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Works School 三週年系列:軟體人才供需缺口仍達 4 倍,年輕人如何轉身資訊工程師,請參考我們的經驗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今年東大的新生入學典禮演說中指出:「我深信在大學求學的價值,不在於獲得更多原有的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創造出前所未見的新知。創造新知的知識稱為元知識,而讓學生學得元知識,正是大學的使命。」

如何讓年輕人學得「元知識」,在台灣也同樣重要。

近年台灣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依行政院主計處今年 2 月的統計,20-24 歲、25-29 歲兩個族群,失業率分別為 11.94%、6.44%,失業率在所有年齡層中,分居第一、三名 (第二名是 15-19 歲的 8.69%)。這些年輕人正應是市場上炙手可熱、雇主積極培養的明日之星,卻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難找到工作。

相對之下,軟體工程師卻持續供不應求。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18 年 9 月的調查統計,軟體設計工程師類職群超過 21,000 個職缺,卻僅有 5,200 多位求職者,職缺數是求職人數的四倍,明顯供不應求。

年輕人不容易找到工作,軟體工程師的職務數量遠高於求職者,兩個現象反映出,台灣人才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青年 (30歲以下) 失業率遠高於其他各年齡層。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失業率統計

軟體設計工程師供需缺口超過 4 倍。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軟體設計工程師職缺供需

除了持續與政府、學界溝通,讓他們理解這個產學落差、數位落差造成的結構性問題,AppWorks 過去三年也從自身做起,直接站出來為台灣提供一個解決方法。2016 年中,AppWorks 出資成立 AppWorks School,透過免費,實作導向的密集訓練,幫助原本並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轉職成軟體工程師,銜接業界的人才需求。開班甫屆滿 3 週年的今天,已經累計 106 位校友結業,其中有 91 位選擇擔任軟體工程師,成為數位軟體產業的開發生力軍。

作為一個幫助年輕人習得程式技能、轉職網路產業的教育機構,AppWorks School 三年以來持續累積對台灣現行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對未來人才的想像,藉此機會與各界分享成果與觀察:

一、「文組生」也可以勝任軟體工程師,傳統學系劃分易讓人自我設限

在每屆 AppWorks School 開放申請入學之際,其中一個最常收到的申請者問題是:「我是文組的學生,也可以報名嗎?」背後透露著申請者的擔憂,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擔任軟體工程師,或 AppWorks School 是否優先挑選理工科系背景的學生。

實際上,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累計培訓了 106 位校友,超過 85% 選擇投入軟體領域,成為軟體工程師,而分析這 106 位學員的學歷背景,可以說是相當多元:

資工、資管等相關科系僅有 36 人,佔約 34%,其餘 66% 的人均是非本科系的畢業學員。其中有許多企管、外文、中文、教育、社會等「文組」生,都順利轉職成為工程師,合計也佔有 34% 的比例。

據此,我們可以說學習軟體程式開發,並不僅限於理工科系學生。然而,在傳統教育體制將學生一分為三之下 (一、二、三類組),年輕人從高中分組後,就縮限在自己所選擇的組別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對於其他領域的職涯可能性,就完全放棄了想像;即使心生嚮往,也容易自我設限、不敢投入嘗試。

甚至進入 AppWorks School 之後,部分文組學經歷的學員,相較於其他學員,更容易有心理壓力,遇到較難突破的瓶頸時,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怕自己其實不適合當軟體工程師,可說受到過去包袱的影響甚深。

二、目的導向式學習,有動機更有效率

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在學期間,經常是被動接受教育,每個科目依規定每週要上幾節課,但往往不知道這些學習跟自身有什麼關係,究竟為什麼要學?老師們若無法於理說服學生,就只能搬出考試測驗、學校規定,或訴諸於家長協助開導。但事實上,若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對於不感興趣的科目,很容易視為自己不擅長,若是受權威規範或考試升學的壓力,更容易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心生排斥。

AppWorks School 則以就業導向設計,每位學員來這裡都有明確的目標 —— 成為軟體工程師。為了在為期 16 週的培訓課程中達到業界的聘雇標準,不需要有人鞭策,就願意每週投入 65-70 個小時的學習時數。這種學生會自我要求學習成果的狀態,可以說是各界老師們都最羨慕的情形;同時,AppWorks School 採用實作導向式教學,幫助學員專注在實際 Web 或 App 專案所需要的技術範疇,學習不會多頭馬車,迷失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汪洋大海裡。

