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EA’s Cashback King Enters Taiwan

螢幕快照 2017-12-05 下午5.46.51

Jun Wakabayashi, Analyst (若林純 / 分析師)

Jun Wakabayashi is an Analyst covering Greater Southeast Asia. Born and bred in America, Jun brings a wealth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AppWorks. He spent the last several years working for Focus Reports, conducting sector-based market research and interviewing high-level government leaders and industry executives across the globe. He’s now lived in 7 countries outside US and Taiwan, while traveling to upwards of 50 for leisure, collectively highlighting his unique propensity for cross-cultural immersio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un received his bachelors in finance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The co-founder of Singapore-based ShopBack, Joel Leong shares his experience in translating the cashback model to Taiwan and highlights the pivotal role that AppWorks Accelerator played in facilitating their market entry.

Cash is King

Who wouldn’t want free money…is exactly the premise that prompted Joel Leong and his co-founders to establish ShopBack in 2014. Fast forward 3 years, the Singapore-based startup has now become the largest cashback provider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GSEA). Avid online shoppers are able to unlock tantalizing discounts and lucrative cashback rewards by simply accessing ShopBack’s app and online portal and browsing through any one of the company’s over 1,300 merchant partners spanning electronics, fashion, travel, among many other verticals. If a purchase is made, then ShopBack is paid a commission, which ultimately gets shared with the consumer in the form of cashback. Thi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s what has allowed the company to recently nab a hefty US$ 25 million new round of financing, while accelerating its regional conquest across 6 countries in GSEA, including in the last year Taiwan.

While Taiwan is at times outshined by the notoriety of its emerging brethren in the region, it still punches well above its weight when it comes to e-commerce, and lacks no shortage of 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aking. “If you really look at the data you find that GMV from Taiwan’s e-commerce alone [US$ 30 billion a year] actually beats all of Southeast Asia combined,” reveals Leong. “Of course, I recognize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at it’s going to change, but for now what we see is a huge market with potential.”

In Taiwan, merchants are much more privy to affiliate marketing due to surging rates charged by Facebook—the country’s dominant online advertising channel—and a developed online retail economy where e-commerce essentially serves as a way of life. That being said, foreign companies like ShopBack still face an upward battle, particularly when navigating an un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cold courting local online retail partners. Joining AppWorks Accelerator #13 was ShopBack’s way of effectively tipping the scale in their favor.

A Successful Marriage

Having already graduated 15 batches of 323 startups and 780 founders, AppWorks has amassed the largest active alumni base of any accelerator in the region. Consequently, AppWorks has grown into vital platform for aspiring Internet entrepreneurs, specifically in its home market of Taiwan where it has forged linkages with most of the top-tier Internet companies such as PChome, GOMAJI, and momo, each commanding fierce customer loyalty among locals.

Through a revolving cycle of mentorship, networking, and training during its 6-month program, AppWorks Accelerator pushes its teams to “fail fast, learn fast, and iterate faster,” minimizing non-value adding blunders and shortcutting the time that they would otherwise spend knocking on doors one-by-one.

And like every couple joined in holy matrimony, the relationship has gradually evolved over time. “When we came here we just wanted to be part of the accelerator, have that sort of credi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grow our team,” recounts Leong. “But then it has gone on to some crucial mentorships, invaluable connections, and now with the help of AppWorks we’re trying to localize our site even more by trying to build another technical hub here and hiring Taiwanese coders to help us make our site more palatable for the Taiwanese market.”

The same guidance that has proved instrumental to ShopBack’s landing in Taiwan is exactly the type of support that they’ve passed on to Taiwanese startups such as KKday or TokiChoi who are currently expanding across GSEA. This cross-border “pay-it-forward” mentality is what has enabled such a powerful, tight-knit community among AppWorks startups.

Southbound Horizons

When stacked up against countries such as Thailand or Indonesia where their sizable markets alone are large enough to support startups’ growth and justify an all-out campaign solely focused on winning home turf, Taiwan is not always at the top of the agenda for regional expans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ShopBack’s co-founder, where Taiwan might fall short in brawn, it makes up in brains.

“Taiwan is ahead in terms of technical talent—there’s no debate about that. Harnessing Taiwan’s rich reservoir of human capital might be very beneficial to Southeast Asian startups, especially those at the growth stage,” emphasizes Leong.

Under the government’s new ASEAN facing initiatives (dubbed “New Southbound Policy”), Taiwan will direct more effort on promoting and anchoring its economic clout among ASEAN nations. Taipei City, for example, has created the “Southeast Asia Startup Star” program that aims to attract all unicorns and centaurs in the region to setup tech teams and R&D centers.

Naturally, as Taiwan strengthens its ties in the region, a larger pool of startups will begin to realize that there’s plenty of room to play in Taiwan. “Some startups such as Shopee, Carousell, and Honestbee—the early adopters—have already done that. Those are good starts. Overtime more will surely follow suit, eventually creating a seamless bridge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Leong envisions.

Calling all growing startups across Greater Southeast Asia, visit AppWorks Accelerator for more details on how we can help facilitate your market entry in Taiwan.

