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ICO 遇上 Accounting,Blockchain 新創必須知道的會計觀念

Andy Tsai, Senior Associate (蔡欣翰 / 資深經理)

負責投資與基金管理。帶著超過 10 年創投的經驗加入 AppWorks,先前主要服務於 CID 華威國際、最高擔任至投資副總裁,熱愛和團隊一起思考營運模式與競爭策略的解謎活動,更早之前短暫就職於中華開發負責產業研究。政治大學財管碩士,嗜好是旅遊和滑雪。

對 Blockchain 新創來說,各式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已經是主流的籌資管道。然而,無論是以傳統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基金會,還是新型態的閉鎖型公司發行 Crypto,最終都必須把該籌資活動反應在財務報表上,提供給 Shareholders / Stakeholders 參閱以及備供未來監管、稅務申報使用。

問題是,透過 ICO 籌資的這種行為,到底要如何認列以符合會計原則?或是發行後的 Crypto、Token,要如何估計公允價值 (Fair Market Value)?目前在會計實務上仍然眾說紛紜。

對 Blockchain 的創業者來說,也許未必熟悉會計原則。但這部分將牽涉到新創的長期發展策略,重要性不容小覷。此外,2018 年 ICO 的外在大環境快速由熱轉冷,究竟該以 ICO 或 IPO 籌資,作為未來的財務策略?也是新創應該思考的重要課題。AppWorks 試著在目前的迷霧中,以最淺顯易懂的分析,探討未來可能的方向給創業者參考。

透過 ICO 籌資,是 Blockchain 發展至今最重要的趨勢之一。根據 PwC 在 2018 年 6 月發布的《ICO & A Strategic Perspective》報告指出,過去幾年,平均每件 ICO 籌資的金額,由 2013 年的 40 萬美元,大幅成長至 2018 上半年的 2,550 萬美元,此外,光是 2018 上半年 ICO 整體籌資金額,就達到 137 億美元,對不少 Blockchain 新創來說,透過 ICO 來籌資的重要性,甚至已超過創投資金。例如,EOS 在 2018 年 6 月,就成功籌資達 41 億美元,這個數字,即使是新創獨角獸,也未必能在某一輪籌資高於這個金額。

Source: PWC, ICO &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2018.06

特別股在會計上的認列方式

以史為鑒,能知興替。在討論 ICO 的會計處理之前,可先參考過往新創企業的特別股,在被要求以公允價值評估時發生了什麼事。 2016 年,以愛情公寓著名的上櫃交友軟體公司尚凡,考慮讓子公司接受創投資金投資時,子公司由於發行的特別股具有可贖回、具優先清償權等特性,所以部分金額必須被歸類為負債。

這部分不難理解,但困難的部分,在於負債的金額被要求以公允價值估算。也就是若企業估值被認定為 10 億美元,假設特別股佔股權 40%,其中 50% 被認定為負債的話,特別股被認定為負債的金額,則會是 2 億美元 (10 億美元 x 40% x 50% = 2 億美元),跟當初到底籌資多少錢,其實是脫鉤的。對新創更不公平的,則是當子公司表現得更好,下一輪籌資的企業估值可更高時,前一輪特別股的公允價值還會變高,而要認列的負債金額,竟然有可能因此進一步提高,這結果完全不合理。

幸好,後來跟會計師事務所充分討論之後,對於公允價值的提高,納入了贖回可能的考量。所以不是無條件的因為企業表現更好,估值更高就必須認列更高的負債,讓特別股有了適切的評價,成功完成子公司籌資,目前表現非常良好,對母公司的營收、股價,都有很大貢獻

Token 類似預收的服務費

回顧以上述案例,讓我們了解會計原則基本上還是從「實質經濟利益」出發,那麼對於 ICO 該如何在會計報表上認列,目前會計師事對「實質」的看法如何?我們跟國內四大事務所討論的結果,就發行 Token 來看,如果代表發行 Token 的企業未來將提供某種服務,比如使用雲端儲存空間或 CPU 運算能力等,現階段,會計師的看法會是把這樣的發行金額當成預收服務費,以負債認列,當 Token 持有者實際使用後,再轉列成營收。

這部分也容易理解。但接著問題就來了,當發行的 Token 價格大幅提高,而要以公允價值評估這部分負債的金額,那難道公司的負債金額,就必須跟著等比例的增加嗎?假設當初 ICO 發行 Token 籌資 1 億美元,在 Token 價格增加 100% 的情況下,負債也要成長 100% 嗎?

