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個人特質,妳也可以成為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25128697035_c1ff1dee98_k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一如數學、物理、天文、機械等類別的工作,資訊與軟體工程領域的女性數量非常少,幾乎堪稱是需要受到特別保護的稀有動物。

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過程中,當我和眾多企業主與工程部門主管接觸時,總是會不約而同的聊到女性工程師在企業中的比例,以現況來說,多則 10 人中有 2 人;少則 40 人中僅有 1 人,比例上很少超過 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性成員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關鍵,而且,就是因為她們的幾項個人特質,讓這些女性朋友得以在以男性為主的工程師領域中展露頭角。

以下我就以 AppWorks School 的女性學員為例,和大家分享她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個人特質,在程式開發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一、「語言」學習能力強,可快速掌握程式碼

實際上,工程師所撰寫的程式語言,就是由人類的溝通句型所組成。舉例來說,你幾乎可以在每一個程式語言中都找到「 if… else… 」這種條件判斷句型,這些寫完的程式碼,需要透過編譯器之類的工具才能轉換成電腦看得懂的語言。程式新手如果本身具有較好的語言學習能力,或精通不同語言,在接觸程式語言時,便可以像學習英文、日文、西班牙文一樣,很快就能對該語言邏輯與寫法有較高的掌握度。

Jing 剛進入 AppWorks School 時,因為之前沒有學習程式語言的經驗,一開始很擔心學習進度會落後其他有程式經驗的同學,但我們鼓勵她按部就班,從 Swift 基礎語法開始學習,結果,因為 Jing 過去有在國外打工旅遊的經驗,英語溝通輕鬆無礙,也曾擔任執行文膽,熟悉中文的運用與邏輯,所以她很快的就可以徹底掌握語法,趕上其他同學的進度,最後甚至超越其他同學,成為 iOS Class#1 中成長幅度最大的學員。

二、兼具耐心及細心,可掌握開發細節

在軟體開發的工作中,並不是只要動動手指寫下程式碼就好,實際上,工程師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技術文件,了解每一個工具、開發框架的使用規則,就如同要當一名律師,必須先熟讀所有法條、了解遊戲規則一樣,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也非常需要耐心和細心。

NaiYu 是 iOS Class#2 的學員,她的個人作品 OurSky 是一款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所在地點,展示星空中星座的 App。為了實作出星空的樣貌,她除了重新翻開高中的地球科學教科書,瞭解天體經緯度結構與運行,還特地到美國 NASA 的網站,詳閱相關的 API 文件,發揮了一般人少見的耐心。而這個作品也幫助她結業後第一時間便獲得企業青睞,順利加入 WeMo Scooter。

三、具備同理心,擅於聆聽與溝通,瞭解使用者需求

「我明明就做得很好,是使用者自己不會用」,這種典型的「工程師思維」是技術人員經常受到揶揄的一點。一般來說,想讓工程師理解修改的必要性,除了仰賴產品 PM 的溝通能力,也要看工程師本身是否願意去理解使用者,亦即工程師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

而在同理心這項特質上,女性的表現往往較男性更為突出。根據科學研究,大腦在理解他人時,會受到「催產素」這種荷爾蒙的影響,催產素分泌得越多,人就越容易理解他人或產生親密感,而準備懷孕、哺乳等生理活動,都會促進女性的催產素分泌,進而使她們較容易產生同理心。

Celeste 是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的學員,她的結業 App – Caca 可以紀錄使用者的排便時間、次數、顏色等資訊,方便特殊疾病患者進行經常性的追蹤紀錄,藉以作為與醫生溝通的根據。在這支 App 的設計上,她非常體貼的考慮到一般使用者應該會視這些資料為個人隱私,不希望這個 App 被輕易開啟,因此她特別加設密碼與 Touch ID 開啟功能,十足貼心。

此外,同理心也會影響溝通能力,並進一步影響她們在團隊中的表現。同理心較強的人在開發團隊中經常扮演溝通的橋樑,能帶動其他工程師一起完成目標任務。

也許是過去台灣的文化、社會風氣,以及男女天生特質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認為男性比較適合擔任工程師,女性則沒有能力學習、也無法勝任相關工作。但近年,我們已經慢慢可以在職場上看到女性高階技術主管的身影,像 Starbucks 便在 2015 年迎來公司史上第一位女性 CTO – Gerri Martin-Flickinger,儘管數量仍少,但種種跡象已經證明,女性絕對有能力當一名出色的工程師。

同樣身為女性的我,真心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夢想成為工程師、想利用軟體與技術來改變世界的妳:企業主和技術主管們,其實非常重視女性工程師可能帶來的貢獻,只要妳有決心,並專注朝著目標前進,就可以利用與生俱來的個人特質,順利在數位產業發揮潛力,找到屬於妳的位子。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5 女性專班,全程免費、名額有限,歡迎所有想挑戰軟體工程領域的女性朋友,只要妳願意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有成功轉職的機會,我們熱切期待妳的加入 。 ( 2017/8/31 截止申請,請把握時間)