台灣首創 Chatbot 叫車服務 TaxiGo,融合傳統運輸與現代 AI ,載著你在都市中優雅移動

螢幕快照 2017-11-21 下午1.23.53

Alyssa Chen , Analyst (陳敬旻 / 分析師)

負責 Accelerator,喜歡陪伴創業者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箭。來自台中,加入前任職於華山文創園區,負責台灣新銳文創品牌的營運招商與媒體合作。除關注設計藝文議題,也喜愛網路新創產業的活力。曾於 AppWorks 實習一年。畢業於政大德文系、政大國際傳播所。喜歡旅遊與花草,最愛亞洲食物。

AppWorks Accelerator 自 2010 年創立至今,已培育出 15 屆、共計 323 組活躍網路新創。其中,常躍上媒體版面的,包括亞洲最大線上餐廳預訂平台 EZTABLE (AW#1)、每月業績破兩千萬台幣的垂直電商早餐吃麥片 (AW#4)、剛募完兩億台幣 A 輪融資的人工智慧安控新創 Umbo CV (AW#9) 等等。但除此之外,許多 AppWorks 校友團隊打造的創新服務,如提供線上預約清潔服務的潔客幫、國內外線上民宿訂房服務 AsiaYo、擁有 4,500 名合作司機的 TaxiGo,也早已融入大家的生活中。

在此,就為大家介紹憑藉優異的技術及執行能力,30 天內便打造出高效率叫車服務平台的團隊 TaxiGo。兩位工程師出身的共同創辦人如何順利走過第一次創業失敗的陰影?又是如何找到新題目、順利 Pivot?

捨外商工程師金飯碗,自美來台一圓創業夢

TaxiGo 的 Co-founder 兼 CEO Kevin (陳泰成) 出身香港,原先在美 Qualcomm (高通) 擔任工程師,因 HTC 手機照相應用功能的專案,結識了被公司派美駐點的 HTC 工程師 Hayden。2015 年,就在 Kevin 打算放棄美商企業的高薪,創業追夢時,他想起了程式能力出色的 Hayden,因為兩人個性互補,一拍即合,於是決定攜手合作。

思索創業題目時,他們發現,中國的大眾點評網這個蒐集並評選全球美食資訊的網站非常受歡迎,同時,大眾的生活習慣也有些許改變,越來越多人吃飯前都會用 Instagram 打卡、與友人分享,於是,他們結合兩者,先將 Instagram 平台上的餐廳打卡資料蒐集起來,再利用數據分析,找出熱門餐廳,著手開發「Nichi」這個餐廳推薦平台,並以此加入 AppWorks #11 團隊。

進駐 AppWorks 兩週後,這支 App 就上架了。使用者可以透過 Nichi ,輕鬆找到歐、美、亞、大洋洲二十幾個城市的上千家熱門餐廳,很快就吸引到許多用戶。而正當他們要大舉開發廣告客戶時,Instagram 無預警的關閉了 API,Kevin 與 Hayden 辛苦打造的平台、好不容易累積出的用戶,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他們求助無門,最後只能摸摸鼻子認了,開始找尋新的創業題目。

開發一個新的服務並不容易,他們摸索了好幾個月,提出了包含算命、賣鑽石、賣威士忌等十數個點子,但最後都分別因為本身也認識不深或法令的限制而被自己一一否決,遲遲沒有更進一步的進展,這低潮甚至讓 Kevin 一度猶豫還要不要待在台灣創業。但經過一番深思,他覺得自己和 Hayden 兩人工作順暢、合作無間,Kevin 很珍惜這種默契,不想輕易放棄,於是他決定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努力看看。

在這段黑暗期,已經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他們,除了每天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和其他 AppWorks 校友一起腦力激盪,討論彼此的想法,也在很多人的鼓勵下繼續努力。

30 天打造出台版 Grab ,創造智慧叫車服務

2016 年底,因為法規問題,Uber 宣布暫停在台提供服務,且回歸遙遙無期,這讓許多 Uber 用戶急得跳腳。看到這個局勢,AppWorks 合夥人 Jamie (林之晨) 建議他們不妨試著研究叫車市場,也就在這段期間,LINE 推出了Messaging API,可以在 LINE 的對話中做 Chatbot ,這引發了兩個工程師的濃烈興趣,於是, Kevin 和 Hayden 開始著手研究結合 Chatbot 的叫車功能。

結果,他們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把一個點子轉換成 「TaxiGo」這個 App 。透過 TaxiGo ,想搭計程車的人不需要在尖峰時刻碰運氣路邊攔車、也不需要撥打語音電話等待漫長的轉接,只要打開平常使用的 LINE 或 Facebook Messenger,便可輕鬆叫車。

