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 pre-MBA internship at AppWorks helped shape my career goals

螢幕快照 2017-09-21 上午11.37.27

Thomas Jeng, Summer Associate (Pre-MBA internship)

Thomas Jeng is an incoming MBA student at the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Class of 2019). Most recently, he was responsible for APAC advisory services in CEB’s Financial Services practice. Previously, he was an Associate with BCG and also led business development for a boutique advisory firm in Washington, DC.

After I left my job as a management consultant to prepare for an MBA program, I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do over the summer that let me to work with fresh ideas and young companies. Luckily, a friend connected me with AppWorks, a leading startup accelerator in Asia as well as an active early-stage venture capital firm located in Taipei, Taiwan, where I’ve been able to do exactly that as a Summer Associate.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I’ve been able to get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 The raw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of technology startups
  • Venture capital logic and practices
  • The digital economy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Getting to know technology startups

I previously worked primarily with large corporat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energy, which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and focused on stability. Working at AppWorks gave me a chance to learn firsthand about the needs of lean, rapidly-scaling tech startups.

In helping Jessica, our Associate, and Ching, an Analyst, to conduct investment due diligence on two emerging social networks, I analyzed user engagement, ARPU, CAC, and other metrics to assess their viability and growth prospects. I was also able to participate in detailed interviews with founders and their core teams. Hearing about their plans left me excited about their enormous growth prospects – something I rarely felt in working with established organization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the startups here are without challenges. Many teams were short on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 exampl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each one founder how to use basic Excel functions – that definitely had never happened before in my previous work. Seeing the teams move forward usually meant seeing them struggle. But I also saw them learn and grow at incredible rates by working with AppWorks staff and using the Accelerator’s resources.

Understanding venture capital logic

Given my relative lack of experience in dealmaking, I also appreciated get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process. By participating in weekly investment committee meetings, I saw how the AppWorks team sourced deals, conducted due diligence, determined valuations, and negotiated terms. While none of these concepts were totally foreign to me, seeing the process gave me a much better sense of how VC investors think, particularly about risk and returns.

I also learned a great deal by participating in AppWorks’ weekly “VC Series,” internal training sessions focused on teaching staff (including non-investment staff) about everything from DCFs to industry developments. As an example, during one session we worked together on an investment decision tree for an emerging consumer goods provider in Indonesia,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fuller due diligence.

Building on the regular meetings, Partners Jamie and Joe kindly took the time to have lunch with me. I was able to use that one-on-one time to sharpen my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y trends and digital business models. I also appreciated that they helped me think through career decisions, pushing me to get involved with the tech industry in a way that will be most beneficial to my development.

Digital economy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Working at AppWorks, I saw how the AppWorks team is working to realize their vision of embedding Taiwan in the Greater Southeast Asia tech ecosystem. AppWorks is increasingly promoting the accelerator abroad in places like Singapore, Jakarta, and Kuala Lumpur. Sitting in on interviews for the incoming Accelerator batch, I was impressed by how many applicants were from outside of Taiwan and already had a high opinion of AppWorks.

I was also able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AppWorks team to drive the firm’s efforts in Southeast Asia. In one project, I analyzed the retail SaaS landscape throughout the region, helping one of AppWorks’ portfolio companies define their market entry strategy. In addition, I worked with Recruiting Specialist April to create a Summer Associate program aimed at international MBA students, and helped overhaul recruiting communications to be more attractive to talent with overseas experience.

Future planning

My time with AppWorks was quite short – only about two months – but I’m grateful to have gotten exposure to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skillsets critical to the tech startup ecosystem. I’m also pleased that I was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firm’s investment process and operations. Most importantly for me, though, was that working with AppWorks helped me gain clarity into what I want to do following the MBA. My experiences here have persuaded me to commit myself to working hands-on in this most exciting of industries.

I would strongly encourage anyone with even a passing interest in the tech industry in Asia to take a close look at AppWorks career opportunities — they are currently hiring Associates, Analysts and Summer Associates 2018 (MBA internship).

美國食材電商龍頭 Blue Apron 掛牌後股價疲弱不振的原因

blue apron

Annie Su, Analyst (蘇怜媛 / 分析師)

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美國最大食材電商 Blue Apron 於今年 6 月 9 日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當日開盤價 $10 [1],但之後股價一路下滑,9 月 18 日股價只有 $5.67,近乎腰斬。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資本市場對 Blue Apron (藍圍裙) 的未來發展如此悲觀?