這個問題,對於完全不打算對外籌資或不跟銀行往來的公司,大概不會變成什麼重要的問題。但如果公司有創投資金投資,或是打算跟銀行融資貸款擴大營運規模,會有什麼影響呢?畢竟在資產負債表上,公司整體資產金額是固定的,如果依照上述的想法,很可能公司在 ICO 發行的 Token 大漲一倍之後,股權必須認列對應的扣抵金額,變成資不抵債的狀態。在傳統銀行的作業程序上,一旦原本的貸款相關財務條件無法符合,就會面臨雨天收傘、銀行抽銀根的狀況。這結果既違反直覺,對發行 Token 的企業也不合理,因為如果 Token 大漲,代表推出的服務受到市場肯定跟歡迎,這是企業經營的好成績,但卻反而獲得銀行更差的財務評價。

在此,可以先大膽假設對企業較為友善的做法:對於 Token 代表提供某些特定服務的企業來說,可能有機會爭取依照當時提供相關服務的成本來認列,而不一定要把 Token 的市價變化,完全反映在公司負債上。然而這在實務上並不容易,如果在發行 Token 的當下,並無法以明確的服務成本來計算,或許就必須接受 100% 的市價變化,套句圈內術語:「幣圈一天,人間一年。」負債跟股權金額有如雲霄飛車上下劇烈波動的情況,可能將很難避免的。

會計師事務所態度謹慎

現實上,現在主要會計師事務所對於 ICO 的態度非常謹慎。特別是如果 ICO 的 Token 還牽涉到股權轉換,複雜度更是大幅提高,在整體定義仍不明朗的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在簽證任何 ICO 的企業財報,都需要經過內部特別成立的委員會審議,以專案而非通則處理,所以目前會計界對 Crypto 或 Token 的發行者、交易所、礦池等,可能都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思考如何提供審計服務。

最單純的情況,是把持有 Crypto 認定為一種高流通性的資產,基本上跟持有黃金、球員卡差不多,每次結算時根據外部報價,認列公允價值。例如 Square 於 2017 年第四季推出的比特幣錢包及交易所服務,在財報上就是把庫存的比特幣認列為流動資產,並依據市價調整資產價值。

近期幾個 IPO 案,則是後續發展的指標。包括第一家 Crypto 相關企業 Argo Mining,2018 年 8 月成功在倫敦證交所 IPO 時,提供的是使用者挖礦的服務,讓使用者可以用自己的電腦或手機挖礦,並收取月費,實際上還沒有牽涉到 ICO,下一個值得注意的案例,則是比特大陸據傳要到香港證交所 IPO,負責簽證的會計師事務所,到時候對於相關會計原則如何認列,相信會為相關議題進一步定調。

此外,目前各種 Crypto 或 Blockchain 新創在全球各主要證券交易所申請 IPO 的案子,也是有助於釐清未來做法的風向球。包括位於矽谷、提供股票及 Crypto 交易的交易所 Robinhood,以及已 ICO 的新加坡 Crypto 交易所火幣,分別在美國及新加坡申請 IPO,將是美國及新加坡相關法令規定的試金石。

目前全球來看,以證交所對 Crypto 相關廠商的友善程度,以澳洲及英國最開放。澳洲目前有 Bitcoin Group、Kyckr、Identitii 從事區塊鏈應用相關的業務,雖然目前都還沒有遇到 ICO 後再去 IPO 的案例,但以目前 ICO 蓬勃發展的程度,相信很快就會有機會看到這樣範例,而相關的會計認列等的問題,也將可獲得更明確的規則。

總結

簡單來說,會計實務上如何在資產負債表上認列 ICO 結果,目前還處於妾身未明的階段,而往前走,我們預期會計師仍將抱持非常謹慎的態度,連帶證券交易所也較難短期內擁抱已成功 ICO 的企業。若以 ICO 的籌資金額來看,不少相關的企業其實都已經符合新創獨角獸的定義,也陸續有在各證交所 IPO 的計畫,這批先鋒應該會逐漸為業界設立出典範。

另一方面,在目前 ICO 市況趨冷的情況下,在新創階段到底要用股權或 ICO 籌資,我們建議創業者必須要預先做足功課,並持續跟潛在股權、Token 投資人討論,也要對 ICO 日後的政策變化風險做好準備。在這方面,如果有需要我或是 AppWorks 協助的地方,歡迎來找我們討論。

