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產品前,搞清楚客戶在哪裡先吧!

這幾天還是在和申請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團隊們面談,所以昨天從一早 10 點開始,到晚上 9  點結束,餐餐都在會議室裡面解決。沒辦法,總共有 40 多隊,每一隊都希望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解釋他們想做的事情,只好犧牲我們自己用餐、休息的時間。

倒是昨天回家後反芻,我發現來面談的團隊可以明顯的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於產品的細節想了很多,但是沒有想到使用者是誰的。另外一種,是我比較喜歡的,就是產品的樣貌還很模糊,但是人家已經經營了一個 Facebook 粉絲頁,早就累積了 1 萬個潛在客戶。

這個觀念,其實先前就已經聊過好幾次,包括說你們該「先弄個社群起來」,更點明了「別窩在家裡做沒人用的產品」,所以當來面談的團隊中還是有一些人只想到產品,沒想到市場時,總是覺得很可惜。

「這不就是你 Jamie 發明的觀念嗎?為什麼我一定要聽?」你說。

不不不!我沒有這麼偉大,這觀念其實是大兵法家孫子發明的。他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只做產品的人,就是先戰,然後才想辦法求勝 (先做產品,然後再想辦法賣),還沒搞清楚狀況,就已經投身戰場,當然很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而相反的,在還沒出兵前就摸清楚客戶的底細的勝兵,成功的機率當然就高了許多。

所以,各位親愛的創業人,關於先找客戶的觀念,看在孫老大的面子上,請你們務必聽進去。而相關的「精實創業模式」文章,我也寫了許多,就請你們多多參考吧!我繼續去跟剩下的 10 多個團隊奮戰了…

(photo via tojos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打破你的框架

Jamie 之前在他的網誌推薦了一本創業書籍【工作大解放 (Rework)】,並隨即訂了一百本來要送給 appWorks 的團隊們。

所以在他寫完那篇網誌的早上,我就拿到了這本書。粉紅色的字體、令人振奮的中文翻譯,馬上讓我停下手邊工作,也不管老闆上一秒鐘交待的事情 (因為不急嘛!又不是偷懶),我很放鬆的一邊啜飲著伯爵茶一邊翻閱。

「閱讀也算是我的工作吧!」我心裡這麼想。

作為一個員工,這本書第一時間吸引我的篇章是《招聘員工》;其中「雇用文筆好的人」讓我恍然大悟,主編用心良苦鞭策我寫網誌是這道理阿!

我的意思並不是我文筆好,相反地,我覺得自己還有太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寫寫風花雪月的東西每個人都會,但真的要寫出一篇有內容、有觀點的網誌,我個人自認功力還不夠深;不像主編隨手拈來就有靈感,而且能夠用文字清楚表達。但寫作是可以訓練的,與此同時也能釐清你的思緒脈絡,讓你更懂得如何溝通。

撇除「文筆」不談,「觀點」才是本書強調的重點。不久前 appWorks 投資的中文科技網誌開版,名為 TechOrange,我自告奮勇參與一腳,編譯創投相關的新聞,目的也是希望能在實務工作之餘累積相關知識,培養個人觀點;否則我一個網路與創投菜鳥,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泛泛之談,自曝其短。觀點養成計畫或許需要一年、兩年,甚或是更久的時間,但不開始就永遠不會達成。

另外一篇吸引我的是《提高生產力》,裡頭有我急迫需要的工作準則。記得我剛進 appWorks 的時候,老闆就跟我說過:「工作的時間長短並不具任何意義。」他寧可我五點下班去運動,也不要枯坐在辦公室當個傻子。工作時將屆滿三個月,我於此事心有戚戚焉。正如書中所言,反而是最早回家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他找到了更快完成事情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更有效率運用時間,避免無謂的交談,工作中保留一小段獨處的時間,每天就可以取得進展。(編按:果然我說破嘴也不及書上寫啊…)

闔上這本書,全身的再生組織又被喚醒,我總會在工作疲憊之時拿出來翻閱,以此重新調整思維、重新充電。我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心靈導師,引領我一步一步屏除舊習,打破既有框架。哪天等我不再視工作為工作,倒是像魚活在水中一樣自然的時候,那就真的大解放了!(編按:在 appWorks 應該已經很不像工作了吧?)