針對現代人生活衍生的食材定期配送服務 (Meal Kit Delivery Service)

藍圍裙提供的是食材定期配送服務,他們宣稱消費者只要選定並購買配送方案 (以週為單位,提供兩人或四人份),便可收到定期配送的新鮮食材與食譜,省去規劃與採買食材的時間。之後,再照著食譜的指示處理食材,即可輕輕鬆鬆鬆烹煮出餐廳等級的佳餚。

藍圍裙強調,他們會嚴格控管食材品質和食譜設計,為了掌握食材的新鮮度,藍圍裙與 300 個供應商合作,消費者一下單,食材便會直接由原產地直送藍圍裙的工廠分裝處理,然後再送達消費者家中。

藍圍裙提供的食譜鉅細靡遺,消費者也可以在網站上瀏覽處理食材的教學影片。根據網路上的使用者分享,每次照著藍圍裙的食譜做菜,都可以學到許多原本不會的烹飪技巧。此外,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完整的烹飪體驗,藍圍裙也同時販售烹飪器材酒類

主打忙碌、喜愛美食,又願意自己動手的消費者

透過藍圍裙的服務,消費者不但能享用新鮮食材,還可精進廚藝,但是否有比較省錢或省時,可能就見仁見智了。根據美國農業部調查,美國人口數為兩人的家庭,若自行在家烹煮,平均每人每餐的花費為 $3 – 6,而就藍圍裙的兩人方案來說,每人每餐為 $9.99,這個價格的確比外食便宜,但仍比自行去超市採買食材加以烹煮昂貴。

至於烹調時間,由於藍圍裙提供的食譜比其他同業複雜,消費者若按其他競爭者提供的食譜煮菜,一餐通常需花費 30 – 40 分鐘,但若是採用藍圍裙的食譜,通常會花到一小時。

由此推論,藍圍裙的目標客群是那些平時較為忙碌、沒有時間採買食材,但又想透過學習煮菜技巧享受美食的消費者。因此,藍圍裙等於是鎖定美國食品雜貨市場與餐廳市場 (兩者在 2016 年的市場規模分別為 $782 billion 與 $543 billion),從中切入,抓住想節省時間,又想精進廚藝的消費者。

美國食材配送市場百家爭鳴,但江山未定

根據 Packaged Facts 估計,2016 年,美國食材定期配送服務的市場規模約 $1.5 billion,從事該服務的業者約有十幾家。藍圍裙在 2012 年成立,為相對早期切入該市場的公司,2016 年營收 $795 million,為市佔率超過 50% 的龍頭業者。

而 Rocket Internet 旗下的 HelloFresh 則於 2011 年進入美國市場,提供相對簡易的食譜,2016 年美國營收 $344 million,市佔率位居第二。其他較知名的業者還包括:提供更多種份數選擇的 Plated Home Chef、標榜無麩質/ 原始人飲食 (Paleo) / 素食的 Sun Basket、無需長期訂購的 Peach Dish 等等。

不過,雖然藍圍裙在 S-1 中提及,其目標市場規模為美國 2016 年食品雜貨與美國餐廳之線上營業總額 $21.7 billion (兩者分別為 $9.7 billion 與 12 billion),但根據實際市場觀察,想透過這類型網站購買食材,藉以節省時間並精進廚藝的人畢竟沒有那麼多,因此,這個規模估算是偏高的。

消費者訂購頻率快速下滑與競爭者眾多,造成營收成長趨緩

那麼未來,藍圍裙的商業模式在美國是否有發展空間?

我們先來看一下藍圍裙的財務狀況,2014-2016 年營收分別為 $78 million, $341 million 與 $795 million,年增率由 2015 年的 338% 減緩為 133%。今年 Q1 與 Q2 的營收分別為 $245 million 與 $238 million,年增率更是下降至 42% 與 18%。

我認為公司營收成長趨緩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為受限於本身商業模式,其二則是市場進入門檻不高。

藍圍裙提供了相當詳細的食譜與搭配使用的食材,但由於省下金錢與時間的效益並不大,對消費者來說,藍圍裙所提供的最大價值可能是煮菜體驗與學習新技巧。然而時間一久,隨著消費者的廚藝逐漸精進,最終消費者極可能不再需要藍圍裙的協助,因為直接到超市或是透過 Amazon Fresh, Instacart, FreshDirect 等生鮮電商採買的成本更低,這便限縮了食材定期配送市場的發展,讓它無法真正做到規模化。

螢幕快照 2017-09-19 下午3.17.24
14Q1-17Q1 Cohorted Cumulative Net Revenue per Customer
(資料來源:公司 S-1 p.65)

