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我們一起打群架!

 

創業者最需要的是什麼?是運氣、夥伴、錢,還是好的創業主題?或許 Jamie 的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了解。在 appWorks,20 多位 Mentors 的寶貴經驗、超過 150 位創業同伴的實戰分享、24/7  都不關門的創業環境,還有 4 位球員轉教練提供專業的 know-how,都是幫助創業者逐步做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的重要關鍵。

舉例子說,2 月初剛結束的 Insider Day,是個像期中考的日子。對團隊來說有什麼重要的呢?在這天,appWorks 請了 20 餘位創業前輩擔任評審與貴賓,讓團隊們一一上台,將產品跟商業模式全部攤開,由貴賓們來提出問題與意見。我們這次刻意將 Insider Day 提前了一個月,也就是說第四屆育成的團隊進來之後,只有兩個月可以做出一些什麼。這個設計,給了團隊們很多前進的動力,因為他們必須要在上台前有東西可以展示。

如果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是初創業者最需要專注的事情,那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把產品推出去,因為只有市場才能夠當最後的裁判。而 Insider Day 與 Demo Day,就是我們幫助你更快把產品做出來、勇敢推出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 appWorks,你不會是一個人孤伶伶地挑戰市場,隨時抬頭一看,你會發現還有另外 20 組人馬也在跟你一起努力中。不,這些人留到深夜的原因,不是因為主管還在公司!

第五屆育成計畫,歡迎你來跟我們一起打群架。

One more thing…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提早申請(到2012 年 3 月12 日 11:59pm 止),入選的機會將大大增加哦!

(Photo via abhiomkar, CC License)

育成計畫只是我們關係的開始

之前美國 TechCrunch 上面有篇文章:加入育成計劃前,五件你需要知道的事情。如果需要看中文版本的可以參考 36氪的這一篇翻譯。前四項都是告訴創業者在申請或是加入育成計劃前,應該先做好的功課(說真的,做功課很重要,面談的時候一問就知道你有沒有先研究過育成計劃到底在做什麼,跟找工作的面試一樣,沒做功課是很瞎的表現噢!)

其實的第五項很有意思,特別拉出來講一講:

加入育成計劃(陸稱:孵化器)就像是進入一所新學校學習:

孵化器不僅會為加入者提供非常實用精彩的專業指導,同時還為他們提供與其它公司和投資者建立聯繫的機會,這對於那些擁有不錯的產品創意但無法與硅谷投資界建立聯繫的創業團隊而言尤其重要。參加孵化器孵化項目只是一個開始,畢業之後,孵化項目中的創業導師會繼續為你提供專業的業務指導和建議
正如很多行業牛人沒有接受大學教育就能取得成功一樣,有很多初次創業者在沒有加入孵化器的情況下也獲得了成功。然而,這種概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小在過去的一年中,我遇到過4個不錯的創業團隊,但由於他們試圖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公司發展壯大,導致公司停滯不前。雖然他們也都與投資界建立了一定的聯繫,但這卻無法與孵化器為創業公司提供的各方面服務相提並論。因此,如果你也想創建一家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公司,那麼假如孵化器也許將成為你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身在 appWorks 我其實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事實上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的周遭發生,appWorks迄今已經來到了第四屆,但是第一到三屆的畢業同學們一直和我們保持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我們也持續地將資源和合作機會牽到這些團隊的手上,讓他們持續長得又高又壯,育成器和團隊的關係是非常非常長期的,育成的這半年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如果眼前已經有幾片沃土,為什麼不給自己多一點的機會試試看呢?第五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這個大家庭非常期待你的加入!

P.S.畢業以後其實你還是會常常看到 Yvette 喔,揮手~

appWorks 育成案例:5945 呼叫師傅

我永遠都記得一年半前,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召募團隊,Brian 和 Micheal 來面談時那青澀模樣。

Michael 是木工師傅,會寫一點程式,自己還創過業,所以很想解決「找人修馬桶」這個大問題 — 身為消費者,你通常不只要打 2-3 通電話,師傅可能愛來不來,真的來了有時候還敲你一筆。不過 Michael 後來私底下跟我說當初對 appWorks 其實是半信半疑的,因為他在 2006 年的時候去「加盟連鎖」被騙過,所以對人的不信任感比較重。Brian 則是典型的工程師,安安靜靜,話不是特別多。

就這樣,「5945 呼叫師傅」加入了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然後就看他們在過去這 18 個月中持續的成長,終於在最近開始找到一些好的商業模式。這段故事,我們請到 Michael 自己跟你說:

喜歡文字的人,這裡有內容的節錄:

