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GSEA Snapshot 22H1: Now is the Best Time for Web3 Founders

Original file for download: web3.GSEA Snapshot 22H1

Jack An, Analyst (安良方 / 分析師)

Jack is an Analyst covering AppWorks Web3 Arm. Before joining the team, he was a co-founder and early team member at two InsurTech startups, where he developed a passion in user experience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revious to his startup journey he worked as a commercial property underwriter at Chubb Insurance in New Zealand. Jack graduated with a Bachelor of Music from Waikato University where he studied classical piano. He loves to cook, read and is a practicing stoic.

Looking back at the first half of 2022,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many investors turned bearish—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entering a cycle of raising interest rates, capital markets shedding market cap, and currencies around the world getting hit by the one-two punch of inflation and depreciation against a strong US Dollar. Despite these macro uncertainties, founders and developers have not succumbed to such sentiments, demonstrating strong 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e to continue building and reiterating. Thanks to their efforts, the global web3 ecosystem continues to flourish with new ideas and business models. Looking at the bigger picture, this winter will pass. Web3 remains one of the biggest paradigm shifts over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and Greater Southeast Asia (ASEAN + Taiwan)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xciting and dynamic markets. More than ever, now is the best time for founders to take the entrepreneurial plunge.

We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long-term outlook for web3, and believe that now is the best time to start a web3 project,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transcending market cycles. Since AppWorks was founded in 2009, and launching our semi-annual AppWorks Accelerator in 2010, we have built a startup ecosystem and founder community home to 457 active startups and 1,448 entrepreneurs. In 2018, AppWorks Accelerator entered the web3 arena, and launched AppWorks Fund III the same year to invest in web3 startups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At present, 93 active startups, or more than 20% of the AppWorks ecosystem are in web3, launched by 181 founders pushing things forward in this pioneering space.

Within AppWorks’ web3 ecosystem, there are many exciting projects created during the last bear market cycle in 2018 and 2019. For example, Dapper Labs, which was founded in 2018, successively launched the Flow blockchain and built NBA Top Shot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FT developers, ushering in 2021’s NFT Summer. Despite the prevailing headwind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Flow’s trading volume and active accounts hit new all-time highs in June. Meanwhile, Animoca Brands acquired The Sandbox in 2018 and developed a blockchain version, making The Sandbox a trailblazer in the blockchain game arena.

Users and Founders Continue to Flock to Web3

In contrast with the last bear market, interest in web3 has continued to grow unabated—both in terms of user adoption and innovation. Whether it be DeFi, NFTs or DAOs, we continue to see founders building projects that adhere to the core ethos of web3—decentralization, permissionless, trustlessness, and transparency—and has entered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of societ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Messari, DeFi continues to be the largest application in crypto. In April 2022, the market cap of DeFi (excluding stablecoins) stood at roughly US$70 billion, accounting for 10% of Layer 1 tokens; while in Q1 2022, global NFT secondary sales exceeded US$10 b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ssets locked up in DAO treasuries reached US$11 billion in April of this year, of which 60% were locked up in the top 15 DAOs.

Compared to other markets, Southeast Asia offer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b3 projects. Southeast Asia is home to nearly 700 million people, of which 440 million are active online users, and an additional 60 million users have logged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Southeast Asia is also home to the world’s youngest, most dynamic, and most open-minded digital native population. The numbers say it all, with Southeast Asia boasting a median age of 30 years old, a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four-times the global average, and a digital economy estimated to reach US$1 trillion by 2030.

Another reason to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web3 in Southeast Asia is the potential for digital leapfrogging. Out of Southeast Asia’s 700 million people, more than 70% of them remain unbanked or underbanked—with limited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This provides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mainstream adoption of DeFi, cryptocurrency investment, and crypto asset management. In providing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e public, users will bypass traditional banks and go directly to web3.

Web3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has already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growth potential,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consumer-oriented applications in web3. According to the Chainalysis 2021 Global Crypto Adoption Index report, Vietnam,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are ranked 1st, 12th, and 15th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cryptocurrency adoption. Meanwhile, in terms of the proportion of crypto holders to tot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TripleA, crypto has reached a penetration rate of 20.27% in Vietnam, 6.47% in Thailand, 6.13% in the Philippines, 4.92% in Singapore, and 4.45% in Indonesia, ranking 1st, 12th, 14th, 18th and 20th in the world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FT applications, Southeast Asia has also taken a leading posi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Statista, Thailand is home to 5.65 million NFT holders, with Vietnam at 2.19 million, and Indonesia at 1.25 million, ranking 1st, 5th, and 8th in the world respectively.

These favorable conditions have provided a boost to Southeast Asia’s nascent web3 startup ecosystem, attracting a steady inflow of international funds and driving the active deployment of Web3 giants across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White Star Capital, there are currently 627 web3 startups headquartered in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22, Southeast Asian web3 startups have attracted US$979 million in investment allocations, with this year’s investment total on pace to surpass 2021’s US$1.45 billion. 