樂高如何擁抱數位,乘著社群浪潮重回玩具龍頭寶座

20401066_10155467474016678_1455468329_n

TP Lin, Associate (林子樸 / 經理)

負責投資。七年光電產業經驗,為隆達電子創廠員工之一,見證公司成立、併購與上市,過程中經歷產品研發工程師、研發主管、專案管理等不同職務歷練。在 AppWorks 負責協助軟硬整合新創團隊,充分運用台灣與中國的硬體製造能力。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光電碩士。

如果我說,有家公司在 2008 年的金融風暴中還能達到兩位數成長,甚至獲利,你一定以為那是家營業額不高的新創公司。但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家歷史近百年、年營收破十億的老公司,而且她的核心產品不曾改變,一直都是簡單的 ABS 塑膠積木,你應該可以猜到這家公司就是樂高 LEGO!

20915869_10155535040616678_1844955843_n
2008 – 2016 年,樂高公司的營業收入與稅後淨利變化
資料整理:AppWorks

不只營收,樂高的品牌影響力多年來也持續擴大。在 Brand Finance 公布的 The Most Powerful Brands in 2017,她便拿下了第一名,連網路界龍頭 Google、知名運動品牌 Nike,以及孩子最愛的 Disney 都只能排在她後面。

螢幕快照 2017-08-21 上午10.43.15

The Most Powerful Brands In 2017              資料來源: Brand Finance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樂高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喜愛者不分大人小孩遍布全球,甚至連買樂高都可以變成一種投資,每天都有人上 Brickpicker 看自己手上樂高的漲跌,有些套組在五年內便漲了六倍多,比同期的黃金漲幅還大。如此深具魔力的產品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藉由 System of Play ,創造積木的無限可能

樂高公司成立於 30 年代,一開始她只是家木頭玩具公司,一直到 50 年代,才由當時的掌舵者,同時也是創始人 Ole Kirk 的兒子 Godtfred 樹立了今日的面貌。

他捨棄了原本的木頭產品,專心聚焦在塑膠積木上,並發展出一個新的概念 – System of Play ,意即所有積木 (Brick) 都是樂高系統的一部份,你能夠用無數種方式拼組並拆卸它們,且幾乎找不到任兩個零件是無法連接在一起的,光是六塊相同顏色的樂高積木,就有 9.16 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然後他思考著這家積木公司的定位,寫下了他覺最重要的十點:
1. 具有無限的拼組可能性
2. 適合女孩,也適合男孩
3. 老少皆宜
4. 一年四季都可以玩
5. 可帶來具啓發性又愉悅的玩樂體驗
6. 拼砌不受時間限制
7. 想像力、創造力和成長
8. 更多樂高玩具,更高玩樂價值
9. 保持與時俱進
10. 安全和高品質

於是,當你有了一組樂高後,你就會想要有更多組合方式,也會想要有更多的樂高。

而當一棟房子、一個城市被樂高加上創意而生產出來後,樂高並沒有停留在原地,她繼續推出車輪、推出人偶、推出了各式主題,如太空、城堡、海盜等各種系列,一路把樂高推向一個高峰。而後,樂高在 1990 年獲選為最成功的玩具公司,她憑藉的東西很簡單,就是一個具無限組合可能的積木,就像樂高自己所宣稱的

「我們有積木,而你有想法」

錯誤的發展政策導致創立後首度虧損

然而,到了 90 年代,電視遊戲與網路迅速佔領兒童與青少年的臥室和家庭中的客廳,樂高當時看起來就像家過氣的公司,產品不酷、消費者不愛,公司運作也像隻大恐龍,面對世代的轉變,反應慢又錯。她先是企圖擴張積木以外的市場,拍攝卡通,參與遊戲設計,更自建了周邊服裝和手錶生產線。

在積木這個核心業務上,為了刺激銷售,短短幾年內,樂高盲目開了一個又一個不受歡迎的系列,更大的人偶系列 – Jack Stone 便是一例。而樂高的基本積木更是從 7000 種一口氣增加到 12,400 種,複雜的產品線讓生產與管理都變得更加困難,導至樂高在 1998 年出現公司創立以來的首次虧損, 2003 年她更虧損了 16 億丹麥克朗(約 2.4 億美元),債務則高達 50 億丹麥克朗,一度瀕臨破產。

找回樂高的魅力,重新聚焦積木

於是,創辦人的孫子 Kjeld 不得不回來重新整頓公司,在一系列措施下,樂高算是穩住重心、重回軌道。但接下來呢?他決定重新聆聽客戶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那些一開始就熱愛樂高的客戶可以持續喜歡樂高?

“It’s about discovering what’s obviously Lego, but has never been seen before.”