【現在就是創辦 Blockchain Startup 的最好時機,歡迎 Blockchain 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Andre Francois on Unsplash

AI 新創如何與科技大廠競爭的 5 個建議

Alyssa Chen, Analyst (陳敬旻 / 分析師)

負責 Accelerator,喜歡陪伴創業者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箭。來自台中,加入前任職於華山文創園區,負責台灣新銳文創品牌的營運招商與媒體合作。除關注設計藝文議題,也喜愛網路新創產業的活力。曾於 AppWorks 實習一年。畢業於政大德文系、政大國際傳播所。喜歡旅遊與花草,最愛亞洲食物。

若要論起規模與資源,當然不是多數新創公司的強項。2017 年,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官方部落格公告,Google 發展重點從「行動優先」 (Mobile-First) 轉向「人工智慧優先」 (AI-First) 。麥肯錫也在 2017 年 AI 研究報告中指出,科技大廠如 Google 及百度,2016 年平均在 AI 發展上投資 200-300 億美金,其中 90% 投注於研發與應用,10% 用來併購 AI 相關技術。科技大廠投注鉅資於 AI 應用的動作頻頻,對新創來說是相當大的競爭與挑戰。

來自科技大廠的強勢競爭席捲而來,對 AI 新創來說,主要挑戰來自四個面向:祭出高薪聘用頂尖人才;握有雄厚資金挹注研發;擁有巨量 Data Pipeline 優化演算法;並且掌握海量使用者,可無縫接軌最後一哩用戶。其中,光是銜接用戶最後一哩的應用,就足以建立深厚的護城河,因為對 AI 新創來說,即使與科技大廠同時投入開發相似應用,但在進入「市場推廣與用戶變現」這一階段,科技大廠因在用戶規模佔了相當大的優勢,AI 新創卻常在此階段失敗。

面對科技大廠的強勢競爭,AI 新創還有什麼策略,能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槓桿效果?在進一步挖掘關鍵競爭策略前,有兩個重要前提,適用於所有新創企業,提醒 AI 新創在投入創業時必須要先思考:

1. 為用戶解決什麼問題?

創業題目想要解決的問題,是目標用戶真正的痛點嗎?是否真的深入研究過目標用戶,確認提供的解決方案,確實符合客戶需求,而不是一時興起、追隨熱門的假性需求?

2. 為用戶創造什麼價值?

辛苦開發的產品,如果只是解決目標用戶枝微末節的問題,那麼 AI 新創的發展空間將非常有限。例如,當用戶發現,AI 新創提供的解決方案,和現有的解決方案沒有顯著差異;又或是當產品從免費試用,轉變為收費模式,這個案子可能就因此被取代而掉單,這往往都代表為用戶創造的價值不夠。但如果產品能為用戶在現有表現外,再創造出額外的價值,對 AI 新創來說,將會有更高的成長機會。

釐清以上兩個重要前提,確認產品解決了目標用戶的痛點,並有效為他們帶來額外價值後,以下另外整理出五個關鍵策略提供參考,能幫助 AI 新創找出關鍵支點,從與科技大廠的競爭中突圍:

1. 從利基點 (niche market) 出發,解決特定一群人的痛點

科技大廠如 Google、Facebook 和 Amazon,他們在 AI 發展上,是為了解決全世界上千萬用戶的共同問題,甚至是更往前好幾步,希望去改變用戶現有的生活模式。例如 Google 無人車計畫 Waymo,即希望透過 AI 訓練無人車更精準的偵測路況;Amazon 也希望透過智慧助理 Alexa,來改變大眾日常生活中使用語音服務的習慣。但新創團隊手上難有如此豐厚的資源,能夠端出相同的服務競爭。這時候,轉向往利基點發展,專注解決某一群特定對象的痛點,反而是最有利的策略。

AppWorks Accelerator #16 (第 16 屆) 的 AI 新創團隊、成功開發出 AI 寶寶攝影機的 Cubo 就是一例。創辦人是一對新手爸媽,在自己育兒過程中,常半夜驚醒,查看寶寶睡覺時口鼻是否被棉被遮蓋,高度身心壓力下,甚至罹患產後憂鬱。 Cubo 針對有同樣擔憂的父母,結合 AI 科技,打造出全球第一支能主動偵測「口鼻被異物覆蓋、翻身、趴睡」等睡床潛在危險事件的 AI 寶寶攝影機。產品一推出即廣受青睞,創下開賣兩天募資即突破 500 萬元的好成績。

