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勞,又怎樣?

澳洲打工度假,前陣子高度討論的事件。其實我也是過來人,就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來 appWorks 之前,我去澳洲追逐夢想,但是花了四年(兩年念書、兩年存錢)的等待。為什麼想出國?原因很單純,就是想出國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大概是小時候外國電影看太多了 XD。

首先,先跟大家簡述一下我在澳洲將近三年的時光:

抵達澳洲後的第三個禮拜,很幸運的,我找到第一份工作 — 漢堡王的廚房幫手。台灣的朋友們都笑說:什麼?跑去澳洲做漢堡?!台灣就有拉,幹嘛去那邊做?但是,沒有多少旅費的我,能找到一份有薪水的工作,已經要偷笑了~ 更何況,以澳洲高於台灣約 3 倍的物價來看,這份兼職的漢堡工比我在台灣正職工作的薪水還高勒。

凡事起頭難,去澳洲的前三個月,因為「心酸」,我幾乎每個禮拜打電話回台灣哭訴。在異地的那種無助感,沒有人可以依賴,沒有人可以幫忙,還有那該死的語言障礙跟自卑感,全部都讓我鼻酸。用破英文跟澳洲員工聊天,但是他們不理會你;被年輕死小孩取笑時,還要裝做聽不懂,然後傻笑帶過;想跟其他外國背包客做朋友,但他們只想要吃豆腐。

直到我勇敢踏出第一步 — 加入一群完全不認識的外國人的旅程時(註一),一切都變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我跟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伴,一起完成環澳的夢想。是一種台灣人不太能想像的旅行 — 沒有舒適的彈簧床,只能睡在車上、帳棚裡;沒有浴室可以洗澡,只有消毒濕紙巾;沒有龍蝦牛排可以吃,只有自己煮的素食義大利麵跟炒飯(不過一定少不了啤酒 XDD);晚上在一片漆黑的荒郊野嶺(註二),沒有電、網路,不過大家會圍在一起聊天說笑。之中當然還有很多有趣跟荒唐的事情,不過這種事情我光說沒有用,得要自己去體驗才會有感受~

說真的,我玩瘋了。我把我辛苦工作存的錢,全部花光光!把澳洲可以玩的地方,都玩遍了。 1.4 萬英呎的高空跳傘、大寶礁的潛水、180 度的銀河星空、泛舟、野營、騎在奔跑的馬上…等等,該做過的都做了,該花的錢一毛也不留 XDD 跟一群夥伴度過旅程上的種種難關,一同出生入死。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股腎上腺素直衝腦門,超棒!

當然,我也是會遇到某些人說澳洲好無聊,在農場工作,誰也認識不到;在市區也只能做黑工(註三)。完成一天辛勞工作後,就也只是煮煮飯、咬咬耳根,然後窩在被窩裡看「越獄風雲」跟「花邊教主」等連續劇,隔天起床繼續工作賺錢。某種程度上,我不懂,為什麼人要讓自己陷入一種毫無選擇的情境中,然後到處感嘆這、抱怨那?除了旅遊的三個月外,我很努力地賺錢,上最討厭的大夜班、清理到處都是嘔吐物的廁所、被酒醉客人吃豆腐,偶爾會覺得疲憊,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夢想,所以從來也不覺得自己浪費生命在端盤子上。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口味。 –《阿甘正傳》

其實,到國外打工度假,就是另一種人生考驗。在一個語言不通的澳洲,要懂得表現自己的優點這樣才能跟所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爭工作機會;還要建立自己的人際圈,打好關係。說穿了,打工度假的重點不在你學到什麼工作上的技能;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怎麼讓自己活下去?怎麼創造出自己的價值?怎麼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不知道為什麼清大生跟打工度假有什麼關連?(台灣媒體也太厲害)也不懂一個單純的人生體驗會跟台灣社會教育怎麼牽上關係?台勞到底有什麼不對?賺錢養活自己,天經地義阿,學歷高低或是工作貴賤都不是重點。我只知道,人生只有一次,就算是去當台勞又怎麼樣?就是因為當台勞,我才有機會完成我的夢想。很多人想當,都還不一定有機會勒~

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吧~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台勞故事。當然,若想跟我討論心得,歡迎寫信給我。

 

註一:在澳洲,因為土地幅員廣大,再加上大部分背包客們的生活都非常拮据,所以大家會找 Travel Mates 一起分擔油錢、一起輪流開車,然後開始到各地冒險!怎麼找到這群人呢?只要在各大背包旅館貼上公告,並留下你的手機號碼即可。

註二:在澳洲,不能在路邊或是停車位過夜,只能到露營場地,紮營休息。但是背包客為了省錢,就會開到 the middle of nowhere ,然後將車燈關掉,以免被別人發現。

註三:部分亞洲餐廳會將薪水以現金方式給員工。這些員工是不受澳洲政府保障的,因此稱為黑工。

 