根據公司提供的 S-1 資料,以 2014-17Q1 獲取的新客為計算基準,前 6 個月平均累積消費金額為 $410,而平均前 12 個月至前 36 個月的累積消費金額如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時間一久,累積消費金額的增幅逐漸減少,這表示消費者的訂購頻率下降,甚至是停止訂購。而歷史平均每單價格大約是 $57-59 (每週訂購費用),若簡單假設為 $58,即可推算出消費者在前 6 個月平均會消費 7.1 次,在 6-12 個月時卻只剩下 3.4 次,第 30-36 個月時只會偶爾消費 1.2 次。

雖然公司欲透過訂購制留住用戶,藉此提升出貨量、達到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並減少行銷開支,但這樣的服務對消費者來說畢竟不是長期需求,消費者也隨時可以取消某週訂單,本質其實跟一般生鮮電商沒什麼不同。

螢幕快照 2017-09-19 下午3.19.11
平均每年有 0.8 家公司加入美國食材定期配送的戰場

再者,食材定期配送服務所需要的 Know-How 主要是食譜設計與食材品質控管技術,進入門檻並不高,也因此,繼 2011 年 HelloFresh 進軍美國市場後,每年都有數個競爭者陸續加入市場,雖然藍圍裙目前是最知名的業者,但其他競爭者著重的食譜類型也各有特色,而且他們也相繼試圖以促銷價擄獲消費者的心。這對藍圍裙來說,自然是一股不小的壓力。

透過自動化提供更具彈性的產品選擇,加強市場競爭力

過去,藍圍裙曾藉由不斷優化生產、包裝、運送流程,讓公司的毛利率 [2] 由 2014 年的 7% 一路提升至 2016 年的 33%,這個數字與其他電商相比並不遜色 (Amazon 2016 年毛利率為 35%,其中還包含高毛利之 AWS 服務)。

行銷費用的分配則大致維持在 15 -18% 的水準,而其行銷策略的重心也逐漸由客戶推薦計畫 (Customer Referral Program) 轉往線下實體廣告,前者費用佔總行銷費用比例由 2014 年的 50%, 降為 2016 年的 24%,後者則由 2014 年的 14% 提升至 46%。由於毛利率逐漸改善,營業利益率也由 2014 年的 -40%,提升至 2016 年的 -7%。

而現在,為了扭轉頹勢,藍圍裙更加碼在自動化產線的建置。相較於一般電商,藍圍裙提供的產品需要相當大量的勞力,一個包裹裡至少有三種食譜所需要的食材 (粗估約 15 種食材),每種食材都須人工分配成適當份量,再經過撿貨、包裝、運送,才到達消費者手上。三個工廠的員工總數多達 4,000 人,而且還得限制每週食譜種類與份數的選擇,以避免流程過於繁雜。

因此,藍圍裙目前正努力提高產線的自動化,設法讓食物準備與出貨流程更加有效率,一旦生產速度提升,公司也可提供更多樣化的的食譜與份數選擇。另一方面,若能減少勞力需求,公司或許也可以考慮提供每日配送之服務,增加之物流成本可由減少的人力成本彌補,在運送時間上也能更加彈性,進一步提升了藍圍裙的利潤率。

第二季財報令市場失望,投資人仍觀望中

然而公司最近一季的財務表現依舊令人失望,17Q2 營收年增率降至 18%,且根據管理階層表示 ,New Jersey 新廠自動化產線的建置將延後完成,這也顯示了公司在短期內提升生產效率的困難度。

目前藍圍裙的股價落在 $5.67,2016 P/S 落在 1.1x,相較之下,Amazon 的 2016 P/S 則為 2.8x。未來藍圍裙的股價如果要逆轉頹勢,接下來幾季公布的財報中,公司勢必要在產線自動化上有相當的進展,提出其他能提升回購率的策略,以及整體成長有顯著的加速,才有機會。

AppWorks 長期看好垂直電商、服務電商的發展,在相關領域努力的優秀創業者,歡迎向我們募資

[1] 內文中提到之幣別皆為 US$ 返回文章
[2] 藍圍裙的成本包含食物成本、包裝費、分裝食物的勞工成本、運費。返回文章

創業路上,如何找到真能攜手奮鬥的共同創辦人

19163134541_9cc4435943_o

Gaga Liu (劉佳倫)

曾為 AppWorks 的原生成員之一,負責 Accelerator,大學時期就開始在 AppWorks 實習。任職期間,Gaga 是創業者的精神支柱、海上明燈,總是在低潮時陪他們促膝相談、度過難關。她擁有超強記憶,可以告訴你每位 AppWorks 創業者的大小事蹟。2017 年 6 月,Gaga 從 AppWorks 畢業,投入快速成長中的 AppWorks 新創早餐吃麥片,步上職業生涯的下一階段。

我在 2013 年加入 AppWorks,因為 AppWorks Accelerator 一年招收的團隊超過 60 個 ,所以,我認識的創業者也跟著以每年百人為單位快速增加,至今已累計近千人。

