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個關於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問題

再過 4 天,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申請就要截止了。目前為止,我們一共收到了 15 個團隊的申請。如果依上次的經驗類推,那最後應該會有 35-45 隊左右報名,那會是一個非常棒的收件情況,我也非常期待與每一個團隊坐下來聊聊你們征服世界的計畫。

不過更讓我們很興奮的是,目前為止來申請的團隊都非常優秀,都有工作經驗,也都有網路相關的背景,創業的主題甚至比第一屆還要多元,許多人想要解決的問題,都是我們非常期待看到的。再加上第一屆 11 隊學長姊,以及 appWorks 已投資的 4 個團隊,我仿佛已經可以感覺到台灣的網路生態圈,開始漸漸被串聯了起來,這真是太棒了。

而對於申請書還在最後編修的團隊,為了幫助你們更了解 appWorks 育成計畫,也更知道如何申請,我把一些常見問題和答案公布在下面,讓大家參考。

Q1. 加入的團隊有什麼義務?

A. 團隊的義務就是努力的創業,把想做的產品/服務做好。我們不要求,但是鼓勵團隊們參與所有安排的課程、講座以及活動。因為從過往的經驗發現,參與度越高的團隊,進步的幅度也越快。另外,多與其他團隊交流、碰撞,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也會多了很多戰友。最後,從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的團隊,appWorks 將保留優先投資的權力。

Q2. 優先投資?

A. appWorks 是一個創業投資基金,所以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投資有潛力的團隊,但我們經營的重點,則是在於提供資金以外,團隊們創業所需要的所有資源 — 包含人脈、技術、商業模式、合作夥伴等等。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是成為創業最好的夥伴,所以非常用心的在輔導育成計畫下,以及我們投資的所有團隊。育成計畫的 6 個月中,我們免費提供場地、頻寬、課程、諮詢、活動等種種資源,完全沒有要求團隊給我們任何現金、技術股的回報,唯一的要求,就是讓 appWorks 優先投資,作為辛苦付出的回報。

Q3. 選擇團隊的條件是?

A. 我們找的是有熱情有執行力有相關經驗的團隊。當然,目標的創業領域也必須是有潛力的。原則上形式不拘(人數/學經歷),但建議團隊能夠找到多元背景的夥伴,以保持團隊的活力與創意,並且能夠一起共事,不只是從零到有共患難,同時能在順境時共享樂;當然,團隊組成也不能僅有熱情,更需要專業知識支持,特別在成立網路公司之際,有自己的工程師與設計人員非常難得。

Q4. 評審的過程和條件呢?

A. 在收件截止後,我們會進行初步的篩選,把一些明顯不符合的團隊淘汰。之後,我們會邀請其餘所有團隊進行面談,讓你們有機會進一步解釋你們的創業動機和目標,以及補充申請書上無法說明清楚的內容。面談的結果,會是我們決定最後入選團隊的最主要依據。

Q5. 創業計畫中還有很多細節不明確,可以申請嗎?

A.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特色,就是我們會在半年的育成期間中,協助你們把商業計畫和市場策略,定義的更明確,更適合執行。所以不要擔心你的計畫中還有不清楚的細節,在申請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求你們有一個大略的方向。

Q6. 我們不是很會寫文章,生不出申請書,怎麼辦?

A. 就像上面說得一樣,申請書只是作初步篩選之用,所以不需要寫得天花亂墜。你們只需要提供重點資訊,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appWorks 會主動跟你們聯絡,或是在面談過程中跟你們要求解釋。

Q7. 育成中心的地點?大小?

A. appWorks 育成中心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80號5F,共有 65 坪 (實際坪數) 的空間,附設兩個會議室,非常足夠 10 個團隊共同使用。

View Larger Map

Q8. appWorks 會介入經營權嗎?

A. appWorks 存在的目的是投資繁體中文網路產業。育成計畫是我們提供給創業團隊的一個服務,因此我們並沒有計畫介入經營。

Q9. 入選後所從事的研發內容,一定要與當初提出的創意相同嗎?

A. 創業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發現市場狀況與當初想像的不同,這時候適時調整方向,是必要的。所以只要是合理的變動,我們不但不會有問題,還會鼓勵。

Q10. 研發的專利權?

A. 每個團隊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都是獨立的。所有研發的成果,都歸團隊所有。

Q11. appWorks 會如何幫助團隊間合作?

A. 除了協助大家了解彼此的專長,作為團隊間溝通的管道外,我們也會透過每個星期固定的活動,刺激大家的互動。

Q12. 育成期滿後,appWorks 又如何決定是否投資呢?