螢幕快照 2017-11-21 下午1.23.27
Kevin 和 Hayden 的極佳默契,大幅提升了開發產品的效率

精實的兩人團隊,絕佳的技術實力和執行力

TaxiGo 在 2016 年底上線試營運,成為第一個運用 Chatbot 技術叫車的平台。短短一個月內,便累積了第一批、約 500 名司機登記使用,也獲得眾多媒體關注。TaxiGo 團隊只有兩位成員,卻展現了驚人的執行力,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抓住不少忠實用戶,不僅讓大家可以輕鬆快速的叫到計程車,也為計程車司機帶來更多生意,獲得雙方的正面評價。

看到市場上的反應這麼好,TaxiGo 決定開始募資,希望可以更快擴大市佔率。在 AppWorks 的媒合之下,他們成功在 2017 年 4 月獲得全鋒事業與雪豹科技投資,拿到一千萬台幣的種子基金,並於同年 7 月正式上線。

回想這短暫卻豐富的一年,Kevin 認為,最大的挑戰就是平台初創時,尋找第一批司機和用戶的過程。一個文質彬彬香港人,要面對的主要客戶卻是草根味十足的台灣車行及司機,當時,除了花很多時間在司機的 Facebook 與 LINE 社群發聲、爭取曝光,他們還跑到司機考照的地方發傳單。過程中雖然拜訪了很多計程車車行,但因 TaxiGo 只是默默無名的小平台,他們屢屢遭拒。

努力了好幾個月後,TaxiGo 終於說服了一群車行的人,他們看到 Uber 對台灣叫車市場的影響力,也認同 TaxiGo 的理念 — 希望透過科技提升這個行業的服務品質,於是,雙方決定一起合作。

18 家車行的 4,500 名司機,載你在都市叢林優雅移動

慢慢的,他們找到越來越多合作夥伴,到今年 11 月為止,已與 18 家車行合作,共有 4,500 名司機完成登錄。在服務推出即將滿一年的今天,TaxiGo 每天已可完成超過 1,000 個行程。

為了先讓司機與車行能夠愛上他們的服務,TaxoGo 初期採取免費服務,預計從明年開始向司機抽取定額服務費。相較於其他叫車平台每個月動輒數千元的系統服務費外加每單抽佣,TaxiGo 只會針對每單抽佣,而且,為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線上金流,他們的金流手續費也比其他叫車平台低了近三分之一,整個折算下來,TaxiGo 的服務費還是比其他平台便宜。明年,他們打算將 TaxiGo 推行到全台灣,並陸續針對司機和乘客提出會員優惠方案。

未來,他們則計畫更深入的應用 AI 技術,透過分析用戶的叫車習慣,近一步優化計程車司機派車與接單路線,有效減少司機與用戶雙方的等待時間。

TaxiGo 的服務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上線,Kevin 認為主要原因是在 AppWorks 所感受到的同儕壓力。因為有這股壓力,他每天敦促自己要加快產品開發的速度,也因為在 AppWorks Coworking Space 有很多校友團隊都不吝分享自己的經驗,讓他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找到資源、運用資源。

問到創業三年來的心得,Kevin 想提醒同樣在創業的朋友,很多創業者都很努力,但他們的努力通常都是一味的埋頭苦幹,沒有花時間好好了解市場,結果,辛苦做出的產品未必能符合用戶的需求。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他建議大家先用最短的時間把東西做出來測試市場,並快速修正,這才是初創業者在資源有限時的最佳對策。

如果你想和 Kevin 與 Hayden 一樣,在死亡低谷、有知悲觀中苦思點子時,能有許多經歷過類似過程的創業者幫你打氣,在關鍵時間點,能有人提醒你好的 Pivot 機會,在募資時,能有人幫你媒合投資人,歡迎你加入 AppWorks。AppWorks Accelerator #16 申請開放至 11/20,請把握時間。

當新科技遇上舊服務,看潔客幫如何讓居家清潔再進化

螢幕快照 2017-11-21 下午1.39.07

Yvonne Wu, Chief Editor (吳怡文 / 編輯長兼自媒體輔導長)

主導文字與編輯輔導。曾任 ⟪HERE! 台北情報共鳴誌⟫ 副總編輯,帶領團隊上山下海,報導永遠讓人開心的休閒資訊。而後進入天下文化,深入挖掘方塊字的魅力。 2014 年,轉往網路世界繼續挑戰自我,任新蛋全球生活網總編輯,努力讓消費者在優雅的氛圍中感受購物的愉悅。畢業於政大廣電,曾遊歷日本兩年,主修人生,副修日文。深信文字的力量,追求觸動人心的那一刻。

 

居家清潔是個再傳統不過的服務,它既不如現下時興的「在地旅遊體驗行程」新鮮搶眼,也不像「短期空間租賃」那樣具有都會感,但年僅 26 歲的潔客幫 CEO 阿康,卻運用科學觀念和數位技術,把它做得新意十足,不僅省下了現代人最缺乏的時間,也提升了大家都在意、卻難以具體衡量的客服品質。

看準了居家清潔是個剛性需求,且隨選經濟百花齊放、儼然成熟,三年前,還在就讀交大經營管理研究所的阿康 (林文康) 沒有多想,很快就決定以它為題,和陳衍光與黃貝蓉這對擅長寫程式的夫妻檔,聯手打造出潔客幫這個清潔人員媒合平台,並申請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11,尋求加速發展。

