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盡所能,再聽天由命

人應竭盡所能,然後再聽天由命。 –From 電影《末代武士》

創業者應該要有的態度-積極。

台灣的創業者常抱怨缺投資、缺人才、缺資源,就像女人的衣櫃永遠都塞不滿、永遠都缺一件一樣。但與其抱怨,倒不如想想你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在創業的功課上?郭台銘創業四十年,每晚睡不足五個小時;Jamie  也是早上五點就起床看文章、寫網誌,每個工作日都寫,宿醉無阻 XD 。倒也不是一定得爆肝才算是創業者,但是努力個一萬個小時是一定要的!

缺人才,找實習生慢慢培養;缺資源,到處拜訪、三顧茅廬,想想你可以給對方什麼;缺資金,先想辦法說服身邊的 3 個 F ( Family, Friend & Fool ) 投資你。把自己可以做、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極致後,如果還是沒辦法解決,再來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坐等別人『倒資源』給你,那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況且這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理所當然的要幫助你。人說:因果因果,有因才會有果。沒有努力耕耘的因,哪來歡樂收穫的果?

既然出來創業,就是要靠你自己!不管是你願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負起所有的責任,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團隊、公司員工、產業、甚至整個社會的未來。人生從來沒有這麼複雜,卻又單純過,抱怨這麼多,不如動手改變這一次,竭盡你的所能,才是最真實的方法。

(Photo via notsogoodphotography, CC License)

完美機器人 VS 瑕疵人類

「人才危機」成為近日大家熱烈討論的重點。其實,在我的記憶裡,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於台灣的社會中,只是從未被真正被重視。所以有沒有「人才」反而不是我思考的重點,因為我覺得台灣當然有人才,只是人才往往不是在那個讓他發揮熱情的「位置」。

怎麼說呢?

先讓我帶著大家回到填寫大學志願卡的時間點,想想,當初家人對你選志願的建議是什麼?「錢」途,還是興趣?然後再後往到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想想,那時長輩對你找工作的建議又是什麼?「錢」途,還是興趣?

我想大多數人的的答案都是前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別人幫我們選擇的社會中。填志願、出社會等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關鍵抉擇,我們卻只是乖乖遵循社會與父母的期望,極少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甚至連「為什麼」也懶得問了。結果我們變成了一台台機器人,經過一道道 SOP 標準流程製造的工作機器人,擁有同樣的教育訓練、同樣的思考邏輯、同樣的行為模式。其中或許有想要反抗的,但我們害怕被視為故障瑕疵品,害怕被載往廢棄場丟棄,所以只好繼續跟著其他機器人一樣動作。不知不覺,開始沒有人敢不一樣,我們忽略了自己,所有人都選擇了同一條不知道有沒有到羅馬的大道。

安於現狀沒有什麼不好,不過身為一個人,你必須要堅持「選擇」,忠於自己想要走的那一條路。問題是你有沒有勇氣當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瑕疵機器人?對我來說這個有瑕疵的機器人才是我心目中的人類,才能真正叫做「人才」。但勇氣還不夠,你想要想清楚,你變成什麼樣的「人」,然後努力的累積你這個人的知識與能力。

如果你還是學生,可以試著到不同類型的企業裡去實習,打開你的眼界,累積產業知識和社會經驗。要去 300 人以上的大企業還是 15 人以下的小公司,我想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我個人建議你一定要試試小公司,在小公司你可以嘗試很多很多事情,也可以很快就學到公司裡的大大小小業務。

如果你已經進入社會,那比較難跳來跳去,但你還是可以想辦法了解不同的產業,試著從中間找到那個熱情與市場的小小交集。

最後,衷心希望每個人都有勇氣去當那個一點都不完美的瑕疵人類,然後找到在社會上屬於你自己的位置。

(Image via  REL Waldman, CC License)

Phini 悄悄話:

這段文章是以我過去慘痛親身的經驗來跟大家分享。當初填寫志願卡時,我就是在家人的威脅利誘下選擇了比較有「錢途」的商學系,因而也捨棄了我真正有興趣的心理系。那四年時間最終是浪費,畢竟不才又沒有熱情的我無法真正融會商學,當然後來也無法致用。但畢業後我痛定思痛,決定人生以有興趣也適合自己的工作為目標。如果文章中有些觀念稍嫌偏頗,就請當作小女子抒發情緒。我只希望每個人都有選擇的勇氣,不要成天抱怨:我沒有選擇。跟大家分享 🙂

你有多想成功?

上週跟一位略有小成的創業家聊天,激發了我一些想法,接著又讀到 XDite 的 「創業不是一個目的地」,於是讓我也想野人獻曝,從一個擔任 appWorks 育成經理近一年的角度,分享一些我所觀察到的現象。

歸納這些日子輔導創業團隊的經驗,我發現創業者最常有以下的五種死穴。

1. 沾醬油心態

創業很難,往往需要三、五年的時間,一萬個小時的決心,因此玩票心態註定是要失敗。但偏偏有些人還沒開始,就已經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嘗試,萬一失敗我還有很多後路可走。』這是個恐怖的心態,因為當你心中還有其他選擇時,你對正在做的事情上也不會使上 100% 的力量,更別說像其他人一樣的 120% 破表標準。創業圈的確有不少觀光客,但我看到成功的都不是來沾醬油的。

2. 認為半年或是一年就能有成績

多少?我有沒有聽錯?一年後你就想要成功?這…我不得不說:這絕對只是一場夢。你以為 Facebook 推出的第一年就有幾千萬用戶嗎?錯, Facebook 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有破千萬會員數。如果你沒有要付出 3 年以上的決心,那請好好地回去想想你創業之後的生涯規劃。