A. appWorks 是一個創投基金,所以投資決策的標準,還是取決於團隊和目標市場的潛力。但由於我們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去了解培育的團隊的經驗和能力,且經過 appWorks 顧問群調整過的商業計畫,也較有市場競爭力。所以經歷 appWorks 育成計畫磨練的團隊,有較高的成功機率,因此也有較高的機會獲得 appWorks 投資。

以上,希望能夠對你們的申請有幫助。如果還有問題,可以 email 至 incubator [at] appworks.tw 與我們聯絡。

非常期待讀到你們的申請書

(photo via wwwork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我常常說 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我想這個觀念我必須要澄清一下,所謂的「ideas 不值錢」,意思是說「要創什麼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值錢,例如:我要開一間咖啡店、我要做一個超酷的 LBS 服務、我要寫出一支好玩的 iPhone 遊戲等。這些,都不值錢,因為全世界和你同時想到的人,大約有 2,000 萬人。

不過如果你再多做一點功課,研究出了一些執行面細節,那這個 idea 就變得稍微值錢一點,例如:我要在淡水沙崙開一間咖啡店,因為那邊沒有咖啡店,而且我調查過路上的觀光客有一半想要坐下來喝咖啡看風景。我要用 LBS 的做出一個百貨公司櫃點導覽,讓大家血拼的過程更有效率,而且我訪問過百貨公司的顧客,有 30% 會下載來用等等。但即使到這個程度,這個 idea 也還是沒有什麼了不起,全世界還是有 200 萬人可以想出來。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這個 idea 值得投資時間和資源去嘗試,你就會開始進入執行模式。你會實地去淡水沙崙找點、研究咖啡豆的來源、店內的裝潢風格等等。你會和許多人討論,請一些專家給你意見,然後越來越了解這個 idea 該如何執行。中途你或許會發現政府根本規定沙崙不可以開咖啡店,但是淡水老街是更好的選擇,於是你開了這個店。剛開始沒什麼客人,後來你跟旅遊業的朋友談,發現可以專做外國觀光客生意。就這樣一年之後,你終於轉虧為盈。

到這裡為止,你原本的開咖啡店 idea 終於從一個不值錢的空想,經過了執行 (execution) 過程的不斷淬鍊,變成了一個 good idea.  所以我們會說,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是因為所有粗糙 idea 都必須要透過 execution,才能夠補上重要的細節,轉變成 good ideas.

而有創業過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把 an idea 變成 a good idea 的過程,非常多的時候靠的是從別人那裡得來靈感。關於這樣的過程,這裡有一個敘述得非常棒的影片:

這其實是暢銷作家史蒂芬‧強生 (Steven Johnson) 即將發行的一本書《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的宣傳影片。史蒂芬花了 5 年的時間去研究到底好的 ideas 是怎麼來的,結果發現,他們都是「碰撞」出來的。也就是說,當一個想法和另一個想法碰撞,有些時候,更棒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這其實跟我們上面說的 execution 是一樣的意思,當你進入執行模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和別人討論,一個 idea 就會慢慢的磨成一個 good idea.

而碰撞,或說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讓他們擦出更大、更燦爛的花火,也正是我們賦予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最重要任務。事實證明,經過過去這四個月的朝夕相處,第一屆的 11 個育成團隊,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速的成長茁壯,他們的 ideas 也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實際、精確、創新,越來越像 good ideas。(事實上,就在我寫這篇網誌的同時,外頭就有兩、三個跨團隊的討論正在進行中。)

所以,你有創業的 idea 嗎?想要把他從一個 2,000 萬分之一個平凡 idea,快速淬煉成一個獨一無二的 good idea 嗎?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中,非常歡迎你的加入。

(Picture via clarazami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我的 iPhone 4

在 Apple 和 Google 這一波波智慧型手機浪潮中,我也拿到 iPhone 4 了!感覺如何?我想我的朋友比我還興奮吧!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手機向來都很陽春。當別人的畫面是彩色時,我的還是黑白;別人花了上萬元才入袋,我的 o 元就能帶走;別人一年一年在換 (我家老人換手機的速度都比我快),我的曾經用到四年,最後還是別人送了我一台同樣陽春但比較可愛的手機我才汰換更新。別人是因為跟情人講悄悄話 (或是劈腿情人)才神神秘密的掩著手機走向角落,我則是因為手機太像石器時代的遺產所以能不用則不拿出來。朋友看到我的手機總是要嘲笑一番的,而我也習以為常了。

要不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山頂洞人的習性吧!