這樣基於學員感興趣的主題,再去研究搜集相關所需資訊的學習方式,和世界教育名列前茅的芬蘭,所推行的 Phenomenon Method「主題式學習法」不謀而合,非常值得教育界參考採用。而 AppWorks School 未來也不排除將我們編列好的專案資源,透過開源的方式,讓各界使用,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擴大解決軟體人才不足的能量與資源。

三、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學習力才是核心技能

實際上,成為一位軟體工程師,並不代表未來就可以一勞永逸,不用再持續學習。隨著開發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工程師必須時時進修,以確保自己的技能組合,是最符合當前市場所需。因此幫助學員建立「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讓學員成為有「自學力」的工程師,才是 AppWorks School 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 AppWorks School 裡,沒有老師幫忙整理好所有的資訊、一對多的投影片大班教學。學員必須從專案目標中,學習如何精準找到所需資訊、判斷資訊是否適切,或整理諸多技術文件後,才能嘗試解決問題,並反覆這樣的過程,累積大量的實務經驗。部分學員初期較不適應,卻都在基礎能力建立後,更喜歡這樣的方式,並享受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在網路與自動化科技快速改變社會面貌的今日,過去的專業分工與職業型態,已經有大幅改變,高度重複化的工作如收銀、作業、撿貨員等職務,都將被數位科技取代;而新的職業很可能還沒有出現,或是需要新的技能。如何讓自己時時保有競爭優勢,是每一個工作者的議題,而當今教育更應該著重在,如何幫助學生及早建立起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對自己的職涯有更多的掌握。

歸結目前的勞動市場需求與教育型態,台灣應該擴大軟體人才的培育,打破傳統的科系劃分方式,並持續思考如何是最有效率、又能協助學員建立長期競爭力的教育方式。希望 AppWorks School 杯水車薪地投入,能引起各界更多的關注與討論,一起努力以教育推動台灣更有競爭力的未來。

【想改變自己命運,轉身軟體工程?AppWorks School 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by Cel Lisboa on Unsplash

AppWorks School 三週年系列:成功校友已升遷、創業、挑戰海外,非原生軟體人才的多元發展案例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隨著數位浪潮、Mobile Internet 深入每個人的生活,軟體服務產業正在快速崛起,軟體工程師可說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人才。但由於長期以來,在台灣以科技製造為主流的產業結構下,軟體人才大多投入硬體產業服務,各界對軟體工程師的職涯發展,較少關注與探討。

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來,持續提供免費、實作導向、密集培訓的課程,幫助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至今結訓 的 106 位校友中,已有 91 位投入軟體領域,加入如 91APP、KKBOX、Gogoro、PicCollage、WeMo Scotter 等網路公司,後續不乏被拔擢為 Team Leader 的案例,也有人走向海外工作,甚至有人走上創業這條路。

今天我們挑選三位校友的故事與外界分享,希望幫助各界對軟體程式有興趣的人,看見更多具備軟體開發能力的職涯可能:

案例 1:兼備技術、商業思維與整合溝通,兩年內晉升新創 Backend 團隊負責人

從新進人員升遷為部門主管,在大企業裡,可能要花至少 3-5 年時間,才有機會展露頭角;但以快速成長的軟體企業來說,舞台很大、機會很多,軟體工程師若是能展現領導潛力,可能在 2-3 年就被拔擢為要角。

AppWorks School 第一屆校友張瑋康,就是一例,從 AppWorks School 畢業後,靠著自己持續自學與努力,以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成為 CHOCO TV 的 Backend 團隊負責人。

張瑋康大學唸的是商管科系,卻總嚮往電腦與網路的世界,曾自己嘗試 VM/VPS 架設與運營網站、輔修資工系課程、學習電腦網路基礎知識,而為了更貼近結業界實務,他選擇在服完兵役後申請加入 AppWorks School。