在陪伴團隊創業的過程中,很多創業者會跟我分享他們的創業題目是如何醞釀出來的,當然,我們也一定會聊到團隊創辦人如何認識彼此,又是基於什麼樣的機緣一同開啟他們的創業路。

有些團隊打從一開始就有完整成員,有些則是在最初的創辦人開始創業後,才陸續有其他共同創辦人加入。雖說是後來才加入,但他們在團隊中一樣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在 AppWorks 的校友團隊中,便有部分產品或服務,是因為共同創辦人的加入,而有更加亮眼的表現。

什麼時候需要找共同創辦人

根據我的觀察,新創團隊的創辦人大多會在下列幾種時機或狀態,開始尋找共同創辦人,以求加快公司發展的速度。

1. 單飛創辦人,本身無法實作產品
這可能是創業者的第一個 Idea,他過去尚未和太多朋友聊過這個 Idea,只把它藏在心裡等待時機。然而,當他開始起步時,卻發現自己需要其他專業能力,才能讓這個 Idea 真正成形,進而推向市場。在網路產業,絕大部份的時候,他會需要一位能夠把產品實作出來的共同創辦人。

2. 單飛技術創辦人,需要夥伴負責商務營運
創業者已經把產品做好,也很幸運的獲得許多用戶的反饋,除了持續專注開發產品,接踵而來的客戶需求也必須同時處理。但是,為了處理這些商品之外的問題,數天、數週下來,產品開發進程已嚴重受到影響。為了發展出可以長期營運的機制,並維持團隊的競爭力,創業者需要能夠瞭解客戶,並擅於處理各種需求的人幫忙分擔工作。

3.已有團隊成員,但還需尋找具不同專業的夥伴
現有團隊成員的能力不足以應付創業過程中的所有需求,需要具備其他專長的夥伴加入。當然,不是每個新加入的成員都想當創辦人,但一般來說,新加入成員的專長和產品的發展越密不可分,就越需要扮演共同創辦者的角色。

4. 資金不足
當手上資源不足,創業者便會希望能夠找人挹注資金或帶來其他資源,同時也希望這個人和他志同道合,最好是可以加入團隊、貢獻專長。若幸運遇到能夠幫忙將產品推向市場的共同創辦人,這個人願意貢獻的資金,對公司來說便是額外營運資金,可以藉以加速成長,但彼此也必須清楚溝通,這筆投資帶有高風險,並不保證能夠獲利。

如果你正要開始或已經開始創業,且又符合以上任一種情況,我建議你積極和周遭的人分享你的 Idea 與理念,看看是否有人喜歡你的點子,願意加入你的創業。當然,要尋找一個可以和你一起長期奮戰的共同創辦人並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時候,創業團隊都要自己摸石頭過河,不像在一般公司上班,有可供遵循的制度或典範,願意挑戰這段過程的人已經非常少了,能否在這當中發揮所長,又是另一個課題。

成功團隊創辦人的共同特點

和這麼多創業團隊深入相處後,我在那些創業成功的團隊中發現不少共通點,也從創業失敗的團隊看到一些相同的問題。在此,我根據過去的觀察,整理出幾個準則,提供大家在尋找共同創辦人時作為參考。

1.能力必須互補
共同創辦人應補足你的不足之處,才能幫助公司成長。能力重疊性高的共同創辦人,會造成其中一方必須把時間花在自己比較不擅長的事情上,當然,若能順利適應、安然度過磨合期,倒也是一樁好事,但極少創業者能夠順利轉換心態。因此,最好能夠選擇能力和你互補的人。

2. 個性最好也能互補
不同的個性能夠勝任的工作也不一樣,外向的創業者可負責對外溝通,個性偏內向的那位就可負責內部管理。有些人擅長看大局、抓方向,有些人的執行力高,且善於鑽研細節,若能根據這些差異,讓工作有妥善安排,通常可以讓團隊的潛能有更好的發揮。

3.和你一樣高度投入
創業的工作步調和模式與在公司上班完全不同,特別是營收,一開始幾乎都是在燒錢,不太可能開工第一天就有進帳。再加上為了把握時間,草創時期可說是不分平日、週末都要全心投入打造產品、研擬商業模式。如果新加入的共同創辦人無法配合 CEO 擬訂的工作計畫和方向,別說個人,就算是團隊要付出的共同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也會變得更高。

4. 有共同價值觀和願景,且雙方可良好溝通
創業講求決策與執行效率,一定要快速試錯、快速修正,才有成功的機會。共同創辦人必須有共識,接受彼此的價值觀,並了解對方的期待,力量才可能真正凝聚,進而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若在認知基礎上有很大的差異,經常有摩擦且無法解決問題,當公司處於低谷時,就難以保持共體時艱的心態。

