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適合創業嗎?

上次聊到我跟馬克‧薩斯特 (Mark Suster) 有好多相像的地方,包括我們的背景、經歷和對事情的看法等等。今天又讀到他部落格上的新文章:「你應該要創業嗎?」(Should You Really be a Startup Entrepreneur?),更加確定我們上輩子應該雙胞胎來的。

跟馬克的經驗一樣,其實還蠻常有創業人來問我,你為什麼不繼續創業?說實話,我還真的常常看到市場上的許多問題,然後創業人的性格就會跑出來,腦子裡忍不住開始想可以怎麼試著解決,有時候甚至連創業的步驟都想好了,只差袖子捲起來,開始做就是了。好在 appWorks 本身也是一種創業,所以當我回過頭來想,如果我專心把 appWorks 做好,把育成計畫辦好,那對所有的創業人來說,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更大的貢獻,這些創業的想法,交給有興趣的團隊去做就好 — 這樣一想,那股創業的熱血,才稍稍獲得平息。

說真的,創業真的會上癮。它像心情的雲霄飛車一樣,當你坐在上面的時候,高低起伏,有時為了一點小小的突破高興了老半天,有時又為了一點小小的失敗兩天睡不著覺。當你下車的時候,你發誓下次再也不要了。但是相信我,當你離開了一陣子,你會發現全世界沒有比那個更刺激、更真實的事情,你會發現一輩子都沒辦法回去搭平凡無奇的米老鼠碰碰車了。

不過也就像馬克的文章說的一樣,這趟雲霄飛車之旅,雖然沒有身高限制,但也不是適合每一個人的。他舉了幾個創業家共同的特質,我則加了一些我自己的補充:

  • 不是特別在乎地位 (或是頭銜)
  •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 不喜歡規矩,而且喜歡挑戰權威
  • 可以接受高度的不確定性
  • 不會因為不斷的被拒絕而失去信心
  • 喜歡跟別人聊你在做的事情
  • 喜歡作決定,非常快速的決定 — 即使只有 70% 是正確的 (你需要前進、然後修正,而不是原地踏步)
  • 對自己的執行力有高度的信心
  • 不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
  • 可以承受很高的風險
  • 失敗又怎樣?整裝再出發就是
  • 可以投注很長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但你不會覺得它是工作)

而且,即使你的個性是合適的,那也不代表你就就會樂在其中。我的經驗是創業的主題非常的重要,最好是你很有熱忱的事情 — 因為當你跌到雲霄飛車的谷底,全世界都與你作對時,只有你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執著,才能支撐你渡過這些難關。

而如果,你想清楚了,確定這是你要做的事情,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的加入。沒錯,我在這裡宣布,第三屆育成計畫正式開始接受申請,你們有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組織團隊、確認主題,然後填寫這份表格送出申請。(更多關於 appWorks 和本次育成計畫的細節,可以參考 appWorks 育成計畫頁面。)

對於這個計畫和 appWorks 本身有什麼問題,歡迎你們留言或是寫 email 讓我們知道。有什麼最新的資訊,我們也會陸續在這裡公布。

Good luck, everyone.

(Image via meadowsris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DNA > NDA

appWorks 作為一個專注於網路業的創投,經常收到創業團隊來信,希望我們給予他們產品開發、商業模式,以及經營行銷上的建議。他們往往會附上程度不等的商業計畫書讓我們參考,假如我們有興趣進一步深談,他們會再提供更詳盡的資料。

這時候有些團隊就會提到「NDA」 (保密協定/Non-Declosure Agreement)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希望在與 appWorks 分享任何商業資訊之前,簽署NDA,以這份法律文件確保我們不會向第三方揭露會談的內容。

問題是,絕大多數創投是不簽 NDA 的,主因是創投在尚未了解新創公司之前,根本不確定是否會投資,冒然簽署一份法律文件,等於作繭自缚。況且創投經常同時跟數家新創公司會談,同一個時間的趨勢就那麼幾個,不同團隊之間可能具有相似性。假使跟其中一家簽訂協定,最後卻投資另外一家,那將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只有在非常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創投會破例和新創團隊簽訂 NDA ,也就是已經投資了這家公司,產品也在開發階段,該公司希望在上市之前能夠保密,以免競爭對手得知佈局。

appWorks 也有不簽 NDA 的政策,而且比起 NDA,我們更重視團隊的 DNA,例如:團隊是不是具有好的執行能力、有什麼相關的經驗讓他們可以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能不能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快速修正方向等等。如果 NDA 保護的是最初的創意,那具備好的 DNA,則讓團隊可以把這些 idea 帶到市場,經歷消費者的考驗,不斷 pivot,創造出人們真正需要的產品。這,才是我們在意的。這樣創造出來的進入門檻,才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外人所複製的。

俗話說「情、理、法」,法律是道德的最後防線,情非得已誰都不想用到,畢竟那費力又費時;看一份 NDA,少說要花掉幾十分鐘,這還不包括書信往返。appWorks 身為創投,目標是從旁協助,讓創業團隊能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果。在我們看來,這些不必要的法律程序,更像是種資源的浪費。

因此,各位未來的潛力新秀,別再想 NDA 了,比那更重要的是,請把你的注意力移到 DNA 上吧!

