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電視圈的榮耀典禮之後:被金鐘遺棄的網路劇

13%e9%87%91%e9%90%98%e7%8d%8e-1

Scylla Tsai, Senior Associate (蔡依玲 / 資深經理)

負責新服務發展。加入 AppWorks 前在台哥大集團任職 10 餘年,期間歷練橫跨固網、無線與加值應用,率領團隊孵出包含 myVideo 在內的 8 個 App 服務,並談下 NBA、MLB 與 Major Studios 等授權。更早前在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計畫,也曾於 SiS 任韌體工程師。臺大數學系、交大統計所畢業,喜歡把所學應用在市場與人性分析。田徑不太擅長,但努力讓腦袋跑在時代尖端,熱愛深度旅遊與甜點。

第 51 屆金鐘獎在失誤不斷與罵聲連連中落幕了,大約有 340 萬台灣用戶觀看,平均收視率 4.33,號稱創 5 年新高。戲劇類節目由公視的「一把青」抱走 6 項大獎,堪稱最大贏家。其餘的,除東森電視的「必娶女人」外,恐怕都沒能讓觀眾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事實上,今年的金鐘獎不僅缺乏觀眾共鳴,也引發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網路原生劇(以下簡稱網路劇)如何才能進入金鐘評選之列。

蓄勢待發卻始終被拒於獎項門外的台灣網路劇

網路劇的發展日漸蓬勃,近期各平台都有動作,如愛奇藝台灣站、KKTV、CHOCO TV 等皆推出自製原創內容,與國外的發展相呼應。這樣的趨勢看似美好,然而,一旦談到鼓勵與肯定,例如,這些網路劇是否可以一起角逐金鐘獎,便立即陷入無解的窘境。因為金鐘獎目前的規定與宗旨是鼓勵電視事業及其從業人員,包括電視節目製作業、廣播電視節目發行業、廣播電視廣告業,其中,電視事業指的是無線電視事業及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並不包含網路劇。

說起台灣的網路劇,我們可以回溯到 2011 年痞客邦率先嘗試的「萌的或然率」與「租屋大戰」,以及 2013 年 Fans TV 社交電視上推出的「PM10-AM03」。近年,LINE TV 也很用心在經營台灣市場,與其它公司合作推出了「迷徒 Claire」、「我的鬼基友」和「舞吧舞吧在一起」。而近期在行銷上用盡力氣的「Mr. Bartender」,則是用募資的方法來製播。但這些用心製作的好內容,因受限於金鐘獎的提名僅限於電視事業,所以從來不在評選之列。

法規的轉彎帶動美國網路劇迅速發展

反觀美國, Amazon 與 Netflix 等業者自製的網路劇,近年在艾美獎屢有斬獲,這是因為代表美國電視圈的主辦單位電視藝術科學學院,從 2013 年起就正視這個新潮流,開放網路劇角逐艾美獎。今年的艾美獎有 80% 的入圍影集來自 11 家平台業者,其中,不乏台灣觀眾熟悉的影集,像是 HBO 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FX 的「美國諜夢」、Netflix 的「紙牌屋」、PBS 的「唐頓莊園」、AMC 的「絕命律師」、USA 的「駭客軍團」和 Showtime 的「反恐危機」等。拿下艾美獎不僅被美國無線/有線電視頻道,以及網路串流影音業者視為一種榮譽與肯定,更是全世界觀眾收看影集的重要指標。

讓我們來看兩個有趣的數據:以電視頻道的入圍數量來看,可以發現今年美國傳統無線四大電視台 NBC、CBS、ABC、FOX,史上首次全數跌出入圍獎項總數的前三名。 HBO、FX 兩個有線電視頻道,以及大家應已不再陌生的網路影音串流業者 Netflix 則包辦了入圍數量的前三名[1]。

HBO 十多年來穩居入圍獎項數量的榜首,今年首度呈現衰退,從去年的 126 項減少到今年的 94 項,下降幅度達 25%。其版圖主要被三家業者吞蝕:一是靠著美國犯罪系列風光再起的 FX 有線電視頻道,作品「美國犯罪故事」獲 22 項提名,若只算演員、導演、編劇與影集等主要獎項,也有 13 項入圍,領先入圍 10 項的 HBO「副人之仁」與入圍 9 項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也因此「美國犯罪故事」有新劇王之稱。此外,FX 還有「冰血暴」拉抬,使得入圍總數來到 56 項。其次是入圍獎項創新高,來到 54 項的 Netflix,以及另一個可敬的對手—-網路串流影音業者 Amazon Prime Video。Amazon 雖然用戶數及製作的影集數遠遠不及 Netflix,但今年入圍的獎項也來到 16 項。若論得獎數,HBO 可能更笑不出來了,因為他們去年得到 43 個獎項,今年卻只拿到 22 座。

