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Bottom-up 銷售策略?B2B 新創如何善用來加速業績成長?

Jessica Liu, Partner (劉侊縈 / 合夥人)

主導東南亞市場以及區塊鏈領域的投資,擅長激發創業者的潛能,熱愛與他們討論商業模式。2010 年進入渣打銀行負責數位行銷和產品線上跨售,讓她燃起對 Consumer Internet 的熱情,2014 加入 AppWorks 擔任經理,先後負責加速器、東南亞投資案等,2019 年升任合夥人。畢業於南加州大學 (USC) 商學系,談到美食和旅行時,眼睛會發亮。

前陣子因受邀到一場 B2B 研討會演講,在準備的過程中,我想到兩年前去矽谷參訪的經驗。

AppWorks Accelerator 不定期會為校友創業者安排類似的參訪活動,透過事先安排與頻繁溝通,我們會努力邀請關鍵人物 (Key Persons),從自身的經驗來分享產業洞見 (Insights),希望這樣的深度交流,能對校友們在創業上有實質幫助,而不僅止於走馬看花的參觀辦公室裝潢、拍照打卡、聽公關的制式公司介紹。

還記得在矽谷的那一週,在我們參訪的科技公司中,包括 Dropbox 和 Slack,都不約而同地提到 Bottom-up Sales Strategy (由下而上的銷售策略) 這個關鍵字。

在進一步定義 Bottom-up Sales 前,讓我們先回想對 B2B 企業的傳統印象。在銷售上,B2B 的企業,由於產品複雜度較高,通常會著重在深入企業客戶內把業績帶回來,所以與企業客戶的高層關係很重要、佈建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客戶的決定理性高於衝動、需要較長的決策時間,自然較偏向於 Top-down Sales Strategy (由上而下的銷售策略)。這與 B2C 企業著重品牌行銷、訴諸於消費者的感性與認同、產品力求簡潔有力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過度重視 Top-down Sales Strategy,對資源、人力與時間都相對有限的新創企業來說,很可能因此導致在銷售上居於劣勢。除了初期例如建立客戶關係、PoC 等過程造成成本增加,獲得產品反饋進而優化調整的時間也拉長。相較於資源豐沛的大型企業,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卻最沒有讓銷售戰線拉長的餘裕,向上逐級闖關打入決策高層太過曠日費時。

相較之下,Bottom-up Sales Strategy 更符合新創的現實需求。因為在網路、手機普及的現在,人人都有下載 App 或使用網路服務的經驗,也習慣靠自己透過 Google 找尋答案或解決方案。針對企業所開發的應用軟體,服務的對象,已不再只限於企業內的資訊部門或高階主管,人人都可利用線上軟體或網路服務提升個人生產力,原本人數較少的部門如法務、人資等,也都有需求。這樣的採購預算,也可能下放到中階主管或各部門身上。

諸多因素,直接導致 Bottom-up Sales Strategy 對新創團隊越來越重要。

所謂 Bottom-up Sales Strategy 其實就是反向操作。不再耕耘企業客戶的高階主管,而是直接接觸更基層的主管或是潛在使用者。若這些人有很好的使用者體驗,他們很容易會向同事推薦,進而回頭說服企業採購付費版本。

Slack 便是很好的例子。有別於一般通訊軟體,只需要用戶雙方一起使用,即可成立。Slack 這種多方工作協作的應用軟體,需要贏得多數終端使用者 / 員工的心,進而推薦或說服企業付費升級。我們在參訪時,Slack 便分享,他們有很強大的自然和推薦流量,來自沒有特別耕耘的國家與地區 (我心中在想:台灣就是一個)。Slack 也觀察到,很多工程師因為在前公司使用這樣的服務,有很好的體驗,在換工作後,推薦給新東家使用。也因此,Slack 在開發新國家市場時,首要任務就是經營開發者社群。

同樣的銷售策略,也可在 AppWorks Accelerator 的新創校友中觀察到。

AppWorks Accelerator 第 8 屆 (AW#8) 團隊 Foundi 房地 的主要服務,是幫助房地產業務開發與銷售,提升業績。剛開始,Foundi提供房地產業務分析定位物件的功能,進而有房仲總部詢問企業方案,希望將房屋刊登資料整合進內部的系統。