(Pic via Gilderic@flickr under CC license)

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

上個月有一天在和創投圈的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最大的 nightmare (惡夢) 是什麼?我說當然是沒有好的人才要出來創業。身為一個創投,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好的團隊,然後支持他們,幫助他們變成一流的企業。創業的過程中需要的資金、人才、人脈、合作夥伴、硬體、軟體、技術、通路、行銷,我們都可以想辦法。但如果第一流的人才不出來創業,我們手頭上有再多軍火可以幫他們打仗,也是白搭。

而剛剛結束的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正好是我 nightmare 的相反,就是 dreams come true.  不僅申請的「量」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 總共有 42 個團隊的報名,更重要的是在花了兩天時間仔細閱讀每一份申請書後,我們發現這些團隊的「質」更是讓人驚艷。這些成員有 80% 有碩士以上的學位,90% 有工作經驗,而且其中不乏知名遊戲大廠、硬體大廠、軟體公司甚至是投資銀行,跳出來的技術長、部門主管、資深研發人員、業務經理、行銷人員等等。光是想像能夠讓這些人一起在 appWorks 追逐他們的夢想、相互激盪、碰撞出火花,那個景象,就足以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

剛好那天我的紐約創投朋友佛萊德‧威爾遜 (Fred Wilson),也在他的網誌上聊到當創業團隊一起合作時的優缺點,結論是創投應該鼓勵團隊們合作,但是不要強迫。Fred 也拿出上禮拜 Foursquare 大當機,10gen 怎麼幫忙 4SQ 重新部屬 MongoDB 來作例子。我覺得這就是創業團隊間合作最棒的情況,Foursquare 可以專心的把他們的 LBS 服務做好,而 10gen 則可以專心的研究他們的 DB 技術。當 4SQ 把 LBS 做得越好,使用量越成長, 10gen 也就必須把 MongoDB 做得更好。當 10gen 把 MongoDB 做得越好,4SQ 就知道他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而類似的情況,這四個多月以來也不斷的在 appWorks 育成中心中發生。當團隊 A 需要把網站做成智慧手機的版本,團隊 B 就貢獻他們的行動開發經驗。當團隊 B 的新服務上線,需要填上內容,團隊 A 就提供他們網站上的 content.  而這些非常有價值的互動、合作的發生,appWorks 從頭到尾都不需要去主導,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環境、一個平台,讓一流的創業團隊一起工作,然後這些 magic 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很高興 appWorks 育成計畫終於從一個小小的夢想,到一個草創初期的組織,然後到今天又劃下了另一個里程碑。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好人才願意出來創業。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這些團隊間激盪出來的火花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燦爛、越來越成功。加油,appWorks!加油,創業團隊!加油,台灣的網路業!

(Pic via kada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我常常說 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我想這個觀念我必須要澄清一下,所謂的「ideas 不值錢」,意思是說「要創什麼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值錢,例如:我要開一間咖啡店、我要做一個超酷的 LBS 服務、我要寫出一支好玩的 iPhone 遊戲等。這些,都不值錢,因為全世界和你同時想到的人,大約有 2,000 萬人。

不過如果你再多做一點功課,研究出了一些執行面細節,那這個 idea 就變得稍微值錢一點,例如:我要在淡水沙崙開一間咖啡店,因為那邊沒有咖啡店,而且我調查過路上的觀光客有一半想要坐下來喝咖啡看風景。我要用 LBS 的做出一個百貨公司櫃點導覽,讓大家血拼的過程更有效率,而且我訪問過百貨公司的顧客,有 30% 會下載來用等等。但即使到這個程度,這個 idea 也還是沒有什麼了不起,全世界還是有 200 萬人可以想出來。

接下來如果你覺得這個 idea 值得投資時間和資源去嘗試,你就會開始進入執行模式。你會實地去淡水沙崙找點、研究咖啡豆的來源、店內的裝潢風格等等。你會和許多人討論,請一些專家給你意見,然後越來越了解這個 idea 該如何執行。中途你或許會發現政府根本規定沙崙不可以開咖啡店,但是淡水老街是更好的選擇,於是你開了這個店。剛開始沒什麼客人,後來你跟旅遊業的朋友談,發現可以專做外國觀光客生意。就這樣一年之後,你終於轉虧為盈。

到這裡為止,你原本的開咖啡店 idea 終於從一個不值錢的空想,經過了執行 (execution) 過程的不斷淬鍊,變成了一個 good idea.  所以我們會說,ideas 不值錢,execution 才值錢,是因為所有粗糙 idea 都必須要透過 execution,才能夠補上重要的細節,轉變成 good ideas.

而有創業過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把 an idea 變成 a good idea 的過程,非常多的時候靠的是從別人那裡得來靈感。關於這樣的過程,這裡有一個敘述得非常棒的影片:

這其實是暢銷作家史蒂芬‧強生 (Steven Johnson) 即將發行的一本書《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的宣傳影片。史蒂芬花了 5 年的時間去研究到底好的 ideas 是怎麼來的,結果發現,他們都是「碰撞」出來的。也就是說,當一個想法和另一個想法碰撞,有些時候,更棒的想法就這樣產生了。這其實跟我們上面說的 execution 是一樣的意思,當你進入執行模式,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和別人討論,一個 idea 就會慢慢的磨成一個 good idea.

