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你的框架

Jamie 之前在他的網誌推薦了一本創業書籍【工作大解放 (Rework)】,並隨即訂了一百本來要送給 appWorks 的團隊們。

所以在他寫完那篇網誌的早上,我就拿到了這本書。粉紅色的字體、令人振奮的中文翻譯,馬上讓我停下手邊工作,也不管老闆上一秒鐘交待的事情 (因為不急嘛!又不是偷懶),我很放鬆的一邊啜飲著伯爵茶一邊翻閱。

「閱讀也算是我的工作吧!」我心裡這麼想。

作為一個員工,這本書第一時間吸引我的篇章是《招聘員工》;其中「雇用文筆好的人」讓我恍然大悟,主編用心良苦鞭策我寫網誌是這道理阿!

我的意思並不是我文筆好,相反地,我覺得自己還有太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寫寫風花雪月的東西每個人都會,但真的要寫出一篇有內容、有觀點的網誌,我個人自認功力還不夠深;不像主編隨手拈來就有靈感,而且能夠用文字清楚表達。但寫作是可以訓練的,與此同時也能釐清你的思緒脈絡,讓你更懂得如何溝通。

撇除「文筆」不談,「觀點」才是本書強調的重點。不久前 appWorks 投資的中文科技網誌開版,名為 TechOrange,我自告奮勇參與一腳,編譯創投相關的新聞,目的也是希望能在實務工作之餘累積相關知識,培養個人觀點;否則我一個網路與創投菜鳥,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泛泛之談,自曝其短。觀點養成計畫或許需要一年、兩年,甚或是更久的時間,但不開始就永遠不會達成。

另外一篇吸引我的是《提高生產力》,裡頭有我急迫需要的工作準則。記得我剛進 appWorks 的時候,老闆就跟我說過:「工作的時間長短並不具任何意義。」他寧可我五點下班去運動,也不要枯坐在辦公室當個傻子。工作時將屆滿三個月,我於此事心有戚戚焉。正如書中所言,反而是最早回家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他找到了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更有效率運用時間,避免無謂的交談,工作中保留一小段獨處的時間,每天就可以取得進展。(編按:果然我說破嘴也不及書上寫啊…)

闔上這本書,全身的再生組織又被喚醒,我總會在工作疲憊之時拿出來翻閱,以此重新調整思維、重新充電。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心靈導師,引領我一步一步屏除舊習,打破既有框架。哪天等我不再視工作為工作,倒是像魚活在水中一樣自然的時候,那就真的大解放了!(編按:在 appWorks 應該已經很不像工作了吧?)

(Pic via Gilderic@flickr under CC license)

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

上個月有一天在和創投圈的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最大的 nightmare (惡夢) 是什麼?我說當然是沒有好的人才要出來創業。身為一個創投,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好的團隊,然後支持他們,幫助他們變成一流的企業。創業的過程中需要的資金、人才、人脈、合作夥伴、硬體、軟體、技術、通路、行銷,我們都可以想辦法。但如果第一流的人才不出來創業,我們手頭上有再多軍火可以幫他們打仗,也是白搭。

而剛剛結束的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正好是我 nightmare 的相反,就是 dreams come true.  不僅申請的「量」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 總共有 42 個團隊的報名,更重要的是在花了兩天時間仔細閱讀每一份申請書後,我們發現這些團隊的「質」更是讓人驚艷。這些成員有 80% 有碩士以上的學位,90% 有工作經驗,而且其中不乏知名遊戲大廠、硬體大廠、軟體公司甚至是投資銀行,跳出來的技術長、部門主管、資深研發人員、業務經理、行銷人員等等。光是想像能夠讓這些人一起在 appWorks 追逐他們的夢想、相互激盪、碰撞出火花,那個景象,就足以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

