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必讀的 Trustable AI 最新規範懶人包

Liying Wang, Legal Master (王琍瑩 / 法務輔導長 & 明日科技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帶領內建法務團隊,提供企業經營、合約協商、紛爭處理等各方面法律諮詢,輔導建立營運管理機制,必要時也協助團隊尋求「突破框架」的解方。曾任 HTC 全球營運資深法務經理、萬國法律事務所科技法律部律師,也曾服務於士林地方法院、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政大法學士、政大 EMBA,具備美國紐約州與台灣律師執照。

這是我家前陣子出現的真實對話,一刀未剪。

我:如果有一輛無人車,出車禍的時候會保護比較多人,另一輛會傷害比較多人,你選那一輛?

孩子:我選保護很多人的。

我:如果為了保護比較多人,有可能害車子裡的你死掉,你選哪一輛?

孩子:還是選保護很多人的。

我:如果車子裡不只有你,還有媽媽呢?

孩子:還是選保護很多人的,媽媽跟我一起去天堂沒關係。

我:如果車子裡只有媽媽呢?

孩子:那我要選保護媽媽。

孩子天真的回答,卻是典型人工智慧應用的 Trolley Problem 倫理兩難,假設回答問題的不是使用者而是車廠,加上商業利益的考量,問題將更為複雜。無論保護多數人的選項多麼道德正確,最終,銷量第一的,恐怕還是能優先保護使用者的無人車吧!無人車或許是極端的例子,但人工智慧演算法不知不覺、方方面面介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已是創業者、開發者與使用者必須共同面對的真相。

推動 Trustable AI 為什麼又急又重要?

從 Google 搜尋引擎、Siri 語音助理、Facebook 廣告置入、Netflix 影片推薦……到 UberEats 訂餐外送,每一項服務都因為演算法的優化,為使用者帶來方便,同時為企業增加營收。起初,演算法只是約略猜測我們想買什麼、想看什麼、想吃什麼。隨著數據資料的大量累積與交互運作,演算法開始知道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例如,誰最近剛懷孕、誰準備離職跳槽、誰又暗戀著誰。然後,無論願不願意,演算法可能比我們更瞭解我們,這些關於「自己」的一切,會成為貸款的信用分數、看病的用藥依據、犯罪的呈堂證供。如今,我們也都見證了人工智慧演算法回過頭來操縱個人意志,決定我們該買什麼、該看什麼、該吃什麼,甚至票投給誰。終於,我們變成演算法期待的那個模樣,但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謂「更好的自己」誰說了算?而眼前活生生的「自己」,有沒有絲毫抗辯的權利?

事實上,所有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模型及成效,都取決於人為的建構,尤其現今主流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連開發者都只能判斷運算結果的好壞,卻無從得知 AI 如何作成決策,是名符其實的演算法黑箱。即便暫不考慮 False Positive 與 False Negative 的問題,開發者也很難如同賣菜刀的師傅兩手一攤說:「刀子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工具是中立的啊!」更何況,機器學習的每一筆訓練資料 (Training Data),都是人類社會既已發生的事實,當歷史經驗存在偏見 (Bias) 未經校正,演算法的產出就必定是偏見的重現。試想,如果國家的警力部署,是依據各地犯罪率高低的歷史資料自動演算的結果,那麼部署嚴密的區域因為破案率提高,在後續犯罪率的統計、警力的部署也將形成循環性的偏差。開發者有意或無意的決定,都可能造成難以預期的結果,也因此,「可信任的人工智慧」(Trustable AI) 成為全球開發者亟欲突破的難題。

Trustable AI 主要的探討,是如何盡可能減少演算法黑箱的節點,提升公平性、當責性與透明性 (Algorithmic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FAT),技術難度或營業秘密再也不能作為演算法偏見或歧視的藉口。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ARPA) 自 2017 年推動為期長達五年的「可說明的人工智慧計畫」(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 XAI),就是希望在 Trustable AI 與機器學習的成效二者權衡之間,尋求最佳解。

歐、美、亞三地最新的 Trustable AI 規範在說些什麼?

演算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既深且廣,開發者探討 Trustable AI 議題,不能缺少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所幸,隨著 Trustable AI 技術領域日臻成熟的同時,相關法律論述也在今年上半年逐漸成形。一切的開始,或許要回溯到「家喻戶曉」的歐盟 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個資保護規範,說到 GDPR,業界對它的認識不外乎「史上最嚴個資法」

事實上,除了個資的蒐集、處理與利用等隱私保護機制外,GDPR 也相當強調 Trustable AI 在法規上的具體實踐。例如,當「自動化個案決策」(Automate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完全經由演算法自動產出,且該決策對用戶產生法律效果或類似重大影響時,應賦予用戶請求解釋、表達意見、拒絕適用,或以「工人智慧」人為介入判斷的權利。此外,GDPR 為了避免人工智慧應用,對於個人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產生重大危害,針對「特種個資」(Special Categories of Personal Data) 保護更為嚴格,包括種族、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工會會籍、基因、生物特徵、健康狀況、性生活或性取向等,只有在符合特殊要件的前提下,才允許採用特種個資做為演算法的輸入資料。

GDPR 影響所及,技術領域長期關注的 Trustable AI,終於在法律層面開啟對話。近期最受全球矚目的三項法案包括:

歐盟:「可信任的人工智慧倫理規範」七大關鍵要素

歐盟執委會 (European Commission) 去年 6 月甫成立的人工智慧高級專家小組(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AI; AI HLEG),在同年 12 月整理出一份規範草案,廣泛徵詢各界意見之後,於今年 4 月正式頒布「可信任的人工智慧倫理規範」(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強調七大關鍵要素:人類自主性與監督 (Human Agency and Oversight)、技術穩健性與安全性 (Technical Robustness and Safety)、隱私與數據監理 (Privacy and Data Governance)、透明性 (Transparency)、多元性、非歧視性與公平性 (Diversity, Non-Discrimination and Fairness)、社會與環境福祉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Well-Being)、當責性與咎責機制 (Accountability)。