拿到 iPhone 的第一天,我很笨的搞了個大烏龍。我插入 SIM 卡,卻發現手機不動聲色,怎麼完全沒訊號,只顯示個連接 iTunes 的圖示。我跟一個同樣拿 iPhone 4 的女性朋友試著找出問題,甚至 call out,最後自己傻傻的下了結論:我的手機是外國貨,一定是被鎖住了!!!瞬間我對於 iPhone 的渴求大增,怎麼辦,我沒有它活不下去阿,它一定要好好的阿!!!然後我想起了 appWorks 裡每一個工程師的臉,他們一定可以救它的。

隔天我拿到辦公室,用極其哀怨的眼神看著神采奕奕的老闆,他不一會兒走過來,將我的 iPhone 接上電腦,雙手按幾個鍵盤,它馬上就激活了。原來手機也要激活阿,幹嘛不早說(飄走) Orz。這一連串的蠢事證明了一件事:我身邊拿 iPhone 的女性朋友並不知道手機要激活。她們已經是我週遭朋友中的科技先進採用者。為了進一步了解她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性,我問她們知不知道 Foursquare。這款普遍為科技宅男界熟知的應用程式 (不好意思我想不出可以取代宅男又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用詞),很遺憾,我那在精品界當公關的朋友,以及在電視台編排節目的朋友並不知曉;而我也是在兩個月前進 appWorks 才耳聞。

因此我不禁要問,如果女性是這市場上最大宗的消費族群,她們學歷高、能力強,而且經濟獨立;如果女性有錢購物,她們追求時尚流行,人手一台 iPod 或 iPhone,但她們卻不在乎或不了解相關的應用程式,那請問這些 apps 到底是為何開發?如果前仆後繼投入程式設計的人只是滿足一小撮科技重度使用者,市場是不是太狹隘了?就算上述問題都不重要,那請問誰真正了解女性的需求?產品的行銷包裝是不是真的想對女性說故事?還是說科技終究是科技,難以扭轉它冰冷、硬梆梆的態度?所以自稱專家的人就繼續維持高傲的語調,說著全世界大概只有 20% 人才聽得懂得語言,然後繼續視女性為科技白癡。

不要說我們女性沒大腦,相較之下,時尚、精品、逛街等內容親近我們日常生活多了;我們要的只不過是微小不過的人性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看看每年百貨週年慶創造的商機,你就知道我們女性的消費能力。由此可知,這塊餅還是很大的,還有很多尚未開發的市場,有抱負、有理想的你快點來創業吧!

第二屆育成計畫重要資訊:

申請截止日期:2010 年 10 月 10 日 11:59pm

公布入選團隊:2010 年 11 月初 (個別通知)

進駐中心時間:2010 年 12 月 1日

(Picture via Bri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appWorks Demo Day #1 之後,給團隊的一封信

如同大家知道的,appWorks 在上周五舉辦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Demo Day。在 5 位裁判和 10+ 位出席的貴賓前面,11 個參與第一屆育成計畫的團隊輪番上陣,要在短短的 6 分鐘之內,用最簡潔有力的方式介紹他們的團隊、產品、市場,並進行 Live Demo,然後再一一回答評審的問題。

由於是第一次舉辦,其實先前我還有些替他們擔心,也怕現場出什麼狀況,影響他們的表現。不過整個活動在 Joan 的細心安排下,一個下午幾乎沒有出任何狀況,非常圓滿的結束。更重要的是,11 個團隊三個月來的努力成果,受到了在場所有朋友的一致讚賞,而我們幾位合夥人就像看著兒女考上狀元的父母一樣,非常的驕傲,也非常的與有榮焉。

由於接著馬上就到上海出差,於是在 9/5 深夜寫了下面這封信鼓勵他們,在這邊和大家分享。有興趣像這 11 個團隊一樣加入 appWorks 大家族,和一流團隊一起創業嗎?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中

– – – – – –

各位 appWorks 的創業夥伴,

恭喜你們!

上周五的 Demo Day,你們每一隊都表現的超級好,所有參與的裁判和貴賓,都跟我們表示他們非常驚艷,我們覺得非常與有榮焉,也非常的替你們感到驕傲。

我不知道你們自己有沒有感覺到,但我觀察你們在 appWorks 的這 3 個月,成長的幅度是非常的驚人的。我甚至可以很有信心的說,你們目前的成熟度,可以媲美在外面獨自闖蕩半年、一年以上的團隊。也就是說,我們把在外面要花 3-4 倍時間才能夠吸收到的經驗和功力,幫你們壓縮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修練完畢。而且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其實大多不是我們的功勞,而是你們中的每個一人,用心的參與、用心的分享、用心的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所換來的結果。也就是因為你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其他人在創業這條道路可以走得更順利,也更有機會成功。相對的,你們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感謝其他團隊給你們這麼多的價值和啟發,讓你們有這麼快速的成長。

而這樣一個花錢也買不到、非常難能可貴、欣欣向榮的創業社群,也正是我創辦 appWorks 育成計畫最想看到的結果。所以我也要謝謝你們,幫我實現了這個夢想。

這個星期開始,是你們在 appWorks 六個月育成計畫的後半段。經過了前面三個月的實驗、調整,每個團隊在產品策略上都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接下來的三個月,我們要專注在把產品推向市場,接受最直接的考驗。這將會是一個很刺激的過程,也將會是最多學習發生的階段,我希望你們準備好了。

無論如何,再次恭喜你們這麼勇敢克服我給你們的挑戰,請給自己一些掌聲。

不過,創業之路才剛開始,革命離成功還有些距離。各位 appWorks 創業人們,接下來我們還要更努力,加油!