剛好那天我的紐約創投朋友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也在他的網誌上聊到當創業團隊一起合作時的優缺點,結論是創投應該鼓勵團隊們合作,但是不要強迫。Fred 也拿出上禮拜 Foursquare 大當機,10gen 怎麼幫忙 4SQ 重新部屬 MongoDB 來作例子。我覺得這就是創業團隊間合作最棒的情況,Foursquare 可以專心的把他們的 LBS 服務做好,而 10gen 則可以專心的研究他們的 DB 技術。當 4SQ 把 LBS 做得越好,使用量越成長, 10gen 也就必須把 MongoDB 做得更好。當 10gen 把 MongoDB 做得越好,4SQ 就知道他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而類似的情況,這四個多月以來也不斷的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中發生。當團隊 A 需要把網站做成智慧手機的版本,團隊 B 就貢獻他們的行動開發經驗。當團隊 B 的新服務上線,需要填上內容,團隊 A 就提供他們網站上的 content.  而這些非常有價值的互動、合作的發生,appWorks 從頭到尾都不需要去主導,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環境、一個平台,讓一流的創業團隊一起工作,然後這些 magic 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很高興 appWorks 育成計畫終於從一個小小的夢想,到一個草創初期的組織,然後到今天又劃下了另一個里程碑。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好人才願意出來創業。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這些團隊間激盪出來的火花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燦爛、越來越成功。加油,appWorks!加油,創業團隊!加油,台灣的網路業!

(Pic via kada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邪惡的創投”

我得承認,在我不長不短的 11 年創業生命中,我是看過一些「惡質的創投」。這些人會用一些小伎倆,來佔創業團隊的便宜,例如:明明是要投資競爭對手,卻讓你來簡報幫他自己做功課;或是明明有興趣要投資,卻故意等你錢快花完的時候,再用比較好的價位進場。

姑且不論會發生類似的狀況,是這些創投太過份,還是創業者們多多少少也少做了些功課,讓自己陷入窘境。反正壞事傳千里,這些少數人的作為,的確為我們整個創投圈帶來不少的麻煩。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總是很容易被認為「此必有詐」、「另有陰謀」。而創投,也很常常很容易被拿來和「剝削創業者」、「邪惡的資本家」作聯想。

不過今天的這篇文章,我並不是要幫整個創投業辯護。就像任何行業一樣,VC 圈子裡也是什麼人都有,所以沒什麼好幫他們辯護的。今天要講的,是我親身的經歷,也是為什麼會促使我想要有朝一日成為一個偉大的「創投家」,最重要的原因。這個人就是掃描器的發明人,全友的核心團隊成員之一 — 謝志鴻博士。在我們的口中,他則是 Bob。

Bob 和我們 (碩網創業團隊) 是在 Web 1.0 時代著名的橋傳播 ”The Kitchen” 認識的,時間是 99 年。雖然當時我們只是一群小毛頭,一半的人連大學都還沒有畢業,什麼都不懂就嚷嚷著要作台灣的戴爾電腦 (Dell),Bob 和他的兩位合夥人幾乎是二話不說的就把一大筆錢託附給我們。

而打從第一天起,Bob 就不只是一位投資人。當我們需要更多資金,Bob 很快幫我們拉來了台灣工業銀行、威盛等重量級的策略夥伴一起投資。當我們需要客戶,Bob 馬上幫我們引見重要的企業負責人。當我們的組織需要紀律,Bob 就細心的講解大企業的架構讓我們參考。當我們幾個創辦人覺得迷網,Bob 就找我們去他家烤肉,幫我們解惑。

走過 2000 年的網路泡沫化,2003 年的 SARS,碩網從賠錢到賺錢,賺錢到賠錢,許多投資人急著把我們 write down, write off (列為壞帳),Bob 從來沒有一天抱怨過。他也從來沒有一次讓我們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投資人,最後甚至跟我們幾個創業團隊成員,都變成了好友。

2003 年我跟他說我想出國念 MBA,未來也想往 VC 發展,他二話不說讓我去他任職的創投上班。我也因此有幸參與了許多增資案評估,也有了我人生第一個成功上市的退場經驗。

說得誇張一點,如果沒有當年 Bob 的大力幫忙,就不會有今天的碩網,也不會有今天的我。而也就是在這樣的經驗下,我才會立定志願,要當一個創投。而且不是一個普通的創投,要是一個像 Bob 一樣,讓創業團隊可以依賴,碰到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好夥伴。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和四位夥伴創立了 appWorks 創投,然後接著又從創業人的角度出發,建構了 appWorks 育成計畫。我們為的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 希望能夠給辛苦創業的團隊最棒、最有效的創業環境,和最多、最好的幫助。

所以,或許你可以一味的認定創投都是邪惡的。但也或許你可以多了解某些人在做的某些事情,然後再下判斷。無論如何,appWorks 育成計畫和我們五個人,都會在這裡張開雙手,歡迎有興趣的團隊加入。