於是,樂高成立了 Future Lab,他們的任務很簡單也很困難 – 成立樂高創新引擎。首要要做的就是瞭解小孩到底是怎麼「玩」的。經過一連串研究後,他們得到一個結論:現在的小孩並不覺得虛擬和現實有什麼分別,即便「玩」的時候也一樣。因此,樂高決定不抵抗數位化浪潮,而是更積極的思考如何讓現實體驗和虛擬世界中的樂高完美結合。

LEGO Ideas – 透過粉絲與社群尋找明日之星

2013 年推出的 Fusion 系列看起來可能是一個試金石:消費者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拍攝拼組完成的積木,用 App 掃描後,積木便會出現在 App 中,此時,App 中的內建人物便可以和消費者組好的積木開始互動。後來,這個系列一口氣登上了當年玩具反斗城熱門聖誕節玩具的榜首。

20938639_10155535040746678_376878645_n
傳產出身的樂高急起直追,完美融合虛擬與現實,博得更多大人小孩的喜愛

此外,樂高也更近一步利用社群的力量,先是和 CUUSOO 這個可以讓樂高迷上傳作品、討論與投票的日本網站合作,只要你的票數超過門檻,樂高公司就會審查提案,讓你的創作有機會成為樂高的正式產品,而後,樂高更順著這個概念成立了 LEGO Ideas,獨立進行上述票選活動,成立以來,已經從 LEGO Ideas 塑造出二十多款新產品。

每個月上傳到 LEGO Idea 的作品不計其數,想要脫穎而出,就必須是能讓大眾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意。這樣的篩選機制可以讓樂高在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產品開發前,就先確定該項產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甚至可以藉此延伸發展出其他尚未開發的領域,如現在十分暢銷的 Minecraft 系列,就是當初在平台上廣受歡迎的提案。樂高公司與 Minecraft 的研發公司 Mojang 攜手合作,開發出一系列熱賣產品,而這個方法同時也提高了樂高本身的開發能量。一般來說,一個內部的好設計走到量產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但 LEGO Ideas 的提案,從審查通過到上市,平均只需半年。

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和客戶拉近距離的管道,試想有什麼事比得上自己的創意被自己喜愛的公司選為正試產品更能讓粉絲開心?此外,一個吸睛的提案往往可以在各社群媒體與論壇上引起熱烈的討論與分享,幫樂高做良好的宣傳與曝光。

20930857_10155535040811678_1855170454_o
LEGO ideas 透過公開票選,找出具市場潛力的創意

銷售、宣傳、試水溫,社群力量不容小覷

身為一家成功的老牌玩具公司,樂高在面臨時代轉變與網路興起時,也一度遭受重大挫折,但她並沒有因此倒下,而是重新聚焦在自己的核心,並積極與新世代結合,進而發展成全球玩具業龍頭,變身為一個年輕有活力並充滿創意的公司。

事實上,不只是樂高,越來越多大公司都在利用網路社群的力量,一方面刺激內部的創新動力,一方面測試這些創意的市場潛力。就拿 Sony 公司來說,她從 2014 年開始就分別在日本與美國的群募平台進行不同的測試,藉以判斷其產品的設計概念是否受歡迎,如智慧型門鎖「Qrio」、以電子紙製作手錶錶面的「e-paper FES watch」,以及最近期的 IoT DIY 套件 –MESH,都是經過類似過程,而有了量產與上市的計畫,到了 2015 年,Sony 更成立了自己的群募平台 – First Flight

由此可見,網路與社群絕對不只是宣傳或銷售路徑,它們同時也是很好的測試平台與獲得市場反饋的管道。當大公司都越來越注重、紛紛開始善加經營社群的此刻,向來以反應快、機動性高著稱的新創團隊自然更不該忽視這個領域。在悶著頭思考自己的產品該如何定位時,何不利用網路與社群,直接聽聽市場的聲音。

最後和大家分享幾個樂高 的小常識:
2015 年生產的輪胎組件數量:675,000,000+ (固特異輪胎同年的銷售量為 166,000,000+)
2015 年生產的人偶數量:725,000,000+ (全球人口 7,500,000,000)
2015 年生產的積木數量:72,000,000,000+
1958 年生產的積木與現今的樂高能完全相容

除了領先的技術,經營社群、加強對市場的掌握和瞭解,絕對是網路時代所有新創的一門必修課,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與我們一起探究社群的力量。

*除特別標注外,所有照片皆取自樂高官網與 LEGO ideas 官網

破除三種主要迷思,女性也可順利轉職軟體工程

15198147976_fc2051a4d5_k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AppWorks School 自 2016 年初開班以來,收到許多之前沒有程式、資訊科系相關背景,但想轉換跑道、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女性的申請表。

這些女同學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南轅北轍,有人是科技製造大廠的專案經理;有人是幼兒補教老師;有人在生技領域擔任了 5 年的檢測員;還有人是錢景看好的金融業儲備幹部,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在申請過程中出現某些擔憂和恐懼,像是「我快 30 歲才決定轉換跑道,會不會太晚?」、「參加短期集訓計畫,結業之後真的能夠跟本科系學生競爭嗎?」、「工程師大部分都是男生,文組的女生也學得起來嗎?」、「我對現在的工作雖然沒有熱情,但也還算穩定,轉職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都不一樣,所以,害怕與焦慮也不盡相同。以下我便針對女性轉職軟體工程最常見的三種迷思,分享我的見解,希望可以幫助你釐清想法,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

迷思一:___ 歲才轉換跑道,會不會太晚?