AW#13 團隊 Lawsnote 法學資料庫, 可提供律師或法務人士利用關鍵字免費搜尋法規、裁判、函釋與決議等資料,提升工作效率,需要付費的專業版或企業版,則再提供法院見解、判決爭點等更多加值服務,發展至今,已有 120 間以上事務所、公司與企業使用。

Bottom-Up Sales 有幾個特點:

1. 產品解決的痛點明確,功能簡單易入手:因為不求一步到位全面導入企業客戶內部,初期的 TA 就是使用者。使用者要能在自助 (Self-serve) ,立即感受到產品價值。

2. 善用部落格、自媒體:有別 Top-down Sales 以業務員為主力的單兵作戰,Bottom-up Sales 更著重快速地打中一群 TA。自媒體和部落格能完整闡述痛點和產品,擁有更大的傳播擴散力道。

3. 社群經營:針對特定族群的社群經營,除了蒐集到使用者反饋外,重度使用者還能成為產品推廣的傳教大使 (Evangelist),產生病毒行銷的效果。

4. 免費 + 付費版本:通常 Bottom-up Sales 會有一個免費版本,讓多數 TA 無痛上手。再搭配一個進階的付費版本,從企業或重度用戶賺取營收。

當然,Bottom-up Sales 不是 B2B 銷售的萬靈丹,仍然有缺點存在。最令新創在意的,是在財務上的壓力。因為使用者群體變大是兩面刃,這意味著平均每位使用者貢獻的營收會變小或甚至趨近於零。若不能有效的從初期使用者反饋,調整產品並將重度使用者或企業轉換成付費用戶,創造營收的目標,將會遙遙無期。 除此之外,當 Bottom-up 已達到一定成效後,更需拿捏如何搭配 Top-down 的業務銷售來產生粽效。了解不同銷售策略的利與弊,才能在對的時間點,運用適當的方式相互加乘。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jaime.silva  on  Flickr

程九如 (AppWorks 合夥人)《數位時代的奧格威談廣告》導讀:數位感染力,是創業者必備的能力

Nice Cheng, Partner (程九如 / 合夥人)

台灣網路創業的先驅,於 1999 年創辦 Webs-TV.com,是當年少數真正獲利的「達康」公司,也擔任過天空傳媒 Yam 策略長兼營運長,目前仍身兼多個網路公司的董事職位,是非常受創業者愛戴的網路創業導師。Nice 畢業於美國 Southeastern University,但是他說在網路創業的世界,學歷一點都不重要。

<本文為《數位時代的奧格威談廣告》新書序,天下雜誌出版>

取得「信任」的代價有多高? 

在觸及成本飆升的數位時代,好的廣告,只要接觸一次就足以打動人心而且影響深遠,劣質的廣告,即使推播上千次也不會有效用,更可能會造成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反感——不了解廣告的意涵,付出的代價何止是千百倍。

在大眾媒體崩解、社群媒體發達的年代,數位感染力已成為每位創業者都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本書非常值得創業者細細品味。作者楊名皓 (Miles Young) 是奧美廣告集團的前掌門人,奧美一直是國際廣告代理界的翹楚,更是眾多人才期望擠身廣告界的首選志願。

楊名皓在著作中引述了奧美創辦人 David Ogilvy 的經典著作《奧格威談廣告》,藉以闡述奧美一直以來,對於造就優質廣告的執著,對於只服務優質客戶的堅持,以及促使奧美能夠持續偉大的組織文化與企業使命。  

楊名皓也分享了執掌奧美的心路歷程,與對產業趨勢的觀察及定見。在他執掌奧美期間,廣告產業歷經了重大的變革,特別是網路資源的普及與數位廣告的崛起,楊名皓把握時勢的演化,成功帶領奧美集團轉型成為優異的整合行銷集團。作者更為讀者整理了廣告界中最經典的人物事蹟,以及充滿智慧及創意的精彩案例。

誰能完全了解消費者?數位時代需要更多的認知與整合。對於同時具備資管和行銷背景的我,最能感受到這本著作的價值,也很希望創業者能從中對廣告有更深入的理解。  

很少聽到數位廣告人或數位媒體人,探究探究人性本質的議題,例如,對於消費者影響重大的認知心理學、社會心裡學或行為經濟學。他們大多只重視所謂的轉換率,SEO 或 ROI 等網路廣告系統所能回饋的結果,彷彿這些結果,就能證明廣告的成功或媒體的價值。  