AI 攝影機一直是很熱門的題目,但當有了明確的目標群眾輪廓,例如 Cubo 所瞄準的新手爸媽群,那麼從產品的開發打造,到後續推向市場做行銷,能幫助新創團隊找到錨定方向,並更有效率的把資源運用在對的地方。

2. 比別人更懂,結合特定 Domain,推出加值應用

科技大廠的優勢之一,是掌握許多頂尖科技人才,這對 AI 新創來說,是個非常痛的問題。一家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假設擁有十位各有所長的工程人才已十分難得,但這樣的規模,仍遠不敵 Google 或 Microsoft 的百人 AI 團隊,那該怎麼辦?

這時候,不妨由另一個角度切入,把 AI 當作輔助,深入研究如何為特定專業帶來加值應用,反而能讓新創團隊走出另一條大道。舉例來說,也許新創團隊強項在於打造軟硬整合服務,或是具有農業、生醫保健等背景,這些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以及在業界累積的人脈網絡,就是別人難以在一時片刻超越的關鍵優勢。

以 AppWorks Accelerator #13 (第 13 屆) 團隊、致力打造法學資料庫的 Lawsnote 為例,創辦團隊結合了律師專業與工程背景,從自身經驗中,觀察到律師們在搜尋法條時常遇到的不便,進而由技術面切入,利用 Machine Learning 打造出更簡便、搜尋結果更具參考價值的法學資料庫給目標用戶。Lawsnote 在 2016 年 7 月正式上線,第一年每月即有兩萬名法律人使用 ,2017 年 9 月產品開始收費後,MAU (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躍用戶數) 持續成長到 3 萬人。創業剛滿兩年,Lawsnote 已達損益兩平,目前持續努力提供更貼近市場的服務。

3. 不同語系的發展與應用

很多人可能小看語言差異所創造出的機會,但若以近年 AI 創業題目中相當熱門的 Chatbot 為例,就一定要克服語言問題。在自然語言領域,語言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是很大的門檻。放眼目前科技大廠的 AI 應用,主要的訓練語言大多是英文,雖然 Google 在中文語音做得不錯,但離真正的智能客服尚有一段距離,更別說要貼近不同地區的中文使用習慣。

除了自然語言,在 AI 影像辨識領域也有類似的情形。AppWorks Accelerator  #9 (第 9 屆) 團隊、提供 AI 安全監控服務的 Umbo CV 技術長張秉霖便曾分享,若有一個在英文數據上表現很好的 Machine Learning 模式,不代表在中文也能表現很好,必須要做 Domain Transfer 。在視覺領域,也是如此。曾有中國廠商,在中國做人臉辨識做得不錯,但換到其他國家,運用在白人的人臉辨識,成效就沒有太好。

對 AI 新創而言,在這幾年內,語言差異仍有一定的先行者優勢可供發揮。只要執行速度夠快,產品開發的切入方向專注精準,在語言差異所創造的利基領域,就很有機會能跑在科技大廠前面。

4. 結合電子零組件與系統製造商

台灣的 AI 新創,除了上述三點可切入發揮的利基點之外,另外還具備兩項特別的優勢。其一,台灣有許多產業經驗豐富的電子零組件與系統製造廠商,而且其中多數的廠商也正在力求創新與轉型,尋求適合的創新解決方案,前景看好的 AI,自然是選項之一。

以打造軟硬整合產品的 AI 新創為例,在台灣擁有相較完整的產業聚落,可更容易找到供應商與製造廠,在打磨產品的過程中,享有更多 Time to Market 的優勢。

除了產品製作面的合作,甚至許多傳統大廠,近幾年也都相當積極地投資能夠幫助產業加值或轉型的應用,是幫助許多新創團隊規模化成長的大力推手。

5. 市場經驗以及 Data Pipeline

延伸上一點,另一項台灣 AI 新創所享有的優勢,在於市場經驗:相較於東南亞鄰近國家,甚至是世界各地,台灣在醫療與電商兩大產業,累積了相當深厚的資源與經驗。

以台灣的健保體系為例,2003 年完成全民健保卡 IC 化,所有就醫紀錄整合在一張晶片卡裡,並在每次看診時上傳雲端系統,發展迄今已近 20 年。各醫療院所與相關機構,皆累積了非常完整且詳細的數位化病歷資料,這對於 AI 新創而言是很好的基礎,如果未來政府與相關機構能開放資料庫,授權使用數據,新創團隊便可進一步延伸做醫療 Big Data 應用。