無論你在上方空格中填入的數字是多少,只要有足夠的決心,都不會太晚。我相信,你之所以想轉換跑道,一定是因為不滿意現在的工作型態、生活模式,又或者是看不到該產業的前景,想另求發展。與其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倒不如早點離開,把握時間去做些對自己來說有意義、更有未來,可以激發熱情的事。

一般來說,現代人至少會工作到 60 歲,60 減去空格中的數字,就是你還需要在職場工作的時間,而這個數字同時也代表著如果你不儘早嘗試轉換工作,就還有這麼多年要困在原本那個讓人不甚滿意的狀態中,然後,抱著遺憾,結束整個職涯。

當然,堅持在原有的跑道上繼續奮戰,或許會有意外轉機,讓你重拾對那份工作的熱情,你可以評估這個轉機出現的可能性,繼續等待,或是毅然決然採取行動,擁抱新領域的未知風景。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 Jing,大學主修心理,之前在非營利組織、品牌代理商工作,亦曾參與公共事務,多次跨領域嘗試挑戰,就為了找尋最能夠吸引自己、又具發展性的職涯領域。她在 28 歲時接觸程式後發現自己的熱情,選擇加入 AppWorks School,透過積極學習,她成功進入軟體開發領域,於 UDN 集團擔任 iOS Developer,享受充實工作的每一天。

迷思二:參與像 AppWorks School 這樣的短期集訓計畫,結業之後能夠跟資訊科系的畢業生競爭嗎?

要拿短期集訓的成果跟資訊科系 4 年的養成做比較,本來就不甚合理,這感覺就像是明知站在不同的起跑點,卻硬要比較誰跑得比較快、誰比較厲害一樣。

實際上,資工、資管系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多半是關於電腦 (計算機) 的運作、系統結構設計等理解電腦與系統本身運作機制的課程,以下是台大資工系的課程地圖:
螢幕快照 2017-08-17 下午3.08.27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除非學生自己有興趣接觸特定的軟體程式開發,選修如網頁程式設計、手機應用程式設計等課程,否則無法具備相關技能,這也是資訊科系與軟體網路業界產生「 學用落差」 的主因。

而像 AppWorks School 這樣的短期密集班,是針對如 RoR, iOS, Android 等特定程式開發框架,讓學員習得針對 Web 開發、iOS App Developer、Android Developer 等特定職務所需的技能。若想成為一個 iOS Developer,事實上是不太需要修習像 「數位電子與數位電路」 這樣的資工必修課程。

換言之,這兩種學習的目標都是成為優秀的工程師,只是學習途徑有所差別。資工系所學生從了解電腦 (計算機) 開始,而短期集訓的學員則從實作軟體應用程式著手。只要學員願意持續投入學習,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後,也可以繼續透過線上資訊,修習資訊科系的課程,讓自己的基礎變得更加紮實。

AppWorks School 的校友 Zoe 在結業後,就因為想嘗試結合原有的音樂專業寫出音樂遊戲 App,選擇繼續在家自學 Unity,後來,她做出有 AR 功能的音樂遊戲作品,還受邀到東京電機大學與當地學生分享。但她沒有因此自滿,還繼續在 Coursera 上繼續修習網頁前端、Machine Learning 等課程,順利成為自由接案的獨立開發者。

若非要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倒不如來比較誰的目標比較明確。如果只是剛好聯考分數落到資工系,大學四年渾渾噩噩,對學習並不積極,最後的成果可能還不如有著明確動機與目標的轉職者。

迷思三:工程師幾乎都是男性,女性學習者也學得起來嗎?

或許是台灣過去的體制與文化,並不鼓勵女性從事數理、工程、資訊科技等相關領域的工作,使得整體社會對女性產生刻版印象,也讓女性在無形中自我設限,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壓抑自己的想法。

根據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經驗,我們發現,女性朋友在學習上通常比男性學員更具耐心與細心,更願意仔細閱讀技術文件、在程式碼的撰寫上考慮更周詳、風格更乾淨,在結訓的成果上也更顯突出。再者,在以男性為主的軟體工程領域,部分雇主也想找女性工程師來平衡團隊文化,或為團隊帶來新的刺激與想法,但往往因為遍尋不著只好作罷。在這樣的狀況下,女性工程師在職場上或許反而更能受到企業主青睞。

Celeste 是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中唯一的女性學員,即使過去沒有任何程式、資訊相關背景,她憑著每天朝九晚十的耐力全心投入,快速培養 iOS 開發的能力,還被其他男學員戲稱為學霸。在我們與企業夥伴合作的招募過程中,她與其他 4 位男性同學一同前往面試,憑藉著針對面試所做的周全準備與積極的態度,馬上在一群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受到面試官賞識,沒多久就順利拿到 Offer。

