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月份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

10+11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來囉!!!

活動頁在此: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57258597643095

由於 appWorks 將於 11 月底舉辦大型 Demo Day 活動,讓參與第一屆育成計畫的 11 個團隊,有機會向全世界介紹他們六個月來努力的成果,所以10/11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將合併舉辦。

九月份的 Mixer 碰到滂沱大雨,但大家仍然踴躍出席,讓我們十分感動。當天看到很多新的朋友,包括許多創投先進與創業人,甚至還有電影圈與時尚圈的朋友,以及不少對申請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有興趣的團隊。雖然大多僅能簡單聊上幾句,有些甚至被人海淹沒,沒能有機會交談,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們的面孔我們都記得,所以這次千萬不要害羞,請主動來跟我們打招呼。;)

這次的活動的主題是歡迎入選第二屆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這些是從 42 個申請隊伍中挑選出來的菁英,即將在 12 月進駐 appWorks 育成中心,到時候請大家跟我們一起恭喜他們。

另外,為了讓大家常保新鮮感,我們決定再次更換場地,移師到大安區,以好吃的熱狗和薯條聞名的 BCDog cafe。而我們的固定班底 —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團隊也都會到現場,他們的訓練已接近至尾聲,大家可以來跟他們聽聽這五個月以來的心得,還有他們用心研發的成果。此外,Jamie 在內的五位 Team appWorks 成員也都會在場,幫大家解決關於創業、創投等的各種疑難雜症。

地點:BCDog cafe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346巷48號)

時間:11/4號(四)18:30-21:30

這次的活動一樣不收門票,歡迎大家來跟我們同樂,一同推廣網路創業的精神。

另外要在這邊感謝 ezTable 協辦,他們的網址是:http://eztable.com.tw/

最後,提醒大家,根據過去幾次的經驗,活動應該會非常爆滿,請大家先到活動頁預約。

點我點我: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57258597643095

咱們到時候見啦!!!

歡迎來到創業家的天堂 — 我看「超級天使」

昨天晚上抓住了空檔,把一些累積的文章和影片,一口氣消化完畢。最主要是在追一個跟創投息息相關的主題,也是矽谷最近的大辯論,那就是「超級天使」 (super angels) 的興起對創投有什麼影響,對創業團隊又有什麼影響。它是矽谷創新的代表嗎?還是帶有扼殺偉大公司的風險?

超級天使?

「超級天使」是什麼?簡單的說他就是專業的種子基金。以往,「天使投資人」只投資自己的錢,所以每個人每次大多只能投資 2 萬到 5 萬美元。相對的,創投基金由於管理成本的考量,往往則不能投資美金 1-2 百萬以下的案子。

所以,當一個創業團隊需要的金額是介於這兩個額度中間時,這往往代表著麻煩。如果你想募 50 萬的種子資金,那否則你就要同時跟 30-50 個天使投資人談 — 這是一個時間成本相當高的過程,否則你就要編個故事去跟創投募 1-2 百萬 — 問題是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更不需要這麼早就把這麼多 % 賣掉。

於是,矽谷的創新引擎開動,超級天使因應而生。他們是天使投資人,但是也掌管一個 (相對) 小規模的基金,專門投資10-100萬美金的案子。這些基金的出現,剛好填補了資金市場上這個重要的缺口,讓創業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於是乾枯了將近十年的早期投資,又開始成為矽谷活動的重心。

而你想的沒錯,雖然說 appWorks 的中文名稱叫做「之初創投」,但從各種定義上去看,我們的確是一個超級天使基金。我們喜歡投資的金額在 10 萬美金上下,而投資的階段則都是在種子和早期。(更多關於超級天使,可以參考這篇 Knowledge @ Wharton 文章,或是這篇 WSJ 報導。)

不只是天使

更重要的是,這批以麥克‧梅波 (Mike Maples Jr.)、大衛‧麥克勞爾 (Dave McClure) 等為首的新一代天使,他們「超級」的地方還不只是投資額而已。這群人往往有第一手的創業經驗,所以對於一個成功網路公司需要的元素,從技術、平台、產品策略、市場定位、行銷通路、搜尋引擎到社群媒體,他們都可以給創業團隊莫大的幫助。

這樣的輔導能力,和傳統的天使和創投非常不一樣。以往,天使被認定是「射後不理」的投資人,而創投能給的幫忙,則大多是在公司的營運、財務和組織等「規模化」層面。然而, 一個剛起步的創業團隊需要許多的幫助,尤其集中在在產品、服務、市場等這些地方,但傳統的天使和創投卻常常無能為力。所以,當擁有創業背景的超級天使出現,他們所能提供的知識和經驗,剛好填補了這個重要的資源漏洞。尤其當「網路」這個行業隨著 15 年的發展,開始累積出許多像是搜尋引擎優化、社群媒體等,這些非常高深、不容易立刻了解的文化和規矩時,如果創業團隊能有一個超級天使投資人,他所能給的種種幫助就顯得更是可貴。