然而,真正開始著手之後,他才發現清潔這件看似單純的工作,細節多得超乎想像,而且它缺乏客觀標準,以致客戶滿意度難以維持,就連打掃阿姨,也不是在網路上狂丟職缺就有人來應徵。

這接二連三的困難,絕對足以讓一個初次創業的年輕人打退堂鼓,但阿康沒有放棄,面對這些阻礙,他耐心解題,一一破關,努力三年後,終於讓潔客幫達到近億元的年營業額。

訂出明確標準,提高客服滿意度

既然提供的是清潔服務,清潔人員自然是整個平台的主角,但是,光是要找到足夠的阿姨,並讓她們穩定提供足以讓客戶滿意的服務,就讓阿康花了好大一番功夫。

原來,這些小有年紀的阿姨最依賴的求職訊息來源,其實是傳統報紙,這當然不是網路世代的阿康所能想像的。因此,他繞了好大一圈,一直到網路上有人指點,才開始捨棄網路,改在報上刊登徵人啟事,進而找到足夠的清潔人員。

好不容易,人手找足了,第二個問題跟著來了。潔客幫以鐘點計費,但每個客戶家中的髒污程度相距甚遠,清潔人員很難跟客戶清楚說明一個小時可以清潔多大面積,再者,每個客戶對「乾淨」的標準也截然不同,很容易因為服務品質產生爭議。平台剛開始運作時,客訴率甚至高達 10%,光是為了處理客訴,就讓整個團隊筋疲力竭。

於是,阿康心想,如果爭議的源頭是沒有共同的客觀標準,那解決之道自然是盡可能將每一個服務細節都加以規格化。在參考、並親自參與坊間許多清潔訓練課程後,潔客幫建立了一套自己專屬的訓練計畫,「我們設計出的訓練方式比較接近駕訓班的概念,那就是重複讓學員練習同樣的動作,讓肌肉記憶起來。這麼一來,等清潔人員到客人家裡時,很自然的就會執行一套標準化的清潔程序。」阿康說明這套計畫的最大特色。

而且,當清潔人員做完一個小時的清潔工作後,就必須先跟客戶溝通,一個小時能做的範圍大概有多少,如果客戶有什麼疑慮,或認為還有哪裡需要加強,就可以當場提出討論,進行理性的雙向溝通。從潔客幫的預約平台也可以發現,他們把所有模糊不清、容易產生誤會的項目,都附上詳細說明,並加以數據化,藉此管理客戶的期待。

經過一番努力,團隊總算把客訴率降到 3-4%,潔客幫的服務模式也完整確立。

螢幕快照 2017-11-21 下午1.28.07
為了提升清潔品質,潔客幫精心設計出一套專屬的訓練計畫

運用新科技讓舊服務改頭換面

除了即有的小規模傳統清潔公司,原本經營其他服務的大型平台也相繼投入,居家清潔這個服務漸成紅海,潔客幫要如何做出區隔,創造自己的優勢?

「我們比傳統清潔公司更懂行銷、網路功能也更為強大。」根據阿康的分析,台灣有能力使用居家清潔服務的,大概是月收入前五分之一的族群,亦即月收入十五萬以上的家庭,這些家庭的成員多半忙碌,也多半習慣使用網路解決各項生活所需。

因此,潔客幫首先運用 SEO ,讓客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自己。同時,他們也藉由完整的線上預約功能,大幅提升預約的便利性。「我們的網路訂單大概有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晚上 9-10 點,這是傳統清潔公司完全沒有辦法處理的時段,因為他們這時候已經下班了。」阿康解釋,以系統進行服務預約是他們第一個塑造出的競爭優勢。此外,他們也開發出清潔人員專屬的 App,透過 App,他們可以承接工作、與公司聯繫,甚至溝通一些簡單事項,讓潔客幫省下不少管理上的成本。

而經過多次試錯、修正後制定出的訓練計畫,則大幅提升了他們的服務品質。阿康提到:「我們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的這套 SOP,只要二到三天,就可以讓一個清潔人員確實達到七、八十分。」而且潔客幫也會進一步的訓練經驗豐富、表現良好的阿姨,請她們擔任訓練計畫的講師,讓統一的清潔標準得以持續。

事實上,現在和潔客幫合作的清潔人員,不全是「阿姨」,男性佔了一成之多,且平均年齡僅三十五歲,所以,他們統一以「潔客」來稱呼,無形中,又為品牌增添些許專業、年輕的形象。

頻繁的創業圈交流,帶動進一步成長

網路產業一日千里,一旦停止前進,很快就會遭到淘汰。因此,除了多觀察其他同業、埋頭鑽研,阿康也積極和其他創業者交流。「我在 AppWorks 的校友中認識到好多厲害的創業者,像是 EZTABLE 創辦人 Alex (陳翰林)、CHOCOLABS 的 Davidd (劉于遜),以及目前正尋求轉型再出發的甘仔店創辦人 Ben Pan (潘鎮帆),看到他們這麼優秀,讓我更加謙虛,會想要繼續成長。」