盡量避免和這兩種人一起創業

以上是我針對尋找共同創辦人所提出的幾個建議,但在此我想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某些特殊狀況可能會讓上述判斷基準被忽視:

1.夫妻或情侶一起創業
許多人在第一次創業時,都會找自己熟識的朋友或身邊的家人一起加入,以為有感情的基礎,一切都好商量。但事實上,這樣的組合有一些隱形的危機,特別是夫妻或情侶創業。

為了支持心愛的人,許多創辦人的伴侶的確很可能離開原有的工作,全職投入、貢獻心力。但若彼此的個性和能力重疊性高,應該另覓其他人選,否則不僅是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增加風險,對公司的成長幫助也不大。

2. 和業界大神或名人一起創業
若有人因為喜歡你的 Idea 和團隊,而主動找上你,希望成為共同創辦人,倍感榮幸的同時,也請冷靜判斷他的專長是否是你的產品需要的,他是否能全力投入團隊運作,以及他期待加入後能夠獲得什麼。如果權衡之下,你發現沒有可以讓他實際參與執行的事情,不妨讓這份良緣維持在好朋友或顧問的關係,否則分手只會讓你更難過。

衷心建議正在尋找共同創辦人的你把以上幾個要點放在心上,事前仔細確認對方是不是最適合的人選,畢竟,請人容易送人難,共同創辦人分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過程。若幾位共同創辦人都有一樣的認知和決心,不僅可以加快團隊的成長速度,即使團隊陷入低谷時,也可以攜手突破難關。

創業者,不管你是否已經找到可以並肩作戰的共同創辦人,都歡迎你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

畢業感言

2017 年 6 月底,我正式從 AppWorks 畢業了。

自從五年前以實習生身份進入這家公司後,身邊就一直不乏互相激勵、一起學習的夥伴,以及帶領我成長的導師。在這個網路重塑世界的時代,一個不熟悉商業運作的人,可以透過身邊眾多致力為用戶創造價值、甚至承擔上百員工生計的企業家身上,從很高的視野,不時反思、建立更高的目標,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

過去,在陪伴團隊打造產品的過程中,我如行醫一般,從旁協助創業者度過難關;之後,我將以新創公司一員的新身份,繼續向前,期盼在一個成長中的團隊,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公司有更好的發展,同時也邁向自己的下一個人生里程碑。

我會在 AppWorks Ecosystem 中與大家共同努力,期待台灣未來能夠誕生更多出色的網路公司。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DeFi、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什麼樣的新創團隊適合在 Coworking Space 工作

FullSizeRender 26

Shuhua Wang, Office Manager (王淑華 / 辦公室經理)

加入 AppWorks 之前,擔任飛碟 與 News98 兩家電台的節目企劃製作達十五年,主要負責晨間廣播節目 ⟪飛碟早餐⟫ 及 ⟪財經起床號⟫。熟稔媒體工作,對新媒體有高度興趣,畢業於世新大學觀光學系。

一旦決定要著手開創自己的事業,大部分團隊肯定都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創業基地」,可以和夥伴在裡頭腦力激盪、研發產品,或是邀請合作對象一起討論未來的合作計劃。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事實上,許多剛起步的小團隊在收入上並不是那麼穩定,甚至處於燒錢階段,吃緊的財務往往讓他們沒有足夠的預算去打造一個心目中的理想空間,專供自己的團隊使用。這個時候,Coworking Space (共同工作空間) 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選擇在 Coworking Space 工作的好處

早期的傳統商務中心雖然收費不高,但只提供桌椅、電話、傳真等基本工作設備,大部分的工作者只用它來處理緊急事務,然而,若選擇環境好、氣氛佳的精緻空間,所需費用則又高得令人咋舌,Coworking Space 可說是擷取了兩者的優點。

為了因應產業轉型與創業團隊的需求,時下的 Coworking Space 在硬體規劃上已大幅調整,除了舒適的辦公桌椅,以及傳真、影印、網路、會議室等基本配備,許多 Coworking Space 還更進一步的提供點心、飲料、運動和休閒空間,甚至是廚房或淋浴設備,讓租用的工作者可以心無旁騖的在此工作,肚子餓了隨時有食物可以止飢,工作累了也能有地方做適當休息或舒展筋骨。

