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也想登上 AppWorks Demo Day 的千人大舞台,展現自己的產品與商業模式,AppWorks Accelerator 現正招收 AI / IoT 與 Blockchain 團隊,歡迎加入我們。
以下是將在 AppWorks Demo Day #19 出場的 18 支新創團隊簡介:
AppWorks Demo Day #19 will take place this afternoon. If you’re unable to physically attend the event, you can catch the Livestream on the AppWorks Facebook Page.
If you are an AI / IoT or Blockchain startup founder and also excited about the opportunity to pitch your product and business idea to over 1,000 people on the AppWorks Demo Day stage, join us by applying to AppWorks Accelerator.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are brief introductions of the 18 startup teams at AppWorks Demo Day #19:
1. Telepod
Urban mobility with a network of swappable battery kiosks.
Smart sensor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that helps building own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save energy,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 prevent equipment failure.
關於電子商務、乃至於近期衍生的「全通路」營運模式,對實體零售造成的影響,外界已經有太多觀察與論述。事實上,數據為大型網路平台帶來的優勢,意味著平台業者能夠輕易切入並控制所有終端消費通路,線上通路也毫無例外。Facebook
陸續在全球各地推出 Marketplace
拍賣商城、Google 也讓用戶逐漸習慣使用 Book
On Google 線上訂房服務,諸如此類大型平台與身為合作廠商的新創團隊,從昔日盟友成為競爭對手的例子,屢見不鮮,儼然是實體零售天王
Costco 建立自有品牌 Kirkland Signature 成功故事的翻版。新創團隊暫時享有平台提供的通路與廣告服務、減輕接觸潛在消費者的初期困境,卻是將寶貴的數據貢獻給平台,反而成為平台直接競爭的助力。
雖然這樣的網路平台競爭新法尚未實施,歐盟執委會卻相當罕見以數據的角度切入,調查
Amazon 是否基於中介者與賣家的雙重角色 (Dual Role),藉由獲取其他賣家的銷售數據,優化自身在產品推薦欄位的排序,從而違反現行 TFEU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歐盟運作方式條約) 有關「限制競爭合約條款」與「濫用市場地位」的競爭法規範。
姑不論這些新法與調查行動能否真正處理平台業者「球員兼裁判」的問題,大型平台還有許多其他合法措施,也可能嚴重影響新創團隊的日常運作。例如,Google
近期更新「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開源系統,透過較長查詢字串
(Longer Query String) 強化自然語言在搜尋系統的作用,以求更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情境與脈絡,卻可能徹底顛覆團隊以關鍵字
(Keyword) 為基礎長期建立的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成效。
然而,就像洗衣精與洗面乳,雖然本質上都是界面活性劑的化工產品,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配方和功用。同樣的,在每一個不同的垂直應用領域,對於數據以及
AI 數據分析的需求,也各自有別,交通應用強調即時性、醫療應用強調精準性、內容應用強調社群性、商品推薦強調個人化等等,同樣都是「數據」,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卻能展現不同的智慧,端看團隊的洞見與取捨。
Google 在 AI 領域,無疑掌握強大的「數據支配地位」,Nest 也早已是智慧家居裝置的先行者;Umbo
CV 關注產業懸而未決的痛點與自身強項,堅持走一條新路,證明了乘著 AI 的大趨勢、大潮流,未必意味著必須與網路巨頭正面對決。正因為數據優勢不在自己手中,新創團隊更應該認清,唯有降低對網路平台的依賴,這些數據,才能真正成為你的智慧,並產生價值。
三、AI 的問題可以從 Blockchain 找方法:
AI 應用日趨廣泛,衍生惡意造假、演算法歧視等問題,已經有許多開發者提出更高明的
AI 技術加以制衡。AI 作為數位經濟的推進器,也使得企業對數據的追逐永遠無法停歇,從而引發數據壟斷的議題。
此情此景,在秉持自由開放精神的 Internet 技術誕生五十週年,以及
World Wide Web 標準推出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來,無疑是莫大的諷刺。World Wide Web 發明人 Tim Berners-Lee 也點名大型網路平台,系統性追求廣告獲利而犧牲使用者價值,是造成網路失能的禍首之一,為此,他透過社群力量發起「A
Contract for the Web」宣言,明確納入反壟斷執法的訴求,也積極開發
Solid 平台,作為對 Facebook 隱私問題的回應。
Internet 的出現,讓年輕世代的創業者,可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機會打破傳統產業根深蒂固的尋租與裙帶關係,藉由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為用戶創造全新的價值。Facebook、Apple、Amazon、Google
為我們演示了如何從無到有,以短短10、20 年時間,成功擠身全球最有價值企業名單,搶下持續近半世紀由石油、電信、藥廠宰制的衛冕者寶座。
AppWorks’ highly anticipated semi-annual Demo Day is ready to bring you once again founders who are working at the leading edge of rapidly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in the AI / IoT and Blockchain economies.