Despite a tepid fundraising environment, the first half of 2022 saw a number of notable web3 financings throughout the region. For example, Indonesia’s leading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Pintu, completed a US$113 million Series B round of financing, with total app downloads exceeding four million; Indonesia’s Pluang, which offers cryptocurrency investment services, added an additional US$55 million their Series B, bringing the total round size to US$110 million, and now boasting 3.5 million users. Meanwhile, Vietnam’s Axie Infinity became the first NFT series with sales exceeding US$4 billion; BreederDAO, an NFT asset production platform in the Philippines, closed US$10 million in Series A financing, led by a16z and Delphi Digital, which also marked a16z’s second web3 investment in the Philippines after Yield Guild Games (YGG) in August 2021; and Philippines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PDAX completed a US$50 million Series B financing. Global players have also zeroed in on Greater Southeast Asia—Circle, the issuer of stablecoin USDC, acquired CYBAVO, a Taiwanese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cryptocurrency private key management security solutions; while Binance Labs announced a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Vietnam’s DeFi platform Coin98.

As the high tide of the capital market receded, tourists watching the excitement from the shore and competitors wading without bathing suits retreated from the waters. For founders who really want to 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 the current market is in fact the best time to start a web3 project. American writer Mark Twain famously said: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I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any great companies were born or came into prominence during bear cycles, for example, Amazon and Google after the .com bubble burst in 2000; Facebook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nd Tesla after the 2018 debt crisis. For web3 founders, a bear cycle is the BUIDL cycle. When the next wave of mass adoption comes, Greater Southeast Asia will be a must-win market for determined web3 founders.

Appendix: Notable Web3 Founders in Greater Southeast Asia

web3.GSEA Snapshot 22H1 is brought to you by AppWorks. For any comments for the author, please contact us at [email protected]

If you’re a founder working on web3 / DAO, AI / IoT, or Southeast Asia, you’ve come to the right place! Applications for AppWorks Accelerator

web3.GSEA Snapshot 22H1:現在,正是優秀創業者的最佳時機

原始檔案下載:web3.GSEA Snapshot 22H1

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回顧 2022 年上半年,隨著總體經濟進入升息循環,資本市場邁入熊市,使得幣市也跟著進入寒冬。儘管資本市場波動劇烈,但真有決心與實力的創業者、開發者並沒有停下腳步,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們看到 Web3 生態系仍持續蓬勃發展。放眼長期,寒冬必將過去,Web3 仍是未來 10 到 20 年內最巨大的典範轉移之一,而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則是最值得樂觀期待的地區之一。現在,就是優秀創業者深耕的最佳時機。

對於 Web3 長期展望樂觀,並相信現在是 Web3 創業的好時機,來自我們過往的實證經驗。AppWorks 自 2009 年成立,2010 年啟動每年兩屆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後,至今已建立起擁有 457 家活躍新創、1,448 位創業者的新創生態系及創業者社群,AppWorks Accelerator 在 2018 年開始聚焦招募來自 Web3 領域的新創,並在 2018 年啟動的 AppWorks Fund III,投資深具成長潛力的 Web3 新創,目前,AppWorks 整體生態系已有超過五分之一共 93 家活躍新創,以及 181 位創業者來自 Web3 領域。

在 AppWorks 的 Web3 生態系以及投資案中,有許多表現優異的新創,便是在 2018、2019 年上一波 Web3 熊市週期時創立與佈局。例如,成立於 2018 年的 Dapper Labs,隨後陸續推出 Flow 公鏈,以及打造 NBA Top Shot 成為 NFT 最成功的應用之一,並迎來 2021 年的 NFT Summer,儘管今年上半年大環境逆風,Flow 鏈上的交易量活躍帳戶,在 6 月仍創下歷史新高。Animoca Brands 則在 2018 年併購 The Sandbox,並著手開發出區塊鏈版本,讓 The Sandbox 隨後成為經典的區塊鏈遊戲之一。

和上一波熊市相比,這次最明顯的不同,就是用戶與創新應用仍在快速成長。在 DeFi、NFT與 DAO 這幾個我們看好的垂直領域中,可發現正在將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無需許可 (Permissionless)、無需既有信任基礎 (Trustless) 以及透明化的特質,更加落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根據 Messari 統計,DeFi 是加密貨幣領域中規模最大的應用,在今年 4 月整體規模 (不包含穩定幣) 約為 700 億美元,佔 Layer 1 Token 的 10%全球 NFT 二級交易 (Secondary Sales) 則在今年第一季首度突破 100 億美元鎖定在 DAO 中的資產,在今年四月達到 110 億美元,其中 60% 鎖定在前 15 大的 DAOs 中

用戶與創新應用仍在快速成長

相較於全球,東南亞在 Web3 用戶與創新應用的成長力道上,具備更好的基礎。東南亞擁有近 7 億人口,其中,有 4.4 億網路活躍用戶,自 Covid-19 爆發以來,另外增加了 6,000 萬用戶,東南亞也是全球最年輕、最具活力,最積極擁抱數位應用的地區,人口年齡中位數為 30 歲,人均 GDP 成長率是全球平均的 4 倍,預估整體數位經濟產值,將在 2030 年達到 1 兆美元

另一個看好 Web3 在東南亞發展的原因,則是後發經濟體將呈現蛙跳式成長 (Leapfrogging) 的特色。在東南亞近 7 億人口的大市場中,超過 70% 的民眾缺乏銀行服務 (Underbanked) 或無銀行帳號 (Unbanked),這樣的條件,為 DeFi、加密貨幣投資或資產管理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條件,在提供給大眾的金融服務上,用戶將很輕易跳過傳統銀行直接進入 Web3。