正因為工作幾乎佔了每個人一天三分之一的時光,人們才會對轉換跑道產生諸多恐懼,怕做錯選擇。如何化解恐懼,挖掘心中最真實的渴望,是每個轉職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希望上述的經驗分享,可以幫助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我尤其希望看到更多女性朋友,勇敢踏出第一步,不再遲疑。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前輩的經驗,AppWorks School 的幾位校友都在我們粉絲專頁的網誌上,分享了他們的轉職經歷,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___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5 女性專班限額招生中,熱情歡迎妳的加入 (申請只到 8/31 止)

分析阿里巴巴的東南亞戰略

螢幕截圖 2017-08-04 00.53.08

Brandon Chiang, Associate (江旻峻 / 經理)

負責投資。加入 AppWorks 前,在鴻海集團服務負責「互聯網+健康」相關服務之開發與推廣。鴻海之前,在台灣大哥大負責通路管理與 KPI 設定,後來參與 myfone 購物之經營分析管理。更早之前,敏盛集團負責連鎖醫院經營之事業規劃與募資,並參與盛弘醫藥之上市櫃流程。台大數學系、商研所畢業。喜歡籃球跟音樂,特別是讓人融化的 Smooth R&B。

馬雲 2017 年 3 月宣布要和馬國政府合作,在馬來西亞建立數位自由貿易區 (Digital Free Trade Zone, DFTZ) ,同時,還帶著阿里巴巴集團 CEO 張勇、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彭蕾、菜鳥網絡 CEO,以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等幾名旗下大將陪同前往。這樣的大動作在東南亞網路圈掀起了一股熱烈討論,為何阿里巴巴要挑這個時候大規模落地馬來西亞,背後含義究竟為何?除了馬來西亞,馬雲是否還會將阿里巴巴的版圖擴張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馬雲選擇以馬來西亞為南下起點的主因

馬雲在馬來西亞的積極布陣,其實是去年併購 LAZADA 這個政策的延續。他的考量估計有以下幾點:
1. 以 LAZADA 目前的活躍用戶來看,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它在馬來西亞的滲透度是比較高的。下圖為 SimilarWeb 統計的各國 LAZADA 之造訪數與 Statista 提供的上網人口數,兩者相除可以大致看出 LAZADA 在各國的滲透度與活躍度。印尼無庸置疑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但若考量到人口數及上網人數,其實馬來西亞的表現也不差。

螢幕快照 2017-06-30 上午11.21.00
資料來源:SimilarWeb, Statista                  整理:AppWorks

2. 馬來西亞位於整個東南亞的中心,從物流的角度來看,很適合作為轉運樞紐 。
3. 馬來西亞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度很高,過去一年,馬雲推廣數位化世界交易平台 (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 eWTP) 的觀念時,馬來西亞也是立刻買單,且願意傾全國之力來協助。
4. 馬來西亞華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數 23.4%,相較其他東南亞國家,華人的比例和絕對人口數的排名均數一數二,選擇馬來西亞對於語言與經濟的銜接,都有實質好處。

阿里巴巴併購 LAZADA 的長遠戰略

想經營跨境電商,必須打通語言、金流、物流、外貿平台,以及相對應的雲計算服務等關卡。之前,LAZADA 已因應東南亞各國的狀況,打造自己的金流與物流系統,因此去年併購 LAZADA 之後,阿里巴巴基本上就已經獲得連結到東南亞各主要市場的線上渠道。加上在阿里巴巴自己的主場 – 中國,已有上述相關服務的發展經驗,包含螞蟻金服、菜鳥網絡、一達通與阿里雲,若將兩者加以連結,定能加速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物流金流雙管齊下

中馬合作的 DFTZ 計畫背後,其實就是馬雲 eWTP 觀念的落實,其中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項目:
1. 在 KLIA (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興建 eFulfillment Hub(數位化轉運樞紐),打通物流脈絡:馬來西亞機場公司與菜鳥網絡將合作興建區域型的電商物流樞紐,今年底前,阿里巴巴、菜鳥網絡、LAZADA 與大馬郵政 (POS Malaysia) 會一起啟動,可望在 2019 年完成。
2. Alipay 進入馬來西亞,健全金流系統:Alipay 在馬來西亞跟 MayBank 以及 CIMB 合作行動支付,讓整個金流系統可以真正暢行無阻。
3. MDEC (Malaysia Digital Economy Corporation) 和馬來西亞專門投資數位產業的 CATCHA GROUP 將合作興建吉隆坡網路城 (KLIC, Kuala Lumpur Internet City),打造整體生態系:藉此便可吸引一流的國際及區域性網路公司進駐。

全面揮軍東南亞

事實上,不只馬來西亞,2017 年 4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就合併了 LAZADA 的線上支付平台 HelloPay,把品牌重新定位為 Alipay Singapore、Alipay Malaysia、Alipay Indonesia,在星、馬、印尼各國提供金流服務。從去年的通路獲取 (併購 LAZADA),到今年的金流整合 (合併 HelloPay),都不難看出阿里巴巴經營東南亞的野心,未來若有其他物流方面的合併,大家應該也不用太意外。