也很少聽到廣告創意人,在論述如何應用現代科技的穿透性、即時性與個別化的特點,來與消費者建立更長期、更貼心的關係,彷彿只要創意能得到激賞,或是能獲得公認的獎項,就算是個成功的廣告案。所以現今廣告圈裡,很少人真正了解消費者即時的心聲與需求,更別說是知悉消費者對於品牌或商品的期望了。 

對創業者來說,沒有人能代理你去愛你的客戶。數位時代,很多事物的定義都必須被重新詮釋,很多事情必須親力親為無法外包或請人代勞。   

什麼是優質的數位廣告?什麼是適可而止又恰到好處的資訊服務?假他人之手,總是會過猶不及,因為忠誠的消費者,對品牌來說是有終生價值的,但對於中間的操作者來說,只有殺雞取卵的價值。

所以,與時俱進的創業者,若要因應數位時代裡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需求,數位感染力將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這不代表你必須嫻熟各種社群平台的廣告投放技能,而是對於消費者有更完整的洞察,能夠創造更貼近他們的行銷策略。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Pixabay

身為科技圈少數的女性創業者又如何?

Joy Chiang, Alumni Community Manager (蔣怡凡 / 校友社群經理)

負責經營 AppWorks Accelerator 校友社群。加入 AppWorks 之前有超過 10 年工作資歷,服務過的公司規模從 5 人到超過萬人,曾先後擔任 GIT 台灣社群總監、SharePop 台港澳負責人、Groupon 台灣市場策略經理。擅長與人溝通,專注亞太市場開發,經歷過多次失敗與成功,對創業家胼手胝足的歷程總能感同身受。曾居住過澳洲與韓國,更能體會台灣箇中深厚蘊底能量。獲選 2018 Girls in Tech Taiwan 40 Under 40 殊榮,特別熱衷女性科技社群發展,創辦「曼陀號導師計畫」,期許自己可以協助更多女性人才加入科技業甚至投入創業,並成就更多未來優秀女性領導者。畢業於台大資訊管理系。深信人人都需要人生與職場良師,更能也更應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益友。

在男性居多的科技圈裡,身為少數女性創業者,是否有所不同?女性創業者的視野和角度,又有何差異?AppWorks Accelerator 身為 GSEA (大東南亞,東協 + 台灣) 新創校友規模最大的創業加速器,非常重視本區的女性創業運動,也積極針對她們的需求,提供專屬的相關服務。也因此,加入的女生創業者比例持續提升,在今年八月進駐 AppWorks Accelerator、最新的第 19 屆 (AW#19) 新創團隊中,已經有 39% 的團隊,至少有一位女性共同創辦人。

近期我特別與幾位新創校友團隊中的女當家,深入探討女性創業的相關議題,整理成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創業路上,性別從來不是重點

「雖然覺得創業路上,性別並沒有什麼差別,但知道有越來越多女生一起並肩前進,真的覺得沒那麼孤單,」AW#16 校友、專注於經營單車約騎社群的 Velodash 共同創辦人暨 CEO Molly 黃彥菱如此認為。Velodash 聚焦在解決車友間的互動難題,2018 年甫上線即成為新加坡國慶活動指定 App。

Molly 原本就是勇於接受挑戰的人。獨自出國求學以及過往的工作經歷,更讓她培養出強大的適應力,以及尋求解決方法的心理素質。2016 年創立了 Velodash,她指出:「一開始覺得太棒了,終於有了自己的公司。」但後續艱難的創業過程,讓她感覺像在攀岩,甚至到了最近,「覺得是在跳傘,還不知道會不會 Work。」

在每位創業者的背後,大概都有類似 Molly 這樣充滿笑與淚的艱辛過程。她說:「這樣的歷程可以發生在每個創業家身上,拿掉性別這層皮囊,我們就只是乘風破浪的先行者。」

創業本身就是探索的過程

來自新加坡、AW#18 的 Botbot.AI 共同創辦人暨 CEO Chelsea 沈嘉敏則有另一番體悟。Botbot.AI 以 AI 技術,透過會話界面將工作流程自動化,提供企業各式提高員工生產力的解決方案。Chelsea 分享,女性創業者常在大眾不自覺狀態下,因性別刻板印象,遭受更多下意識的批判。