快速竄起、佳作倍出的美國網路影音串流業者

2012 年開始經營自製內容的 Netflix,於 2013 年推出以黑暗政治為主題的「紙牌屋」,成功打響名號,並於當年獲得 14 項入圍。之後,他們更加碼投入大量資金在原創影集,不過 3 年多的時間,今年便以 8 部影集獲得艾美獎 54 項入圍,不但入圍數量高居第三,入圍成長率也達 59%,一舉擠下四大傳統電視網。根據報導,光是 2016 年,Netflix 就投入至少 50 億美金的製片預算,製作超過 600 小時以上的劇集,最終贏得 9 個獎項。Netflix 的目標當然不單是艾美獎,他們也正努力在美國各大影視獎項中刷存在感,包括金球獎及奧斯卡獎,其中, 他們在 2015 年發行的兩部紀錄片,就獲奧斯卡提名,算是跨出了第一步。

電子商務巨人 Amazon 2013 年開始進軍原創節目,隔年就以講述變性人家庭故事的「透明家庭」獲艾美獎 12 項提名,並奪得 5 項大獎。今年 Amazon 以歷史影集 「高堡奇人」、「叢林中的莫札特」(Mozart in the Jungle),以及「透明家庭」共入圍 16 項,並拿下 6 座。其中,「透明家庭」的男主角傑佛瑞坦伯爾(Jeffrey Tambor)今年還抱走喜劇類影集最佳男主角。Amazon 執行長貝佐斯曾發下豪語:我們的目光不會只在艾美獎,之後一定會奪下奧斯卡。

Netflix: The company is helping change the way people watch television.

I think just the fact that they’ve been so successful so quickly should tell our friends in the industry that something dramatic is changing here……It’s not just that Netflix got lucky a couple times, it’s that there’s something systematic allowing them to make great content.

—–Michael D. Smith,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隆大學研究資訊系統與行銷的 Michael D. Smith 教授認為, Netflix 改變了大家看電視的方式,他在接受《財富雜誌》訪問時提到:「我認為,他們如此迅速的獲得成功,就是在告訴產業界的朋友們,巨變已經到來,」他告訴記者:「並不是 Netflix 走了一兩次狗運,而是他們的系統機制能讓他們製作出優質內容。」

在風起雲湧的影音業者大戰中,美國網路影音串流業者掌握超過一億用戶對觀影的喜好 (截至 2016 Q3 ,Netflix 全球用戶數累計為 8,670 萬,Amazon Prime 美國會員數則為 6,300 萬),並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智慧,證明他們製作的內容正在顛覆傳統又龐大的媒體影視產業。而台灣法學商界,至今卻還在討論 「OTT 的適法性」,以及網路劇是否符合金鐘獎資格。

開放才是王道,墨守成規只會將市場拱手讓出

看看國外,再看看台灣,政府實在應該多鼓勵業者努力從數據來瞭解台灣觀眾的觀影偏好,製作優質並可國際化的好內容。所謂的 OTT,一直以來就只是個假議題,因為只要是可以讓用戶趨之若鶩的內容,不管用戶的終端設備是電視還是手機,也不管這是大陸劇還是韓劇,消費者都會拚了命的用可取得的方式收看。打破國界且熟稔用戶喜好的網路串流影音業者已兵臨城下,政府若再不集中焦點,用對的方式扶持真正的內容提供者 (Content Provider),台灣只怕會淪為數位內容的被殖民者,再也看不到屬於台灣的好內容。

Content is king, platform is queen. 在內容世界的運轉邏輯中,始終是國王主宰著誰是皇后,或能有幾個皇后。
___

CHOCO TV 追劇瘋 (AW#2) 近期推出多部自製原生戲劇,包括「我們是歐爸」、「X 情人」、「HIStory」等,期望以新媒體力量寫下台灣戲劇新篇,歡迎大家多多捧場。

[1] 2016 艾美獎,美國各大電視台與影音串流業者的入圍數量分別如下:HBO 94、 FX 56、 Netflix 54、NBC 41、CBS 35、ABC 35、FOX 29、PBS 26、 AMC 24、Showtime 22。
返回文章