在 350 個申請者、競爭相當激烈的第一屆 iOS Class 入學申請中,他是少數談到程式與網路,眼睛會閃閃發亮的人,而期盼找到軟體技術落實在商業應用上強烈動機,也相當符合許多網路新創公司的徵才條件,因此成為 AppWorks School 的學員之一。

在 AppWorks School 期間,張瑋康學習的是 iOS App 開發,並在結業後加入一個新創團隊,擔任 iOS Developer 的工作。但他仍不滿足於此,在工作之餘持續學習網路與雲端伺服器等後端開發知識,接案與知名 IG 部落客實作出一款「午餐吃神馬」的 LINE 聊天機器人,上線不到 24 小時間,就累計有約 3,000 人次使用,更也因為這個後端作品,讓他受到巧克科技新媒體的青睞,拿到後端工程師的 Offer。

加入巧克科技新媒體後,張瑋康的壓力才真正展開了,因為當時巧克科技新媒體旗下主要營運的產品為 CHOCO TV,在後端開發者人力有限的狀況下,要負擔來自 iOS、Android 與 Front-end 其他開發人員的需求,並承擔上百萬月活躍用戶的觀賞體驗,這是相當具挑戰的任務。但他並沒有把龐大的工作量視為負擔,反而視為絕佳的成長機會,因此當時除了每天工作 8-9 個小時外,下班後還會廣泛閱讀技術文件,將 Amazon 雲端服務 (AWS) 的白皮書翻得透徹,最終在產品使用者越來越多,後端伺服器一次一次突破流量乘載極限下,自己的實力也跟著不斷成長。這樣積極的投入與快速進步,很快地引起主管們的注意與肯定,而他更因為出色的溝通、協作能力,被拔擢為 Backend 團隊負責人,帶領其他技術年資更長的後端開發同事。

張瑋康的直屬主管、也是巧克科技新媒體的共同創辦人翁瑞庭形容:「 Wei (張瑋康的英文名字) 對於任何挑戰皆充滿熱情,亦會利用下班時間加強自身不足處,於短時間內不斷成長,這樣的人才,正是處在快速變動環境下的新創團隊所需要。從 Wei 身上,我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接任 Backend 團隊負責人後,張瑋康很快又面臨到公司的重大轉變,LINE 投資巧克科技新媒體,並將 CHOCO TV 整併為 LINE TV。這意味著會有更龐大的用戶加入使用平台,後端架構是否能乘載又是另一個重大的挑戰,所幸有先前打下的扎實基礎,以及開發同事們全力協助,整個導入專案於去年底順利完成。

回首這段歷程,張瑋康對想踏入軟體領域的新人說:「現在缺工程師,更缺同時具有技術深度、商業創造力、溝通整合能力的人才。如果對於軟體工程師職涯有興趣的朋友,在培養技術能力之餘,也可以同時思考目前日新月異的產業與技術對於公司、商業與使用者能夠帶來什麼價值、解決什麼問題,並進而在工作的日常上發揮影響力。」

案例 2:投入網路創業,兩年內成長至 14 人團隊,累積 40 家企業客戶

對於想投入創業的年輕人來說,軟體服務創業可說是最輕資本、風險最低的一條路,一台電腦就可以開始動手。即使在團隊成長過程中,個人角色要從技術開發轉向管理營運,但因為擁有技術背景,在團隊溝通與領導上,也能起到相當大的效益。

AppWorks School 第二屆 iOS Class 的校友黃紹航,與好友薛覲共同創辦漸強實驗室,提供 LINE 廣告與訊息優化解決方案,兩年內累積 40 家企業客戶。

黃紹航大學主修工業工程與管理,是在投入產品設計領域,以 UX Product Manager 的身份,參與過 IoT 產品開發的工作後,才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想要往能夠更快速、更直接面對使用者的軟體領域發展。在猶豫自己到底要先成為軟體工程師,還是直接投入網路創業下,他選擇申請 AppWorks School 這個可以扎實學習軟體開發,又最接近網路新創產業的地方,希望在半年內快速累積網路與軟體產業的知識。

抱著明確的目標,黃紹航在課程中,非常勤於做筆記,將 AppWorks School 邀請來每一位講者的分享內容,都條理分明的記下,更善於消化資訊後提出更深的討論,正是如此認真又具有洞察力的特質,吸引了同班同學謹嘉,兩人決定在結業第一時間便一起創業。