3. 找到不是很痛的問題

我們都已經知道,要做出一個有人願意使用的產品,而不是憑空想像。但是,要去挖掘到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並不簡單,除非你是在產業中的人士,或是你對這個產業觀察夠深。很可惜的大部分創業者都不屬於以上這兩種類型,所以當這些人只淺淺的往產業挖時,當然就只能挖到泥土而非黃金。

4. 不正視自己手上有多少資源

小團隊做事上彈性的確是比大公司多,但另一方面,資源也是相對不足,所以小團隊切忌貪心。就像 Andy 的文章說的一樣,每個 Business Model 都會有門檻,但創業團隊必須要衡量以手上的資源,有沒有辦法跨過這個門檻?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情,不然你很有可能因為耗盡食物與水而戰死沙場。

5. 只做自己擅長的員工心態

話說,在決定創業之前,大部分的人屬於領薪水,迫不及待想下班的員工。但是,身為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你絕對不能只是一個把事情做完(把產品做出來),或是只挑自己會做的員工。你應該要是半夜失眠的策略長、參加活動拓展人際關係的公關長、親自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業務長。告訴你,大公司那套職能分工的系統在創業世界不管用!所以請你打破自己的舒適圈,把自己練就成一位能說、唱、跳的全方位藝人吧。

以上這些觀察跟大家分享。想當一個「創業家」,請你問自己到底有多少決心想成功?想到答案後,歡迎來跟我悄悄話 ^^

(Image via  familymwr, CC License)

 

十萬個為什麼?

還記得小時候都一定會在圖書館裡看到「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嗎?像是「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地球為什麼是圓的?」等問題。作者用各種方式的提問法來訓練小孩子獨立思考的邏輯能力。的確那個年紀的我們,對許多事情很好奇、想了解原因,總是追問著爸爸媽媽「為什麼?」;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漸漸地我們不問問題了,只接受「事實」。而所謂的「事實」,可能就是英國研究報導說的事實、或是老闆跟主管腦中的想法、還有周遭朋友「聽」某某某說的八卦。

我想從一窩蜂的開店熱潮中就可以看出台灣人有多麼盲從。從早期的葡式蛋塔、網咖、拉麵店、熱到家到咖啡店,暫且不論之後的倒店率有多少?花了大把加盟金的創業者又賺了多少錢?因為缺乏對於整體產業的深度了解,很容易就變成撲向火苗的飛蛾。

所以身為創業者,你必須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消費者不喜歡?為什麼市場不需要這個服務?為什麼做出來的產品沒有人用?為什麼我要朝這個方向去開發?然後一直不斷地用假設、測試、求證來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模式。要成為一個創業家,你不能只當一個隨波逐流的水母,不然熱潮過後就等著擱淺在沙灘上。這就是為什麼 appWorks 一直在以各種方式告訴創業者「Start With Why」的原因。

雖說這種洞察的能力並非一蹴可幾,就像一名選手需要好多年辛苦鍛鍊才能登上奧運舞台上一樣,但你不花個一萬小時,哪來創業甜美的果實?

準備好了嗎?這次你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十萬個為什麼。

( Picture via cleverstreak )

什麼是瞎忙?

 

上週 Jamie 寫了一篇「別掉入『瞎忙』的陷阱」,真的是把所有初期創業者的通病都點出來了,非常建議大家把這篇網誌給儲存在書籤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瞎忙有三種,看看你符合了幾種?

第一種瞎忙:別人叫我這樣做。

除了沒有抽絲剝繭地去檢視這些建議精隨所在。這些團隊其實還有一種「每個人都是大師」的迷思。新創團隊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遇到各個領域的專家,這些人都會提供一些他們的想法。充斥在你們周遭的靡靡之音太多了,所以你們必須要挑選出適合自己團隊現況的建議。這些他們自身的經驗談,是否能在時空背景與人物都不同的狀況下,對團隊產生正面影響?這是我希望團隊篩選過濾建議的原因。

第二種瞎忙:眼睛比胃大。

Jamie 提到的「花心」創業者是其一,但其實我更怕那種「24H 小北百貨」的創業者-什麼東西都想賣,什麼問題都想解決。這樣有什麼可怕?你問。第一,你會發現你的 To Do List 好像永遠都寫不完。第二,你雖然投入更多時間工作,但完成度只有 0.001%。更不用提當你的顧客上門想買餅乾,卻發現這個百貨只有 10 樣商品,然後其中有 9 項是日其他常生活用品。要記得,時間、資源跟人力非常吃緊的你們,只能以 “快、狠、準” 跟大公司對抗,所以請專注在你能力所及的事情上。

第三種瞎忙:程式能解決一切問題。

做出產品不算創業。App ,誰不會做?在學校,教授或許還會給你一個 A+。但在市場上,沒有 Product-Market Fit 的 App 只會淪落為被市場忽略的「邊緣人」。所以你不只要從文書資料去了解市場、消費者,你還要面對面去了解你的 TA (目標族群)。把自己想成 Trouble Solver,目標是幫忙大家把問題解決,而不是做一支沒有人會用的 App。各位工程師們,請離開鍵盤跟電腦,多去跟外面的正妹聊聊天吧。

要做的事情大概有幾百件,永遠都做不完。但是你至少可以不讓自己陷入瞎忙的陷阱中。只要你把力量花在現階段能對團隊產生價值事情上。未來的事或是其他不那麼重要事情,就先擺一邊吧!

( Picture via privatefle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