各個新創團隊校友們的努力,在 2018 年帶動 The AppWorks Ecosystem 校友生態系大幅成長。活躍新創累積至 328 家、共 925 位創業者,所有企業的加總年營業額來到 25 億美元 (約為 … read more

Yvonne Wu, Chief Editor (吳怡文 / 編輯長兼自媒體輔導長) 主導文字與編輯輔導。曾任 ⟪HERE! 台北情報共鳴誌⟫ 副總編輯,帶領團隊上山下海,報導永遠讓人開心的休閒資訊。而後進入天下文化,深入挖掘方塊字的魅力。 2014 年,轉往網路世界繼續挑戰自我,任新蛋全球生活網總編輯,努力讓消費者在優雅的氛圍中感受購物的愉悅。畢業於政大廣電,曾遊歷日本兩年,主修人生,副修日文。深信文字的力量,追求觸動人心的那一刻。   「賺錢的方法很多,但未必都能把世界帶往一個更好的方向。我們真心希望能夠做一些事,為律師帶來一點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Barry Kuo, Founder & CEO of Lawsnote 除了高度的法學素養,以及出色的邏輯與歸納能力;對法條、判例和函釋的熟悉度,往往也是律師能否制訂出完美合約、在官司中克敵制勝的重要關鍵。法學知識可以透過不斷進修來累積,邏輯與歸納能力也可藉由訓練來補強,但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率的找到適切的參考或輔助資料,往往就需要借助機器與系統快速且大量的資料處理能力。 台大農化系畢業的 Barry Kuo 郭榮彥原本是位專利工程師,因為工作上的需求及自身興趣,他開始研究法律,並順利拿到律師執照、開始執業。但這一般人眼中相對安穩的律師工作,並不足以改變 Barry 喜歡挑戰未知、解決難題的性格。 「之前當律師時,用了傳統的法學資料搜尋系統後,有時還是必須回頭用 Google 查詢,因為不管是介面的便利性,還是搜尋結果,兩者都有落差。」為了解決查詢法律資料的困擾,Barry 決定自己打造一個在使用上更簡便、更有效率的資料庫。於是,繼工程師、律師之後,人生軌道再度轉彎,他踏上了創業之路。 創業本身也是一門學問 法學資料庫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將大筆資料、數據加以分類、分析,再根據不同的目的,提供給使用者。以產業的角度來說,正是現下最熱門、眾人寄予厚望的 AI 應用,但對 Barry 而言,他的初衷是創造出一個真正能為使用者解決問題的產品,如何歸類不是太重要。 然而,不管 Barry 在法律上做了多少鑽研,要打造一個法學資料庫,絕對需要軟體工程師相助。於是,他邀請身為工程師的高中同學 Rical (謝復雅)  和 Ray (謝旺叡),再加上有法律背景,後來轉做 UI/UX 的學妹 Lafy (王ㄧ芹),組成四人核心團隊。 對首次創業的人來說,眼中通常是滿滿的理想和希望,Barry 也不例外。對產品的美好想像,讓他忽略了路途中可能出現的阻礙。為了讓創業過程可以更聚焦、更有系統的解開一道道難題,在 Rical 和 Ray 這兩位曾進駐 AppWorks 創業加速器、接受輔導的創業前輩建議下,Lawsnote 也申請、加入了 AppWorks 創業加速器 (AW#13)。 竭力打造法學 Google 因為是完全針對自己的痛點所設計的產品,在描述特色時,自然也多了一份篤定。郭榮彥解釋,Lawsnote 和其他法學資料庫的最大差異,在於它的介面沒有那多不勝數的選項,使用者不需要勾選類別、法院,也不用耐著性子填寫時間、字號,一如 Google 的用法,只要把所有相關字眼當作關鍵字、一次輸入,系統便會開始搜索。 若再仔細深究,傳統法學資料庫傾向精準檢索,換言之,必須是完全一致的資料,系統才會將其顯示在搜尋結果中,搜尋範圍相對狹窄;而 Lawsnote 則能做到模糊比對,當使用者輸入關鍵字後,系統便會將所有相關、類似的資料提供給使用者。雖然 Lawsnote 沒有像其他平台一樣利用大量的人工來整理資料,但取而代之的,它利用演算法,依照關聯度,將對使用者來說較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依序排列,而這也正是律師們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因為傳統系統只是按照律師設定的條件,列出許多判決資料,律師必須一個個點開,從頭到尾讀完,才能判斷出哪些資料對他來說是有幫助的,但 Lawsonte 的系統會依照律師輸入的關鍵字與其他數據,判斷出那個律師最想知道的判決是哪幾個,再按優先順序列出。所以,律師們通常看了前面三個搜尋結果,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案,而這個功能事實上也完全實踐了他們為自家系統設計的宣傳文案:致力於節省法律人的時間。 目前,Lawsnote 的資料庫已經備有法院裁判、法規和函釋等公開的法學資料,雖然學者的著作期刊因著作權問題而無法完整收納,但就使用便利性來說,的確已經達到 Barry 的理想。 世代差異形成的推廣障礙 不管產品再怎麼好,都得讓市場買單,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然而,當 Barry 滿心雀躍地向潛在用戶介紹平台功能時,卻馬上遇到一個巨大障礙:使用者的習慣非常難以改變。縱然有部分律師很快就能接受 Lawsnote 的運作邏輯,也覺得使用上非常方便,但法界中大部分的律師早已習慣以精準的字眼或設定來查詢資料,一時之間,較難接受把所有的設定都轉化成關鍵字的查詢方式。Barry 如此形容兩者的差距:「如果使用者先學會 Google,再接觸法學資料庫,對 Lawsnote 的接受度相對就比較高;反之,就比較低。」換算成年齡,這兩個族群的分界線大概是 35 歲。也就是說,使用者是否是網路世代這件事,很自然的決定了他要選擇哪一個法學資料庫來使用。 面對這樣的困境,除了更積極的安排產品說明,面對面與潛在用戶溝通 Lawsnote 的優點,Barry 和團隊也鎖定年輕律師,甚至是法律系學生加強推廣,讓這些使用資料庫習慣尚未定型的法律人,有機會了解 Lawsnote 的便利,而在一開始就選用這個系統。此外,內容中充分顯露出同理心的 EDM,也在多數律師的強烈共鳴下,得到了超過八成的開信率、五成的點擊率。 Lawsnote 在 2016 年 7 月正式上線,第一年每個月有約 65%,亦即兩萬個法律人使用 ,是草創期的兩倍。20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