成本效應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伴隨著過去三十年來資訊、軟硬體、網路業的高速發展,創業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這讓創業團隊對於外來資金的需求跟著大幅減少,也讓發牌的權力漸漸從創投的手上,轉移到了團隊的手上。所以「創投」這個產業才會被迫經歷上述的這些演化,無論是在投資金額上,或是在「服務」上,都必須要順應團隊的需求,才能爭取到好的投資機會和表現。所以,從很多角度去看,「超級天使」的誕生,都只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而這樣一個符合新環境需求的物種,當然比傳統的創投更有競爭力,也才因此造成矽谷 VC 圈的一陣恐慌。

而 appWorks,也就是在這樣的新秩序下誕生的。我們不斷強調提供的「價值」而不是資金;我們給團隊全方面的輔導,而不只是錢;我們專注在孕育成功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退場;我們甚至修改基金的結構,只為了確認我們和團隊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各位親愛的創業人,歡迎來到一個創業投資的新紀元,一個創業家擁有更多權力的天堂。我們是 appWorks,屬於你們的超級天使。

參考影片:

Mike Maples at the Founder Showcase

Super Angel v. VC SMACKDOWN, Part 1

Paul Graham on Founder Power

(Pic via k-idea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from the moive, “The Social Network”)

財富不是錢

昨天 appWorks 請到我台大經濟的學長,對輔導創業團隊非常有一套,現在服務於慧誠事務所的張瀚星會計師來演講。就看他一個人在台上說學逗唱,從人生經歷、公司財務安排一路講到經營哲學,兩個多小時過去大家還欲罷不能。

演講中張大會計師提到一個說法:「你的財富,是五個最親近的好朋友的平均值」,下午也引起了 appWorks 裡面小小的討論。有人解釋成你的「收入」會跟朋友相近,有人則持反對意見說「有錢人」的消費我們負擔不起,跟他們混會變窮。

於是,我認為有必要在這裡解釋一下「財富」跟「錢」的不同,畢竟許多人創業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脫離領薪水的生活,嘗試為自己創造一些財富。

財富不是金錢

關於財富跟金錢的不同,Y-Combinator 的創辦人保羅‧葛蘭 (Paul Graham) 在這篇文章的第三節裡面解釋得很好。其實那是一篇關於「創業與創造財富」的好文章,我鼓勵所有的創業人花點時間把它讀完。沒時間的人,下面是「金錢不是財富」這一節的略譯:

如果你想要創造財富,那必須先了解「財富是什麼」。財富並不是金錢。從有人類以來財富就已經存在,甚至更久,其實螞蟻都有財富。而金錢,相對的,則是相當近代的發明。

財富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觀念,它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食物、房子、車子、電子產品、旅遊等等。你可以擁有很多財富,但不一定要有錢。如果你有小叮噹的神奇口袋,可以從裡面拉出車子、晚餐、甚至是傭人來幫你洗衣服,或是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並不需要金錢。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是如果你身處在冰天凍地的南極,什麼東西也不到,那你銀行裡有再多錢也沒什麼意義。

所以,財富是你想要東西的總稱,而不是金錢。但如果財富才是重要的,為何每個人開口閉口都是錢、錢、錢呢?因為錢背後代表的是財富交換的過程,在實務上它跟財富是可以互換的。但這兩者不是同一個東西,除非你想要靠著印假鈔來變得富有,否則談論越多關於「賺錢」的事,只會讓你迷失了方向。

金錢其實只是人類社會走進專業分工社會後,所產生的副產品。在一個高度分工的世界,你往往無法生產大部分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當你需要一包米,你必須要想辦法跟農夫拿。在遠古,你或許會用農夫需要的東西和他交換。但是以物易物在實作上有很多困難,如果你是專門製作二胡琴的,請問有多少農夫會願意跟你換?

所以,因為專業分工的需要,人類社會把以物易物的過程,變成了一個兩階段的步驟。你先把二胡琴換成銀兩,然後再拿銀兩去換你想要的東西。這些銀兩,或是任何的中間交換媒介,以往必須是稀有金屬。但近年來我們又把它換成鈔票,而鈔票的稀有性則由政府來保證。

有了金錢的好處是讓交易的過程變得非常有效率,但是壞處就是它讓人們忘記了交易的本質。人們開始以為企業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賺錢,但我們說過了,錢只是過程,錢只是為了拿來換取人們需要的東西。所以,一個企業真正的本質應該是要建立財富,建立人們想要的東西

創造人們想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既然創業的目的是在創造財富,而財富就是人們想要的東西,那創業真正的意義就是建立一個組織,然後更有效率的創造出人們想要的東西。這裡的人們包括創業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和每一個客戶。創業團隊的成員想要更好的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生、贏得大家的尊敬,而客戶們也想要更美好、更有效率、更有趣的生活。

所以當你創造出了人們想要的產品,創業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就能因此得到財富,人們也能得因此到財富,而這就是創業的真諦。所以,財富不是金錢,創業要創造的也不是金錢,這樣,你懂了嗎?