這份倫理規範不具強制性,各會員國也不急著增修既有法規,使得以上的內容看起來像高大上的精神喊話。但是,執委會將參考現行實務與試辦成果,持續演譯規範內容,預計 2020 年初再度釋出新版。因此,我們建議 AI 開發者觀察的重點,在於透過目前文件預見政策與法規的走向,包括:將來不同產業細部化的分類規範、自律組織或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形成等等。尤其,這份倫理規範將 Trustworthy / Trustable AI 區分為合規的 (Lawful)、倫理的 (Ethical) 和穩健的 (Robust) 三種面向,僅僅合規是不夠的,開發者也要努力爭取另外兩個面向的加分題。此外,草案用語「Trustworthy AI made in Europe」已經更正為「Trustworthy AI for Europe」,明確表示無論 AI 系統的「產地」是不是在歐盟境內,只要「使用」行為在歐盟境內,這份倫理規範都有所適用。事實上,執委會也一再強調,最終目標期待這份倫理規範成為真正接地氣、能實作的「全球共識」。

美國:國會草擬「演算法問責法案」,強化使用者權利

今年上半年,美國國會針對數位隱私、人臉辨識、基因資訊等領域,提出多項法案,都值得開發者關注。其中針對 Trustable AI 議題,美國民主黨 Ron Wyden 等國會議員共同草擬了「演算法問責法案」(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 Act of 2019),特別限制大型企業 (年收入超過 5,000 萬美元,或用戶數、裝置數超過 100 萬件) 的人工智慧應用。法案認為大型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傾向於依賴 (而非消除) 演算法偏見,因此必須藉由外部拘束力加以導正,包括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訂定規範,要求高風險自動化決策系統 (High-Risk Automated Decision System) 進行影響評估 (Impact Assessment),強化使用者的權利,而非相反地予以邊緣化。

這份法案雖然針對大型企業、並以 FTC 為執法單位,新創團隊的開發者仍然可以經由法案所欲處理的具體情境,來檢視並優化自己的開發項目。舉例來說,機器學習領域普遍應用的「剖析建檔」(Profiling) 與「推薦系統」(Recommendation),可能由於演算法偏見,導致特定弱勢族群即便使用相同平台服務,卻無法接觸某類住宅建案、某些工作機會或某種貸款方案。事實上,Facebook 在今年 3 月已經與各該領域主管機關協商和解,針對住房 (Housing)、僱傭 (Employment) 和信用貸款 (Credit Offers) 這些敏感項目,正式宣佈新的廣告投放措施,禁止使用年齡、性別或郵遞區號來鎖定投放對象,並對整體分眾功能 (Targeting Categories) 加以限縮,甚至在房屋租售的項目,將一勞永逸地建構新的搜尋工具,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搜尋到美國境內每一則廣告。

亞洲:新加坡居於領先地位

新加坡對於 Trustable AI 的規範進程,在亞洲各國之中儼然居於領頭羊地位。先是去年 11 月由金融管理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針對金融產業提出「人工智慧與資料分析行為準則」(FEAT Principles),隨後今年 1 月再由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 頒布「人工智慧監管模式框架」(A Proposed Mod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vernance Framework),為非特定產業的一般性人工智慧應用提供指導方針。無獨有偶地,這份監管框架與前面提到的歐盟倫理規範一樣,強調自己是動態文件 (Living Document),不具強制性,並將隨著技術進程與各界反饋持續更新。

而相較於高大上的歐盟倫理規範,新加坡的監管框架已經針對內部監理的架構與措施、人工智慧決策的風險管理、營運管理、與使用者關係維護等四個面向,提供開發者具體可資遵循的步驟,甚至引用 UCARE.AI 與新加坡 Parkway Pantai 醫療集團有關醫療費用的預測分析 (Predictive Analysis) 作為實作案例。這個個案的挑戰性,在於醫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本來就受到相關法規的嚴格監管,而個案涉及類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黑箱,也正是 Trustable AI 的透明性要求最常卡關的痛點。

依據監管框架的介紹,個案在 Trustable AI 的公平性、當責性與透明性各個環節,都已規劃對應流程,一方面藉由演算法自動化決策,來降低人為主觀評價欠缺一致性的問題 (最常見就是受到病患收入水平或保單承保範圍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確保健全的人為反饋迴路 (Human Feedback Loop) 能夠介入運作,甚至在演算法內建人為撤銷機制 (Manual Override Protocol) ,以便必要時能夠安全地終止演算法的運作。

結語

從 2016 年 Microsoft Tay 失控之前的樂觀,到今年初 Open AI 對釋出開源碼的猶豫,人類漸漸學會對機器感到敬畏,也終於明白所謂「工具中立性」其實意味著,它的亦正亦邪完全掌握在人類手裡。眼前這些 Trustable AI 最新規範趨勢,不約而同展現這樣反覆辯證的歷程,提醒我們不要過於相信人類,也不要過於相信機器。

換言之,Trustable AI 所有規範都指向同一個方向——人類應當有權力 (也有責任) 決定什麼情況要信任「人工智慧」、什麼情況要依賴「工人智慧」。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必須認清人類和機器各自的強項與侷限,但是這一題太難,因而需要在制度面加以規劃,包括事前的管理、事中的檢驗與事後的救濟,缺一不可,供各位創業者、開發者參考。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geralt on Pixbay