Jamie 於上海, 9/5/2010

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很多人看我的背景,直覺會很納悶我怎麼來到 appWorks 工作。難道是被下蠱了?(((驚)))

雖然不才我神經比較大條,但還不至於迷糊到這種地步吧!!! lol

綜觀我的學長姐就業狀況,有進新聞台當記者的、在娛樂事業公司擔任製作人的、任職於媒體代理商做企劃的,以及獨立製片的導演等,大抵不脫「傳統媒體」產業;勉強與網路科技沾上邊的人則在電信業,他們致力於推廣隨選電視節目 (video on demand),還算是有跨足「新媒體」的領域。

至於我,根本是連網路菜渣都沒吃到。在進到 appWorks 工作之前,俺壓根兒沒聽過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或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無庸置疑是個科技落後者。當別人爭先恐後購買 iPhone 或 HTC 智慧型手機時,我仍然不以為意的使用傻瓜手機;我總認為,電話能接能打就好了,要這麼多功能幹嘛?iPhone 這麼貴,買來膜拜嗎?尤其更看不慣「炫耀性消費」的人,有意無意拿著 iPhone,深怕別人忽略他的存在 (這跟名牌情結無兩樣,好像 logo 愈大愈值錢)。

直到有一天,我拿起學姐的 iPhone 把玩,潘朵拉的盒子因此被打開,慾望、需求與好奇心蜂擁而上;拿它來照像、看 Youtube 影片,或是上 Facebook,這些簡單的活動可以隨時隨地被滿足,而且只需要一至兩根手指頭,不需要大腦下太多指令,其娛樂性與便利性實在令人難以抗拒。由此不得不佩服鬼才 Steve Jobs 的前瞻遠見,從 iPhone 的外觀設計、使用者介面設計、多點觸碰技術,乃至 App Store 的金流機制,每個環節都打到消費者心坎裡。

像我這樣的科技落後者仍佔市場大宗,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塊餅屬於尚未開發的族群,但只要有人登高一呼 (宣佈調降電信費或 iPhone 手機售價好了),或是一個關鍵服務出現,其成長的幅度就會像沖天炮,飛速亂竄;以台灣的 Facebook 為例,「開心農場」就昰一個引爆點,至今它已經累積七百萬用戶,接近台灣上網人數的一半。換言之,創新科技的市場潛力是無窮的,重點是要刺到消費者的痛處。

科技落後者如我,又怎麼會來到 appWorks?(其實是被學姐推入火坑的 Orz。手誤更正:是經由學姊得知的啦!!!)。

自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不才我就很想一窺宅男的異想世界,競逐於網路世界;雖然我不會寫程式,但「新媒體」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組織是扁平的,做的事情也是跨領域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社會的就業型態已經在改變,學新聞的不一定要當記者、學財經的不一定要進金融業,學企管的更不可能從天而降卡進管理職缺,而以我的科系來說,至少我在校之際就已經看到學科學的人跑來拍片了 (搶飯碗阿!!!)。言下之意是,學資訊工程的人也不一定畢業就要去園區,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其次,網路社會的趨勢逐漸明朗,電腦已經深入每個家庭,智慧型手機蓄勢待發,iPad 更帶動另一波科技風潮,大家再不趕緊乘著浪頭上岸,漲潮後你就會被淹沒了。對我來說如此,對想要創業或是軟體工程師人更是如此;這是一個開疆闢土的好時機,尤其台灣佔居硬體界的龍頭寶座,在軟體技術上也不輸先進國家,我們擁有足夠能力打造台灣版的矽谷,欠缺的只是冒險精神,以及跳脫傳統框架的心智思維 (以品牌取代代工,以創業取代就業)。

在「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路上,一如我這樣的科技落後者都跨越藩籬跳進來了,你還在等甚麼?第二屆育成計畫已經開放申請囉!!! 快來跟一流團隊一起創業吧!!!

重要資訊:

申請截止日期:2010 年 10 月 10 日 11:59pm

公布入選團隊:2010 年 11 月初 (個別通知)

進駐中心時間:2010 年 12 月 1日

(Picture via Scarle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