除了醫療領域之外,台灣在電商產業也已發展近 20 年,不論營業規模大小,都相當活躍,有年營收 40 億元以上的大型平台,如 PChome、momo、Shopee,也有年營業額在 10 到 40 億元之間的中型電商,如創業家兄弟。還有一群年營收 10 億元以下的垂直電商,他們深耕分眾市場,專注切入特定題目,不只掌握垂直供應鏈,更深入了解目標客群,例如 AppWorks Accelerator #4 (第 4 屆) 團隊 Morning Shop 所經營的早餐吃麥片運動吃蛋白

台灣電商市場百家爭鳴的景況,恰好提供 AI 新創許多商機。例如對於用戶體驗,可運用智能客服 (Chatbot) 打造更完整的銷售服務;對於庫存與財務管理,可利用數據分析判讀做更好的銷售預估;對於行銷,可優化廣告推播和商品搜尋的精準度。尤其在電商的世界中,無論是趨勢流行或是相關技術的應用,都變化得相當快,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AI 能為電商產業提供的加值應用,仍有許多發揮空間,為 AI 新創帶來很多發展機會。

總結:創新的價值來自完整解決客戶問題

AI 新創團隊從踏上創業路的第一步,就該清楚自己的定位:與其和科技大廠正面對決,不如換一條自己熟悉的路走,由團隊的專業優勢或是市場的利基點切入,反而可以更專注、也更靈活的善用手上的資源。

Google 資深硬體副總裁 Rick Osterloh 在 Made by Google 2018 年度發表會中提到:「Google 在消費性硬體產品的設計與 AI 軟體應用的結合上,思考的是如何以『人工智慧』幫助消費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概念,也值得所有 AI 新創提醒自己,在打造產品時,絕不是埋頭優化 AI 技術而已,別忘了最終目標是了解用戶端的真實回饋,改善消費者的體驗。想想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價值?

【現在就是創辦 AI Startup 的最好時機,歡迎 AI 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NeuPaddy on Pixabay

AppWorks Demo Day #17 is coming on November 8th

AppWorks’ highly anticipated semi-annual Demo Day is ready to bring you once again to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region’s rapidly developing AI and Blockchain economies.

AW#17 exclusively consists of AI / Blockchain startups. There will be 25 startups pitching, with 17 focusing on AI/IoT and 8 on Blockchain/Crypto, and including 10 international teams joining us from Hong Kong,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Sri Lanka, and the US. This batch also comprises of an especially experienced set of founders, from eBay, HTC, and Y-combinator.

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invest, to collaborate, or to stay abreast on the latest applications of AI and Blockchain across industries, this is an event you definitely don’t want to miss!

半年一次,AppWorks Demo Day 帶你看見數位經濟最前緣,而這一次,是專屬於 AI / Blockchain 團隊的一場新創盛會。

本次 Demo Day 將有 25 支優秀的 AppWorks #17 團隊輪番登台,其中 17 組以 AI/IoT 為主、 8 組以 Blockchain/Crypto 為主。這群未來獨角獸中有 10 組國際團隊,分別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斯里蘭卡、美國等地。有前 eBay、HTC、(Nasdaq 上市公司) Proofpoint 高管所創辦的公司,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

無論您是想找投資機會、合作夥伴,或是想追上 AI、IoT、Blockchain、Crypto 的最新脈動,這都是一場您不能錯過的盛宴。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AppWorks Demo Day #17, please RSVP on Eventbrite >> http://bit.ly/2ykBXD0

[Date] Thursday, November 8, 2018

[Venue] 5F Grand Ballroom, Taipei Marriott Hotel 台北萬豪酒店(No. 199 Lequn 2nd Road, Taipei / 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199號)

[Agenda]
12:30 – 13:00 Opening Remarks
13:00 – 14:30 Demo Batch I
14:30 – 15:00 *Break*
15:00 – 16:30 Demo Batch II
16:30 – 17:30 Open Floor

台灣最大共享空間平台 Pickone 完成 1,500 萬種子輪融資,AppWorks 領投

AppWorks 今天宣布,完成由 AppWorks 領投台灣最大共享空間平台 Pickone,規模為 1,500 萬新台幣的種子輪融資。資金主要將用大幅擴建軟體團隊,進一步升級 Pickone 旗下場地租借市集 Pickone 挑場地、針對活動主辦人設計的管理平台 onEvent,並展開東南亞、東北亞拓展的初期工作。