AppWorks Demo Day #18 精彩登場,25 支大東南亞新創讓人驚艷!AppWorks 生態系突破千位創業者、創造上萬份工作機會

大東南亞 (GSEA,東協 + 台灣) 最大創業加速器 AppWorks Accelerator (之初加速器) 在今日 (6/4) 舉辦 AppWorks Demo Day #18,共計 25 組加速四個月有成的 AI 與 Blockchain 新創登台,吸引超過 1,200 位投資人、業界代表出席。

自 AW#17 (去年八月進駐、今年一月畢業) 起,AppWorks Accelerator 開始限定招募 AI 與 Blockchain 團隊,至今已是第二屆。AW#18 團隊自今年三月正式進駐,經過加速四個月,於 AppWorks Demo Day #18 登台,尋求媒合投資人與企業合作夥伴的機會 。

本屆 Demo Day,25 支登場團隊中,14 支新創以 AI / IoT 為主,11 支新創以 Blockchain / Crypto 為主。這群潛力新創中有 18 組國際團隊,比例突破七成,是 9 年以來最國際化的一屆,分別來自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地。這群未來之星中,有曾擔任 Google、Microsoft、Ripple、Uber、Amazon 高管所創辦的公司,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獲選為 Forbes 30 Under 30 的年輕創業家。

在本屆團隊身上,可看出兩個重要趨勢。第一,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這兩大快速崛起中的典範轉移,在全球吸引眾多優秀、經驗豐富的創業者投身其中;第二, AppWorks Accelerator 啟動 9 年至今,持續成為協助創業者加速前進的重要力量,因此吸引來自大東南亞等眾多優質的國際創業團隊申請進駐,持續穩居大東南亞地區創業加速器龍頭。

促進新創社群的國際交流、投資、商務媒合,以及更多的可能性,是 AppWorks 舉辦 Demo Day 的主要目的。本次活動,共有來自產官領域逾百位高階主管與代表到場參觀,尋求投資、合作標的。包括美國在台協會、富邦金控、台灣大哥大、國泰金控、宏泰人壽、群益金鼎證券、UDN、緯創、遠傳電信、Amazon、Nvidia、花旗銀行、中信金控、台新金控、華南金控、玉山金控、LINE Bank、INFINITY VENTURES、基石創投、統一國際開發、寶成集團、鴻海、華碩、瑞昱、友達、燦坤、智冠、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KKday、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等。

潛力新創驚艷登場!

Lucid 首創應用在雙鏡頭手機 AI 視覺平台

Xfers 數位金融平台在新加坡、印尼擁有 25 萬用戶

來自美國矽谷的 Lucid,推出全球第一個應用在雙鏡頭手機的 AI 視覺平台。看好全球在雙鏡頭手機與設備的高滲透率,Lucid 運用獨家的 AI 及深度成像技術,開發的解決方案,可讓配有雙鏡頭以上的設備,透過軟體而不需透過硬體升級,就能如同人眼一般,將拍下的景象,轉化為視覺數據,上傳至雲端進行 AI 數據運算。目前技術與商業夥伴包括 Qualcomm、Samsung、華為、Oppo、Nokia、HTC、緯創、威盛等大廠。

來自新加坡的FinTech 新創 Xfers,以 Blockchain 技術打造面向大東南亞區的數位金融交易平台。針對 Marketplace、電商、群眾募資等業務型態的企業客戶,提供支付、付款、電子錢包等解決方案。目前在新加坡與印尼,已擁有超過 25 萬名用戶,投資人包括 500 Startups、Convergence Ventures 等知名創投,更在防禦網路金融犯罪技術上,獲得新加坡政府與警察的肯定。

來自美國的 Peeksoft,開發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資產管理線上服務,運用 AI 技術,提供多元且個人化服務,例如媒體報導、投資報告相關的相關金融資訊。開發的 App “My Stocks Portfolio & Widget”,已累積 120 萬用戶,其中有 75% 集中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三個國家,並獲得平均高達 4.7 分的用戶評價。

來自越南的旅遊新創 Triip,正在用 Blockchain 技術為旅遊產業帶來革命。Triip 透過發行加密貨幣,鼓勵用戶分享旅遊行程計畫與心得等資訊作為網站內容,以每一次心得分享都能得到加密貨幣的回饋做為誘因,獲得穩定、高品質的社群內容,2019 年一月上線至今,共累積超過 12 萬名用戶,其中 35% 為日活躍用戶,共提供超過 1.3 萬篇旅遊心得文,涵蓋全球 227 個國家、超過 1,000 個城市。

來自越南的旅遊新創 Triip,正在用 Blockchain 技術為旅遊產業帶來革命。

USPACE 開發「共享車位」的媒合平台,車位擁有人只要在離開車位時,升起使用 IoT 技術的智慧地鎖,並設定預計開放共享的時段,就能透過 App,媒合附近有停車需求的駕駛,以新科技解決城市車位不足的問題。目前,USPACE 已在台北、新北市掌握超過 1,000 個停車位,並在近 18 個月內,累積 8,000 名用戶、完成超過 10 萬筆交易。

在 AW#18 的新創團隊身上,最讓人驚艷的,就是面對 AI 與 Blockchain 帶來的轉變,優秀與積極的創業者,已逐漸在當中掌握機會。不論是 AI 或 Blockchain,這群 AW#18 團隊在應用場域、落地推廣、商業模式上,都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業主題,並已繳出初步成果。

不容忽視的 Blockchain 新創!