從近年本土網路公司 IPO,看台灣資本市場的過時

stock

本文由 Annie 與 Jamie 共同完成

Annie Su, Analyst (蘇怜媛 / 分析師)

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Jamie Lin, Partner (林之晨 / 合夥人)

2010 年放棄綠卡與美國生活,專程回台創辦 AppWorks,為了推動台灣產業升級,成為 21 世紀的數位經濟強國 。

近幾年,越來越多網路公司陸續上市櫃,相較於十年前的遊戲股掛牌潮,這波網路 IPO 的類型更為多元,其中不乏知名平台電商富邦媒體 (2014/12)、多元網路平台營運商數字科技 (2014/1)、交友社群網站尚凡 (2013/6)、團購網站夠麻吉 (2016/1)、手遊發行商隆中網絡 (2016/9),以及甫上櫃的垂直電商創業家兄弟 (2016/10)。

但很少有人談的事實是,台灣當局因循苟且,名為保護投資人,實以實收資本與淨利率兩項過時指標做為掛牌條件。所以,這波網路公司 IPO 潮背後,其實人人有段坎坷的過程。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23-%e4%b8%8b%e5%8d%884-44-45表一:台灣上市櫃條件與其他國家比較 (via 證券櫃買中心TEJ)

與時代脫節的實收資本額 IPO 門檻

台灣上市櫃條件之一:公司申請上櫃,實收資本額須達 NT$ 50M,申請上市則須達 NT$ 600M [1]

有規模經濟優勢的公司,長期營運穩定性較高,較適合公開市場投資人。因此,公司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進入資本市場,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但以實收資本額來衡量營運規模與風險,觀念較為落伍。

實收資本額反映的是股東投入一家公司的資金,充其量只能反映公司商業模式所需資金的規模,並不代表公司營業規模的大小,或是商業模式的可防衛性。因此,台灣的鄰近國家,包括香港、新加坡與日本的證券主板早以「市值」,這個更接近一家企業商業模式規模價值的指標,作為 IPO 門檻,台灣應該儘早跟上潮流。

獲利率與成長性的拮抗

台灣上市櫃條件之二:公司申請上市,須達到以下獲利條件:(1)不得有累積虧損。 (2) 最近兩個會計年度之稅前淨利 / 股本須達 6%,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之獲利能力較前一年度佳。 (3) 近五個會計年度之稅前淨利 / 股本須達 3% [2]

公司若想持續成長,就應該加碼投資技術與客戶基礎,而非注重短期獲利。再者,網路公司將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做法尚未普及,多數公司仍將研發網站或軟體的支出於當期費用化,而非按使用年限攤銷,相較於早期電子業將廠房設備資本支出長期折舊的做法,更不利於當期獲利。另外,由於員工分紅費用化的規定,一家前景看好的公司若有發放員工認股權憑證,此選擇權的價值會隨著公司未來發展性而提高,認列的費用也越多,進而對獲利造成衝擊。因此,投資人應該要仔細觀察市場競爭態勢與公司基本面,有時候 bottom-line 虧損的公司說不定才是真正值得投資的標的。

固守舊法只會一再錯過網路產業的明日之星

1997 年 Amazon 於 NASDAQ 上市時仍處於虧損狀態,期間為了擴大營收,不斷投入基礎建設及行銷資源,直到 2003 年才開始獲利,而其股價也從金融海嘯後的 US$50 一路漲至今日的 US$780,成為市值僅次於 Google 和 Microsoft 的網路公司。要是用台灣這一套上市櫃管制方法,即便台灣有像 Amazon 這般的明日之星,大概也無望進入資本市場。

近期的例子則有今年七月於紐約與東京上市的 Line Corporation,從其 2013-2015 年的財報可發現,公司於這段期間仍不斷擴張,2013-2015 營收年增率分別為 509%、119%、39% (表二),其行銷與員工相關費用也同步增加。若細看員工相關費用科目,則可拆出裡頭的員工認股費用 (Share-based payments) 也是逐年增加,分別為 JPY 804M、2,975M、11,213M,這正是認股權公平價值增加的結果 (表三)。基於以上策略,Line 在今年三月底仍有 JPY 19B 的累積虧損,近幾年也尚未穩定獲利,但因其市值已達日本上市條件,故能順利上市。雖然公司未來成長性仍為未知數,但所有詳細資訊皆已揭露於公開說明書上,接下來就是投資人各憑本事,考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後做出投資決策,而非由政府假借保護投資人之名義,一概拒絕往來。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23-%e4%b8%8b%e5%8d%884-43-36表二:Line Corp. 2013-2015 損益表 (via Line Form F-1)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1-23-%e4%b8%8b%e5%8d%884-44-16表三:Line Corp. Share-Based Payments 細節 (via Line Form F-1)