隨著共享經濟風潮席捲全球,2014 年創立的 Pickone,正在台灣快速崛起。共同創辦人包括執行長張雲淞 (圖右二)、營運長張文馨 (圖右一)、技術長黃書慶 (圖左一)、設計總監黃逸寧 (圖左二) 等四人,2016 成為台灣最大場地媒合平台後,於 2017 年開始啟動變現,迄今營收已快速成長至每月數百萬新台幣規模,今年上半年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 317%,並已實現獲利。

Pickone 挑場地是台灣最大場地租借市集,提供場地與空間擁有人刊登租借資訊,目前共有 1,500 個場所可供一般民眾選擇,不論是 10 人以下或千人以上,有舉辦會議、派對、演講、靜態展覽、音樂表演、婚宴等需求,都可找到適合的場地。每月有超過 5,000 個活動透過 Pickone 舉辦,服務人數高達 10 萬人。

Pickon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雲淞,1988 年次、台大經濟系畢業,是台灣年輕一代的連續創業家。從高中就讀師大附中開始,就展現對木工手做、空間設計裝潢的熱情,大學畢業後,Pickone 已是他與空間有關的第三次創業,前兩次分別為桌遊餐飲空間「樂氣球 & 派樂地」、密室逃脫「轉個彎」,都有不錯的成績,多年的創業經驗,讓他累積出在「空間服務業」中獨到的商業嗅覺。

對於 Pickone 創業願景,張雲淞說:「Pickone 是我們希望未來社會變成的樣子,讓每個人、每件事,都能在最適合的空間創造美好回憶。」為此,Pickone 也打造出相對應的企業文化:尊重個人、團隊扶持、相互信任、開放創新、數據優先、快樂工作。

招募 Web 開發工程師:新鮮人月薪 45 K;資深兼職不設限工作時間、內容、待遇

完成種子輪融資後,Pickone 將擴建軟體團隊,歡迎好手加入。開出的職缺為 Web 開發工程師,招募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張白紙的新鮮人,不看學歷而是重視自主學習能力,起薪每月 45K;第二類則是資深兼職,工作時間、內容、待遇皆不設限,張雲淞補充說明,身為共享經濟的實踐者,希望以 on demand 的型式,提供更具彈性的工作方式、更具競爭力的薪資,來吸引真正的高手加入。

除了薪資待遇,Pickone 也致力於打造重視人才的環境與文化,相信每個人自我管理的能力。每位夥伴,並不會以上下班時間作為出缺勤考核,並可自行選擇 Pickone 平台上的空間作為上班據點。此外,Pickone 也採用敏捷式開發 (Agile),導入 Scrum 流程,以 10 個工作天為專案週期,Day 1 進行規劃會議、Day 10 進行檢討會議,每個專案都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回饋、進行修正,團隊一起小步快跑,而不是每個人埋頭苦幹自我摸索。和多數軟體專案只在後台或是網頁上不同,張雲淞另外補充:「我們軟體的開發成果,一定讓人看得到、用得上。」因為這些軟體專案,都是具體針對各式空間的使用者來開發。

AW#9 校友,快速精進創業知識與營運能力

Pickone 於 2014 年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9 (AW#9) 創業加速器,畢業後持續成長,如今進一步取得 AppWorks Funds 投資,這段時期,更讓張雲淞的個人特質與創業能力快速成長。張雲淞說:「AppWorks 協助我建構出網路創業的世界觀。」儘管已從 Accelerator 畢業多年,張雲淞仍在實踐 AppWorks 合夥人程九如提醒他:「網路創業就必須成為這個領域的『情報頭子』,要比別人更快掌握與應用資訊。」他舉例,Pickone 的創業經驗,讓他對於每個據點的商圈、社區、交通、活動型態有更深入的觀察,也更了解提供場地租借的客戶心中真正想法,進而打造出 Pickone 在空間上虛實整合的商業模式,並透過與 AppWorks Accelerator 同儕、校友、創業導師的交流與互相學習,快速修正執行策略。

張雲淞也進一步指出,就像電商發展多年,歷經電商平台、品牌電商,再到提供品牌電商的開店平台等不同發展歷程。現階段,品牌電商的需求,已可足以孕育出像 Shopify、Shopline、91APP 等橫跨全球數十個國家,超過數百萬品牌電商使用的開店平台。Pickone 的下一步,除了將台灣經驗延伸至東北亞、東南亞的大都會城市外,也將打造 SaaS 模式的 onEvent 服務,讓有心想要長期、定期舉辦活動的企業與個人,能有自己獨立的網站空間,整合實體空間,經營自己的活動品牌與社群。