截至目前的發展,也證明東南亞在發展 Web3 中各種面向消費者的應用上,展現出成長潛力。根據 Chainalysis 2021 Global Crypto Adoption Index 報告,越南、泰國、菲律賓在加密貨幣接受度指數上,分別位居全球第 1、12、15 名;若以 Crypto 持有者佔總人口比例來看,根據 TripleA 統計,越南的 20.27%、泰國的 6.47%、菲律賓的 6.13%、新加坡的 4.92%、印尼的 4.45%,分別位居全球第 1、12、14、18、20 名的前段班。在 NFT 的應用發展上,東南亞也居於領先地位,根據 Statista 統計,泰國擁有 565 萬名用戶、越南 219 萬名、印尼 125 萬名,分別位居全球第 1、5、8 名。

諸多有利的發展條件,讓東南亞的 Web3 新創生態系發展蓬勃,也讓國際資金持續湧入、Web3 巨頭積極插旗佈局。根據 White Star Capital 統計,目前共有 627 家總部設立於東南亞的 Web3 新創,2022 年至今,創投累計投資 9.79 億美元,2022 年有望超過 2021 全年的 14.5 億美元。

儘管現在正是資本市場寒冬之際,但 2022 年上半年大東南亞 Web3 新創生態系中,仍寫下多項重要里程碑。例如,印尼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Pintu,完成 1.13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App 下載次數突破 400 萬次;印尼提供加密貨幣投資 App 的 Pluang,完成 5,500 萬美元的 B 輪後續 (Follow-on) 融資,使得 B 輪融資總金額達 1.1 億美元,印尼用戶數突破 350 萬;越南 Axie Infinity 成為首個銷售額突破 40 億美元的 NFT 系列;菲律賓 NFT 資產製作平台 BreederDAO,完成 1,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由 a16z 與 Delphi Digital 領投,這也是 a16z 繼 2021 年 8 月投資 Yield Guild Games (YGG) 之後,在菲律賓的第二個 Web3 投資案;菲律賓加密貨幣交易所 PDAX 完成 5,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美元穩定幣 USDC 發行商 Circle,併購台灣專攻加密貨幣私鑰管理安全方案的 CYBAVO;Binance Labs 宣布策略投資越南 DeFi 平台 Coin98 (金額未公布)。

當資本市場的潮水退去,看熱鬧的觀光客、沒穿泳褲的競爭對手會退場,對真心想顛覆世界的優秀創業者,這個時期,才是最好的創業時機。美國文學家馬克・吐溫有句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經常會相似。」(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在過往的科技發展歷史中,許多偉大的公司,就是誕生或崛起在資金派對結束之後,例如,2000 年 .com 泡沫破裂之後的 Amazon、Google,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的 Facebook,或是 2018 年美元 / 美債危機之後的 Tesla。對 Web3 的創業者來說,現在正是 BUIDL 的時候,當下一波 Web3 再度崛起、為人們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之際,大東南亞則將是不容創業者錯過的市場。

附錄:大東南亞各市場中值得關注的 Web3 創業者

web3.GSEA Snapshot 22H1 由 AppWorks 製作,有任何指教與建議,請 email 至 [email protected]

【歡迎 Web3 / DAO、AI / IoT 以及目標 Southeast Asia 的創業者,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洪麗甯 (緯穎科技執行長):擁抱科技創新,是我們 Day 1 就建立的 DNA

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在雲端科技所帶來的典範轉移中,緯穎科技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2012 年,原本擔任緯創資通雲端事業部總經理的 Emily 洪麗甯創立緯穎科技,專攻提供雲端服務商 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客製化伺服器,過去 10 年來,在雲端應用百花齊發的顛覆過程中,緯穎也與全球一線 CSP 一起成長、成為它們共同壯大的革命夥伴。專訪 Emily,除了了解第一線產業變化的觀察與因應策略外,更像是現場收穫了一位成功創業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在最初幾乎沒有相關經驗與 IT 團隊時,僅只是因為相信雲端就是未來,從創立的 Day 1 就決定將內部系統上雲。事後看來,這個當初看似大膽的決定,不僅完全正確,更打下了緯穎未來得以快速成長的基礎。

也正因為這樣積極擁抱科技創新、快速切入市場新機會的經歷,當被問到在擔任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垂直加速器,以及其他創業者社群的 Mentor 或與創業者交流時,Emily 最欣賞的創業者、新創特質為何,她很直覺地就指出,她最欣賞具有堅強核心技術、知道未來市場在哪裡的創業者。以下是採訪重點整理: 

Q: 在超大型資料中心 (Hyperscale Data Center) 及雲端 IT 基礎架構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這幾個緯穎的核心領域中,和 3-5 年前相比,有哪些重要的變化、趨勢正在發生?