而碰撞,或說創造出一個環境讓一流的團隊一起創業,讓他們擦出更大、更燦爛的花火,也正是我們賦予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最重要任務。事實證明,經過過去這四個月的朝夕相處,第一屆的 11 個育成團隊,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速的成長茁壯,他們的 ideas 也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實際、精確、創新,越來越像 good ideas。(事實上,就在我寫這篇網誌的同時,外頭就有兩、三個跨團隊的討論正在進行中。)

所以,你有創業的 idea 嗎?想要把他從一個 2,000 萬分之一個平凡 idea,快速淬煉成一個獨一無二的 good idea 嗎?第二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正在接受申請中,非常歡迎你的加入。

(Picture via clarazamith@flickr under CC license)

我的 iPhone 4

在 Apple 和 Google 這一波波智慧型手機浪潮中,我也拿到 iPhone 4 了!感覺如何?我想我的朋友比我還興奮吧!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手機向來都很陽春。當別人的畫面是彩色時,我的還是黑白;別人花了上萬元才入袋,我的 o 元就能帶走;別人一年一年在換 (我家老人換手機的速度都比我快),我的曾經用到四年,最後還是別人送了我一台同樣陽春但比較可愛的手機我才汰換更新。別人是因為跟情人講悄悄話 (或是劈腿情人)才神神秘密的掩著手機走向角落,我則是因為手機太像石器時代的遺產所以能不用則不拿出來。朋友看到我的手機總是要嘲笑一番的,而我也習以為常了。

要不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山頂洞人的習性吧!

拿到 iPhone 的第一天,我很笨的搞了個大烏龍。我插入 SIM 卡,卻發現手機不動聲色,怎麼完全沒訊號,只顯示個連接 iTunes 的圖示。我跟一個同樣拿 iPhone 4 的女性朋友試著找出問題,甚至 call out,最後自己傻傻的下了結論:我的手機是外國貨,一定是被鎖住了!!!瞬間我對於 iPhone 的渴求大增,怎麼辦,我沒有它活不下去阿,它一定要好好的阿!!!然後我想起了 appWorks 裡每一個工程師的臉,他們一定可以救它的。

隔天我拿到辦公室,用極其哀怨的眼神看著神采奕奕的老闆,他不一會兒走過來,將我的 iPhone 接上電腦,雙手按幾個鍵盤,它馬上就激活了。原來手機也要激活阿,幹嘛不早說(飄走) Orz。這一連串的蠢事證明了一件事:我身邊拿 iPhone 的女性朋友並不知道手機要激活。她們已經是我週遭朋友中的科技先進採用者。為了進一步了解她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性,我問她們知不知道 Foursquare。這款普遍為科技宅男界熟知的應用程式 (不好意思我想不出可以取代宅男又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用詞),很遺憾,我那在精品界當公關的朋友,以及在電視台編排節目的朋友並不知曉;而我也是在兩個月前進 appWorks 才耳聞。

因此我不禁要問,如果女性是這市場上最大宗的消費族群,她們學歷高、能力強,而且經濟獨立;如果女性有錢購物,她們追求時尚流行,人手一台 iPod 或 iPhone,但她們卻不在乎或不了解相關的應用程式,那請問這些 apps 到底是為何開發?如果前仆後繼投入程式設計的人只是滿足一小撮科技重度使用者,市場是不是太狹隘了?就算上述問題都不重要,那請問誰真正了解女性的需求?產品的行銷包裝是不是真的想對女性說故事?還是說科技終究是科技,難以扭轉它冰冷、硬梆梆的態度?所以自稱專家的人就繼續維持高傲的語調,說著全世界大概只有 20% 人才聽得懂得語言,然後繼續視女性為科技白癡。

不要說我們女性沒大腦,相較之下,時尚、精品、逛街等內容親近我們日常生活多了;我們要的只不過是微小不過的人性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看看每年百貨週年慶創造的商機,你就知道我們女性的消費能力。由此可知,這塊餅還是很大的,還有很多尚未開發的市場,有抱負、有理想的你快點來創業吧!

第二屆育成計畫重要資訊:

申請截止日期:2010 年 10 月 10 日 11:59pm

公布入選團隊:2010 年 11 月初 (個別通知)

進駐中心時間:2010 年 12 月 1日

(Picture via Brian@flickr unde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