創業說起來很容易,兩個人卻一開始就碰到發想創業題目的問題,找不到兩個人都有熱情想投入的題目。剛好在朋友薛覲的介紹下,開啟了「社區阿伯」這個 LINE Bot 專案,開發 LINE 機器人來做社區管理。無奈由於第一階段開發告一段落後,客戶無法立即投入更多資源,使得團隊看起來沒有發展的可能,于謹嘉也因為個人考量決定離開,這條創業路看起來又蒙上了一層灰,前途晦澀不明。

但黃紹航沒有因此放棄,他決定和薛覲繼續承接專案、開發其他社區管理的需求,運用半年的時間,一邊找尋願意全職加入的工程師夥伴,直到在 2017 年中,才正式成立漸強實驗室 ,由薛覲擔任商務開發,黃紹航擔任產品管理的角色,三個人的團隊,將本來的社區管理 LINE Bot 架構,化成可提供品牌商家創建推播廣告的模板服務,並正式成立「漸強實驗室」

在找了幾家 Pilot 客戶後,他們發現除了廣告模板外,商家更需要的是訊息所觸發的行為追蹤與成效評估,因此推出第三代產品,讓品牌主可以更有效追蹤每一則 LINE 推播的廣告成效,並自動化地推送與使用者相關的訊息,才成功簽下如中國信託銀行、淘寶網、SkyScanner 等大品牌客戶,並快速推展至 40 家企業客戶使用,公司也在短短一年間從 3 人成長到 14 人的規模。

回顧這兩年,黃紹航認為在 AppWorks School 受到的軟體開發訓練,讓漸強實驗室即使沒有 CTO,他也能勝任規劃產品藍圖、帶領開發團隊的工作,能夠與工程師有效的溝通;在 AppWorks School 與許多新創團隊建立的連結,後續也在創業路上有所幫助。

對於想加入軟體創業的年輕人,他分享:「原以為登記公司、簽下第一個客戶、拿到天使投資等事件,就是代表成功關鍵的里程碑。但其實每一天都是關鍵的一天,每個里程碑背後代表著更多的責任,將沒有停下來的一天,卻也非常充實。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體悟,歡迎踏上軟體創業這條路。」

案例 3:憑技術力走出台灣,遠赴捷克挑戰海外工作

軟體浪潮不只在台灣發生,全世界各地都需要軟體工程師來創造新的服務與改變,程式開發技能這項「可以移動的專業」,正適合想要到世界舞台歷練的人。AppWorks School 第五屆 iOS Class 的校友李宜芳 (下圖左三),則選擇前往捷克挑戰。

李宜芳是位熱血的高雄人,總是滿臉笑容像南台灣的太陽。因為熱愛動物,她大學主修的是動物科學,卻在畢業後於醫院擔任研究助理期間,面對得親自操作動物實驗的工作,內心開始產生強烈的矛盾與衝突。在工作一年半後,她決定重回校園研讀生物資訊研究所,轉向資工領域的研究,她在軟體領域的起點,是從抱著一本外文課本,學習 C++ 開始。隨後在碩士論文的需求下,開始自學影像處理與機器學習,最終完成用醫學影像預測大腸癌化程度的結果。

在完成碩士論文後,她前往捷克 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擔任交換學生,並在交換期間遊歷歐洲,感受到世界廣大,希望讓自己擁有更多海外經歷,因此心生想要出國工作的念頭,所以就在當地開始嘗試投履歷、找工作。

即使有碩士論文的專題經驗,但當時的求職並不順利。她說:「可能是因為不是本科系畢業吧?或是也沒有真正的軟體經歷,像 Web 或 App 作品。」她開始找尋其他可能性,發現到 iOS App 開發其實不在資工系的必修範圍,而且又有較高的學習門檻 (需自備 Mac 筆電與 iPhone),因此市場上的人才供給較少,所以她決定學習 iOS 開發,而在找尋相關學習資源下,發現了 AppWorks School 就毅然提出申請,加入當時女性限定的第五屆 iOS Class。