A: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雲端產業的去品牌化、客製化需求越來越高。過往,產業的遊戲規則、發展方向,是由 Intel 以及主要的伺服器品牌商所決定,產品就像是 Commodity,只是將標準規格的伺服器賣給不同的客戶。這幾年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應用端的創新更多、更快,另一方面,這些做應用的 CSP 開始自己開規格與需求甚至是設計晶片,跳過伺服器品牌廠商,直接與供應商、製造商合作開發產品與設備。

當初創立緯穎,也是因為看到這樣的機會與威脅,所以我們自己在 Day1 內部系統 就是雲端優先、零機房,因為這是我們的信念。就算一開始,我們也沒有太多相關的經驗與人才,但還是堅持下來走這一條路,也希望我們的經驗,能鼓勵更多企業上雲。

客製化代表系統架構、硬體規格是由做軟體、做內容的 CSP 來決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應用要做什麼,發牌的人是他們。以前,伺服器品牌商是做通用型伺服器,除了賣設備,還會在上面灌一些管理、應用軟體來賺錢,現在 CSP 本身就是做軟體的,自己就會開架構做軟硬體整合,然後跳過品牌商直接來找我們合作。

除此之外,每一個資料中心的設計也都不同,每次我去參觀時,都會覺得:「哇!這才是高科技。」例如,考量到散熱與節能等因素,會運用各種綠建築、綠能的技術,將各種熱通道、冷通道和機器排在一起,還有各種物理、溫度、氣流的運算,讓散熱與耗能都更有效率、更環保,這些條件都會依照客戶需求而需要高度客製化。

以前,作為 ODM 代工廠商,其實不太知道設計出來的產品用來做什麼、不知道為何而戰,不管是主機板或是伺服器,出貨之後都還要透過好幾層,才會到真正的使用者手中。但當 CSP 勇敢跳出來直接找我們時,我就很清楚感受到,這對緯穎的意義更大,因為一旦我們的工程師知道了為何而戰,知道應用在哪裡,而不會只看到片段,這個產業因此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趨勢,則是整個產業轉向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例如,韌體幾十年來,大多就是由少數幾家廠商所主導,現在連韌體也必須要開放原始碼了,放在 Github 上,大家能共同協力開發,我們也一樣。除了出貨設備之外,還會把產品設計公開出來,跟客戶真的就是一直協同合作,不管是白天或晚上,在 Github 上交流與協作。在這過程中,真的會發覺人類產業進步就是這樣,把產品設計和規格捐出去,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損失,可是會造福整個雲端產業、貢獻整個開放社群。

運用科技來擴大服務能量

Q: 面對這些產業趨勢所帶來的轉變,對緯穎有產生哪些影響?有改變哪些商業模式?

A: 第一個改變,是因為我們在業界做得夠久,名聲也更大,所以有機會能在技術的最早期,就參與發展未來技術。例如,Intel 或 Broadcom 這些晶片商,會直接找我們合作與交流新的技術,規劃一些兩、三年以後的產品,一起從技術角度談下一代的規格,然後一起贏得市場占有率。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去找自己的定位、創造自己的價值,比如說在 Immersion Cooling (浸入式冷卻) 領域,我們有自己研發伺服器冷卻水箱賣給客戶,客戶再依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改良成下一代產品。

另一個明顯的改變,則是服務模式。我們的產品至今已經出貨給超過 400 個資料中心,散佈在全球超過 50 個城市,必須提供客戶換零件、換主機板這些維修服務。通常,資料中心不太會讓外人進去,除了因為商業機密與專利考量,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資訊安全,只要插個隨身碟、放個病毒進去,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所以進入資料中心,都要有非常嚴格的審核,對我們來說,在這樣的客戶規模下,要如何服務到第一線的使用者,就變成非常大的考驗,要去管理每個國家負責維修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合作夥伴。 

這個考驗也帶給我們新的機會,可以運用新的科技來擴大服務的能量。例如,我們出貨某款 Immersion Cooling 的水箱到資料中心去,以前新產品交付給客戶,就是提供使用手冊、拍安裝教學影片,但現在客戶説:「這東西真的太新了,我不會使用,你給我派人來搞定。」於是,每一個資料中心我們都要安排一個人去做現場支援,這種服務成本會非常驚人。所以我們現在在嘗試,運用 VR、AR 的技術,讓客戶戴上眼鏡或是其他頭戴裝置,我們的工程師就能在遠端帶著客戶操作,這樣就不用到現場去服務客戶,也不會因此無限制的找人,我們現在還在這個路上,除了內部創新外,也許未來也會有更多相關與新創合作的機會。

Day 1 就上雲

Q: 在技術或服務上,面對這麼快速變化的外在環境,緯穎在內部是如何建立起鼓勵創新、善用科技或與外部合作的文化與 DNA?

A: 緯穎的產品與服務,屬於非常後台的底層,我常說,我們就是陽光、空氣、水,平常做得好的時候,因為沒有當機,人家感受不到你的存在。所以,隨時跟上產業與科技的最新變化,提供穩定、成為讓客戶信任的產品與服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與價值。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在各個營運面向提早適應、得要更加重視創新。例如,我們在 Day 1 就決定全部上雲,當時我們還沒有完整的 IT 團隊,更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也不知道怎麼開架構與規格,我也是自己飛去美國,親自去請教專家該怎麼做,然後慢慢完成資料串接、上傳,做出我們自己的服務入口網站。碰到軟體的問題,也要運用開放原始碼來開發出自己的程式,事後看來這才是對的,因為各種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在雲裡面就可以找到答案,找到什麼就先拿來用,如果都要靠自己開發,速度永遠趕不上產業的變化,因為這是結合技術與工程師社群的力量在做,你自己慢慢刻到 Version 2.0 時,人家可能已經完成 Version 10.0 了。