頻繁的跨屆互動向來是 AppWorks 的特色之一,今年初,阿康回到 AppWorks 擔任 AppWorks Mentor Day #14 的 Mentor,當時上台 Pitch 的團圓堅果創辦人劉家昇便主動向阿康請益,並在會後親自登門拜訪,和阿康一起討論網路廣告投放,讓阿康大感意外與驚喜:「他們自己就做得很好了,還願意這樣主動交流,真的很不容易。」閉門造車是創業大忌,阿康深諳箇中道理,因此,總喜歡稱自己是獨行俠的他在這個時候不再堅持獨行,他甚至希望 AppWorks 可以舉辦更多活動讓團隊參加,交換彼此的經驗。

「創業讓我加速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和所有年輕 CEO 一樣,阿康也遇到了角色調適的問題。「每當有員工跟我說他要離職時,我就會覺得很挫折,心想自己是不是哪個方法沒有用對、哪個地方又懶惰了,導致對方誤會,或有不好的感受。」阿康認為自己最大的罩門就是管理,為了扮演好 CEO 的角色,儘管再怎麼不習慣,他還是很努力的定期找員工聊天,或幫他們設定目標,希望大家都可以開心工作。

相對的,阿康的優點倒也非常適合當一個創業者。「我很願意嘗試新的東西,也很會開發項目、新的事物,並且快速把它弄到有流量。」繁瑣的日常營運雖然讓阿康一個頭兩個大,但一聊到創業過程中可以做的各種嘗試,阿康又顯得生龍活虎。

身為團隊 CEO,不僅責任重大,需要顧及的層面也廣,但每一次的磨練也都幫助阿康不斷成長:「創業讓我加速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不容易受他人影響。」

因為經濟條件提升,現代人的煩惱不再是物質缺乏,而是物質過剩,卻又不知該如何刪減,以致生活環境受到影響。於是,在一般居家清潔之外,潔客幫也提供收納服務,透過討論,幫助用戶「斷捨離」,決定哪些物件需要丟棄,又該如何收拾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空間。

此外,為了鼓勵並留住表現優異的潔客,潔客幫會請用戶針對清潔人員的表現進行評價,團隊則依照評價結果安排潔客接案的順序。同時,他們還設計了一個潔客英雄榜,希望藉此達到激勵作用,讓服務品質更加穩定。

成立僅僅三年便有健康金流的潔客幫,已度過創業黑暗期,從 0 走到 1,正將快速起飛。但年輕的阿康並不以此為滿足,居家清潔只是他的第一步,未來他希望繼續針對市場需求,開發出更多人力服務,為自己提早起步的創業歷程,留下更多漂亮的紀錄。

年僅 26 歲的阿康,以短短 3 年時間快速打造出一個持續成長的商業模式,足見年紀絕不是創業的阻礙,特別是在講求速度的網路產業。年輕創業者,AppWorks Accelerator #16 申請至 11/20 截止,像阿康一樣的 323 個校友團隊,正等著幫助你,歡迎加入。

電商上直播,如何衝出最高效益

螢幕快照 2017-10-11 下午1.32.22

Ching Tseng, Analyst (曾意晴 / 分析師)

負責投資,專注在年輕用戶的新情境。學生時期曾在 AppWorks 實習一年半,也曾加入 PIAD 拍廣告,與兩位共同創辦人一起尋找商業模式,對於電商特別喜愛。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嚐鮮是最大的興趣,熱愛音樂及旅遊。

近兩年,國內外均掀起一股直播熱潮,不僅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直播的運用也越形多樣化。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這些極具人氣的社交網路上,直播不僅是社交方式的延伸,也被電商公司拿來當作推廣商品、宣傳服務,以及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

相較於靜態的照片和文字,生動活潑的影片的確更能吸引網友目光,然而,也因為操作方便,許多電商團隊都輕忽了直播的難度,以為只要按下按鈕、拿起商品,就可以開始進行所謂的「直播」,而網友也會乖乖盯著螢幕,欣賞直播的內容。事實上,若用這種方式直播,你一定會發現觀看者寥寥可數,效果也遠不如想像。

因為直播內容會即時送到網友眼前,一旦發生錯誤,幾乎沒有時間補救,而且,直播也需要良好的臨場反應,如果內容不夠吸引人,網友會立刻無情地離去。因此,直播前的準備工作,有時甚至比拍攝、錄製影片更多、更繁複。沒有經過設計的直播,可能會因為過於冗長、氣氛沈悶、畫質或收音不佳等原因而事倍功半。

在參與並觀察過許多電商的直播活動後,我想就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些簡單的直播技巧,以及需要避免的錯誤認知,希望可以藉此幫助電商團隊提高直播的效益。

1. 直播的內容需要設計, 可以輕鬆,但不能隨性

直播不像拍影片,講得不順剪掉就好,當然,也不是表達流暢、不吃螺絲就可以。想留住觀看人潮,內容一定要經過設計,並事前寫好 Run-down (流程表),避免臨場手忙腳亂。