大部分 Coworking Space 都會設立在交通便利的地區,不僅可以節省工作者從住家到工作處的往返時間,也方便客戶來訪及外出洽公、開會。此外,在這樣的空間工作,也有機會和其他團隊交流,彼此交換資訊,形成工作者的社群平台或資訊共享平台,幸運的話,或許還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最實際的一點是,這裡的月租金一個座位 3,000 – 6000 元,包含水電網路等雜支,且可採月租或日租計費,若是自己租賃辦公室,包含桌椅等辦公設備,總成本每人每月約 10,000 – 15,000 元,相較之下,Coworking Space 顯然便宜許多,對剛開始創業的小型團隊來說,不僅可以隨著團隊編制機動調整工作空間及租期,也可免去部分經濟壓力。

開放式 Coworking Space 的不便

當然,儘管有數不盡的優點,Coworking Space 也並非那麼完美無缺。

首先,租用 Coworking Space 的個人或小型團隊,通常無法清楚說明自己在空間中的確切位置,快遞或訪客很難一走進來就馬上找到你。而大部分 Coworking Space 為了環境的整潔,也多不允許張貼海報或看板,個人及團隊的創意與 Logo 當然就不易展現。

其次,缺乏隱密性也是在 Coworking Space 工作的另一個缺點。和不同職業性質的人一起工作,固然可以相互切磋、交換意見,但若有較為機密、不應為外人知的資訊,多少會顯得不便。

雖然 Coworking Space 多半設有會議室,但往往粥少僧多,尤其是臨時需要開會時,常常一室難求。此外,其他工作者講電話或討論時音量過大,或是空調及照明無法隨自己需求設定,可能也是一種困擾。

什麼樣的新創團隊適合在共同空間工作

綜合上列分析,具有以下特質的工作團隊特別適合租用 Coworking Space,作為打拚事業的基地。

(1) 預算有限的個人工作室或剛起步的新創團隊
辦公大樓的商務辦公室租金以坪數計算,比 Coworking Space 依座位數收費高了不少,尤其是對個人工作者來說,十分不划算。而且,部分 Coworking Space 的租金可以計日收費,也可一個月或半年支付一次,讓團隊在資金運用上增加不少彈性。

(2) 可能隨時調整組織架構的團隊
新創團隊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組織大小和成員分工會隨著創業題目和事業規模隨時調整,在 Coworking Space工作,團隊可以隨著組織變動,隨時調整租賃空間的大小,當公司規模越來越大時,也可以選擇租借一個有完整隔間的小型辦公室。

(3) 自制力弱,或是很需同伴的工作者
在家工作,缺乏外力約束,若沒有足夠自制力,很容易鬆懈,導致工作效率不彰。在 Coworking Space,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埋頭苦幹,相對會有一股無形的約束力可以激勵自己。

(4) 想學習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工作者
多數工作都需要和其他合作廠商配合,初出茅廬的新創公司更是需要與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交換經驗、分享所知,相互學習不同的技能。在 Coworking Space,工作者很有機會遇上可以一起學習、相互切磋的團隊。

(5) 想建立多元人脈的團隊
當新創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後,便需要更多專業人才加入,在 Coworking Space 可以與來自各行各業的創業者或工作者建立起良好關係,新創菜鳥可以建立人際網絡,自由工作者有機會認識其他團隊,展開合作或交流,有經驗的創業者也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若大家有志一同,極有可能展開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

大台北地區四個風格各異的 Coworking Space

那麼,到哪裡可以找到這種新式工作場域呢?在台北,有超過 50 個 Coworking Space,其中包括廣及 600 坪的超大型空間,也有 30 坪左右的迷你聚落。無論大小,都具備基本辦公設備,且多數都是兼具工作、飲食、休閒等多種功能的複合式空間。以下我挑選出四家風格與大小各不相同的 Coworking Space,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1) CIT (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利用前中山足球場觀眾席下方的球員休息室及辦公室打造而成,是台北最大的創新工作空間,在不破壞原有挑高與特殊空間結構的前提下,主要分為 Office Unit (小型分租辦公室)、Coworking Space (共同工作空間)、Maker Space (自造者空間)、Lobby 及 Public Area & Street (公共區域與街道) 五大區域。

Office Unit 以大片玻璃隔出多個 12-73 坪大小不一的長期出租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則提供共用桌、獨立桌及玻璃隔間,並以日租、月租或年租的方案,讓使用需求還不明確的自由工作者與新創團隊,得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承租。CIT 還邀請了 maker 的推廣單位 Fablab Taipei 進駐,提供各類型的數位製造工具,鼓勵實作與知識共享。近 80 坪大的 Lobby 則專供不同領域的團體、組織舉辦活動、展覽或論壇。

FullSizeRender 23
走進 CIT,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辦公桌椅,而是手足球桌、舒適躺椅,以及綠色地毯上的柔軟抱枕及懶骨頭