她進一步指出:「女性創業者要在別人眼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真實的樣貌中找尋平衡點。」她鼓勵大家不用全盤接收外界的批評,別人走過的道路,不見得適合自己。Chelsea 舉例,她以前非常討厭別人說她很緊繃,但後來,她會認為這是對她盡心投入工作的另類肯定,換個角度思考,最刺耳的話語,也許就能轉換為正向的能量與讚美。

善用女性同理心的優勢去領導

Chelsea 建議,與其強迫自己去做不拿手的事情,不如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才能發揮最大的自我價值。因為,對創業者來說,往往都必須在極度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找出方法,用最小的代價,創造最大的影響與成果。

AW#13 校友、專注關心女性職場議題的新媒體 BetweenGos 職場才女創辦人暨 CEO Grace 李冠萱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她發現,在經營社群以及溝通議題時,要能創造更高的社群互動、號召力、影響力,「擁有高度的同理心」是很重要的特質與能力,而這正是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具優勢的特質。 根據美國研究機構 Pew 調查指出,在各項領導能力的比較中,「富有同情心與同理心」是女性領導人相較於男性表現最好的項目。

Grace 也分享了 BetweenGos 社群經營的心法,包含議題規劃、展現品牌特性,並持續和讀者溝通,在各種議題上時刻運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都是社群經營的關鍵。BetweenGos 設有職場匿名問答箱,「會員很信任我們就會分享問題,像是人際關係、辦公室戀情等私人議題,總是很期待我們的回應,覺得我們有設身處地從他們角度來思考。」

AppWorks 提升女性創業運動的下一步

身為 GSEA 最大的創業者社群,持續提升女性創業者的比例,是 AppWorks 的重要目標,同時也肩負著重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與指標意義。未來,AppWorks 將投入更多資源關注女性創業相關議題,預計在 2019 年第四季開始,將會針對女性創業者推出一系列的講座、活動與專案計畫,期許接下來能鼓勵更多優秀女性投入創業。創業是實現理想、改變社會最有力的方式之一,期待有更多優秀的女孩們,一起加入創業者的行列。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Unsplash

從優秀工程師變身創業 CEO,必須改變的 3 個心態

Sandi Wu, Analyst (吳岱蓉 / 分析師)

負責 Accelerator 與投資。加入 AppWorks 前,任職於富邦產險電子商務部,負責線上投保平台的專案管理及 Email 行銷,喜愛探究數字背後的意義。曾前往芬蘭交換學生半年,期間走遍半個歐洲,喜歡寂靜的自然風景勝過繁華的現代都市。畢業於台大財金系,擔任系女排隊長,熱愛美食、排球、旅遊及挑戰新事物。

AppWorks Accelerator 生態系中,累計的校友總共有 351 支活躍新創團隊、1,044 位創業者。這些團隊中,大約 50% 的CEO 是由具備軟體工程師背景的創辦人所擔任。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軟體工程師創辦人」?根據我們的實務觀察,主要原因之一,是這最符合創業初期的經濟與時間效益。例如,還在擔任軟體工程師時,經常會發現一些市面上尚未有完整解決方案的問題,或是還未被滿足的痛點,索性就自己動手寫程式、解決問題。

若解決的問題,有足夠的市場潛力,很多人在此時會毅然踏上創業之路,認為只要把好的產品與服務做出來,就自然會有人使用,不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更有機會因此創業成功。然而,事情當然沒有想像中簡單,我採訪了 AppWorks 校友中一些從「工程師」成為「CEO」的創業者,他們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希望對於同樣擁有軟體工程師背景的創業者有所幫助:

1. 忍受產品的不完美,先開發客人再說

擁有軟體工程師背景的創業者,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希望等到開發出心中功能齊全的完美產品再上線。但我通常會建議新創團隊,快速做出一個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產品),如果經過客戶的回饋,真的有缺乏一些重要的功能,那時候再來調整也不遲。

花多久做出 MVP 才算快速?AppWorks Accelerator 第四屆 (AW#4) 校友、專門協助企業進行 email 與電子報行銷的 NewsLeopard 電子豹創辦人 Louis 張國基認為,最多不要超過兩個月的時間,最好能在一個月內完成,只需要完成約 70% 即可,這才能叫做 MVP。就算是複雜的技術,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模擬頁面來測試市場需求。