卸責的小門制度

雖然櫃買中心也規定,若公司屬於科技事業、農業科技或農業新創事業、文化創意事業,則不受該獲利能力的限制,但負責認定公司是否屬於該產業,以及向櫃買中心推薦上市櫃的單位,卻是經濟部工業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文化部。首先,這些單位的專業職責,並不包括評估個案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及風險,只能依賴外部「學者專家」來評審。如果是這樣的流程,放在櫃買中心執行不是更合理?資本市場的主管機關、經營者以卸責、要求其他政府單位掛保證的方式來開小門,只是在逃避問題。徹底檢討國內上市櫃規則的落伍,透過整體制度的改善讓它跟上時代,才能真正讓我們的資本市場更健康。

結論

公司的商業模式有千百種,不可能有萬無一失的門檻,可以確保上市櫃公司未來必定一路順遂。當局該做的是確保公司揭露充足且正確的資訊,放手讓資本市場自行辨別值得投資的公司。否則,未來只能眼睜睜看著「露天市場」這般有前景的公司持續出走至香港掛牌。

而投資人也應該要認真做功課,研究公司的長期基本面,而非只注重短期獲利狀況,接受公司為了佈局長線,而呈現短期獲利較差的狀態。否則,即便未來真的放寬了上市櫃公司的獲利限制,有心打長線戰爭的公司仍舊無法獲得資本市場青睞,那麼我們可能很難再看到體質好的公司出現在台股市場了。

___

AppWorks 持續投資台灣新創、推動本地資本市場現代化,歡迎優秀創業者向我們募資

從 Solar Roof 看硬體產品的定位與執行

14937904_10154584909171678_2131339290_n

TP Lin, Associate (林子樸 / 經理)

負責投資。七年光電產業經驗,為隆達電子創廠員工之一,見證公司成立、併購與上市,過程中經歷產品研發工程師、研發主管、專案管理等不同職務歷練。在 AppWorks 負責協助軟硬整合新創團隊,充分運用台灣與中國的硬體製造能力。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光電碩士。

自從 Tesla 和 SolarCity 計畫合併後,Elon Musk 就宣布要整合太陽能的發電和儲存方案,帶領 Tesla 朝向能源公司前進。於是眾人紛紛開始問,接下來 Elon Musk 要如何整併雙方的資源,又要發表什麼樣的產品,以達成這個目標。

終於,在前幾天舉行的發表會上,我們看到了初步方向。多數產品都與大家的想像相去不遠,唯獨 Solar Roof 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看到這個產品,大家的評論不外乎是便宜、好看、高效能,但對我來說,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產品定位,它重新塑造了太陽能板的角色,換句話說,當消費者面對這項產品時,想的不再是「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發電板」,而是「買一個有發電功能的新屋頂」。

這兩種思維對消費者是全然不同的考量,如果是安裝一塊新的太陽能板,大家考慮的通常是價錢、發電效率、保固條件,接著,會開始計算需要多少錢,裝上去後多快可以回本;但如果是買一個有發電功能的新屋頂,它比較的對象就是傳統屋頂,只要價錢差距不大,又能提供更多附加價值,消費者購買的意願就會大幅提升。它要爭取的不是消費者口袋中的新預算,而是舊有的買屋頂預算。

有了產品定位後,Solar Roof 也精確的利用設計來達成它原先設定的目的。比如,外觀風格要能和屋主原有的房子搭配,讓屋主在選擇時覺得他要買的是一個屋頂,而不是一塊太陽能板。因此,Solar Roof 一口氣推出了四種不同樣式:有紋理的玻璃瓦片(Textured Glass Tile)、板岩玻璃瓦片(Slate Glass Tile)、托斯卡尼玻璃瓦片(Tuscan Glass Tile)與平滑玻璃瓦片(Smooth Glass Tile)。

14954267_10154584909176678_1532374223_o
14962844_10154584909186678_415381230_n

(上) 四種全新樣式的 Solar Roof
(下) 上一代的 SolarCity 太陽能板

相較於之前的 Solar city 產品,整體形象和營造出的感覺完全不同,再加上 Solar Roof 的壽命長達傳統屋頂的兩倍、接近傳統太陽能板的效率,以及可與其他 Tesla 產品搭配等諸多優點,可以想像背後需要多深厚的技術與研發資源。