另一方面,LAZADA 在四月時也推出了 LiveUp 會員服務,集結了 LAZADA、RedMmart、Uber、Netflix 等服務,只要支付年費,消費者就可以獲取回饋、免運費或是快速送達服務。大家普遍認為這是為了跟 Amazon 的 Prime Program 相抗衡而提出的會員計劃,若要仔細分析東南亞的網路市場大戰,實在不能錯過西方巨頭 Amazon 的下一步 ( Amazon 現已進入新加坡市場),而這一切計畫應該也是背後大股東阿里巴巴全面性布局的一環。

東南亞:未來十年的重要戰場,兵家必爭

今年六月,阿里巴巴再次擴大對 LAZADA 的投資,加碼投入 10 億元美金,將持股比例提升到 83% (Alibaba spending $1b to boost Lazada stake to 83%),在此同時,騰訊也投資了 Sea (原 Garena) 以及 Go-Jek ,顯然,這場遊戲並不是只有阿里巴巴在玩而已,其他網路巨頭也視東南亞為重要戰場。當然馬來西亞只是個開始,我們應該要從這些線索中去估算可能影響的範圍。

阿里巴巴的目標在全世界

上述政策的成功與否也許我們現在還看不出來,畢竟過去阿里巴巴集團也曾做過一些政策性發布,最後卻雷聲大雨點小。但我相信,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性來看,馬雲往後還會挹注大量資源。

阿里巴巴的主要戰力雖然還留在中國,但它已經慢慢往其他區域前進,因為馬雲的野心不只是東南亞,他的目標是全世界。事實上,目前阿里巴巴已極力發展印度市場,想跟有同樣計畫的 Amazon 一較高下。東南亞市場的開發除了是阿里巴巴開拓全球市場的布局之一,也是針對之後 Amazon 可能進駐所做的軍力儲備。此外,他也希望 AliExpress (全球速賣通) 可以跟 eBay 一樣,成為全球性電商平台,然後,透過 AliExpress 征服全球。

馬雲在今年七月召開的網商大會上,也提出了五個全球性策略,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送與全球遊。其中的買、賣、付、送大約就涵蓋了電商大多數活動,而全球遊則是透過飛豬國際平台,讓中國消費者可以跳過中間平台商,直接跟海外旅遊服務者介接。這五個全球並不是口號,而是阿里巴巴正在執行的內容,從阿里巴巴在東南亞的動作也可窺見一二。

利用現有局勢打造自己的優勢

沒有人會否認「流量」在網路產業的重要性。今年四月,我參加 AVCJ Jakarta 時,聆聽了一場由 LAZADA 印尼的 Co-CEO Florian Holm、Facebook 新加坡負責人和 Go-Life 的共同創辦人一起參與的論壇,題目是「下一個消費者的戰場在印尼」。

其中最有趣的片段是, 主持人 (500 startups 的 Khailee) 在討論中問到 LAZADA 跟 Facebook 的關係是否就如廣告主和流量提供者。 Florian Holm 回答,在阿里巴巴進來後,他們學會了一件事情 “I don’t care about transactions, I care about traffic.”。這某種程度也暗示了未來 LAZADA 會把自己定位成像 Facebook 那樣可以掌握流量的角色,雙方其實是競爭者,而非流量供給者與需求者的關係。

那麼,在台灣的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些訊息呢?我認為阿里巴巴想在東南亞把基礎建設打造得更加完整,同時也持續在教育當地消費者,長期來說,對我們往東南亞發展數位經濟是很有利的。如果台灣的網路公司想打區域性戰爭,現在也該去蹲點練兵,建立自己的社群,並找到自己的利基。畢竟,通路為王,了解你的消費者、建立你自己的自有流量,其他的基礎建設由其他人來幫你完成,應該是更有效益的做法。

我在 AppWorks 負責研究東南亞市場,非常樂意與大家分享最新情報,幫台灣新創找切入點,歡迎有興趣進入東南亞市場,或是已經在當地耕耘的新創團隊和我聯繫 (brandon [at] appworks.tw)。也歡迎你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讓 AppWorks 以及 40 多組已經南向的學長姐們,幫助你大大降低拓展東協的門檻。

文章主圖取自 Wikipedia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5 女性限定,全程免費,培養妳成為新時代的軟體人才

IMG_9717 (600x315)

“When women succeed, we all win.” —— Facebook, SheMeansBusiness Project

為了幫助女性朋友突破心理障礙、勇敢嘗試,獲取新時代需要的技能,AppWorks School 將開設 iOS Class #5 女性專班,只招收女性學員,特別針對女性在學習程式開發的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加強輔導,幫助妳在以男性為主的軟體工程領域,成功開創出新的數位職涯。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提供想投入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iOS Class 三班以來,已畢業 35 位學員,其中 26 位成功轉職,在 91APP、UDN Shopping、CHOCOLABS、Tagtoo、UmboCV 等知名網路企業,擔任軟體工程師,工作表現普遍獲得企業肯定。