創新與數位轉型已經變成我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技術或研發單位投入。例如,我們每一年都會鼓勵同仁去參加外部或是自己舉辦的黑客松,因為參加比賽時,要自己找題目、學習使用新工具,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原型,結束後,還可以去使用自己做出來的成果,去優化、自動化自身的工作流程。例如,我們財務部門的同仁,第一年參加時就得到冠軍,並進一步將成果結合到後段的財務工作。以前,我們每天要結帳,必須由一位財務小主管,花三、四個小時,一半自動加一半手動的把捷克、墨西哥、中國、台灣這些來自各地的帳務做成報表,現在是利用財務同仁自己寫的程式機器人來結帳,人只要按鍵確認對錯就好,差不多 20 分鐘就做完了,現在我們在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全世界前一天的業績、帳務就結完了。

在我們的財務部門,大約有 15% – 20% 的同仁會寫 Python,這算是一種良性同儕壓力下所帶來的結果。因為一開始,一定只有一、兩人會,主管會鼓勵其他同事去上課、去比賽,進而應用在個人的工作上,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團隊氛圍,甚至內部開始會有傳教士、小老師這類的角色來幫助其他同事,現在是我們在其他地方的財務同事也開始學,這樣不會的同事,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我認為企業想要數位轉型,除了從管理層由上而下的鼓勵推動外,還要有由下而上的同儕自發文化才會成功。

Q: 在鼓勵內部創新外,妳個人這幾年也很積極向外尋找與新創合作和交流的機會,除了擔任緯創加速器的 Mentor 外,也有參加其他創業者社群擔任 Mentor 或評審,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情?在這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A: 不只我,我也常和緯穎的其他高階主管一起參加,大概每一、兩個月都會有至少一次與新創交流的機會,對我個人的收穫很大,我們常常在這過程中,都有共同的感覺:「喔!這樣也可以做生意?」但後來再深入一點,就會覺得真的還滿有道理的。

目前,我們還沒有真的和新創產生太多商業連結與合作,但這過程,對我個人產生非常多衝擊,非常享受。因為我們的業務核心,是以大型企業客戶為主,對技術、穩定度有很嚴格認證與要求,通常不會太輕易採用新創的解決方案,但我們持續有與新創在做 PoC,也很願意提供設備或樣本給新創測試,或是分享我們對於產業變化的觀點,相信再過一些時間,會有更成熟的合作成果。事實上,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機會與場合,我反而很開心,因為覺得沒有公司壓力,就做我自己,照著自己的良知喜好提供建議與回饋,或是從中獲得啟發,這過程很有趣,對雙方來說都有很多學習。 

Q: 在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經驗中,妳特別欣賞創業者哪些特質?

A: 第一個,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別人強在哪裡?第二個,則是這個核心能力能解決什麼問題、帶給別人什麼價值?例如,我覺得新創至少要有一個很堅強的核心技術,然後要知道市場在哪裡,要有一個清楚的 Go-to-Market 策略。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會讓人更期待未來的潛力。

【歡迎優質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

劉展豪 (緯創行業智能產品事業群副總經理):積極投資技術與人才,成為與 IoT、Smart Device 新創合作的重要推手

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在 5G、AI、IoT 所帶來的典範轉移下,各種 Smart Device 的應用呈現百花齊放,為創業者帶來創新顛覆的絕佳機會。AppWorks 特別專訪緯創資通轄下緯創智能的行業智能產品事業群(Vertical Business Group) 副總經理 Howard 劉展豪。Howard 在緯創服務超過 16 年,從早年的 PDA、3G 手機、衛星導航,再到近年各種 5G、AI、IoT產品,擁有極為豐富的 ICT 產業經驗,他在這次的專訪中,分享了緯創智能在所處產業變化的洞察,長期以來與新創合作的經驗,以及在參加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垂直加速器與新創的交流過程中,對於創業者的觀察以及個人收穫,以下是重點整理:  

Q: 在緯創的分工架構下,緯創智能負責的角色與任務為何?緯創今年將願景訂為創新而永續(Sustainability through Innovation),在這當中,緯創智能可以創造哪些價值?有哪些發展策略與目標?

A: 對我們來說,不管是在技術或商業模式上,創新一直是緯創在營運上的重點之一,最近這幾年,因應整個產業與市場的趨勢,就再多了 Sustainability through Innovation 這個願景。

我們著重的,在於深耕與體現在行業 (Vertical) 與產業端的價值。大約最近兩、三年來,外界關注度比較高的是 5G 與 AI,其實這些內容一直是我們的主軸,我們在行動應用這個領域已經耕耘十幾年了,從幾年前的 3G 手機,邁向 5G、 IoT、企業專網,再到現在進入各個行業端的應用,進而將各種技術跟製造端進行整合,不管在技術、設備、人才等相關的投資,在台灣,我們的整合能力其實都算少見,希望能在這上面,累積出一些 Know-how 或 IP,協助客戶不管是在因應市場需求或對我們的信任上,都能有更大的價值,不只是純粹的代工,而是讓我們對於技術與人才的投資,能與客戶產生更強的黏著度,進行更深度的合作。

舉例來說,在我們的事業群當中,研發相關人才比例超過八成。在 5G、AI、IoT 這幾個技術領域,我們在相關人才與設備的投資很積極,因為得跟這些領域的國際一線大廠競爭人才,要讓優秀的人才認同我們所處的產業以及未來性。

緯創與新創合作,是左腦與右腦的結盟

Q: 在這些策略背後,對於緯創智能的產品開發,和 3 到 5 年相比,有哪些重要的變化、趨勢或是典範轉移正在發生?其中,緯創智能會如何與新創合作?