FullSizeRender 22
CIT 的 Maker Space 是 maker 專屬的共同工作空間

FullSizeRender 21
Coworking Space 主要提供給個人短期及 2 – 4 人小團隊使用

FullSizeRender 17
由創投公司 SOSV 和 Gmobi 聯手成立的「行動加速」The Mobile-Only Accelerator (MOX) 也選擇 CIT 作為加速基地

(2) CLBC 八德大船艦
CLBC 在台北市內共有四個館點,每個分館有不同的空間設計。位於京華城對面的據點是 CLBC 的大本部:八德大船艦,這裡擁有最齊全的設備和空間,70 坪的甲板區可容納 300 人座位,甲板區兩旁由落地玻璃隔出多個不同大小的小型辦公室提供租用,不管你是 2 人的小團隊,還是 30 人的中型組織,都可以在這邊找到合適的空間。

CLBC 針對使用者提供悠遊卡驗證機制,不會有閒雜人士突然闖入工作空間,大船艦上還提供淋浴設備、按摩椅休憩區,以及飲料無限暢飲,小廚房裡微波爐、烤箱、冰箱,一應俱全。此外,這裡還會不定期舉辦 Happy Hour 吃喝聚會、Workshop、創業小聚或論壇分享等活動,充實自己之餘,更可以認識新朋友。

13653425_1003473106434370_1662021914054652245_o
CLBC 八德大船艦甲板區可容納 300 人以上,備有投影設備及音響,可以舉辦教育訓練、講座課程及行銷體驗等活動 (圖片由 CLBC 提供)

FullSizeRender 18
位於多功能事務機後方的空間,備有咖啡、可樂等飲品,再往後則是廚房

FullSizeRender 24
CLBC 八德大船艦的 Coworking Space,可以單日租借,一日內甲板區座位自由入坐,固定座位的使用者也可以來這討論事情或短暫工作

(3) 拾窗。空間|Citron IxSpaces
Citron IxSpaces 空間不大,僅 30 坪,但坪效很高,這裏有小型公司進駐,也有個人工作桌、會議室及交流空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位處捷運站出口,近師大商圈,生活機能性強,所以常有外國朋友來這裡短暫工作。

Citron IxSpaces 的空間利用相當多元,除了長期進駐的公司、團隊的固定工作區域,也有專供單日或短期使用的共同工作空間,只要稍微調整桌椅的排列方式,即可變身成為聚會場地。

FullSizeRender 25
專供單日租的活動空間,可舉辦小型活動或讀書會

FullSizeRender 20
長期租用空間的工作者可擁有固定座位 (圖片由 Citron IxSpaces 提供)

(4)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鄰近台北市政府,一樣有著交通便利及辦公設備俱全的特點,會議室及 Event Space 全年無休,隨時歡迎團隊登記借用。空氣中的咖啡香是評審級咖啡師的專業創作,合理的座位租金採彈性支付 (一個座位 3,300元 / 月,可月付或半年付)。

和其他 Coworking Space 最大的差異在於, 必須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的應屆或畢業團隊才能進駐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但相對的,因為所有的團隊都是 AppWorks 的校友,彼此關係緊密、交流頻繁,工作上難以突破的盲點、打不開的結,遇到障礙、急需外援,只要一張椅子滑過去,或許就能找到答案,進一步延伸了 Coworking 這個字的意涵。

FullSizeRender 27
AppWoks Coworking Space 的座位距離很近,轉過頭就可以請求解惑。團隊之間也會彼此激勵,成為前進的動力

IMG_0701 (2)
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工作時,學長姐的提點可能是學弟妹突破盲點的關鍵

台灣的 Coworking 風潮才剛剛開始

成立於 2010 年,專門打造 Coworking Space 供人租用的 WeWork,短短 7 年就成為估值 100 億美金的企業;新加坡飯店集團 Next Story Group 也宣佈將在台灣、香港設立高規格的共享工作空間 。先行者的成功、後進者的踴躍投入,說明了 Coworking Space 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新主流。

希望這篇介紹,可以幫助創業者瞭解 Coworking Space 的利弊,並且清楚判斷自己的團隊是否適合在 Coworking Space 打造事業。

創業者,歡迎申請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在畢業後以校友身分進駐 AppWorks Coworking,與同在裡面奮鬥的超過 30 支 AppWorks 校友新創彼此交流,共同合作,更大步的向前邁進。

善用個人特質,妳也可以成為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25128697035_c1ff1dee98_k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一如數學、物理、天文、機械等類別的工作,資訊與軟體工程領域的女性數量非常少,幾乎堪稱是需要受到特別保護的稀有動物。