(Pic via cayusa@flickr under CC license)

開發產品前,搞清楚客戶在哪裡先吧!

這幾天還是在和申請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面談,所以昨天從一早 10 點開始,到晚上 9  點結束,餐餐都在會議室裡面解決。沒辦法,總共有 40 多隊,每一隊都希望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解釋他們想做的事情,只好犧牲我們自己用餐、休息的時間。

倒是昨天回家後反芻,我發現來面談的團隊可以明顯的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於產品的細節想了很多,但是沒有想到使用者是誰的。另外一種,是我比較喜歡的,就是產品的樣貌還很模糊,但是人家已經經營了一個 Facebook 粉絲頁,早就累積了 1 萬個潛在客戶。

這個觀念,其實先前就已經聊過好幾次,包括說你們該「先弄個社群起來」,更點明了「別窩在家裡做沒人用的產品」,所以當來面談的團隊中還是有一些人只想到產品,沒想到市場時,總是覺得很可惜。

「這不就是你 Jamie 發明的觀念嗎?為什麼我一定要聽?」你說。

不不不!我沒有這麼偉大,這觀念其實是大兵法家孫子發明的。他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只做產品的人,就是先戰,然後才想辦法求勝 (先做產品,然後再想辦法賣),還沒搞清楚狀況,就已經投身戰場,當然很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而相反的,在還沒出兵前就摸清楚客戶的底細的勝兵,成功的機率當然就高了許多。

所以,各位親愛的創業人,關於先找客戶的觀念,看在孫老大的面子上,請你們務必聽進去。而相關的「精實創業模式」文章,我也寫了許多,就請你們多多參考吧!我繼續去跟剩下的 10 多個團隊奮戰了…

(photo via tojos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打破你的框架

Jamie 之前在他的網誌推薦了一本創業書籍【工作大解放 (Rework)】,並隨即訂了一百本來要送給 appWorks 的團隊們。

所以在他寫完那篇網誌的早上,我就拿到了這本書。粉紅色的字體、令人振奮的中文翻譯,馬上讓我停下手邊工作,也不管老闆上一秒鐘交待的事情 (因為不急嘛!又不是偷懶),我很放鬆的一邊啜飲著伯爵茶一邊翻閱。

「閱讀也算是我的工作吧!」我心裡這麼想。

作為一個員工,這本書第一時間吸引我的篇章是《招聘員工》;其中「雇用文筆好的人」讓我恍然大悟,主編用心良苦鞭策我寫網誌是這道理阿!

我的意思並不是我文筆好,相反地,我覺得自己還有太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寫寫風花雪月的東西每個人都會,但真的要寫出一篇有內容、有觀點的網誌,我個人自認功力還不夠深;不像主編隨手拈來就有靈感,而且能夠用文字清楚表達。但寫作是可以訓練的,與此同時也能釐清你的思緒脈絡,讓你更懂得如何溝通。

撇除「文筆」不談,「觀點」才是本書強調的重點。不久前 appWorks 投資的中文科技網誌開版,名為 TechOrange,我自告奮勇參與一腳,編譯創投相關的新聞,目的也是希望能在實務工作之餘累積相關知識,培養個人觀點;否則我一個網路與創投菜鳥,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泛泛之談,自曝其短。觀點養成計畫或許需要一年、兩年,甚或是更久的時間,但不開始就永遠不會達成。

另外一篇吸引我的是《提高生產力》,裡頭有我急迫需要的工作準則。記得我剛進 appWorks 的時候,老闆就跟我說過:「工作的時間長短並不具任何意義。」他寧可我五點下班去運動,也不要枯坐在辦公室當個傻子。工作時將屆滿三個月,我於此事心有戚戚焉。正如書中所言,反而是最早回家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他找到了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更有效率運用時間,避免無謂的交談,工作中保留一小段獨處的時間,每天就可以取得進展。(編按:果然我說破嘴也不及書上寫啊…)

闔上這本書,全身的再生組織又被喚醒,我總會在工作疲憊之時拿出來翻閱,以此重新調整思維、重新充電。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心靈導師,引領我一步一步屏除舊習,打破既有框架。哪天等我不再視工作為工作,倒是像魚活在水中一樣自然的時候,那就真的大解放了!(編按:在 appWorks 應該已經很不像工作了吧?)

(Pic via Gilderic@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