假使你今天要直播 30 分鐘,建議你可以以 3 分鐘為一個單位,來設想你這 30 分鐘要安排什麼內容、橋段。比如說,要花多少時間描述產品、要分配多少時間跟觀眾互動、每隔多久要跟剛剛加入觀賞直播的觀眾問好等等。不同的服務或產品,在細節上可以做各種不同的設計和強調,大家不妨上 YouTube 找一些直播節目作參考,例如,從電視購物節目中,找尋和自己類似的產品,看看別人如何介紹產品的效用、特點,以及使用方法;也可以參考偏娛樂性的節目,觀察主持人是如何開場、換場,與觀眾互動。

設計好每個段落要溝通的訊息後,就可以將它逐一整理在 Run-down 上,仔細寫上每一個段落的時間長度、所需道具或場景,並事先備妥,直播時才能有最完整的呈現。

2. 直播需要事前宣傳才會有觀眾

當我聽到團隊抱怨直播沒人看時,便會直接詢問團隊:有沒有事先為那次直播做宣傳,而我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沒有」。

如果品牌本身在社群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聲量,直接開直播或許可以撈到一定的觀看數;若在社群中聲量偏弱,沒有事先宣傳就開啟直播,當然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直播。為了避免上述窘境,建議大家可以在直播前一、兩週開始做預告。

你可以在 Facebook 上宣傳直播,預告當天可能會有哪些優惠,或是會公布什麼讓人期待的消息,也可以透過一些小遊戲讓粉絲留言,並 Tag 朋友。除了既有的社群媒體,有 App 的團隊不妨透過推播,讓更多用戶知道直播的訊息。

3. 善用直播特性,提高觀眾的即時參與和互動

如果直播時只有主播一個人從頭講到尾,氣氛很容易會顯得沈悶,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在直播時設計一些互動的機會,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同時也可藉機展現商品特色。

以下是幾種提高觀眾參與度的方法:
(1) 回答觀眾的問題
直播過程中,有些觀眾會提出問題,若逐一回答,恐有重複之虞。這時不妨固定每隔每幾分鐘就放一個 Q&A 橋段,由一旁的幫      手統整問題,然後一次回答。

(2) 抽獎
抽獎除了可以提高大家看直播的興趣,也能吸引觀眾持續收看直播。但抽獎時間最好安排在直播的後半段,假使一開始就抽獎          了,可能會有大批觀眾在抽獎結束後就離開。

(3) 唸觀眾留言
不妨在直播時出幾個問題,讓觀眾回答,提高參與度。之後再安排一段時間唸觀眾的留言、呼喚觀眾,讓他們有被選中的興
奮感。

4. 網紅直播未必是萬靈丹

邀請有名氣的網路紅人 (亦即「網紅」) 來進行直播並沒有錯,如果可以有效運用網紅的影響力, 往往可以讓品牌得到不錯的宣傳。

但有時候,觀眾極可能只是為了看網紅,他們關心的不是你的產品、服務,而是那個網紅今天吃了什麼或是幾點睡覺,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完全無法提高商品銷售量,當直播主結束跟公司的合作關係時,也有可能直接把人氣帶走。

那麼,究竟該如何讓網紅直播達到最高效益?以下是幾個執行原則:
(1) 和適合的網紅合作
網紅並不是人氣高就好,還需要懂得如何推銷產品。大家不妨參考網紅過去所接的案子和個人特色來評估是否適合自家平台,若只選擇人氣高的網紅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很可能會引來一大堆該網紅的粉絲,反而模糊焦點。

(2) 事先跟網紅溝通內容
接續上一點,請網紅幫忙宣傳前,記得和他溝通清楚直播的重點、必須提及產品的哪些面向、過程中要如何示範,避免網紅花太多時間與粉絲聊天,變成他個人的直播見面會。

(3) 讓網紅幫你宣傳
除了在自己的粉絲團宣傳即將邀請哪一位網紅來直播,也要請網紅在他個人經常曝光的社群媒體幫忙宣傳,透過網紅來吸引、接觸過去未能觸及的用戶。

(4) 事後對照流量,檢討內容
當然,同一種直播風格或方法,無法適用於所有的品牌或產品,所以,直播方式與宣傳商品之間的搭配,也需要透過一次次的直播來檢討、改善。建議大家不妨把每次直播的方式、時間等細節記錄下來,與未來一週的銷售量或流量做比對,進行綜合考量及評估,為不同的商品或服務,找到最適合的直播方式。

5.如何處理直播中途發生的意外

除了事先設計直播內容,也要為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做好應變的準備:
(1) 直播中斷若直播中斷,除了重新開啟新的直播,也要記得編輯前一篇的內文,並在留言串中留言,把觀眾導流到新的直播去。