進 appWorks 的時候,我對網路是陌生的,我對網路可以對這個產業帶來甚麼的應用跟改變也是沒有太大頭緒的,我那時候每天都在收集商家資料庫,每天都在寫關於水電廠商的網誌,我常跑去問 Jamie,問他這樣做 OK不OK,Jamie 常跟我說: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有個架構去追蹤你的努力是否市場要的。讓市場決定你 OK 不 OK。

我當時不是那麼了解 Jamie 的意思,但現在我慢慢懂了。回頭看績效,當年我花兩個月寫水電商家介紹的產值超低,但是如果我能夠早點透過追蹤成效,多花點時間去問問 user 這是你們要的嗎? 那我會更早意識到這個工作產值是很低的,我可以趕緊去做別的工作,推進其他的進度。

但是沒做過、沒錯過,我想我是不可能有那麼深切的體悟的,對我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學習跟累積。這樣的犯錯、學習、累積的模式也同樣發生在我們 5945 的方向,我跟 Brian 當初只是想去 copy 國外網站 RedBeacon,想說 copy 完成那天,我們就成功了,事實上,創業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當時 5945 對於市場的痛點或是 5945 要做甚麼,基本上我們都沒有比較明確的方向,但隨著時間,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想法跟方向,這讓我們更有效的聚焦我們資源,投注在對的事情上面。經過過往學習的經驗,我總結整個 5945 想要解決市場的痛點:

惱人的裝修問題,真的很苦惱。5945 發現,消費者有以下的困擾:

1. 找不到師傅
2. 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
3. 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恐懼。師傅會不會因為我不懂就騙我、會不會偷工減料…

對準上述 user 的需求,剛開始,5945 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服務:

1. 優質店家資訊:5945 提供有店面、在地經營超過兩年商家的資料,讓您就近迅速找到可以信任的好師傅。
2. 5945 嚴選師傅:透過實地拜訪師傅、拍攝師傅工地現場跟作品,5945 幫大家篩選優質師傅與工班
3. 裝修百科 wiki:詳細整理了各種裝修資訊,消彌了裝修產業的資訊不對稱,透明價格,避免消費者被當肥羊當凱子。

推出之後,根據市場的反饋,5945 又做了以下 Pivot

1. 需求單:有些消費者連花時間找師傅都嫌麻煩,希望 5945 根據專業為他們推薦師傅,為此5945 推出需求單服務,讓消費者一單解決找師父的麻煩跟惱人的裝修問題。

2. 5945 室內設計:除了裝潢修繕,5945 發現很多消費者在「室內設計」這個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 5945 決定接著也擔負起為大家篩選室內設計師的責任。

另外,5945 正在強力徵求人才:實習生一名,正職員工一名,請直接呼叫師傅

以上就是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的 5945 呼叫師傅。時間過的很快,轉眼就快一年半了。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成為參天大樹,但我知道只要他們繼續進步,有一天一定會為裝潢修繕市場帶來一些變革。更重要的是,回想這段時間,看著他們成長,我覺得種下了一個很棒的種子。

第四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歡迎你加入我們,一起幫所有人解決各種惱人的問題。

掌聲響起之前

從去年 6 月正式開始至今,appWorks 育成計畫已經培育了兩屆團隊。每半年一期,時程屆滿前我們都會舉辦一次大型對外公開的 appWorks Demo Day,讓團隊能有機會將他們辛苦研發的產品介紹給大家認識。這不只是一場譁眾取寵的展示秀,我們更希望所有參與的人能夠有所收穫,包括激起大家創業的熱情、對網路科技的重視,並且給予我們批評指教。

(這次的 appWorks Demo Day #2 甫於 5/20 日謝幕,當天活動的報導,請參考 TechOrangeInside工商時報BuzzTechOrange GlobalTechNode;活動的花絮照片,可以在這裡這裡找到。)

Demo Day #2 相較於第一次更為盛大,場地擴增兩倍,人數也足足成長兩倍,最後總計約700人 — 感謝您。下午一點才正式報到的活動,有些朋友甚至十二點就到會場了,讓我本來還打算悠閒翹著二郎腿一口接一口品嘗洋芋片的計畫被迫終止。

appWorks 自知長期獲得各方朋友的支持,大家都引頸期盼我們能夠做出什麼成績,因此 Demo Day 前我們也不敢馬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都在緊鑼密鼓籌備,包括邀請創投同業、網路人、創業人、科技大廠與媒體朋友,希望他們能到場給予後生晚輩批評指教;規劃場地動線,希望能夠最佳化利用有限的空間;而最重要的,是第二屆團隊不分晝夜的演練、演練、再演練,希望能帶給現場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官饗宴。