AppWorks 創辦合夥人林之晨指出:「四年來看著張雲淞一路在嘗試中犯錯、學習,從當初對網路懞懞懂懂,到現在可以精確掌握用戶行為,基於數據做出大小決策,成熟的速度令人驚艷,期待募得本輪資金後,Pickone 可以在他帶領下加速成長,抓住機會跨出台灣,追隨共享經濟前輩 Uber、Airbnb 的步伐,成為區域級、國際級的成功故事。有興趣搭火箭的人才,Pickone 號正在起飛,歡迎加入。」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DeFi、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保障用戶隱私權!Privacy Coin 興起,對 Blockchain 新創的啟示?

Jessica Liu, Associate (劉侊縈 / 經理)

負責 Accelerator。3 年渣打銀行數位行銷和產品跨售經歷,讓 Jessica 燃起了對網路世界的熱情,對 RTB 廣告尤其關注。畢業於南加州大學 (USC) 商學系,談到美食和旅行時,眼睛會發亮。

Blockchain 被稱為 Web 3.0、繼社交網路後新一波巨型典範轉移。若 AI 是接下來十年將全面改寫企業情報收集與決策、不可忽視的巨浪,那 Blockchain 帶起的分散式交易網路、去中心化信任體系等新平台,則是現行金融、社會體系將面臨的最大挑戰者,新品種科技巨人幾乎必定會從中誕生。對於創業者來說,沒有比現在搭上 AI、Blockchain 巨浪更好的創業契機。

然而,現行的 Blockchain 發展,仍處於技術快速演進,但尚未出現殺手應用的階段。其中關鍵之一,便是現階段的 Blockchain 應用,在交易速度、去中心化和資訊安全上,尚未出現三者兼顧或平衡的選擇。但是儘管如此,Blockchain 的技術,仍以十倍速演進,每一次推進的過程,都會再淬煉出一些新元素,為新創企業開啟新的機會窗口。

近年興起的「匿名幣」(Privacy Coin),便是讓 Blockchain 持續進化的一股力量,企圖創造出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背後的理念與前景,很值得投身 Blockchain 領域的新創關注。(歡迎收看我與 AppWorks 分析師曾意晴主持的 AppWorks Blockchain Series 之 Privacy Coin 專輯)

2008 年,中本聰發表的 Bitcoin 白皮書的副標題為「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意思是使得個人之間,收付款不需經過任何中間金融機構變得可行 (allow individuals to send and receive payments without involving any intermedia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這勾勒出 Bitcoin 的中心思想:用分散式帳本和密碼學等,發展出無需政府或任何機構監管,即可執行安全、準確地交易行為,將原先屬於政府或金融機構的權利,移轉給普羅大眾。透過 Blockchain 的技術,去中心化將金融系統的交易行為,變得自由、公開、透明,也讓 Bitcoin 成為近年 Blockchain 浪潮的濫觴。

Bitcoin 的公開透明與使用者隱私權的犧牲

然而,公開透明的背後,犧牲的便是使用者對隱私權的掌控。以 Bitcoin 為例,每一個 Bitcoin 的流向,甚至是每一個錢包地址的歷史交易紀錄都清清楚楚在鏈上。雖然錢包地址沒有和個人身份直接掛鉤 (Pseudonymous),Pseudonymous 概念類似化名,僅是不使用法律上的名字 (legal name),藝人藝名或作家筆名都是類似概念,不算是真正的 anonymous (匿名)。儘管是 Pseudonymous,但若有心的話,仍有機會追查到資金流向。

這對於最快擁抱新技術的地下應用場景黃、賭、毒來說,當然不合適。抓準了市場對於隱私、匿名的需求,使得各種 Privacy Coin 快速崛起,且交易量居高不下。

這裡必須強調,匿名幣的需求或交易,並不和「非法」畫上等號。許多商業應用場景,如各商家保護供應鏈資訊,防止競爭對手知道;或是個人財產資訊以防綁架、避免政府濫權使用區塊鏈記錄等。對 Privacy Coin 保障用戶隱私權更容易理解的另一個實例,則是全球最大成人影片平台 Pornhub,便支援某些 Privacy Coin 付款。