(2) 惡意留言遇到惡意留言,在無法即時思考如何應對的情況下,不妨暫時忽略留言,等到有把握面對一連串對答,並借力使力,提升直播的效果時,再做回應。

(3) 環境出現干擾直播時,最好能找一個安靜、沒有閒雜人等的空間。若真有突發狀況發生,比如說,有人誤關電燈、不小心走過鏡頭前面,或是環境太過吵雜,都需要適當的臨場反應。你可以開個小玩笑,輕鬆帶過,也可以重述剛剛觀眾可能聽不清楚的內容。

6. 直播的人員配置、硬體配備和環境

畫質的細緻度和影片的流暢與否,絕對會影響商品的賣相,以及網友願意停留、觀賞的時間。因此,直播之前,你一定要準備足夠的硬體設備,並安排適當的拍攝環境。
(1) 所需設備手機、腳架、足夠的光源、電腦、電源、平板電腦 (用來即時讀取觀眾的留言)

(2) 現場環境道具、背景佈置、順暢的網路

7. 直播後的影片處理

直播後,可將影片直接上傳,也可以將影片存檔,透過後製,補上如價格、購買方式、商品亮點等相關訊息,在介紹相關產品時播放。若有合適的橋段,也可加以剪輯,作為廣告素材。

直播的形式日新月異,也無所不在,它不僅會出現可以預期的 Facebook 或直播軟體,也會在無意之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片段。例如,近期捷運站牆上便出現了生活市集電商平台的直播,希望能夠透過這種動態的吸睛方式,讓消費者在路過或等車空檔,注意到平台上提供的服務,達到宣傳效果。

以上幾點只是想提醒大家直播時容易犯的錯誤,每個團隊都有適合自己的直播風格與內容,不妨多作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行銷方式,進一步提升直播的效益,讓產品達到最有效的曝光。

AppWorks 的優秀電商校友中,不乏已經把直播做得有聲有色的團隊,想和他們一起切磋的創業者,歡迎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從傳統礦場經濟到拉丁美洲新創樞紐–智利的經濟蛻變之路

startupchile_2

Scylla Tsai , Senior Associate (蔡依玲 / 資深經理)

負責新服務發展。加入 AppWorks 前在台哥大集團任職 10 餘年,期間歷練橫跨固網、無線與加值應用,率領團隊孵出包含 myVideo 在內的 8 個 App 服務,並談下 NBA、MLB 與 Major Studios 等授權。更早前在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計畫,也曾於 SiS 任韌體工程師。臺大數學系、交大統計所畢業,喜歡把所學應用在市場與人性分析。田徑不太擅長,但努力讓腦袋跑在時代尖端,熱愛深度旅遊與甜點。

智利自 1810 年脫離西班牙、獨立建國以來,主要經濟活動一直是礦產、林業和漁業,然而近十年,原物料價格下跌,加上北方強勢 – 美國經濟體吸走大部分資源與人才,使得人口不到兩千萬的智利,急需尋找新的經濟成長動能。

「Start-Up Chile」,智利新創標竿計畫

為了扭轉頹勢,智利政府從 2010 年開始與民間合作,推動一連串創業扶持計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tart-Up Chile」。

「Start-Up Chile」由智利經濟部與勞動部主導,目標在於用創業家精神改變智利,並將智利定位成拉丁美洲新創樞紐。該計畫透過嚴格的篩選制度,無償提供智利大學畢業生與有意前往智利創業的外籍創業家約 4 萬美元的網路創業種子資金,並提供外籍創業家及其眷屬一年的工作簽證。

此外,智利政府也進行多項結構性政策改革,以鼓勵年輕人創業,包括架設全國線上平台,讓網路創業者可以零成本創業,同時也修改法規,縮短企業破產申請程序,以降低創業失敗的成本。

創業能量全面啟動,拉丁美洲矽谷應運而生

從 2010 到 2016 年這 6 年期間,「Start-Up Chile」所發揮的影響力著實讓人驚艷:

  • 生態系內有來自 79 個國家的 1,309 個新創團隊及 4,000 多位創業者,其中 76% 的創業者不具智利國籍
  • 截至 2016 年底,有 670 個新創團隊持續創業中 (存活率 51%),且其中有 32% 的團隊選擇繼續留在智利發展
  • 生態系內團隊總估值為 US$1.35B (由其中 21% 的團隊貢獻),而計劃總投資金額 US$39.7M,換言之,有超過 34 倍的回報
  • 累積募資金額達 US$420M
  • 2016 年創造的營收達 US$142M
  • 總共創造了 5,162 個工作機會,其中 1,562 個位於智利,這些工作的每月平均薪資為 US$1,216-2,280,較智利一般平均薪資 (US$778) 高出 56-193%

相較之下, 台灣,同時也是亞洲最大加速器 AppWorks Accelerator,在 2010-2017 年期間,輔導了 320 個新創團隊,近幾屆,來自印尼、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地的非台灣籍國際團隊數量也超過半數,生態系總估值達 US$1.21B,總累積募資金 US$308M,年營業額為 US$1.06B,共計創造了 4,557 個工作機會。就團隊數量和營收來說,台灣的新創產能較為集中,智利則是開枝散葉;台灣的新創能量多半在台灣發酵,但已有逐漸國際化的趨勢,智利則大幅度吸收國際人才,積極向海外拓展。但不管是台灣還是智利,都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也同樣透過數位產業,醞釀出向上爬升的扭力。