如前述所言,這不是一場嘩眾取寵的展示秀,但我們也不希望團隊只是呆板、平鋪直敘的發表他們產品;因為我們相信,好的產品不虞匱乏,但就怕被埋沒,無法引人興趣。

回顧第二屆育成計畫,12個團隊從42個申請團隊中脫穎而出,最後留下來的都是一流人才;他們捨棄大公司的優渥薪水、配股,放手追逐自己的夢想,儘管成敗未定,但他們勇敢選擇了一條人煙稀少的路,為自己開創不同的人生風景。

其中三個我特別想要提出來的女性創業家,包括 Petnii 的 Nancy、獎金獵人的花水木,以及 Justaple 的之之。

Nancy 因為自己的寶貝狗女兒選擇出來創業,她經歷過女兒生病但卻求助無門的椎心之痛,所以決定建構一個寵物平台,讓所有視寵物為己出的爸媽可以在兒女需要時獲得幫助;她無私的化小愛為大愛,儘管自己為此身兼多職,每天累的跟狗一樣,但對寶貝的愛是她奮鬥不懈的動力。花水木則早已經是網路名人,她出生於音樂世家,從小學鋼琴、小提琴,目前除了是 Drupal 台灣區的站長,同時也寫歌、作曲,自己還組了一個樂團 Ndorphin;最令我佩服的是她大學唸的是廣播電視電影,寫程式則是無師自通,自己捲起衣袖實作學習得來。至於之之,也是難得一見的人妻,大學唸的是應用外文,曾經做過擦鞋女工製鞋業,Nike 代工,後來發現 0 與 1 的世界潛在無窮,所以追隨阿娜答出來拋頭顱灑熱血,抓住青春的尾巴,大家一定想不定她私底下還跳街舞吧,雷鬼是她喜歡的舞風。

跟這些人相處真的很過癮,大家彼此交流切磋,探索自我極限。而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不管您是否喜歡他們的產品,或是驚嘆他們在 appWork Demo Day #2 當天的表現,再一次,請您不要吝惜張開雙手,給他們最熱烈的一個掌聲。畢竟,創業這條路真的很孤獨,這些勇敢追逐夢想的人,值得我們所有的支持和鼓勵。

(photo via Paro@flickr under cc license)

Bon Voyage, appWorks Class 2

很快的,六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參與「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上周五 (5/20) 在 appWorks Demo Day #2 現場 700 位來賓的見證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他們的到來。接著他們將要離開 appWorks 呵護,獨立出去成為一間間的公司。(沒有機會來到現場的朋友可以看看 Inside 的整理,更多照片在這裡)


(現場只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跟他們分開是很捨不得的,但是這六個月來我們也學到了很多。

  1. 創業 MBA Case Study — 這一屆到一半的時候,我們靈機一動在每周一的早會加入了創業 MBA Case Study 這個活動,讓所有人一周前先讀一篇關於網路創業的分析文章 — 可能是 Facebook 如何管理程式碼,或是 Google 的領導風格等等;然後周一早上大家再一起討論。結果發現反應非常好,大家不但可以透過這個活動跟全世界一流的公司學習,可以從彼此的發言中學到很多不同的看法。
  2. 電子商務就是商業模式 — 我不知道在我的網誌中說過多少次了,網路的商業模式,就是電子商務,不然就是和電子商家合作。而第二屆的許多團隊,幫我證明了這個理論。這些團隊其中過半在還沒畢業前,就已經產生了營收,甚至有兩家已經達到現金流上的損益兩平。消費者既然已經很習慣在網路上買東西,你何必想那麼多,賣他們有興趣的東西就是啦!
  3. VC 也是會有興趣的 — 這次的 Demo Day #2,我們見到了破紀錄,上百位創投/天使投資人出席。網路本來就是一個很「性感」的行業,只是目前市面上的網路公司都已經走到了「熟女」的階段,這也難怪投資人們只能看她們的家世背景、銀行存款來決定要不要追求。但是當我們能夠有系統的培育這些新創少女,把他們一個個輔導成青春洋溢的正妹時,我發現,其實,創投諸公們也是會有興趣的。
  4. 第一屆 + 第二屆 — 從第二屆一開始,我們就非常努力的增加第一屆的學長姐們的參與程度。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無論是幫學弟妹們介紹客戶、夥伴、一起合作做 co-branded 的產品,他們真的發揮了 12 + 12 >> 24 的超大威力,這讓我們非常期待讓 appWorks 這個創業社群繼續成長,那應該會讓每一個參與的創業人都從中得到很多很棒的價值。

因此,在他們正要離開 appWorks,真正去挑戰這個競爭世界的同時,我要在這裡代表 appWorks 謝謝他們過去這六個月來跟我們分享的歡笑、辛苦、成長和所有的學習。我祝福他們能夠迎向所有的挑戰,不斷的找到突破,一步步建立起偉大的創業團隊,偉大的網路公司。

Happy Hacking & Hack Everything, My Friends!

(Images via Nien-Yi Ho and Ray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