有著強烈想要出國工作的動機,也害怕自己會隨著年紀 (當時 27 歲) 增長而降低出國可能性,李宜芳非常積極利用在 AppWorks School 四個月的時間,開學一週後索性就帶了一條棉被就住在 AppWorks 附近,以便晚上可以 Coding 到很晚,省下不少交通時間。而這樣的努力,也轉換成實際的學習成果,帶著精緻的作品 Hooman Talk,她在 AppWorks School 安排的工作媒合活動下,就收到了七家合作企業的面試邀請。

最後她選擇回到南部,相繼加入 Prenetics 與 KKSTREAM 等軟體公司,但前往海外工作的心願一直沒忘。總算在 2018 年 9 月,收到來自捷克的大型專案公司 STRV 的 Offer,並於 12 月辦妥簽證後,歷經了 16 個小時的飛行抵達布拉格,才正式開始這趟海外工作之旅。

才一上工,她就明顯感受到新的工作環境比台灣更自由、更彈性,沒有上下班時間的限制,但每位同事都非常自律,即使公司無限供應啤酒,但沒有任何人會在工作時間喝,專案開發上井井有條。她說:「這裡的 Code review 很嚴格,常常寫完一段程式碼,提交後會收到 50-60 個 Comment,都是同事們建議怎麼寫會更好。」即使改變程式寫法不影響產品的畫面或功能,但這些建議背後,代表的是軟體人對程式碼品質的堅持。除此之外,還有不時和資深工程師 Pair Programming 的機會,能近距離學習他們的開發方式,讓她加速成長。公司也相當鼓勵工程師參與社群聚會,還會輔導工程師上 Conference 演講,真切關心每個人的成長。

在經歷幾個月的洗禮後,對於也嚮往海外工作的軟體開發者,李宜芳認為:「若英文有一定的基礎,技術經歷不一定要非常資深,每個人都可以勇敢挑戰看看,有機會就出發吧!」

【想要成為軟體工程師?歡迎免費加入 AppWorks School

Photo by Jonathan Klok on Unsplash

AppWorks School 三週年系列:軟體工程師越來越搶手!新鮮人年薪中位數破 70 萬,較 2016 年成長三成

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近來台灣的電商、數位服務產業快速崛起,AI 也持續引起各產業革新,各界都需要大量的軟體工程師投入;同時,鑑於台灣軟體人才的素質極佳,相較於其他亞洲區域,有更先進的軟體開發經驗,吸引了不少大型外商,如 Google、Amazon、Microsoft、IBM、Oath 等,或是跨國網路新創,如東南亞最大行動拍賣平台 Carousell、東南亞最大網購現金回饋平台 ShopBack、香港 FinTech新創 EMQ 等,都紛紛來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大舉招募軟體工程師。

隨著產業轉變,近年來,台灣軟體人才持續供不應求。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統計,2018 年 9 月,軟體設計工程師類職群已經超過 21,000 個職缺,較 2017 年同期增加 2,400 個,成長幅度超過一成,然而求職人數卻未見增加,僅小幅成長約 200 人,顯示台灣軟體人才供給仍遠不足市場需求,而且在過去一年來,缺口持續擴大中。

過去一年來,軟體人才供需缺口擴大。(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 – 軟體程式設計師職缺供需)

針對台灣軟體人才不足的長期結構性問題,AppWorks 於 2016 年中出資成立 AppWorks School,透過免費、實作導向的密集訓練,幫助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轉職成軟體工程師。AppWorks Schook 創辦剛滿三年,共累計 106 位校友結業,其中有 91 位選擇投入軟體工作,成為數位與軟體產業的開發生力軍,如 91APP、KKBOX、Gogoro、PicCollage、Line TV (原 CHOCO Media) 、WeMo Scooter、巴哈姆特等知名網路公司,都有 AppWorks School 校友的身影,轉職成功率超過 85%。

在這三年的經營經驗中, AppWorks School 持續在第一線觀察整體產業的人才需求與市場變化,藉此機會與各界分享經驗與培訓成果,期待拋磚引玉,吸引各界更重視培育優質軟體人才的重要性:

需求持續增加,Junior 工程師起薪漲 27%

在各界爭相競逐之下,軟體工程師無疑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人才,此強勁徵才需求也反映在薪資水平上。以 2016 – 2018 各年 AppWorks School 校友結業後,第一時間 (結業 90 天以內) 擔任軟體工程師、並有回報起薪 (含固定年終獎金,不含其他業績分紅獎金) 的 65 位學員統計:

以起薪中位數來說,2016 年有回報薪資的 13 位校友,起薪中位數為新台幣 55.5 萬元,而 2018 年回報薪資的 44 位校友,起薪中位數則為新台幣 70.8 萬元,2016 至 2018 年漲幅高達 27%。

以平均數來說,若與 104 上新鮮人擔任軟體工程師的最高平均月薪 47,246 (公立碩士),並以年終 2 個月來計算,年薪約為 66.1 萬元,AppWorks School 校友則為 71.2 萬元,約高出 7.7%,顯示出 AppWorks School 以實作開發導向的培訓方式,更貼近產業的最新變動,使得學員的能力以及專案經驗,能反映在薪資水準上。

公立碩士的新鮮人起薪最高。(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 – 軟體設計開發職缺薪資情報)

結訓平均 26 天就找到新工作,專案經驗是關鍵

除了起薪較為優渥以外,多快找到工作?則是另一個衡量指標。從 AppWorks School 結訓第一時間選擇就業的學員,平均只需花 26 天,即可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軟體工程師工作,甚至有學員透過徵才企業夥伴,結訓當天就找到工作,相較於平均得投 108 份履歷、待業至少 6 個月的新鮮人 (yes123 調查),節省了 86% 的找工作時間。

多數學員可在一個月內找到工作。(資料來源:AppWorks School 1-7 屆學員求職天數分佈)

若探究 AppWorks School 學員受到青睞的原因,實作能力、專案經驗是關鍵。與 AppWorks School 合作的徵才企業多表示,由於每位學員均會在學程內完成個人作品,以證明個人的實作能力,並對於實務開發的困難有一定程度了解,相較於以自學程式卻缺乏專案作品的求職者,更具有說服力,而用人主管能從作品中深入了解學員的思考脈絡,也有助於篩選到合適的人選。

以 AppWorks School 第一屆 Front-end Class 的學員 YPO 為例,過去主修物理,第一份工作卻走向印刷,在加入 AppWorks School 前完全沒有程式基礎,結業前夕卻僅花五週時間,就完成一個線上電子鼓編輯器 Beating Line,使用者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創作出想要的樂章。這個作品精緻的介面設計、流暢的使用者體驗,而功能完整性也相當高,讓 YPO 第一時間就獲得不少面試邀約與工作機會,最終選擇加入 Gogoro,成為前端工程師。

AppWorks School 學員作品:Beating Line

AI 領域熱門,籌設 Data Class 幫助新手建立實務經驗

自 2016 年 AlphaGo 打敗李世乭,AI 領域再度興起研究熱潮。各產業開始萌發與 AI 相關的落地應用,市場上相關職缺數量也快速增加,因此吸引不少人投入學習,也使得開發 AI 應用所需的程式語言 Python,成了 2018 年最熱門的程式語言,越來越多年輕人,希望透過學習 Python,一舉成為 21 世紀最性感的 Data Scientist

然而,AppWorks School 在走訪許多徵才企業後發現,台灣市場上對於 Data Scientist 的期待,除了數據思維、程式能力以外,還需要結合特定產業知識 (Domain Know-how),例如醫療、金融、科技製造等,才能找出 AI 適用情境並解決問題。因此,雖然市場上有不少對 AI 應用領域有興趣的新鮮人,具備統計或軟體工程的學術基礎,卻因為缺乏產業知識與專案經驗,不得其門而入,學用之間仍有落差。

為此,AppWorks School 正規劃投入更多資源,將設計專案導向的實作訓練,以銜接供需兩端間的落差,目前已經在招募相關導師,並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招生。

目前 AppWorks School 2019 夏季學期正在招生中,已經享有業界口碑的 iOS、Android、Web Class 熱烈招生中,而未來我們期待透過更多的班次與資源,幫助更多台灣的人才,進入網路軟體的舞台大顯身手,迎接更有前景的職涯。