第二屆收件只剩下幾天 (10/10 截止),還沒申請的人動作要快,期待看到你們的計畫。

(Picture via st3f4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12 個關於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問題

再過 4 天,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申請就要截止了。目前為止,我們一共收到了 15 個團隊的申請。如果依上次的經驗類推,那最後應該會有 35-45 隊左右報名,那會是一個非常棒的收件情況,我也非常期待與每一個團隊坐下來聊聊你們征服世界的計畫。

不過更讓我們很興奮的是,目前為止來申請的團隊都非常優秀,都有工作經驗,也都有網路相關的背景,創業的主題甚至比第一屆還要多元,許多人想要解決的問題,都是我們非常期待看到的。再加上第一屆 11 隊學長姊,以及 appWorks 已投資的 4 個團隊,我仿佛已經可以感覺到台灣的網路生態圈,開始漸漸被串聯了起來,這真是太棒了。

而對於申請書還在最後編修的團隊,為了幫助你們更了解 appWorks 育成計畫,也更知道如何申請,我把一些常見問題和答案公布在下面,讓大家參考。

Q1. 加入的團隊有什麼義務?

A. 團隊的義務就是努力的創業,把想做的產品/服務做好。我們不要求,但是鼓勵團隊們參與所有安排的課程、講座以及活動。因為從過往的經驗發現,參與度越高的團隊,進步的幅度也越快。另外,多與其他團隊交流、碰撞,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也會多了很多戰友。最後,從 appWorks 育成計畫畢業的團隊,appWorks 將保留優先投資的權力。

Q2. 優先投資?

A. appWorks 是一個創業投資基金,所以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投資有潛力的團隊,但我們經營的重點,則是在於提供資金以外,團隊們創業所需要的所有資源 — 包含人脈、技術、商業模式、合作夥伴等等。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是成為創業最好的夥伴,所以非常用心的在輔導育成計畫下,以及我們投資的所有團隊。育成計畫的 6 個月中,我們免費提供場地、頻寬、課程、諮詢、活動等種種資源,完全沒有要求團隊給我們任何現金、技術股的回報,唯一的要求,就是讓 appWorks 優先投資,作為辛苦付出的回報。

Q3. 選擇團隊的條件是?

A. 我們找的是有熱情有執行力有相關經驗的團隊。當然,目標的創業領域也必須是有潛力的。原則上形式不拘(人數/學經歷),但建議團隊能夠找到多元背景的夥伴,以保持團隊的活力與創意,並且能夠一起共事,不只是從零到有共患難,同時能在順境時共享樂;當然,團隊組成也不能僅有熱情,更需要專業知識支持,特別在成立網路公司之際,有自己的工程師與設計人員非常難得。

Q4. 評審的過程和條件呢?

A. 在收件截止後,我們會進行初步的篩選,把一些明顯不符合的團隊淘汰。之後,我們會邀請其餘所有團隊進行面談,讓你們有機會進一步解釋你們的創業動機和目標,以及補充申請書上無法說明清楚的內容。面談的結果,會是我們決定最後入選團隊的最主要依據。

Q5. 創業計畫中還有很多細節不明確,可以申請嗎?

A.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特色,就是我們會在半年的育成期間中,協助你們把商業計畫和市場策略,定義的更明確,更適合執行。所以不要擔心你的計畫中還有不清楚的細節,在申請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求你們有一個大略的方向。

Q6. 我們不是很會寫文章,生不出申請書,怎麼辦?

A. 就像上面說得一樣,申請書只是作初步篩選之用,所以不需要寫得天花亂墜。你們只需要提供重點資訊,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appWorks 會主動跟你們聯絡,或是在面談過程中跟你們要求解釋。

Q7. 育成中心的地點?大小?

A. appWorks 育成中心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80號5F,共有 65 坪 (實際坪數) 的空間,附設兩個會議室,非常足夠 10 個團隊共同使用。

View Larger Map

Q8. appWorks 會介入經營權嗎?

A. appWorks 存在的目的是投資繁體中文網路產業。育成計畫是我們提供給創業團隊的一個服務,因此我們並沒有計畫介入經營。

Q9. 入選後所從事的研發內容,一定要與當初提出的創意相同嗎?