Accupass 活動通再度創業 EvenToken

LikeCoin Foundation「化讚為賞」改革媒體產業

在 Blockchain 領域的新創中,來自台灣的 EvenToken,是 Accupass 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的再度創業。希望運用 Blockchain 的技術,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活動贊助平台。希望在活動贊助、攤位招商、測試市場等環節,導入智能合約,讓活動主辦方能有錢提早運作,活動贊助人也能透過各種支持的方式賺取獎勵、獲得 VIP 身份等好處;Formosa Financial 則是成立於台灣的數位資產交易平台,致力於透過「一站式交易」解決方法,數位資產擁有者提供更便捷的管理方法,幫助進行風險控管,近期也與新一代交易所 CEZEX、代幣銷售平台 Katalyse.io 合併,為一站式數位資產管理平台服務創造更大商機。

來自香港的 LikeCoin Foundation 則運用 Blockchain 技術,致力提升創作者收入,推動媒體產業提供高品質內容。透過發行加密貨幣 LikeCoin,持有人可以「化讚為賞」,將每一個 Like 化成支持好品質內容,目前,LikeCoin Foundation 已與由《端傳媒》前主編張潔平所創辦的新媒體網站 Matters 在內的多家媒體,以及各種自媒體合作,共創造了近千萬個 Like,回饋支持了超過 1,500 名作者、近三萬篇內容。同樣來自香港的 Forbole,提供新一代的 Blockchain 驗證方式,目前是全球市值前二十大主網 Cosmos 以及 IRISNET、Terra 主網的驗證人,獲委託加密貨幣總市值超過 7 億新台幣,開發的 Blockchain 瀏覽器 Big Dipper,創下來自 120 個國家、一萬名訪客的成績。

來自香港的 LikeCoin Foundation 運用 Blockchain 技術,致力提升創作者收入,推動媒體產業提供高品質內容。

來自越南的 Aversafe,則用 Blockchain 技術來打造個人身份認證平台,協助企業雇主與獵人頭公司打擊假學歷,客戶包括全球最大獵人頭公司 Adecco 等;來自新加坡的 Real Estate Doc,則致力打造運用 Blockchain 的資產租賃管理平台,平台上管理超過 1,000 筆資產、創造 2,000 萬美元的交易金額,客戶包括知名地產商 Frasers 以及 8 座購物中心;來自馬來西亞的 LuxTag,則推出產品製造溯源的解決方案,致力協助企業解決仿冒與詐騙消費者的困擾。

來自越南的 Aversafe,用 Blockchain 技術來打造個人身份認證平台,協助企業雇主與獵人頭公司打擊假學歷。

後勢看好的 AI 新創!

交友軟體 Pikabu 用化身柴犬的聊天機器人協助破冰

MUDDY 開發專屬於美容產業的 AI 預約系統

AI 領域的新創團隊,表現也不遑多讓。由台灣團隊打造的交友軟體 Pikabu,除了用 AI 提升配對精準度外,也獨創化身為柴犬的聊天機器人,進入聊天室參與聊天,協助不擅交談的單身男女破冰、開啟話題,自三月上線以來,已累積超過 5,000 名日活躍用戶,七日內配對成功率高達 98%、交友成功率為 89%;WORD UP 則是由一群英文教師與開發人員所組成的團隊,開發結合 AI 技術的個人化英語學習教材,針對學生個人的程度,提供客製化的學習方式,希望藉此節省 40% 熟記單字的時間、少做 30% 的測驗題。

由台灣團隊打造的交友軟體 Pikabu,獨創化身為柴犬的聊天機器人,進入聊天室參與聊天,協助不擅交談的單身男女破冰、開啟話題。

來自香港的 MUDDY.IO,則協助美容 / 美甲店進行 CRM 管理,開發串接各社群平台的 AI 助理預約系統,不僅減少店家處理客服的時間,並能透過後台數據掌握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上線不到四個月,已在香港累積近百家店家客戶;另一組來自香港的團隊 Parami,則針對跨境電商賣家,開發共支援 92 種語言版本的客服聊天機器人;同樣來自香港的 Datax,透過打造數據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 平台,協助 AI、Machine Learning 相關的企業,更快、更有效地收集、標籤化數據。來自加拿大的 Springdel,則推出全球第一個管理行動、IoT 裝置的 AI 平台解決方案;來自新加坡的 Tuple,則建立 CDP (Customer Data Platform) 決策平台,協助企業客戶進行更高成效的數位行銷。

來自香港的 MUDDY.IO,協助美容 / 美甲店進行 CRM 管理,開發串接各社群平台的 AI 助理預約系統。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在活動開場時提到:「經過 9 年的努力,過去一年來,AppWorks  Ecosystem 整體有非常讓人興奮的表現。」成績包括:活躍新創累積至 351 家、共 1,044 位創業者,所有企業的加總年營業額來到 28.6 億美元 (約為 911 億新台幣),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46%,員工數 10,115 位,年增高達 40%,生態系累積募資金額為 8.7 億美元 (約為 277 億新台幣),年增率達到 79%,總估值突破 39.7 億美元 (約為 1,265 億新台幣),較去年此時大幅增加 134%。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四月起同時擔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的林之晨進一步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動 AppWorks 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等企業合作,在 AI、Blockchain、5G 等領域,協助更多優秀的新創團隊成長,加速大東南亞區域合作,一同成為數位翻轉的命運共同體。」林之晨也再度公開邀請,歡迎來自 GSEA 的 AI / Blockchain 新創,加入由創業者、為創業者的 AppWorks Accelerator,成為這個 GSEA 最大創業者社群的一份子。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指出:「未來將持續在 AI、Blockchain、5G 等領域,協助更多優秀的新創團隊成長,加速大東南亞區域合作,一同成為數位翻轉的命運共同體。」

AppWorks Demo Day #18 登場團隊介紹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Introductions to the startups pitching on AppWorks Demo Day #18

AppWorks Demo Day #18 將於今天 (6/4) 下午隆重登場,無法親臨現場的朋友,可以到 AppWorks Facebook Page 觀賞本次活動的實況轉播。

若你也想登上 AppWorks Demo Day 的千人大舞台,展現自己的產品與商業模式,AppWorks Accelerator 現正招收 AI / Blockchain 團隊,歡迎加入我們。

以下是將在 AppWorks Demo Day #18 出場的 25 支新創團隊簡介:(下載完整版)

AppWorks Demo Day #18 will take place this afternoon. If you’re unable to physically attend the event, you can catch the livestream on AppWorks Facebook Page.