PS. 2011 #1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開始報名囉!活動頁在此: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55735214478564

(Picture via Christi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真誠無價

最近幾次跟朋友的聚會上,朋友聊到 Jamie,說是看了他的網誌很久了,卻不知道原來他就昰我老闆。他們或許帶著點疑惑的眼神,問道為什麼這麼有觀點的老闆會雇用我,是眼睛瞎了還是大腦燒壞了;學妹知道他是我老闆,甚至帶著崇拜與愛意的眼神高喊她們是 Jamie 的粉絲 — 這樣你們知道我的功能是甚麼了吧!我作為凸顯老闆聰明才智的對照組,順便扮演發電機旁邊的隔源體。

說真的,從八月成為 appWorks 正式員工以來,已經有N個人說過我幸運取得最佳的戰略位置,我所涉略的領域包括創投運作、網路趨勢,以及媒體行銷等;我所接觸的人是創新科技的意見領袖,他們個個滿懷雄心抱負,不甘為了五斗米折腰屈就電子大廠,僅管這些大公司給的薪水與紅利不少,但往往只昰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釘,沒有發言的權利,創意與熱情在層層通報的過程中就被抹殺,日以繼夜燃燒的生命,熱情很快就消耗殆盡。

不可否認我的工作確實很夢幻,這對一個初生之犢來說是很棒的經驗。或許我的薪水沒有同學們來的高,但我成長的速度絕對比別人快,同時我還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品質,不需要加班到昏天暗地 — appWorks 組織雖小,我們唯效率是瞻。

話說回到當初我找工作的時候,看到朋友轉寄過來 appWorks 的徵才訊息,還很納悶這到底是甚麼公司,育成中心我聽過,但印象停留在學校附設的單位;創投我聽過,但大家聽到都告誡我要小心,怕說是個騙財騙色的公司,負責人集單之後就會捲款潛逃。或許沒有相關產業經驗或是可依循的專業資訊,面對這麼一家草創且新興的網路創投公司,人總是會疑神疑鬼,明明自己沒財也沒色,但就昰怕被騙。

難怪乎我朋友會覺得 appWorks 找上我真是見鬼了,呆頭鵝竟然也有人佛心來的要培育成人才。現在仔細想想,我到底有甚麼好讓人騙的,又不是在江湖行走多年產業資源豐富,別人想利用我達成邪惡目的;相反地,我空有一身膽識,但卻苦無招式,正好可以窩在 appWorks 修行,那究竟是誰騙誰 (雖然這麼說,但老闆你還是得發年終獎金哦)。

以我個人來說,加入 appWorks 不只是一份工作與薪水,無形中我獲得的,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我常覺得,對我是這樣,對參與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來說亦是如此。六個月的育成,最重要的功能在濃縮創業最初的摸索期,團隊間還有互相激發的效果;時間就昰金錢,團隊們少走了冤枉路,又獲得 appWorks 的大力挹注,一正一負之間,產生的價值是難以用量化數據評估的。

在「創投」這個大傘下,或許的確有極少數的投機份子,間接造成了社會錯誤的片面印象,誤認我們都是以「壓榨」創業公司為營利的主要手段。幾個月的觀察下來,我發現接觸的同業,無不以「扶植」、「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為最主要的工作模式;也是在這樣的精神下,我們創造 appWorks,希望能夠以此平台來促進台灣網路圈的蓬勃發展,帶動創業的風潮。套一句 Jamie 的話,否則他躺在紐約的沙發上炒股票就好,何必大老遠搬回台灣來拋頭顱灑熱血,是吧!

回顧 2010,我最開心的事,莫非就昰拿到碩士學位,也順利找到好工作。希望明年能延續這樣的好運,各位明年見!

預祝 大家

新年快樂!

(Picture via Frederic@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商業計畫書該怎麼寫

最近好多人丟商業計畫書到 appWorks,一份落落長 80 頁的 PDF 檔,甚至開宗明義就寫「三年回本、五年獲利 2,000%」,心裡面第一個反應總是這麼好的事情你自己賺就好了,幹嘛找我。所以,今天我這篇文章,我想就來教教大家商業計畫書怎麼寫。

首先,請在電腦資料夾裡面找到你的 bp.doc 檔案。找到了嗎?好,然後請用滑鼠單點選擇它。接下來,請在鍵盤右上角找到一個叫做 [Del] 的按鍵。沒錯,就是它,不要懷疑。現在請用力按下 [Del],如果你的電腦有疑問的話,直接選擇 [是] 就可以了。好,教學完畢,這就是最正確的商業計畫書寫法。

你不需要商業計畫書

我真希望所有的創業學程、商學院、MBA、什麼圓夢組織,通通都別再教商業計畫書了。你知道這些教授的問題在哪裡嗎?他們根本沒有創過業,更別說跟 VC 募過資金了。現實是這樣的,現代的創投,根本沒有人要看你的創業計畫書。因為當你花了三個月、半年,寫完你的大作之後,抱歉,市場已經改變了。半年前,iPad 根本還沒上市,半年後的現在,人家已經賣出 1,000 萬台了 — 你說你的計畫還有任何價值嗎?