A. 創業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發現市場狀況與當初想像的不同,這時候適時調整方向,是必要的。所以只要是合理的變動,我們不但不會有問題,還會鼓勵。

Q10. 研發的專利權?

A. 每個團隊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都是獨立的。所有研發的成果,都歸團隊所有。

Q11. appWorks 會如何幫助團隊間合作?

A. 除了協助大家了解彼此的專長,作為團隊間溝通的管道外,我們也會透過每個星期固定的活動,刺激大家的互動。

Q12. 育成期滿後,appWorks 又如何決定是否投資呢?

A. appWorks 是一個創投基金,所以投資決策的標準,還是取決於團隊和目標市場的潛力。但由於我們有長達半年的時間,去了解培育的團隊的經驗和能力,且經過 appWorks 顧問群調整過的商業計畫,也較有市場競爭力。所以經歷 appWorks 育成計畫磨練的團隊,有較高的成功機率,因此也有較高的機會獲得 appWorks 投資。

以上,希望能夠對你們的申請有幫助。如果還有問題,可以 email 至 incubator [at] appworks.tw 與我們聯絡。

非常期待讀到你們的申請書

(photo via wwwork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我常常說 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我想這個觀念我必須要澄清一下,所謂的「ideas 不值錢」,意思是說「要創什麼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值錢,例如:我要開一間咖啡店、我要做一個超酷的 LBS 服務、我要寫出一支好玩的 iPhone 遊戲等。這些,都不值錢,因為全世界和你同時想到的人,大約有 2,000 萬人。

不過如果你再多做一點功課,研究出了一些執行面細節,那這個 idea 就變得稍微值錢一點,例如:我要在淡水沙崙開一間咖啡店,因為那邊沒有咖啡店,而且我調查過路上的觀光客有一半想要坐下來喝咖啡看風景。我要用 LBS 的做出一個百貨公司櫃點導覽,讓大家血拼的過程更有效率,而且我訪問過百貨公司的顧客,有 30% 會下載來用等等。但即使到這個程度,這個 idea 也還是沒有什麼了不起,全世界還是有 200 萬人可以想出來。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這個 idea 值得投資時間和資源去嘗試,你就會開始進入執行模式。你會實地去淡水沙崙找點、研究咖啡豆的來源、店內的裝潢風格等等。你會和許多人討論,請一些專家給你意見,然後越來越了解這個 idea 該如何執行。中途你或許會發現政府根本規定沙崙不可以開咖啡店,但是淡水老街是更好的選擇,於是你開了這個店。剛開始沒什麼客人,後來你跟旅遊業的朋友談,發現可以專做外國觀光客生意。就這樣一年之後,你終於轉虧為盈。

到這裡為止,你原本的開咖啡店 idea 終於從一個不值錢的空想,經過了執行 (execution) 過程的不斷淬鍊,變成了一個 good idea.  所以我們會說,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是因為所有粗糙 idea 都必須要透過 execution,才能夠補上重要的細節,轉變成 good ideas.

而有創業過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把 an idea 變成 a good idea 的過程,非常多的時候靠的是從別人那裡得來靈感。關於這樣的過程,這裡有一個敘述得非常棒的影片:

這其實是暢銷作家史蒂芬‧強生 (Steven Johnson) 即將發行的一本書《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的宣傳影片。史蒂芬花了 5 年的時間去研究到底好的 ideas 是怎麼來的,結果發現,他們都是「碰撞」出來的。也就是說,當一個想法和另一個想法碰撞,有些時候,更棒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這其實跟我們上面說的 execution 是一樣的意思,當你進入執行模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和別人討論,一個 idea 就會慢慢的磨成一個 good idea.

而碰撞,或說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讓他們擦出更大、更燦爛的花火,也正是我們賦予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最重要任務。事實證明,經過過去這四個月的朝夕相處,第一屆的 11 個育成團隊,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速的成長茁壯,他們的 ideas 也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實際、精確、創新,越來越像 good ideas。(事實上,就在我寫這篇網誌的同時,外頭就有兩、三個跨團隊的討論正在進行中。)

所以,你有創業的 idea 嗎?想要把他從一個 2,000 萬分之一個平凡 idea,快速淬煉成一個獨一無二的 good idea 嗎?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中,非常歡迎你的加入。

(Picture via clarazami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