A: 由於 5G 或 AI 的技術推進,我們可以看到在多數產業的運用通常很快,這已是普遍的常態。在這當中,我們會看到許多新創出現,呈現出百花齊放,陸續展開許多合作機會,對我們來說,除了將我們內部很好的技術、設備、人才,打造成一個平台或彈藥庫與新創合作外,我們也會依據產業、技術、商業模式或是新創的成熟度,以內部創新、加速器、CVC (企業創投)、事業群等不同方式,做一些相對應的 PoC 驗證、策略投資,或是合作成立新公司。

例如,我們內部兩年前成立了一個新團隊,開發可應用在醫療養護、購物中心、大眾運輸、物流倉儲、工廠等不同場域的 Wifundity 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自主移動機器人);或是轉投資的緯昌科技 (編按:緯昌科技為緯創與廣積科技於 2017 年合資成立),在今年的 COMPUTEX 上展出 WiZAVIU 智慧行車紀錄器解決方案,並結合 WiZAVIU Cloud 雲平台,瞄準冷鏈物流商機。

在與新創的合作上,我很認同,緯創與新創的合作,某種程度上是左腦與右腦的結盟,緯創在負責理性、營運的左腦上,比重比較高;新創在負責感性、創意的右腦上,則更加重要。對緯創來說,除了提供剛剛提到的技術與人才外,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場域,在我們過往與新創的合作經驗上,我覺得有幾個滿接近的,例如在車聯網、智能建築等領域,因為我們有工廠與各種應用場域,除了純粹做 PoC 之外,新創也能透過我們,實際看到這些 PoC 落地的場域,或是與緯創的生態系展開更多合作,能夠與我們的客戶一起走入國際,我覺得這才是新創加入緯創加速器的重點。另外,也有機會更進一步了解緯創,看我們在一些行業或領域上,投資一些新創背後的初衷,以及我們一些有價值的觀察與見解。

在過去十幾年以來,我們一直是在科技製造這個產業內,提供 OEM 與 ODM 的服務,扮演 TSP (Technology Service Provider) 的角色。不管是對客戶或是新創,如果要做不同商業模式的嘗試,我們會選擇跟外界合作,不會自己來做品牌,這是我們長期以來遵守的準則。每一次與新創的合作,我們都是抱著認真交往為前提,希望能創造雙贏。

我們之前與緯昌一起投資了一家 IoT 新創,產品可用於家用防水閥。這家新創本身技術不錯,在我們進場後,協助它將產品調整得更為商業化、更容易製造,持續提升產能到每個月可以出貨上萬台的規模,讓它在產品設計、製造、品質上都能兼顧,能夠更聚焦在自己的強項上,可以很快在所屬的產業內站穩腳步,緯創和緯昌也因此進入新的 IoT 應用領域。

與新創交流,獲得日常營運外的啟發

Q: 在與新創的合作上,對你個人有哪些收穫?

A: 有!每一次都是我很珍惜的經驗。我們每天要面對的多數事情,就是日常營運、客戶服務這些工作。在和那些與我們短期、日常事務沒有直接關係的新創交流時,一定要督促自己換個腦袋跟他們討論,在緯創加速器中,會安排我們這些主管與新創交流,或是擔任創業者的 Mentor,大家都是戰戰兢兢的,會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受限在自己過往的經驗與成就上,每次和創業者聊完,對於他們提出的想法、技術或商業模式,常常會有很大的衝擊,因為我們是慣常用左腦思考的人,創業者會帶給我們很不一樣的思維,這是很不錯的自我挑戰與刺激。 

例如,我曾經與一位提供美容美髮產業 Smart Energy 方案的創業者交流,讓我覺得滿驚艷的,也因此知道,原來在美髮沙龍的服務中,碳排最嚴重的環節是吹頭髮。這個經驗,讓我發現原來有不少新創,在各方面都相對侷限下,竟然在碳排、儲能、End to End 這些面向上,可以顧得這麼完整,在 ESG (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 已成為各界主流思維的潮流下,企業需要由上而下因應來設定各種經營使命,這次的經驗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 

Q: 在與創業者交流的過程中,你最看重創業者哪些特質? 

A: 其實不管是客戶或是新創,我們對每一次的參與和互動都是有期待的,我們沒有那麼在意當下的規模大小,但很重視企圖心,要有 Be Somebody 的心態,有沒有想要成為所在領域的 Top 3。如果創業者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會有很好的合作,可以努力協助他 Be Somebody。

所以我們一定會慎選,每一次與新創的媒合,都要充分地溝通,我覺得新創也該慎選合作的大企業。最終的結果,一定要是雙贏,如果有任何一方是抱著打工心態,我會覺得很可惜,如果雙方都有這個默契、熱忱,合作的氣氛就會對,成果自然會比較好。這當中包括創業者的企圖心、創業動機、團隊領導等面向的觀察,是很重要的一環,創意者不要覺得只要靠一個 Idea,就打算吃好幾年,上不去也死不掉,然後每一個加速器都想參加。

這也是我們滿感謝 AppWorks 的地方,在緯創加速器的新創團隊招募上,幫我們做了很好的篩選,不然要靠 CVC 或我們自己去海選新創,真的不容易。

創業者莫忘初衷

Q: 對於想要申請加入緯創加速器的新創與創業者,你有哪些建議?