2016 年,智利在原物料價格持續下跌的狀況下,不僅維持了年 2.1 % 的經濟成長率,在 WIPI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發布的 【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更憑藉制度、基礎設施和商業成熟度,在全球排名第 44,位居拉丁美洲之首,而智利首都聖地牙哥也因此被稱為拉丁美洲的矽谷「Chilecon Valley」。

以 Chilecon Valley 為核心,創新能量在拉丁美洲持續擴散

該計劃廣納來自 79 個國家的國際團隊,當這些外籍創業家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也將「Start-Up Chile」的模式複製到自己國家的新創生態系,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50 個原生於「Start-Up Chile」的加速器引擎,並透過「Start-Up Chile」的校友網絡連結,形成更大的生態圈,尤其是拉丁美洲國家,因地緣關係且文化相似,所受影響更大。例如,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創業加速器「Startup Buenos Aires」就深受「Start-Up Chile」的啟發。

「Startup Buenos Aires」從 2014 年成立以來,已快速讓布宜諾艾利斯成為拉丁美洲新創指數第三名的城市,目前市值達 US$12B 的電子商務公司 MercadoLibre 就是創立於此,它是拉丁美洲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並已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MercadoLibre 創辦人 Hernan Kazah 並成立創投公司 Kaszek Ventures ,而後成為南美最大基金之一,透過投資,持續擴大整個生態系的力量。

在國際人才的帶動下,擴大數位經濟國土

智利的總人口數為 1,800萬,僅佔南美洲 4.2 億人口的 4%,國土面積雖有 75 萬平方公里,但 80% 均為山地,換句話說,腹地、市場與人力資源都相當有限,因此,他們也和台灣一樣,有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問題。但是,透過廣納國際人才的創業加速器,不僅有 32% 的國際團隊選擇繼續留在智利創造更多經濟能量與就業機會,即使是回到自己國家的國際團隊,也因為在加速器期間深受智利文化影響,無形中擴大了智利的數位經濟國土。

「Start-Up Chile」的執行董事 Sebastian Vidal 說:「我們吸引國際人才的作法,是過去從來沒有人想到的,也就是提供新創團隊便利的簽證服務,這項簡單的服務為智利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

優秀人才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事實上,不只是智利,2017 年 6 月 16 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 VivaTech 會議上,法國新任總統馬克宏也宣布,即將設立新的簽證種類「科技簽證(Tech Visa)」,讓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員工與投資者等可以合法居留法國 4 年,獲得此簽證的外籍創業家家人也可一併獲得居留權。

馬克宏說:「過去,法國的人才因為整體環境不夠吸引人,選擇離開這個國家,因此對法國而言,現在的目標是:將人才留在法國。」

智利與法國的政策都顯示了廣納國際優秀人才在過去與未來都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好方法,透過自然的國際文化融合,不僅能實質提升國內人才的競爭力,更能將國內數位經濟的實質力量,透過國際人才帶到更多的國家。

舉足不前只會限縮台灣的未來發展

反觀台灣,光是開放外籍人士居留簽證,就讓各界人士爭論不休。目前在年度數量管控下,雖然有創業家簽證、外籍白領聘雇簽證、港澳僑生畢業留台工作證等,幾種適合計畫在中華民國境內停留 180 天以上的外籍人士使用的居留簽證,但試行了三年,因各界未形成共識,依然成效不彰。
日前國發會公布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草案,最初用意是改善外籍專業人士及其眷屬在台居留、工作及生活的不便性,像是其配偶與未成年子女也可領有居留證明文件,不受健保 6 個月等待期限制等等,但因為有立委與勞動團體擔憂外國專業人才來台會壓縮國內優秀人才的發展機會,最後不幸在立法院以「有引進低薪白領的疑慮」為由,胎死腹中。

在全球經濟活動的劇變之下,台灣的年輕人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工作挑戰,需要一個更國際化的環境,更多國際鏈結的機會,以及更國際化的觀點,才能激盪出更多創意的火花。但因台灣經濟轉型遲緩、貧富懸殊加劇、教育僵化、國際化貧乏,甚至使無力出國的年輕人,失去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競爭力。

智利之所以能跳脫傳統銅礦經濟,轉型成創新經濟國家,最主要就是因為政府與民間合作,讓國際人才自然融入,形成一股極具影響的力量。開放外國專業人才簽證是政府得以加速台灣國際化的一個開端,因為唯有透過人才之間的相互交流,才能逐漸擴大數位經濟影響力,過多的保護政策不僅無法改善工作環境,反而只會降低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力。

AppWorks Accelerator 成立 7 年以來,生態系活躍新創目前達 320 家,總募資額 US$308M,總估值達 US$1.21B,年營業額為 US$1.06B,並有 40 家已在大東南亞跨國經營的成長期新創,歡迎所有想連接 AppWorks 網路、加速成為區域級企業的新創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