If you are an AI / Blockchain startup and also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y to pitch your product and business idea to over a 1,000 people on the AppWorks Demo Day stage, join us by applying to AppWorks Accelerator.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are brief introductions of the 25 startup teams at AppWorks Demo Day #18: (Download for full version)

1. Lucid

An AI vision solution to empower dual or multi camera devices to see and capture 3D depth.

Han Jin | [email protected] | https://lucidinside.com/

2. Xfers

A fintech compliance, and licensed platform for fintechs to launch in southeast Asia within a week.

Tianwei Liu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xfers.com/sg/

3. Peeksoft

Portfolio Management for Retail Investors.

Mike  Liu | [email protected] | https://peeksoft.co/

4. Aversafe

Credential issuance and verification platform to reduce forgery and counterfeiting of credentials and licenses.

Andrew Duck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aversafe.com/

5. Botbot.AI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solution that automates workflows and processes with conversational interfaces.

Chelsea Sim | [email protected] | https://botbot.AI

6. LikeCoin Foundation

LikeButton plugin to turn likes into tangible rewards for bloggers and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Kin Ko | [email protected] | https://liker.land

7. Formosa Financial

Treasury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companies holding crypto-assets and digital assets (including security tokens).

Ryan Terribilini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formosa.financial/

8. Triip

A decentralised platform where users can exchange travel data for best deals directly from local suppliers.

Ho Viet Hai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triip.me/

9. Forbole Limited

Top-tier validator on proof-of-stake blockchains.

Terence Lam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forbole.com/

10. Rely

A ‘buy now pay later’ service that enables customers to buy what they want today and split the purchase amount into three payments without any interest or fees

Hizam Ismail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rely.sg/

11. Real Estate Doc

Space and leas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ransaction digitization and source-of-truth data analytics.

Ivan Lim | [email protected] | https://realestatedoc.co/

12. MUDDY.IO

SaaS booking system designed for beauty service merchants to better manag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d day to day operations.

Donna Chiu | [email protected] | https://muddy.io

13. Springdel

AI-Powered IoT &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Software Platform for B2B Mission Business Critical Devices.

Calvin Chung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springdel.com/

14. Pikabu

AI dating platform focusing on helping users interact with the help of an AI chatbot in the form of a cute dog.

Zoomuel Tzeng |  [email protected] | https://pikabu.cc

15. USPACE

A platform that provides a private parking sharing system.

Allen Song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uspace.city/

16. LuxTag

Enterprise solution provider that helps manufacturer to deter counterfeiting and fraud through blockchain technology.

Jeff McDonald | [email protected] | https://luxtag.io/

17. Pand.ai

AI chatbot that uses deep learning for 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o answer questions more accurately.

Shin Chuang | [email protected] | https://pand.ai/

18. BitTrust

A new authentication solution for helping our clients save time and reduce risk when checking user’s identity.

Andy Lee | [email protected] | https://bittrust.id

19. WORD UP

We empower schools with A.I. based personalized learning with their own content, so their students can prepare exams with better efficiency.

Ian Chen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wordup.com.tw/about

20. GripBeats

GripBeats® is an AI wearable technology which allows users to make music through predefined motion and touch gesture controls.

David Wexler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gripbeats.com/

21. Datax

A data crowdsourcing platform for businesses to collect & enrich data through public contributors.

Kevin Wong | [email protected] | https://datax.io

22. Parami

A natural language chatbot for e-commerce.

Derek Chuen | [email protected]| https://parami.ai/

23. Tuple 

A platform that provides an end-to-end solution by CDP.

Gaspar Lin | [email protected] | https://www.tuple.tech/

24. JOYSO

Blockchain development solutions/services for enterprises.

Will Chen| [email protected] | https://joyso.io/

25. EvenToken

EvenToken is a Decentralized Crowdfunding Platform for curators.

John Sie | [email protected] | http://www.eventoken.io/

創業者別落入的募資迷思

Jessica Liu, Partner (劉侊縈 / 合夥人)

主導東南亞市場以及區塊鏈領域的投資,擅長激發創業者的潛能,熱愛與他們討論商業模式。2010 年進入渣打銀行負責數位行銷和產品線上跨售,讓她燃起對 Consumer Internet 的熱情,2014 加入 AppWorks 擔任經理,先後負責加速器、東南亞投資案等,2019 年升任合夥人。畢業於南加州大學 (USC) 商學系,談到美食和旅行時,眼睛會發亮。

在 AppWorks Accelerator進駐的新創團隊,每週都可與 AppWorks 的 Partners 安排 Office Hour,一起討論他們近期碰到的難關、未來的發展策略等「Google 無法解答的問題」。透過頻繁且深度的面對面交流,不僅可讓我們更了解各團隊的狀況,每位 Partner,也能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提供個人化的回饋、建議、給各團隊,加速他們在 0-1 時期,找尋 PMF (Product Market Fit) 的過程,更重要的,加深創業過程中的學習、領悟。

在我的 Office Hour 中,很多人會劈頭就說他要募資,要募多少錢、估值多少?在進入正式的募資架構或策略討論前,我往往會先退一步了解,這個團隊目前的營運財務狀況、什麼事情是要用募資的錢來解決,和團隊溝通募資之後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否能夠承受。然而,我一直覺得媒體過分注重報導哪些新創「成功從創投募到資」,過度神化了創業的階段性里程,讓人忽略了「募資」其實只是一種手段。對於募資,幾個在新創團隊中常出現的迷思,我從成本、目的和時間的角度,和大家分享:

迷思 1:股權融資比跟銀行借錢便宜?