A: 我覺得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心態是莫忘初衷,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要創業、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不要因為外界紛紛擾擾,或是因為和我們這種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合作,就被帶偏離這個初衷。永遠要聚焦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上,以及對於未來三、五年想像或看法。

不要期待讓緯創變成火車頭,跑在前面去帶動什麼事情發生,這絕對行不通。我們可以在後面,成為創業者很好的推手跟助力,為他的創業加分,而不是跑在前面領導,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不然就違背了加入創業加速器與雙方合作的意義。

在我過去的經驗中,可能是因為雙方的規模、產業經驗都不一樣,講出來的一些想法或建議,或多或少都會為創業者帶來影響,甚至可能影響到創業者的整個信心,一方面,這是我們在溝通上非常謹言慎行的,另一方面,也需要創業者能夠堅守初衷。

【歡迎優質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

聯發科出身的余嘉淵,如何帶領 3drens,走過無數 Pivot,在車聯網找到成長引擎

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2017 年成立的 3drens 三維人,由三位出身 IC 設計龍頭聯發科的工程師共同創辦。運用 IoT 以及大數據技術,串聯起車聯網生態系,打造專為商用車隊營運者設計的平台,提供便捷智慧交通的軟體服務,同時也是 AppWorks Accelerator #7 校友,並在 2021 年申請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加速器,成為第一屆的入選新創。

成立至今,3drens 歷經多次 Pivot,一路從 B2C 轉進為 B2B 模式,並逐步打造出車聯網的 SaaS 平台,每年繳出營收至少翻倍成長的成績。AppWorks 特地採訪擔任 CEO 的 Oeo 余嘉淵,分享他在多次 Pivot 背後的思考脈絡、策略佈局、創業歷程,以及參與緯創加速器的收穫,並對下一階段的創業目標帶來哪些價值,以下是重點整理與創業者們分享:

Q: 什麼原因促使你踏上創業這條路,又為何選擇 IoT + 車聯網領域?

A: 我研究所是念台大資工所,因為很喜歡機器人,在研究所期間有參加一個做機器人的實驗室,畢業之後加入 IC 設計公司晨星半導體,隨著晨星被聯發科購併,因而加入了聯發科。大約在工作第七年時,和兩個同事一起參加了經濟部舉辦的通訊大賽,從 200 多隊中拿到第一名,從那時候,才開始思考走上創業這條路,希望能透過科技來改變社會。

我是在 2013 年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成為第七屆的校友,並在 2017 年全職投入創業。在 2017 年,因為找到了其他 Co-Founders,加上在 IoT 領域有幾個重要的技術突破,使得 IoT 成為當時很熱門的創業題目。

最初一開始切入的產品,是山難通報系統。因為我一位很好的朋友,他父親曾是拿過金氏世界紀錄的登山好手,但在某次登山時受傷,因為手機沒訊號、沒有通報的管道,就這樣在山上過世了,所以我們選擇做山難通報系統這個題目,走 B2C 的模式。

實際創業後,才發現創業真的不簡單。到現在,我都仍然覺得山難通報系統這個應用很有社會價值,但畢竟商業應用的市場太小,很難讓一家新創獲得健康的成長,後來,有廠商看到我們技術,希望將我們的技術應用在車輛定位上,隨後我們做了幾次 Pivot,改走 B2B 的模式,透過數據分析、IoT 車輛定位等技術,為電商、物流、租車、乘車派遣等產業,開發車聯網的平台。

回顧這一路的創業旅程,我覺得很值得。因為創業給我視野、給我廣度,也給我一些能力,讓我一直去挑戰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另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要精彩一點,因為不想一直只是一個 IC 設計產業的工程師,希望可以透過創業認識更多厲害的人、學習不同的產業知識,讓自己更提升,並對這社會有一些小小的貢獻。

經過多次 Pivot 找到市場突圍點 

Q: 在物流、租車、車輛派遣這些與車輛資產與服務相關的產業中,相對是很多元發展,產業中充滿了各種形態、規模的企業,你們如何掌握不同領域的 Domain Know-how,進而打造出自己的車聯網平台?

A: 對我們來說,這其實是先從 SaaS 平台開始,然後轉入 Project 到 Product 再回到 SaaS 平台一連串的 Pivot 過程。一開始,我們的確就切入 SaaS 模式,每台車每月收 300 元,大概做到了 300 台車的規模,這樣一年就只能做到百萬營收規模,很難讓我們的團隊與商業規模長大,所以決定轉進做大企業客戶的專案,希望每個專案都能帶來千萬營收的規模。

這當中自然有許多挑戰。不少創業 Mentor 或朋友,都會跟我說,這樣只是在做 Project Base 的接案,公司只會有線性的成長動能。但我發現,我可以先挑選幾個不同領域的指標客戶,做了幾個 Project 之後,發現大家的痛點與需求,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我可以回過頭來,把這些原本為特定客戶打造的功能,變成我們的 Product,並進一步整合進我們的 SaaS 平台。我們目標是提供客戶一套車聯網系統,富有多樣化模組,除了最基本的車隊管理、車輛定位模組,還包含通訊協定、任務指派、績效考核等模組,其中,車輛派遣的供需媒合引擎,是我們的核心模組,希望協助客戶將閒置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在這過程中,我們陸續做了幾個在各自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企業客戶。包括電動機車租賃營運商、電商物流車隊、汽車經銷商的乘車派遣服務,以及新加坡共享巴士營運商、全球前十大的輔具製造商等,讓我們在智慧物流領域逐漸累積起 Domain Know-how。

Q: 在協助企業客戶開發 Project 的過程中,你要如何促成或說服,讓 A 客戶願意讓你們為他開發的功能,應用在 B 客戶的 Project,或是放到你們的平台上?