以電子豹為例,剛創立時,Louis 為了知道市面上對於電子報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如他所想,他花了兩週的時間做出一份簡報。透過這份簡報,來對潛在客戶進行訪談,尤其他的目標客群是中小企業,AppWorks Accelerator 校友中的企業,絕大多數正屬於這個客群,透過大量的訪談、不同的優化簡報,電子豹的雛形就出來了。接下來,Louis 並不是馬上急著打造產品,而是先透過現有的電子報系統做發送測試,來看成效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一樣、是不是符合客戶的需求。

在創業前,創業者通常會觀察市場與產業前景,進而提出假設,以此來制定完美的產品策略、商業模式。但創業的真實狀況,其實產品永遠沒有完美的一天,而且絕大多數,創辦人假設的完美產品,並非真的符合市場所需,必須透過多次的測試、驗證、收集市場回饋、修正產品。所以,快速做出 MVP 來收集市場回饋,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對創辦人來說,MVP 的最後一步,則是找到第一個願意付費的客戶,並且要讓這位客戶願意花第二次錢使用產品,這才算真正解決他的問題。當客戶願意付錢,往往就願意提供使用經驗與建議,這時,新創團隊自然就有繼續優化產品與服務的方向。

對工程師而言,程式碼 1 就是 1,0 就是 0,輸入正確的指令,就會出現想要的答案,但「製作產品」和「寫程式碼」卻完全不同。產品是新創團隊和客戶溝通的橋樑,也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一種闡述方式。產品是就算不完美、有人願意花錢使用就是好產品。切記,最重要的一個準則:永遠要真正去聆聽對方的聲音,並換位思考。

Airbnb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Brian Chesky 曾經說過:「你應該讓 100 個人死心塌地瘋狂愛上你,而不是讓 100 萬人好像有點喜歡你。」(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love you than a million people that sort of like you.) 只要解決這群死心踏地用戶的問題,就算產品不是最完美、創業也已經跨出成功的一大步了。

2. 將程式放手給夥伴負責,專注在更長遠的策略性思考

身為創業者,與工程師最大的不同,就是永遠有比寫程式更重要的事。AW#8 校友、提供房地資訊的 Foundi 房地 創辦人 Andy 鄭依桓就分享,剛開始創業時,若開會一整天沒有寫程式,就讓他覺得自己今天沒有生產力,所以就算下班回家,也會想辦法再多寫幾個小時的程式。

但創業幾年後,他開始明白,身為公司 CEO,必須聚焦在那些只有 CEO 能做,而無法假手他人的重要工作。所以他現在很少在寫程式,把絕大多數的時間,花在思考公司的未來策略與方向、和利害關係人及團隊成員溝通,將目光放在未來的道路,而不再是眼前的程式。

厲害的軟體工程師成為 CEO 後,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無法不寫程式、也無法忍受寫得不好的程式。尤其是創業初期,難以用高薪找人才,通常會採用實務經驗比較少、但是有潛力的年輕人。

當然,因為他們經驗少,必須花一定的時間來教導他們。有時候心一急,為了想趕快上線,就會乾脆自己跳下去寫程式,覺得這樣省時又省力。然而長遠來看,隨著公司規模成長,不可能永遠都是由創辦人來寫程式。

3. 除了 Google 大神,創業路上還需找到兩種人,才能走更遠

踏上創業這條路,會遇到許多過去從沒想到的問題與挑戰,即使 Google 也沒有答案。AW#1 校友、跨平台網路廣告技術新創 Tagtoo 塔圖科技 創辦人 Teddy 楊長峰認為,創業的路上要找到兩種人:一種是 Mentor (導師),另一種是 Peer (同儕)。

Mentor 走過你正在走的創業歷程。所以可以事前提醒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並建議可以選擇的解決方法。每位創業者,可以擁有很多種類型的 Mentor,有的是同產業可以提供專業的知識建議,有的是可以在心靈上提供支持,Mentor 未必要是投資人,沒有利害關係,有時候反而能給予更客觀與全面的建議。

Peer 最好跟你創業的「年資」差不多久。若資淺太多,難以理解你現在的處境;資深太多,可能已經忘記當時的心情;差不多久的創業年資,你遇到的問題,他可能也正在經歷,可以分享最「新鮮」的經驗談,像是在 AppWorks 校友中,Teddy 就有一群創業資歷差不多的好朋友,大家每週都會固定聚會,一起吐苦水、一起分享好消息,適度的良性競爭,也是讓創業者可以在跌倒後,拍拍身上的灰塵站起來,繼續往前邁進的一大動力。