首先,若採取股權籌資,以成本來說,其實是相對昂貴的方式。由於它不是實質的借貸關係,表面上沒有「短期」還錢的壓力。但進階一點的創業者就知道:不要錢的最貴。

用簡單的例子比較一下,假設籌資的金額是 500 萬新台幣。如果今天是從銀行貸款這 500 萬,假設年利率 10%,五年後,利息成本約當 305 萬新台幣。如果今天是股權投資,500 萬稀釋股權 15%,五年後,公司蒸蒸日上但投資人要出場了,估值假設是 1 億新台幣的情況下,當初同樣的 500 萬,變成要回饋 1500 萬給投資人。如果創業者是一位會對股東和銀行負責的人,從數學上來看, 這就是一個 305 萬和 1500 萬的差別。實際的狀況,當然會比這個例子再複雜一些,包含對公司的掌控權,投資人關係維護的機會成本等。

然而,兩種籌資的方式,也會有不同的風險。五年後,萬一公司狀況不甚理想甚至必須關閉,如果是借貸,公司還是得連本帶利還清貸款。在台灣,新創公司貸款通常還會需要負責人簽連帶保證,這意味借款人還不出錢來時,可以向連帶保證人求償。所以這筆錢,如果是用在現金流周轉,那還錢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如果是投資在開發成果未知的商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上,新創公司就會有相當大的壓力。相反的,如果公司用股權融資來的錢,投資在不確定性高的未來成長,若盡力後卻仍然失敗賠掉,這筆錢通常沒有返還的壓力。

迷思 2:錢可以解決我一百種困境,我要錢!

另一個,則是目的上的迷思。有種情況叫做:你覺得你需要錢,但其實你不需要。這特別適用在還沒有找到 PMF 就出來募資的團隊。

表面上,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它可以用來請更多工程師開發更多功能、可以請更多業務跑更多不同的客戶、可以花更多的行銷預算帶進更多訂單。然而,沒有 PMF 的新創團隊,通常會出現幾種狀況:可能對產業的了解不夠深,沒有解對問題;可能是解決的方法,市場無感;亦有可能是,這是一個太小的問題,市場不願意付錢。無論如何,結果團隊會發現,錢不但不能幫助找到 PMF,反而可能會阻礙你找到它,延後正視上面這些這些狀況的時機。事實上,今天如果投入更多資源,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那其實就沒有新創存在的空間,因為那是大企業的絕對優勢。

另一種常常會出現的募資目的,是為了填補營運資金 (Working Capital)。當一家新創公司開始成長,會需要越來越多的現金,來滿足日常的營運。這筆錢,跟公司的實際獲利或虧損,往往沒有直接的關係,多數是因為現金流出與流入的時間差所造成。

B2B 和有庫存的公司最常發生這種狀況。舉例來說,一間賣筆記本的新創。有天某家企業客戶用一本 1,000 元的價格,訂了 100 本筆記本。筆記本一本成本 200 元,這時必須先用 20,000 元 (200 x 100),將筆記本生產出來寄給客戶,然後再等 45 – 90 天,客戶才會付錢進到帳戶。帳面上這是一樁好到不行的生意,淨賺 80,000 元,只是前提要有初始的 20,000 元,作為製作筆記本的 Working Capital。

然而,用股權募資通常不是解決 Working Capital 最好的方式。除了前面提到的高成本外,這並沒有解決這門生意負現金流的根本問題。更不用說,創投的投資之所以是風險投資,是因為這些錢通常會投資在產品研發、累積專利等能創造長期成長和堆高競爭者進入門檻的策略上,它追求的是 10 倍甚至 100 倍的回報,而不是短期的現金周轉。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短期營運資金的缺口,有可能是給予更優惠的 Payment Term 折扣,鼓勵客戶提早付款,也有可能是調整商業模式,甚至是向銀行貸款,募資反而是相對差的選項。

迷思 3:我快沒錢了,所以要募資!

最後,是募資時間點的問題。很多時候,新創團隊來討論募資時,公司的銀行帳戶,只剩下不到六個月的現金水位。這彷彿是一個再三天就要餓死的人,現在才開始插秧種稻。先別說募資其實是一個全職的工作,對於危在旦夕的新創團隊來說,沒有這樣的餘裕,將公司重要的火力,放在不是本業的事情上。整個募資的過程,從第一次與投資人會面,到最後錢真的進到銀行,順利的話,至少就得花上六個月的時間,不順利的話,團隊也已經沒有後路可以退。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壓力,會大大壓縮與投資人的談判籌碼,從估值、稀釋比例,甚至員工認股,都有可能拿不到較有利的條件。最差的狀況,是為了解燃眉之急,草率地與不適合的投資人進行交易,造成日後發展更大的障礙。在現金水位持續下降的狀況下,新創團隊更應該仔細檢視每個月的財務狀況,並盡快控制大幅失血,這可能意味著人事縮編、減少行銷花費,甚至在業務上,要挑選能更快速結案的客戶。

最後提醒,募資是一種籌錢的手段,而不是一種策略。籌錢的手段有非常多種,向創投募資沒有特別厲害,也不代表特別成功,向銀行借錢更不意味是魯蛇。充分認識各種資金管道,對的問題用對的籌資方式解決,才是一位創業者要培養的能力。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透過每週 Office Hour,和我們一對ㄧ探討策略、成長、募資】

Photo by nattanan23 on Pixbay

林之晨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專訪,AI 與 Blockchain 有哪些創業機會?