一項出色的硬體產品往往具有精準的產品定位與細節執行,身為硬體創業者的你在思考自己的產品時,也可以試著思考,是否轉個彎就可以開發出不一樣的市場。

AppWorks 正在招收第 14 屆團隊,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打造足以改變人類生活的新世代硬體產品。

*文中照片取自 Tesla 與 SolarCity 官網

給創業者的管理學 101

management101thumb

Scylla Tsai, Senior Associate (蔡依玲 / 資深經理)

負責新服務發展。加入 AppWorks 前在台哥大集團任職 10 餘年,期間歷練橫跨固網、無線與加值應用,率領團隊孵出包含 myVideo 在內的 8 個 App 服務,並談下 NBA、MLB 與 Major Studios 等授權。更早前在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計畫,也曾於 SiS 任韌體工程師。臺大數學系、交大統計所畢業,喜歡把所學應用在市場與人性分析。田徑不太擅長,但努力讓腦袋跑在時代尖端,熱愛深度旅遊與甜點。

我曾長期在 5,000 人以上的公司任職,並於 26 歲開始擔任主管。從早期管理 4 個人,到後來整個團隊 53 人,期間也曾兼管近 400 人的團隊。或許也因此,兩年前加入 AppWorks 之後,創業者最常找我討論的,有 70% 都是關於管理學的 101。回想起來,我待的都是快速成長的大型公司,所以從 27 歲開始,我就被主管要求每天篩選 20 份履歷表,每週親自面試 5 人,並陪同主管面試。這樣被磨了一年,人看多了,體悟的也多,再加上有好的主管在旁邊提點,我有幸看到不少人才被選擇、教育、留任、重用的完整過程。所以,在此我就用傳統但實用的「選育留用」四個面向,與各位分享創業者的管理學 101。

(一)選

相異於最近很夯的人力銀行廣告的主張,不管坐到哪個位置,我都特別偏好新鮮人,因為白紙充滿無限可能。一般人慣用畢業學校與科系選才,我也不例外,因為從機率及時間成本來說,頂尖大學畢業生成為優秀人才的機率,的確比一般大學畢業生高很多 。當然,如果你時間夠多,且慧眼獨具,也可以試著透過非普世標準來挑出璞玉,只是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成功過。若從命理的角度來說,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足夠經驗的管理者,不妨先從跟自己契合度較高的星座、生肖挑選起,因為,選進來的人還是得要跟你產生正面化學效應才行。當然,這種篩選法只能留在心裡,而且其實面試久了,你自然能歸納出屬於自己的命理之道。

再來,請務必親自面試。許多創業者由於是工程背景出身,對人有恐懼症,所以總是逃避親自面談,但如果你自己不面試,便很難親手形塑公司的企業文化。即使在我曾經任職的 5,000 人公司,因為人資也只有 5 位,所以都是由用人主管親自面試,親自決定候選人的職位與薪水,因此,親自面試是一門絕對躲不過的功課。

至於面試時要看什麼? 我喜歡簡單地把人用 「Passion」 與 「Professional」 畫分成四個象限。Professional 依據各個功能,可以很快地給予正面或負面分數,但 Passion 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新鮮人難有資歷支撐,所以我總喜歡從面試者的小時候開始問起:是家中長子嗎? 其他兄長唸書、就業狀況如何? 如果是長子,書唸得好,弟妹也唸得不錯,家長不怎麼管,那麼這個人將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小主管,而且能獨立判斷;如果兄長很優秀,但他卻普普,那通常有兩種極端可能,一是他有爆發性潛能,二是他適合當二把手。諸如此類的小問題,都可以讓你對於求職者的個性有基本的認識。此外,也要特別注意求職者的每一段經歷是否有空隙,若有,一定要問清楚。而我必問的還有一題:你對於未來的想像?這其實是在檢視求職者是否誠實,以及當他真的喜歡一件事情時,最高的外顯熱誠。請記住應試者當時的模樣,並在日後隨時回想、比對,就可以知道求職者的 Passion 指數。

(二)育 (或訓)

每家公司都知道新人教育訓練的重要,但新創團隊往往礙於資源的限制,又要求即戰力,所以教育訓練不是過少,就是過多。我也曾經聽過新創團隊以吃到飽的概念轟炸新人,結果新人不到一週就走人了。