然而,在經營 AppWorks School 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女性投入網路產業、成為軟體工程師的比例甚低,許多網路公司的研發團隊中,女性比例甚至不到 10% 。這個現象或許可歸因於過去台灣的文化與教育體制,並不鼓勵女性學習理工、資訊學科,或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這不僅讓社會對女性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她們只適合從事商業或文字工作,無形中也使女性朋友自我設限,忽略自己的潛能。

在 AI 與自動化科技加速取代傳統工作的今日,這個問題將會日趨嚴重。因此,AppWorks School 決定投入我們的資源,改善這個兩性立足點不平衡的現象。根據我們一年多來的經驗,只要投注相當的精力和時間,女性在程式開發上的表現甚至會優於男性。

在此呼叫所有對學習軟體開發有興趣、樂於挑戰自我,想轉換至更有未來的工程職涯的女性朋友,把握這個寶貴的機會。

AppWorks School 特色

目標就業
AppWorks School 的目標在幫助妳投身網路業,找到最適合的新工作。除了紮實的技術力養成,我們也將協助妳透過履歷與面試,展現個人特質,並在畢業前安排就業媒合活動,協助妳找到理想舞台,一展長才。

實作導向學習
AppWorks School 重視實戰經驗,將透過專案的階段性目標,引導妳循序漸進地從實作各種功能到獨立自主完成專案,累積經驗並建立個人作品集,從中培養出「解決問題」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儕、助教、校友一起解惑
與同儕共同學習摸索、相互討論,可以提升學習動力與效果,而 AppWorks School 助教提供的適時協助,更可以避免時間的浪費與不必要的挫折感。即使在結業之後,依然可以透過 AppWorks School 的強大校友網絡相互切磋、精進技能。

整合業界實務
由活躍於業界第一線的 AppWorks Startups 技術長與高級工程師組成的業師群,將直接與妳分享網路公司的技術架構、組織文化、工作方法,讓妳更快了解業界實務。

全程免費
完全無需學費,也沒有任何隱含費用,妳只需帶上一台 Mac 筆電,其他的交給我們。

Class #5 女性專班,即日起開放報名,限額 15 名

  • 僅限女性
  • 學習期間
    • 遠距預習 (4 週):9/25(一) – 10/22(日)
    • 駐點集訓 (14 週):10/25(三) 開學日 – 1/30/2018(二) 結業日
  • 學習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 178 號 2F
  • 內容規劃
    • 遠距預習 (4 週)
      每週約 10-15 小時的學習量,我們將提供線上預習計畫與每週預習進度,幫助學員為開學後的高強度課程預做暖身。期間無須進駐 AppWorks School。
    • 駐點集訓 (14 週)
      – 每週約 75 小時的學習量,需要每週一到五 9:00 – 18:00 全程參與。
      – 第一階段將學習 Swift 語法,透過 AppWorks School 集結業界實務所需規劃出的指定專案,練習完成第一個 App 作品。
      – 第二階段將由學員自主規劃、設計並動手開發心目中理想的 App ,直接實踐創意與想法,完成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
      – 第三階段將學習 Objective-C 語法,並與其他學員合作練習專案
    • 就業媒合
      AppWorks School 將規劃履歷撰寫、模擬面試等工作坊,並與 Hiring Partners 合作,舉辦 Hiring Day 活動,幫助學員加速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 技術專題 / 實務分享 / 企業參訪
      每週固定安排,藉由 CTO、Senior Developer 分享實務經驗、公司組織文化、開發流程等專題,幫助學員熟悉網路公司的運作,瞭解未來將面對的機會與挑戰。

女性校友心得

AppWorks School 是一個起點,幫我跨越初學的巨大障礙並理解業界現況,同時,它也提供就業媒合服務,讓我真的站上起跑點、拿到入場券。至於站上舞台後可以走多遠、走多久、走到哪裡去,就是每個人的選擇了。如今我獲得了想要的能力,在職涯上選擇更廣、機會更多、待遇也更好。
—— Jing Chuang, iOS Class #1 學員 (現於 UDN 行動發展部擔任 iOS Developer)

在 AppWorks School / iOS Class #3 中,我是唯一的女性學員。然而在學期中,我的學習與成長完全沒有因為「女性」這個角色而受到任何侷限,或為此感到困難。因為電腦與軟體並沒有性別,它不會因為使用者的身份而有所改變,只要花時間耐心理解它的運作邏輯,就能夠進一步掌握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工具。
—— Celeste Tang, iOS Class #3 學員 (現於 Mattel – Fuhu Taiwan 擔任 iOS Developer)