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過程中,當我和眾多企業主與工程部門主管接觸時,總是會不約而同的聊到女性工程師在企業中的比例,以現況來說,多則 10 人中有 2 人;少則 40 人中僅有 1 人,比例上很少超過 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性成員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關鍵,而且,就是因為她們的幾項個人特質,讓這些女性朋友得以在以男性為主的工程師領域中展露頭角。

以下我就以 AppWorks School 的女性學員為例,和大家分享她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個人特質,在程式開發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一、「語言」學習能力強,可快速掌握程式碼

實際上,工程師所撰寫的程式語言,就是由人類的溝通句型所組成。舉例來說,你幾乎可以在每一個程式語言中都找到「 if… else… 」這種條件判斷句型,這些寫完的程式碼,需要透過編譯器之類的工具才能轉換成電腦看得懂的語言。程式新手如果本身具有較好的語言學習能力,或精通不同語言,在接觸程式語言時,便可以像學習英文、日文、西班牙文一樣,很快就能對該語言邏輯與寫法有較高的掌握度。

Jing 剛進入 AppWorks School 時,因為之前沒有學習程式語言的經驗,一開始很擔心學習進度會落後其他有程式經驗的同學,但我們鼓勵她按部就班,從 Swift 基礎語法開始學習,結果,因為 Jing 過去有在國外打工旅遊的經驗,英語溝通輕鬆無礙,也曾擔任執行文膽,熟悉中文的運用與邏輯,所以她很快的就可以徹底掌握語法,趕上其他同學的進度,最後甚至超越其他同學,成為 iOS Class#1 中成長幅度最大的學員。

二、兼具耐心及細心,可掌握開發細節

在軟體開發的工作中,並不是只要動動手指寫下程式碼就好,實際上,工程師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技術文件,了解每一個工具、開發框架的使用規則,就如同要當一名律師,必須先熟讀所有法條、了解遊戲規則一樣,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也非常需要耐心和細心。

NaiYu 是 iOS Class#2 的學員,她的個人作品 OurSky 是一款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所在地點,展示星空中星座的 App。為了實作出星空的樣貌,她除了重新翻開高中的地球科學教科書,瞭解天體經緯度結構與運行,還特地到美國 NASA 的網站,詳閱相關的 API 文件,發揮了一般人少見的耐心。而這個作品也幫助她結業後第一時間便獲得企業青睞,順利加入 WeMo Scooter。

三、具備同理心,擅於聆聽與溝通,瞭解使用者需求

「我明明就做得很好,是使用者自己不會用」,這種典型的「工程師思維」是技術人員經常受到揶揄的一點。一般來說,想讓工程師理解修改的必要性,除了仰賴產品 PM 的溝通能力,也要看工程師本身是否願意去理解使用者,亦即工程師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

而在同理心這項特質上,女性的表現往往較男性更為突出。根據科學研究,大腦在理解他人時,會受到「催產素」這種荷爾蒙的影響,催產素分泌得越多,人就越容易理解他人或產生親密感,而準備懷孕、哺乳等生理活動,都會促進女性的催產素分泌,進而使她們較容易產生同理心。

Celeste 是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的學員,她的結業 App – Caca 可以紀錄使用者的排便時間、次數、顏色等資訊,方便特殊疾病患者進行經常性的追蹤紀錄,藉以作為與醫生溝通的根據。在這支 App 的設計上,她非常體貼的考慮到一般使用者應該會視這些資料為個人隱私,不希望這個 App 被輕易開啟,因此她特別加設密碼與 Touch ID 開啟功能,十足貼心。

此外,同理心也會影響溝通能力,並進一步影響她們在團隊中的表現。同理心較強的人在開發團隊中經常扮演溝通的橋樑,能帶動其他工程師一起完成目標任務。

也許是過去台灣的文化、社會風氣,以及男女天生特質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認為男性比較適合擔任工程師,女性則沒有能力學習、也無法勝任相關工作。但近年,我們已經慢慢可以在職場上看到女性高階技術主管的身影,像 Starbucks 便在 2015 年迎來公司史上第一位女性 CTO – Gerri Martin-Flickinger,儘管數量仍少,但種種跡象已經證明,女性絕對有能力當一名出色的工程師。

同樣身為女性的我,真心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夢想成為工程師、想利用軟體與技術來改變世界的妳:企業主和技術主管們,其實非常重視女性工程師可能帶來的貢獻,只要妳有決心,並專注朝著目標前進,就可以利用與生俱來的個人特質,順利在數位產業發揮潛力,找到屬於妳的位子。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5 女性專班,全程免費、名額有限,歡迎所有想挑戰軟體工程領域的女性朋友,只要妳願意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有成功轉職的機會,我們熱切期待妳的加入 。 ( 2017/8/31 截止申請,請把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