我建議,新人教育訓練在初期只要給「字典的目錄」就好,重點是要安排一個導師在旁邊引導,而且最好是到職時間與跟新人差距不大的導師,最好還非常有 Passion。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團隊快速擴張,一次召募 4 個新人,又全由我親自帶領,結果就是 4 個全部陣亡,因爲我根本忙到無法教他們基礎的東西,相互折磨之下,很難相處下去。第二次的 Beta 版,我按部就班的先培訓一位種子,過了三個月之後,再繼續召募新人,並由那位種子來帶新人,如此母雞帶小雞的方式雖然戰線會拖得比較長,但團隊基礎也會比較穩固。

教育訓練初期給的東西要夠廣,但不要太深 (像「開後台」這種就不用了),因為只要實作過就更有體悟。這同時也是測驗新人自己能否深入摸索,若新人也沒什麼求知欲,那就要小心了,因為在快速變動的新創環境中,無法自己找到答案的人,往往不會是我們長期需要的人。

(三)留

完美合適的當然就留任,那不合適的怎麼辦?依據我的經驗,不合適頂多兩個月就可以看出跡象,三個月是極限。但你既然身為主管,甚至扮演執行長的角色,就應該成熟的跟對方說:我們不合適。

但創業者往往對於「說再見」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其實,青春是短暫的,熱情與愛很重要,硬留著,是浪費對方的生命。也許是公司現狀不適合他,也許是自己不適合他,那麼就應該成熟點,放他走,生命自然會有出口。我曾經在一個星期內面談了 120 位同仁,請他們離開公司,我對他們深感抱歉,因為他們的專長與技能不再是現在的公司需要的,所以,留下來對他們未必好。離開去找尋更適合的工作,也許短痛,但長遠來說,能重燃起熱情與愛,才是最好的匹配。切記,不要使用爛招,就是類似調離原單位,讓員工自行離開,這是最不成熟,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方式。

(四)用

新創團隊切記不要找人填坑,一定要挖坑填人。優秀人才難尋,如果真的找到了,請務必為他量身打造最適合他的職位,而不是把他硬塞到一個 CTO 或 CMO 的位置。每個人的技能都不同,身為團隊領導者或 CEO,不要期待能找到十項全能的人,但如果你能找到三個八項全能的人,那麼就務必讓他們發揮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並用自身去補足團隊的不足,這才是最堅強的團隊。

最後要提醒所有創業者的是代理人的重要性。創業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你無法親自處理公事的情境,這個時候,平常是不是有培養代理人就顯得很重要。代理人並不是你的複製人,他平常也有自己的業務,但必須在平常跟你一起做決策,甚至非常清楚你的思考脈絡。也因此,他可以在你無法親自處理公事時,做出跟你一樣的判斷。但這樣的代理人培養起來非常不容易,除了默契之外,還需要長期的信任,包括即使是你在的期間,他做的決定你也不該公開否決,以奠定代理人的獨特地位。

以上這些跟教科書不一樣的管理學 101 都是我的親身體驗,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藉此讓創業者少走一些冤枉路,也歡迎大家交流提問。

AppWorks Accelerator #14 誠摯歡迎你的加入,讓 660 位 AppWorks 校友一起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製直播音源線

Bird Liang, Chief Engineer (梁子凌 / 技術長兼工程輔導長)

負責 AppWorks 技術策略與佈署,同時主導工程輔導。人生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創業,之後在外商圈電子業中闖蕩多年,經歷過 NXP、Sony、Newport Imagining、Crossmatch 等企業,從事無線通訊、影像系統、手機、面板、半導體、生物辨識等不同領域產品開發。熱愛學習新事物,協助團隊解決技術問題。放棄了幾近退休般的生活加入 AppWorks,為的是幫助更多在創業路上的人,並重新體驗創業的熱情。台大農機系、台科大電子所畢業,熱愛賞鳥、演奏管風琴,亦是不折不扣的熱血 Maker。

隨著 Facebook 開放一般帳號直播,現在我們只要拿起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直播。回想幾年前 AppWorks 剛開始進行 Demo Day 直播時,還要將 HDMI 訊號接進 PC 中、再編碼打進 YouTube 的複雜度,實不可同日而語。

但用手機或平板直播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影像而是聲音。iPhone 或 iPad 上的攝影機,感度和解析度早已不輸數年前的專業攝影機,只要現場光不太差,大概都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畫面。但直播的聲音一直是個大問題,手機上的麥克風跟人耳所聽到的聲音其實有很大的差距,在比較大的場子裡,光是仰賴內建麥克風的收音多半無法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