【想要成為軟體工程師?歡迎免費加入 AppWorks School

Photo by Fatos Bytyqi on Unsplash

ShopBack 宣布獲得最新一輪 4,500 萬美元的投資

亞太區最大的現金回饋平台 ShopBack 宣布獲得最新一輪 4,500 萬美元的資金挹注,由 EV Growth、美國最大現金回饋網 Ebates, Inc. 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基石創投、EDBI 和 AppWorks 之初創投 等,累積募資總金額已達 8,300 萬美元。本輪資金預計將用於優化購物體驗、深化並拓展數據分析能力,提供客戶個人化推薦及合作電商精準的商業洞察。此外,ShopBack 仍計畫將資金投入關鍵市場的投資與拓展,以增強亞太地區消費者線上、線下購物體驗。

2018 年對 ShopBack 來說是極具代表性及爆炸性成長的一年!訂單和銷售金額同比增長 250%,700 多萬用戶創造了超過 150 萬筆訂單,為超過 2000 個合作夥伴帶來近 10 億美元的銷售金額。

同年,ShopBack也展現了創新商業模式與深化消費者購物體驗的企圖心。除成功將線上現金回饋服務拓展至澳洲,目前涵蓋七個服務據點。為了維持領導地位,並持續推出新服務,也擴大對於技術開發的投資,於台灣和越南成立研發中心。在新加坡,與 Visa 和萬事達卡合作,首次嘗試線下現金回饋模式「ShopBack GO」,幫助探索用餐選擇,達成節省用戶時間以及獲得現金回饋的雙重目的外,也協助餐飲商家分析消費數據,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創造三贏模式。

2016 年 ShopBack正式進軍台灣後,在短短兩年間就獲得不錯的成績,目前台灣合作夥伴涵蓋各大知名電商,ShopBack 不只為消費者帶來創新消費體驗,也成功為合作商家創造亮眼的銷售佳績。消費者可一站網羅包括:綜合性電商、旅遊預訂、時尚美妝、3C家電、美食外送、乘車服務等所有線上購物服務,除了節省用戶時間與金錢外,每次購物都還可以獲得現金回饋,透過這樣的獎勵方式,吸引消費者持續回購並跨類別消費,也為合作電商帶來更多不同面貌的新用戶。

消費者可在 ShopBack 一站網羅包括:綜合性電商、旅遊預訂、時尚美妝、3C家電、美食外送、乘車服務等所有線上購物服務。

ShopBack 台灣區總經理隆章琪表示,電商發展在台灣已經超過 20 年,加上台灣物流、金流發展成熟,消費者對於網路購物的接受度與熟悉度堪稱亞洲區的前段班,電商間的競爭激烈,消費者的購物決策模式複雜,但透過ShopBack跨類別電商平台的銷售方式,除了可以是消費者更快速、方便的購物依據外,同時也能提供電商精準的行銷解決方案。

對消費者來說,跨類別的購買行為提供更方便的購買決策服務;對電商夥伴來說,更有機會接觸到更多不同面向的消費者,而且採取按銷售額付費的模式,合作伙伴只需為成功訂單支付銷售佣金,更可有效協助行銷方案的制定。這樣的商業模式,也能分析用戶跨類別的購買行為,ShopBack 能夠為用戶提供個人化的購物體驗,並為商家合作夥伴提供有針對性和經濟高效的行銷解決方案。

新一輪資金的挹注將為 ShopBack 的創新提供後盾,未來除了致力於優化用戶的購物體驗,同時也為合作夥伴建構更智能的銷售解決方案,不僅能以提供更有效的銷售管道,還可以利用數據協助跨類別交叉銷售,創造更大綜效。

關於 ShopBack

購物現金回饋網 ShopBack 2014 年創立於新加坡,目前服務據點已涵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澳洲等地,2016 年正式進軍台灣,只要透過 ShopBack 至合作電商平台上完成交易,就能賺取最高 20% 的現金回饋,讓網路購物還能賺「現金」,而且累積回饋無上限!