A: 最主要的關鍵,是我們在經營長期的客戶關係,累積起客戶對我們的信任感。我們不會什麼產業、什麼客戶都做,也真的不是單純做接案。和企業客戶的合作,都是採取非專屬授權核心模組的方式,持續收集很多需求之後,又可回過來完善我的車聯網平台,所以其實每一家都是長期客戶,而不是偶爾只做一次生意。

要持續累積企業客戶對我們的信任,重點在於持續創造我們自己的價值,在這背後,我們是用建立車聯網生態系,以及運用軟體思維這兩個策略。我們開發與選擇客戶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個車聯網生態系,因為在我的生態系中,有車廠、硬體商、物流、車隊管理等企業,可以串接不同領域的企業資源,讓客戶開發的時間更短、成本更低,也可以為各種製造商創造更多的銷售機會,在整個生態系上形成正向的循環。

在軟體思維上,我們不綁定硬體規格,而是讓客戶在我們合作的一系列供應商中,挑選出最符合使用情境的設備,我們也會授權 API 讓客戶串接他們的系統、金流、會員資料庫或 App,另外,我們會持續提供各種數據來協助客戶提升他們的營運績效。

這兩個策略,讓我們可以很靈活、對資訊科技應用有更高的掌握度。例如,和泰原本自己打造 Yoxi 的車聯網平台,可能要花二到三年,但因為我們已有很豐富的模組開發經驗,我們的生態系中也有其他資源,不僅讓我們可以很快拿到這筆訂單,也讓這個服務只用三個月就能上線。

與緯創合作軟硬整合,一起打國際市場

Q: 當你們發展到這個階段後,為什麼會想要在 2021 年申請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加速器?希望透過這個加速器獲得哪些資源或協助?

A: 當初看到緯創啟動這個加速器的消息,我們很快就決定申請加入,甚至把申請成功當作是一個小小的創業 Milestone。因為我們的核心優勢是軟體,在建立了很多應用模組後,接下來就是如何規模化、更快速的推到市場上。緯創有很強的硬體能力與優勢,如果跟緯創進行深度的軟硬整合一起銷售,對我們來說,有機會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銷售管道。

另一方面,這也有助於我們拓展國際市場,從主要打台灣盃,變成開始為打亞洲杯、世界杯練兵、累積實力、逐步出海。因為在車聯網的應用上,產業中像物流、乘車派遣、車隊管理幾個垂直領域,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各自都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寡佔局面,在台灣,我們的商業模式,終究會遇到成長的天花板。

Q: 實際參與加速,並在第一屆畢業後,也持續與緯創集團旗下的事業單位保持合作,這過程中為你們帶來了哪些收穫?

A: 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一起激盪出一些軟硬整合的 Solution。因為參加了這個加速器,讓我們經常有跟緯創技術、業務、BD 團隊,或是事業單位高階主管交流的機會,各自分享自己所處的產業知識,有些開發新模組的想法,就是這樣產生的,例如,我知道物流客戶的需求,緯創會跟我說其他領域,例如水泥車也可能會有這樣的需求,那我們要不要嘗試一起合作開發看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Simon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 親自幫我串接緯創的內部資源。在某一次緯創加速器的內部活動上,我認識了 Simon,事後寫 email 跟他致意,他不僅親自回覆,還幫我引薦了緯創其他事業單位的高階主管,在此之前,我沒想到緯創加速器會有 Simon 這樣最高層級的主管親自參與,透過他的引薦,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與緯創的事業單位,一起與一家在印度的國際物流巨頭提案、開會,討論未來合作的機會,真的很給力。

另一方面,則是墊高了我的經營視野。例如,緯創也同樣在經營自己的生態系,不論是整合供應鏈上下游的廠商,或是有一些重要的新創投資案,可以看到一家這麼大的企業,在佈局生態系時,看重的不是短期效益,而是更為長遠的綜效與價值,這對我在建立自己的車聯網生態系上,帶來很多啟發,我也希望未來在企業經營管理上,能與緯創有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Q: 以參與緯創加速器的經驗,對於未來也想要申請加入企業垂直加速器的創業者或新創,有哪些提醒或建議?

A: 我會建議有機會,就應該盡量參加。因為如果要創業,創業精神就是要用極少數的資源,去爭取並創造最大的價值。以我們的經驗,就是站在緯創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用更高的視野去看更大的市場與機會,也讓我們的產品與技術,有更大規模的 PoC 驗證場域。如果你是做 B2B 模式、計畫打入國際市場、希望在軟硬整合上獲得更多資源,不論是緯創或是其他這種規模、等級的好公司,參加他們的垂直加速器,都可以讓我們在創業這條路上,少走很多遠路。 

Q: 展望未來,3drens 有哪些策略計畫與佈局?

A: 我們創業的目標是:想到車聯網,就會想到 3drens!現階段,我們在台灣算是已打下不錯的基礎,希望能更進一步拿下領先地位,我們也已啟動 Go Global 的計畫,希望逐漸往東南亞市場發展,目前,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都已有企業客戶與策略夥伴,印尼與泰國市場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我知道,緯創自己也在逐步佈局東南亞市場,我非常期待能與他們一起出海。

【歡迎優質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