Alyssa Chen, Associate (陳敬旻 / 投資經理)

負責 Accelerator,喜歡陪伴創業者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箭。來自台中,加入前任職於華山文創園區,負責台灣新銳文創品牌的營運招商與媒體合作。除關注設計藝文議題,也喜愛網路新創產業的活力。曾於 AppWorks 實習一年。畢業於政大德文系、政大國際傳播所。喜歡旅遊與花草,最愛亞洲食物。

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善於掌握趨勢與機會,才能顛覆現況、創造改變。AI 與 Blockchain 是正在進行中的巨型典範轉移,現在,就是 AI / IoT 與 Blockchain / Crypto 創業最好的時機。

問題是,當面對這兩波大浪,有哪些契機,是創業者應該把握並乘浪而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繼今年初探討「AI / Blockchain 新創如何有效提高成功機率?」之後,我再度安排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Jamie 林之晨坐下來,好好為我們分享他的觀察。

多年來,Jamie 與 AppWorks 始終站在第一線,協助創業者,也因此對創業,有更全面的觀察。AppWorks Accelerator 從 2010 年成立至今,校友已累積共 328 支活躍新創團隊、925 位創辦人,是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規模最大的創業者社群。去年八月的 AW#17 開始,AppWorks Accelerator 限定招募 AI / IoT 與 Blockchain / Crypto 團隊。

今年三月進駐的 AW#18,共有 31 組新創團隊,其中 17 組以 AI / IoT 為主、16 組以 Blockchain / Crypto 為主 (有 2 組團隊同時涵蓋)。這群優秀的創業團隊中,有 21 組國際團隊,分別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澳洲、新加坡、美國等地。有前 Google、Microsoft、Ripple、Uber、Amazon 高管所創辦的公司,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顯示 AI 與 Blockchain 所帶來的典範轉移,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吸引更多優秀創業者投入。AppWorks Accelerator 也將持續限定招募這兩個領域的新創團隊,直到下一個更巨大的典範轉移出現為止。

在這一年加速器期間,密切輔導這群 AI 與 Blockchain 創業者後,Jamie 分享他觀察到 AI 與 Blockchain 新創可以把握的三大創業機會,以下是他的第一人稱分享整理:

AI 機會 1:自動化高人力成本的工作

AI 最顯著的用途,就是優化高成本人力在做的事。例如律師,一小時的機會成本是上萬甚至好幾萬新台幣,若律師把他們寶貴的時間,花在找判例、判決書,閱讀判決書,進而從中找到有用的參考案例,這對他們來說,是浪費時間。如果有 AI 可幫助他們更快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就可以讓他們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個人單位時間成本越高,應用 AI 的需求越強,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也越高。

以 AW#13 團隊 Lawsnote 法學資料庫為例,他們利用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將大筆法律相關的資料、數據加以分類、分析,再根據不同的目的,提供給使用者,致力於節省法律人的時間。

Lawsnote 共同創辦人 Barry 郭榮彥創業的起心動念,即來自之前當律師時,用了傳統的法學資料搜尋系統後,有時還是必須回頭用 Google 查詢,因為不管是介面的便利性,還是搜尋結果,兩者都與實際需求有落差。而 Lawsnote 利用演算法,依照關聯度,將對使用者較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依序排列,而這也正是律師們最喜歡的一個功能,通常看了前面三個搜尋結果,就可以找到需要的答案

Lawsnote 在 2016 年 7 月正式上線,第一年每個月有約兩萬名法律人使用,使用者留存率更高達 65%,是草創期的兩倍。2017 年 9 月產品開始收費後,MAU (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躍用戶數) 進一步成長到 3 萬人,創業剛滿兩年,Lawsnote 已達到損益兩平。

AI 機會 2:做人類本來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個運用 AI 的創業機會,是去解決人類本來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原本人類做決策時,一次通常只能考慮三、五個因素,但 AI 可以一次考慮三萬、五萬個因素。舉例來說,當 Facebook 在判斷一位用戶,為何要停留在 FB 首頁多一點時間?他為何喜歡這篇,不喜歡那篇內容?這些問題可能就有上萬個因素得要考慮。若你要叫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猜測用戶現在到網站後,下一秒要看什麼內容?看什麼廣告?在即時的情況下,人類根本沒辦法考慮到那麼多因素,並同步判斷該提供什麼內容跟廣告才好,但現在有了 AI 就可以。所以這就是為什麼 Facebook 現在首頁和廣告的優化做得那麼好,運用 AI,一秒鐘可以判斷極大量因素,這是人類做不到的事。

所以創業者可以思考,有什麼決策判斷是得考慮很多因素,以前做不到,現在有了 AI 可以做到?很多 AI 新創在為電商做推薦系統,不管是做內容、廣告,或是客服的優化推薦,其實都是同一個脈絡。如果雇用一位客服專員坐在 Call Center 裡跟消費者互動,可能沒辦法即時地做出最佳的推薦,因為當下能夠考慮的因素太少了。但若做一個聊天機器人,可以同時考慮很多因素,那推薦效果就會比人類好。

例如 AW#16 團隊 Rosetta.ai,即提供電商品牌一鍵建置推薦引擎,他們把商品資料標上 40 種以上參數,可搭配不同的消費者輪廓,即時分析偏好,做出因應推薦。Rosetta.ai 其中一個客戶,是 AW#15 團隊、來自韓國的服飾電商 Codibook,已有超過百萬消費者,業務範圍包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北美、澳洲。他們使用了 Rosetta.ai 的推薦引擎,營業額成功提高了 40%,客單價也提升了 32%。像這樣的加速器校友合作案例,也是我們很樂見的情景。