Privacy Coin 代表一:Monero (門羅幣)

提到 Privacy Coin,最老牌的便屬門羅幣 (Monero, 代號 XMR) 了。2014 年誕生,是基於 CryptoNote 而發展出的協議。門羅幣 2016 年底,因黑市網站 Alpha Bay 公開採用,市值攀上了 1.85 億美元,前陣子最高一度還到 57 億美元。雖說近日修正到 17 億美元,至今每日交易量,仍能維持前 10 名的水準。

為了使交易達到完全匿名且不可追蹤,門羅主要採用了三種方式:Stealth address 保障收款方、 Ring signature 保障付款方、Ring CT (Ring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 保障交易內容。

Stealth address (隱身地址):門羅幣的交易有多重鑰匙 (multiple keys)。這在只有一個公鑰和一個私鑰的 Bitcoin 和 Ethereum 世界裡,比較難想像。收款方會有 public view key 和 public send key,用這兩支鑰匙生成另一支「一次性」使用的公鑰,再用這一次性的公鑰,產生一次性的公開地址。以第三方角度而言,完全無法將這個公開的地址與收款方連結。

Ring signature (環狀簽名):這其實也不是一個新技術,據說古時候聯名上書時,也是利用環狀簽名來保護發起人的訊息。簡單來說,就是把真實的簽名混入其他簽名之中。舉個開保險箱的例子,如果實際的密碼 (簽名) 是1234,那混入的密碼長相可能會變成 000012348888。如此一來,就沒辦法知道這個 1234 的簽名屬於誰,也保障了付款方的資訊。

Ring CT (環狀機密交易):門羅幣發展初期,交易金額需要先分割成特別的單位數,2017 年後,強制使用 Ring CT,在鏈上隱藏交易金額,進而保障交易內容。

Privacy Coin 代表二:Zcash

另一個關注度極高的 Privacy Coin 則是 Zcash。2016 年發布,是 Bitcoin source code 的變形,也是 PoW (proof of work) 的 coin。雖是後起之秀,但實力完全不可小覷。創辦人 Zooko Wilkox 是密碼學界的資深前輩,團隊的核心成員多來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和博士生,投資人和顧問名單也都大有來頭,包含 DCG、Coinbase 共同創辦人 Fred Ehrsam 和 Ethereum 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Zcash 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 ZK-SNARKS 的零知識證明方式,來達到匿名效果。ZK-SNARKS 是 zero-knowledge 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s of knowledge 的簡稱。零知識證明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零知識證明是要在不透露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可以讓對方百分之百相信。最經典的例子便是阿里巴巴與 40 大盜的洞穴故事,40 大盜不需要知道「芝麻開門」的咒語,只要看到阿里巴巴能讓洞穴的大門打開就行了。在 Zcash 中,這意味礦工知道這一筆交易是有效的,但卻不知道交易的付款方,接收方或任何交易資料,進而達到匿名的結果。傳統的零知識證明須經過多次的測試,才能達到驗證的效果。但 ZK-SNARKS 改善了這個限制,使得運用效率大幅提升,連 Ethereum 也在 2017 年的升級中,帶入 ZK-SNARKS。

Zcash 除了可以進行純匿名交易外,也可進行一般公開透明的交易。因為 Zcash 有兩種地址:透明地址 (transparent addresses, 以 “t” 開頭) 和屏蔽地址 (shielded addresses, 以 “z” 開頭)。必須付款和收款方都使用屏蔽地址,才能達到完全匿名的交易。然而,這樣的交易,所耗費的資源是透明地址的四倍,因此,真正匿名的交易,僅佔總體 Zcash 的交易額 10~15%。但若每筆交易都變成所謂匿名交易 (shielded transaction),  Zcash 也會出現和 bitcoin 一樣擴容 (scalibility) 的問題。

總結

Blockchain 發展仍在早期階段,因此無論通訊協定本身,或是周邊配套設計,還存在著許多不完美。雖說多數 Privacy Coin 在捍衛的是隱私權 (privacy),但不可諱言,不少真實的應用場景極具爭議性。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投身這個領域,新技術的發展,也可以轉化成另一種升級養分,如同 ZK-SNARKS 對 Ethereum 和其他鏈的影響。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技術,能帶給商業世界更多價值,在這背後,自然會有更多新創誕生與茁壯的契機。

【現在就是創辦 Blockchain Startup 最好的時機,歡迎所有 Blockchain 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Andrew Worley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