6 張投影片

基本上,你的一封 email 寄過來,VC 大概會給你 5 分鐘的時間。如果你不能在這個時間裡面引起我們的興趣,那就是謝謝再連絡。以我的經驗來說,換算起來,你大概只有 6 張投影片的機會。所以,你要做的事情,是用這短短的篇幅,說一個動人的故事大綱、演一齣精彩的電影預告,讓我們想要約你來把整個劇情都看完。(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不,把 6 張投影片塞滿 8pt 的小字不會成功。)

問題、市場、可能的解答、團隊

在這短短的五分鐘相遇,VC 們想了解的重點是,你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有沒有市場性?有什麼競爭對手?目前可能的解答 (產品) 是?你們的團隊 (對於解決這個問題) 有什麼過人之處?這五個主題,我想 6 張投影片是非常足夠的。而你要注意的是,寫重點、寫重點、寫重點。 以上,希望對你們向創投提案有幫助。至於內容要寫什麼,可以參考 Jamie 網誌的「創業人必讀」文章列表,或許會有一些啟發。

PS. 聖誕節特別版 Startup Mixer 來了,12/23 (四) 6:30 PM @ BCDog Cafe,趕快去報名吧!

(Pic via alittletune@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洋蔥 vs 三星蔥

Jamie 昨天跟我說:「程某某,同樣的事情我以後不會說了,你再這樣明天就不用來了(彈跳驚)。」(Jamie 按:愛告狀)

「幹嘛這樣,很沒耐心耶 (淚,轉頭拖著毛毯走)。」沒說出口的心聲。

進駐 appWorks 的夥伴都知道,Jamie 極其自律,不管外邊下大雨刮大風,除非在外有會議,他經常是最早進辦公室的人。

同時他每天要閱讀大量「資料」,經過他 Web3.0 的大腦消化之後,再呈現有邏輯意理的「資訊」給創業同袍。

我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狗腿,莫須有的事情我也說不出口,連表情都假裝不了。而是數把個月相處下來,從辦公室、會議桌到演講場合等觀察讓我有感而發。

很多專業刊物都曾探討過「怎麼做好員工」、「員工生存守則」,但側重在「怎麼當個讓員工心服的老闆」篇幅較少。或許很多主管或老闆看到這裡也會忍不住發噱:「你哪根蔥阿?我還得表現給你看?」

沒錯,伸手領人家薪水的員工怎麼能騎到太歲頭上,這有違社會倫理。就在千年孔子的敦敦教誨之下,傳統權威型的老闆在科層組織中依舊坐穩大位,門下信徒逢年過節便蜂擁而至進行朝拜。相對於這類型的老闆,我簡單的稱其員工為「洋蔥」。

有傳統權威型的老闆,也有自由奔放型的老闆;有人在「當」老闆,也有人在「做」老闆。當老闆表面上容易 — 法定 1 元就可以開公司,實際上根本不可行,沒有20萬連會計師都不願意幫你簽證申請公司發照,你也聘不到員工,想要在偌大辦公室狐假虎威更是天方夜譚。(不過這點 appWorks 幫你克服了,我們的育成計畫能協助你當自己的老闆。)

當老闆難,「做」老闆更難。沒有驚為天人的面容、與生俱來的魅力不是錯,但如果沒有兩把刷子、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孔子千年以來提倡的身教言教精神,難保員工不叛亂、不革命的 — 至少對「三星蔥」而言是如此。(Jamie 按:言下之意是嫌我醜又話多嗎?)

在「洋蔥」與「三星蔥」之間還有很多蔥類,族繁不及備載,在此僅列舉上述兩項。

簡單來說,洋蔥是經濟農業下的產物,便宜又大碗,可炒可涼拌,口味有甜有辛辣;而三星蔥是現代化精緻農業發展出來的寶物,量少珍貴,飽滿的味覺、視覺與嗅覺感受,堪稱天下第一的綠葉。洋蔥型的員工是功能導向的,為全體進步不可或缺的螺絲起子;而三星蔥型的員工是任務導向的,為提升效率,增進全體人類的幸福。

一個做事的老闆得到洋蔥是正常,得到三星蔥是偶然;但對三星蔥來說,跟著一個沾沾自喜在當老闆的人是無常,遇到在做老闆的真的昰上輩子燒香。

每個人都可以想想看自己是洋蔥還是三星蔥。然而,創業的人就不能只是在當老闆,還得想想要如何做老闆,讓每個員工都想跟你並肩作戰。

(Picture via Marco@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