過往擔任工程師時,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和電腦溝通,只要指令正確,電腦就會提供想要的答案,也因此在寫程式的過程中,工程師習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先自己想辦法 Google 找答案,所以有時候不擅長尋求協助。但在創業時碰到問題,遠比寫程式更為複雜,這時候,找到可以理解、交流的人就很重要,不管是 Mentor 或 Peer,都能陪伴創業者,在創業這條路走得更遠。

從「工作者」變身為「創業者」,其實是持續自我成長的過程。身為創辦人,任務不再只是專注在完成執行面的工作、把眼前的程式改得更有效率,而是要透過不停地犯錯、思考以及與前輩請教,一步一步的帶領團隊走向更遠的未來。希望以上 3 個改變心態的建議,能幫助更多優秀的軟體工程師,順利成為傑出的創業 CEO。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Pixabay

程九如 (AppWorks 合夥人)《閃電擴張》導讀:創業,就是站上快速成長或死亡的競技場

Nice Cheng, Partner (程九如 / 合夥人)

台灣網路創業的先驅,於 1999 年創辦 Webs-TV.com,是當年少數真正獲利的「達康」公司,也擔任過天空傳媒 Yam 策略長兼營運長,目前仍身兼多個網路公司的董事職位,是非常受創業者愛戴的網路創業導師。Nice 畢業於美國 Southeastern University,但是他說在網路創業的世界,學歷一點都不重要。

<本文為《閃電擴張》新書序,天下雜誌出版>

讀後覺得該換錶了,因為在閃電擴張的時空裡,不是以秒計時!

關於創業,這本書能告訴你明天一定會發生的事。你可以當成是預言,或是風險和機會的預報。如此你有比別人更早一步的機會,去執行你的擴張計畫,或去因應這場擋不住的巨變。

身為 AppWorks 創業加速器和創投基金的經營者,我看過許多具備閃電擴張潛力的優質新創 (行內人稱「火箭」),而善用閃電擴張的策略,是火箭新創所必備的能力。因為一旦火箭升空後,如果速度不夠快火箭是會掉下來的,但如果太快了,火箭容易解體,或是因為失控而偏離了航道。

閃電擴張是領導人和經營團隊整體的事。領導人和團隊成員,都必須具備前瞻和膽識,還要共同面對繁雜的狀況、高壓的工作、組織的消長、人才的高耗損、跨境的整合、文化的衝擊和在超高速運行中的諸多不確定性。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要對閃電擴張的目的,有充分的認知和準備,如此組織才有機會透過閃電擴張的方式,將現有資源轉換成極大化的未來價值。

要如何對於閃電擴張有充分的認知?這本書是很好的教材,也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的教材,因為作者來自於閃電擴張的發源地矽谷,而且作者本身也是多家閃電擴張新創的創辦人和投資者,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對於閃電擴張經典案例的探索及分析,在這本書裡彙整了大量關於閃電擴張的經驗、知識與智慧,和對於閃電擴張該有的思維與邏輯,非常值得大眾閱讀。

做決定有時很簡單,如果你能清楚知道未來將得到或失去什麼。問題是你不會知道,也沒有人能靠經驗算得出來,因為一旦啟動閃電擴張後,很難確定會觸發什麼樣的連鎖效應。

學理上,人們會用未來可見的得失,來決定現在是否該冒風險和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但閃電擴張並無法精確的計算得失,所以,你也許可以從未來將失去所有利益,或將得到所有利益的觀點,去決定該不該啟動閃電擴張。

前所未有的契機往往出現在前所未有的交會中。閃電擴張的風潮,將觸發大規模的全球性典範轉移。科技透過網路,前所未有的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緊密連結,網路的普及,讓訊息傳遞、資訊收集與分析,達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大量的網路平台和網路社群,更是前所未有的加劇了網路效應的影響力,網路科技的助長,更讓產品推廣範圍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同時讓營銷的邊際成本可以降到前所未有的低。

諸多前所未有的總和,提供了完美風暴的條件,閃電擴張的風潮正在改寫全球的經濟版圖,沒有人能留在原地,身為創業者,自然該關注、並把握這個前所未有的巨變和契機。

【歡迎所有 AI / IoT、Blockchain / Crypto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Photo by Visual 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