AppWorks #19 consists exclusively of AI/IoT & Blockchain startups. At this Demo Day, there will be 20 startups pitching, with 16 focusing on AI/IoT and 5 on Blockchain, and including 12 international teams joining us from Hong Kong, Singapore, Indonesia, Vietnam, Japan, Canada, the UK, and the US.
More than half of the founders in this batch are serial entrepreneurs, with many hailing from established tech companies and accelerators like Google, Qualcomm, Samsung, MediaTek, Agoda, Initium Media and Y-Combinator.
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invest, to collaborate, or to stay abreast of the latest applications of AI/IoT and Blockchain across industries, this is an event you definitely don’t want to miss.
半年一次,AppWorks Demo Day 帶您看見數位經濟最前緣,這一屆,我們將再次帶給您專屬於 AI/IoT 與 Blockchain 團隊的一場新創盛會。
本次 Demo Day 將有 20 支優秀的 AppWorks #19 團隊輪番登台,其中 16 組以 AI/IoT 為主、 5 組以 Blockchain 為主。這群未來之星中,有 12 組國際團隊,來自香港、新加坡、印尼、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等地,有出身自 Google、Qualcomm、Samsung、MediaTek、Agoda 的高管,和 Initium Media 端傳媒的創辦人,以及 Y-Combinator 的校友。
如果你想跳出既有的框架,用 10 倍以上的速度將用戶從 A 點送到 B 點,唯有放棄馬車,創造出汽車、飛機等全新的交通工具,才能真正滿足用戶需求。
例如,百視達一開始看到 Netflix 推出 DVD 郵寄服務,也跳進來跟 Netflix 競爭
DVD 郵寄的市場。但 Netflix 並不是想單純做 DVD 郵寄的公司,他的最終目標,其實是想讓消費者更輕鬆方便享受精彩的影音內容。所以當百視達還在苦苦追趕 Netflix 的 DVD 郵寄業務時,Netflix 其實已經在佈局線上串流服務。當 Netflix 成功轉型推出線上串流的時候,百視達卻因為背負著龐大的實體 DVD 租借服務,跟不上時代與消費者行為的變遷,很快就被 Netflix 甩在後頭。
所以要提醒創業者的重點,是不要被既有的框架限制住,不要線性的去思考:如果消費者要租 DVD ,我要如何讓他更快租到?而是該思考:為什麼消費者要租 DVD? 當你理解其實他們希望的,是能輕鬆地在家欣賞影音內容,再去思考,有沒有新的方案可以用十倍、百倍的效率,解決消費者的問題?再怎麼努力優化郵寄 DVD 的方式,也無法像提供線上串流欣賞,能為用戶創造十倍、百倍的方便性。
以 AW#2 校友、LINE
TV 執行長 Davidd 劉于遜 (前 CHOCOLABS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旗下 CHOCO TV 在 2018 年與 LINE TV 整併) 的故事為例。創辦 CHOCOLABS 初期,正逢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乘著 Mobile Internet 的浪潮,團隊建立起可快速複製的商業模式,大量打造各種生活類型的
App,例如集結 PTT 當日人氣最高笑話的「三十秒笑出來」、方便
Ubike 用戶尋找距離最近的單車「Ubike 讓我騎」等等,成功推出約 60 個 App,創造數百萬下載量。後來 Mobile
Internet 發展趨於成熟,用戶不再大量下載新的 App,也迫使團隊必須開始找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