同樣來自 AW#16 的香港團隊 Easychat,可即時掌握消費者在電商中的行為軌跡,讓企業能夠主動向消費者進行對話銷售,電商轉換率最高可增至 300%。目前 91APP、WACA、EasyStore 等電商開店平台,都是技術夥伴,可以串接 Easychat 的服務。

AI 機會 3:普及化工具

第三個明顯的機會是在 AI 普及化的過程中,怎麼樣讓更多人更容易地去使用,換句話說,就是 Auto ML、Auto Deep Learning、Auto CNN、Auto RNN 這類型的工具。當年,讓電腦從文字介面變成視窗介面後,就多了 100 倍人可用;把電腦從鍵盤介面變觸控介面,又多 100 倍人可用。今天的小孩,可能一歲半就學會用 iPhone,但我們當年也許要到七歲、十歲才開始使用 PC 和鍵盤。所以,創業者可以去思考,怎麼把 AI 的訓練和應用變得更簡單,就可以讓 10 倍、100 倍的人運用。

舉例來說,如果建立一個客服機器人,能讓客服主管,甚至每一位客服同仁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訓練自己的 AI 客服,這個 AI 虛擬化身,就可以完全符合他的需求,讓他的工作做得更好。

現在人類還沒做到那步,那麼該如何幫助人類達到那一步?並不是讓每個人都去用 Google 訓練好的 Google Assistant,而是讓每個人可以訓練自己的 Assistant,未來社會一定會往那個角度去,在這過程中,也會為創業者帶來很大的機會。

而如果你是 Blockchain 創業者,目前看到的明顯機會則有以下三個:

Blockchain 機會 1:改善交易的速度跟方便性

Blockchain 還是要回到初衷,改善人跟人、組織與組織間交易的速度跟方便性。現在看起來不論是 Bitcoin 或以太坊,在解決這件事上,都有點疊床架屋,在本來的機制下想用一些彌補方式達到類似效果,而不是用一個原生的方式在解決問題。

人與人及組織與組織交易有不同形態。例如當人買東西時,小額消費會用零錢支付,數目大一點會用紙鈔,額度再大一點會刷卡或是 ATM 轉帳,更大的話要去匯款,可見從來沒有一種支付工具,可以一次解決所有交易需求。但現在的 Blockchain 世界裡,大家好像覺得設計出一種公鏈,就可以解決所有交易需求,我覺得這恐怕很難存在。在真實世界,會有不同解決方案,在 Blockchain 的世界,應該也會有不同的應對方法。

我覺得創業者可以思考,要怎麼解決一種特定的交易需求?不同的交易需求,應該都有不同的公鏈或支鏈能搭配應用。我覺得現在 Blockchain 世界裡,大家已經意識到不是 “One chain to rule it all”,不可能光靠一種鏈解決所有問題。

Blockchain 機會 2:不同 DApp 適用不同場域,解決不同問題

第二個機會,就是現在有很多 DApp 想要運用公鏈開發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一開始,開發者也會期待有一種公鏈可以滿足所有 DApp,但現在看起來並不是這樣,這世界逐漸走向,開發不同的公鏈,設計給不同的 DApp 使用。現在有這麼多不同公鏈,每位 DApp 的開發者可以去思考,要解決什麼問題?應該可以運用什麼樣的公鏈?所以不同公鏈就會變成不同的小生態系,那每個不同的小生態系,都會有不同的創業機會進來。

我覺得 DApp 的開發者可以去思考,比如說今天 Cosmos 公鏈越來越成熟,那它有什麼特色?這些特色可以讓你打造一個 DApp,去解決一個本來無法解決的問題。

之前很多人都在期待以太坊可以變成一個全能的公鏈,現在大家理解到不是這樣,有不同的公鏈出現,所以 DApp 的開發者,就不該再一味地期待以太坊變全能、等待以太坊發展到某個程度,才能讓我去解決什麼問題;而應該是去找到某個公鏈、它可以提供怎樣的環境,讓我去開發 DApp,去解決某個我想解決的問題。

Blockchain 機會 3:隨著產業位移速度,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

現在 Blockchain 世界裡,DApp 的發展還在偏早期階段。若參考當初 Internet 早期發展的經歷,就是博弈、遊戲類,這些娛樂類型的服務,會有比較多早期使用者和付費用戶。Blockchain 的創業者,如果不是要做底層的公鏈或比較大的 DApp,可以考慮開發這種博奕、遊戲類產品,或是其它娛樂性質的東西給用戶。

以 Netflix 為例,Netflix 知道它的最終任務,是讓消費者更方便的享受數位內容。但當年網路的基礎建設還沒到位,所以它先從 DVD 郵寄的服務開始,透過幫大家簡化看影片的流程,先累積用戶基礎,建立用戶對品牌的信任。接下來等到網路基礎建設成熟,它便開始做串流、再等到用戶量夠大時,它就開始自製原創內容。

所以創業者要隨著產業位移速度,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若 Netflix 在二十年前創業時,就投入做原創內容,它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產業的成熟時間點還沒到,即便有這樣的創業理念,卻沒有相關的產業動能支持。創業者如能配合產業發展的生命週期,可以幫助你走得更長遠。

對於想要運用 AI、Blockchain 這兩道巨大板塊位移,但尚未決定題目的創業者,以上,就是 Jamie 的提醒,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期待 10 年之後,你就是那位 AI 世界的 Elon Musk、Blockchain 世界的 Mark Zuckerberg。

【歡迎所有 AI / Blockchain 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