ShopBack 目前與台灣超過百間、全球超過千家的知名大型電商合作,合作夥伴包括 PChome24h 購物、Yahoo 奇摩購物中心、樂天市場、淘寶、Agoda 及 Asos 等廣受歡迎的電商平台。

AppWorks Year in Review 2018: Onwards Towards a Smart and Decentralized Future

  • In 2018, AppWorks Accelerator narrowed its focus to recruiting only AI / blockchain startups
  • AppWorks Funds invested US$ 15M across 11 deals spanning AI, blockchain, EC & fintech
  • The AppWorks Ecosystem reached US$ 3.6B in valuation, encompassing 328 startups & 925 founders
  • AppWorks initiates the first wave of internal promotions, yielding 2 new partners & associates

For AppWorks, 2018 marked a critical juncture in our organization’s history. After 16 batches and 8 years of operations, AppWorks Accelerator decided to narrow its semi-annual intake of startups to accept only those working with AI /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starting from batch AW#17. Meanwhile, AppWorks Funds carried out the first of several investments into AI / blockchain startups out of our newly minted US$ 100M Fund III.

Just as mobile had completely transformed the status quo for companies and startups alike over the last decade, we believe AI and blockchain, while still nascent technologies, will set forth a similarly disruptive paradigm shift and define an entirely new era for industries in the years to come. As such, AppWorks has iterated upon several aspects of our organization this past year to elevate our community and help founders fully embrace a smart and decentralized future.

Our latest accelerator batch AW#17 was the first instance of this iteration, ultimately yielding 34 teams, 21 working with AI/IoT & 13 with blockchain/crypto.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29 startups from AW#16, AppWorks Accelerator graduated a total of 63 startups in 2018, with 38% hailing from countries outside of Taiwan including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 Vietnam, Belgium, Thailand, Sri Lanka, Sweden, and the US.

On the venture capital side, AppWorks Funds made 11 investments collectively worth US$ 15M in several promising startups operating on the forefront of technologies including Deep Sentinel, XREX (AW#17), 91APP, Carousell, EMQ, and Pickone (AW#9), while helping them raise a total of US$ 222 million across these rounds.

The AppWorks Ecosystem now counts 328 active startups and 925 founders in its network. These AppWorks startups are generating US$ 2.5B in total annual revenues, growing at 90% year-over-year, and have created 9,586 jobs, increasing by 67% from the prior year. They have raised US$ 806M from both AppWorks Funds and third-party investors, up 82% from last year, and together exhibit a composite valuation of US$ 3.6B, roughly a 127% uptick over the last 12 months.

Our efforts this past year have allowed AppWorks to achieve a new echelon of success and truly revitalized our position as the strongest founder community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and there are perhaps no better indicators of that status than the recent milestones achieved by a few of our alumni. Ztore (AW#13) and AsiaYo (AW#12) both closed a Series B round amounting to US$ 8M and US$ 7M+ respectively to accelerate vertical expansion and international growth. Meanwhile, Nuwa Robotics closed a US$ 10M Series A Round and Origami Labs (AW#15) a US$ 2.6M Seed Round to fue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jumpstart market traction. Opting for a more alternative form of financing, Mr. Living (AW#12) and Cubo (AW#16) carried out successful crowdsourcing campaigns, raising US$ 700K and US$ 350K respectively.

With the region’s startup ecosystem rapidly maturing, the demand for quality talent has never been greater. We started AppWorks School in 2016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oday’s digital care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fusing quality new blood into the ecosystem. In 2018, AppWorks School graduated 49 newly trained developers through our 14-week free coding programs. 85% of these graduates went on to pursue successful software engineering careers in prominent Internet companies such as 91APP, KKBOX, CHOCO TV, PicCollage, and UDN Group, with an average annual salary of US$ 20,400. Currently, our curriculum offers iOS, Android, and web development tracks, and will soon tack on a data science track in anticipation of changing talent demands.

To say it’s been a productive year would have been an understatement. Tapping into the collective effort of each and every one of our team members, we successfully shifted our focus to AI / blockchain and made substantial strides in empowering founders across Greater Southeast Asia to fully embrace a smart and decentralized future. Executing such a strategy also accelerated our team’s growth. A few of our members have matured to a point where they are ready to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and take on newer challenges. We are therefore happy to announce that as of today, our Associates, Jessica Liu and Andy Tsai, have officially been promoted to Partners, while our Analysts, Alyssa Chen and Ching Tseng, are now Associates.

Finally, we’d like to extend a special thanks to all of our partners and friends in the startup community and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ecosystem even further i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