報名方式

  • 申請資格
    • 以成為優秀軟體工程師為目標
    • 女性,年滿 20 歲,合法居留於台灣
    • 遠距預習 4 週、駐點集訓 14 週,全程參與的決心
    • 自備 Mac 電腦參與課程
  • 申請方式
    • iOS Class#5 申請已經截止,如有意願申請其他班次,歡迎妳留下聯絡資訊,或按讚訂閱 AppWorks School 的 FB 粉絲頁,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妳新的班次資訊。
  • 作業日程
    • 2017/8/7 (一) – 8/31 (四) 23:59 前接受申請
    • 2017/9/8 (五) 前個別以 Email 通知申請結果
  • <女力崛起,玩轉程式 — 非本科系女生的軟體轉職心路> 分享會
    • 女性限定
    • 2017/8/16 (三) 19:00 – 21:00 @ 台北市基隆路一段 178 號 2 樓,18:30 開始入場
    • 如果妳想當面聽聽女性校友的經驗分享,或是進一步了解 AppWorks School ,都非常歡迎妳來參加,讓我們幫助妳做最好的決定
    • 出席與否不影響申請評估結果
    • 如欲參加活動,請於 FB 活動頁面按下「參加」,方便我們掌握人數、安排座位

學員作品

每一屆的學員都能以 6 週的時間完成自主專案,並將作品送審、上架到 AppStore。歡迎妳下載試用他們努力的成果,只要有興趣,且願意花時間學習,妳也可以做到。

ASiC#3-Let'sDev ASiC#3-Tides ASiC#3-Furkids ASiC#3-BreathEveryday ASiC#2-Lynla
ASiC#3-Caca ASiC#3-SportBuddy ASiC#3-JourneyNote ASiC#3-MotorHelper ASiC#2-MatePet

 

活動剪影

實作討論

IMG_9811

IMG_5674

企業參訪

iOS Class #3 Visit

IMG_8240

技術專題 / 實務分享

iOS Class #3 Sharing

iOS Class #3 Mentor Lunch

 

FAQ

參加 iOS Class 需要具備哪些相關技能?不會寫程式也可以嗎?
只要妳符合申請資格 – 年滿 20 歲、在台灣合法居留、想成為軟體工程師,並具備全程參與的決心,不限學經歷、科系背景,都歡迎妳填寫報名表。

駐點集訓每週 75 小時的內容規劃為何?上課時間是什麼時候?
AppWorks School 規劃了每週 75 小時的駐點集訓,其中包含每週一至五,早上 9:00 到傍晚 6:00 在 AppWorks School 教室學習與實作,以及週間晚上與週末的指定閱讀與功課。平日晚間與週末的時間妳仍然可以彈性安排,只要自律地完成學習進度即可。

我是全職上班族,可以部分參與 iOS Class 的課程嗎?
由於 iOS Class 以就業與實作為目標,因此課程內容非常繁重 (是的,需要有心理準備),為了讓學員有最佳學習效果,我們需要妳的全程參與。

我想學習 iOS App 開發以外的技能,AppWorks School 會開設其他班次嗎?
AppWorks School 將依據網路產業的職缺需求規劃課程內容,也歡迎妳填寫調查表,讓我們知道妳感興趣的課程,若有相關課程,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妳開班資訊。

AppWorks School 不收學費,那你們要靠什麼賺錢?
AppWorks School 的初期營運費用由 AppWorks 全額負擔。當我們培養出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則會得到介紹費,維持學校的營運,藉此, AppWorks School 可以專注教育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是更有長期思維、以人才與公司雙贏為目標的機構。

AppWorks 為什麼要經營 School ?
在實體經濟衰退,網路與電商持續顛覆各行各業的時代,加入 Internet 無疑是 21 世紀人才最佳的職涯選擇。然而,網路需要的專長,如日新月異的開發工具,或是行為標籤、資料科學、成長駭客 (Growth Hacking)、開發營運 (DevOps) 等新領域,都是傳統學校體系難以跟上腳步的。也因此,我們觀察到學校與 Internet 業界之間的學用落差、數位落差日益擴大。

從 2010 年開始,AppWorks 長期推動網路產業在台灣的發展,透過 AppWorks Accelerator 創業加速器與 AppWorks Funds 創投基金,幫助、投資網路創業者,目前已經支持 EZTABLE、Pubgame、91APP、KKday、創業家兄弟、Lalamove 等超過 300 家網路與電商公司,全體年產值超過 321 億台幣,雇用員工人數達 4,557 人。隨著生態系的快速成長,我們也發現在人才的質與量上,都越來越難滿足所有公司的需求。

為了幫助年輕人成為新時代網路公司需要的人才,也為了幫 AppWorks Startups 找到更多優秀的生力軍,在 2016 年,AppWorks 決定成立 AppWorks School。

AppWorks School 與 AppWorks Accelerator 有什麼不同?
AppWorks Accelerator 提供「創業者」需要的策略輔導、行銷資源、財務、法務諮詢等服務,幫助創業者逐步打造出一流網路公司;而 AppWorks School 則專注於培養網路產業所需的一流軟體人才,幫助他們學習開發技術、大小型專案管理實務等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