微笑威爾森

前言:上週五參加完 Bosslady (第四屆育成計畫團隊之一) 的 House Warming 後,還跟幾個團隊一起到國父紀念館續攤。(創業者真的很拮据,連去居酒屋的預算也沒有) 陪伴著他們走過六個月育成計畫的我,不自覺地湧起一股股感觸~

鼓勵,永遠都是我面對創業者的態度。

創業有多難?正確來說:我不知道。我不曾真正的創過業,照理來說我無法真正地體會到創業者所面臨到的所有問題,但長時間跟 appWorks 的創業者朝夕相處下來(一週至少有 60 + 個小時…),我知道創業真的不是簡單的事-創業者不只要 36 般武藝樣樣精通外,他們還必須準備挨餓、挨罵,被當成傻子跟瘋子。每天花十幾個小時在工作上,沒有時間跟朋友與家人相處,每天晚上還會因為思考公事而失眠睡不好。創業過程中,甚至還會有些人會罵你傻、念你笨、批評你、潑你冷水,就像是在球場邊看球賽『話燒』的觀眾-你進球時,他們會鼓掌叫好;當你的分數被對手趕上後,卻又冷嘲熱諷、對你丟爆米花。而這些觀眾,幾乎每一場比賽都會在球場邊盯著你的表現~

我非常佩服創業者,因為他們有勇氣辭掉原本的工作、有決心接受未來數十個多月都沒有薪水的困境、有膽識投入一個即使投注了 150% 的力氣,結局可能還是得聽天命的創業世界。因此,身為育成經理的我希望成為創業者的威爾森,就是那個只能微笑、無法說話的排球威爾森。當你漂流到無人荒島時,只有威爾森聽你傾訴,雖然我無法直接帶你回到家園,但我願意在刮暴風、下大雨時陪伴著你打造木筏,不時給你一抹微笑讓你提起鬥志,當你從汪洋大海中被別人救起,送回到家園後,威爾森也就功成身退。

我知道,有許多人會放太多關注在這些正努力著建立起一艘艘木筏的創業者身上,但有時候我們其實不用替他們多做什麼,當一個微笑的威爾森,或許才是最棒的支持~

(Image via  noir photographer, CC License)

竭盡所能,再聽天由命

人應竭盡所能,然後再聽天由命。 –From 電影《末代武士》

創業者應該要有的態度-積極。

台灣的創業者常抱怨缺投資、缺人才、缺資源,就像女人的衣櫃永遠都塞不滿、永遠都缺一件一樣。但與其抱怨,倒不如想想你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心力在創業的功課上?郭台銘創業四十年,每晚睡不足五個小時;Jamie  也是早上五點就起床看文章、寫網誌,每個工作日都寫,宿醉無阻 XD 。倒也不是一定得爆肝才算是創業者,但是努力個一萬個小時是一定要的!

缺人才,找實習生慢慢培養;缺資源,到處拜訪、三顧茅廬,想想你可以給對方什麼;缺資金,先想辦法說服身邊的 3 個 F ( Family, Friend & Fool ) 投資你。把自己可以做、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極致後,如果還是沒辦法解決,再來怨天尤人。尤其不要坐等別人『倒資源』給你,那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況且這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理所當然的要幫助你。人說:因果因果,有因才會有果。沒有努力耕耘的因,哪來歡樂收穫的果?

既然出來創業,就是要靠你自己!不管是你願不願意面對這個真相,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負起所有的責任,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團隊、公司員工、產業、甚至整個社會的未來。人生從來沒有這麼複雜,卻又單純過,抱怨這麼多,不如動手改變這一次,竭盡你的所能,才是最真實的方法。

(Photo via notsogoodphotography, CC License)

完美機器人 VS 瑕疵人類

「人才危機」成為近日大家熱烈討論的重點。其實,在我的記憶裡,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於台灣的社會中,只是從未被真正被重視。所以有沒有「人才」反而不是我思考的重點,因為我覺得台灣當然有人才,只是人才往往不是在那個讓他發揮熱情的「位置」。

怎麼說呢?

先讓我帶著大家回到填寫大學志願卡的時間點,想想,當初家人對你選志願的建議是什麼?「錢」途,還是興趣?然後再後往到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想想,那時長輩對你找工作的建議又是什麼?「錢」途,還是興趣?

我想大多數人的的答案都是前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別人幫我們選擇的社會中。填志願、出社會等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關鍵抉擇,我們卻只是乖乖遵循社會與父母的期望,極少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甚至連「為什麼」也懶得問了。結果我們變成了一台台機器人,經過一道道 SOP 標準流程製造的工作機器人,擁有同樣的教育訓練、同樣的思考邏輯、同樣的行為模式。其中或許有想要反抗的,但我們害怕被視為故障瑕疵品,害怕被載往廢棄場丟棄,所以只好繼續跟著其他機器人一樣動作。不知不覺,開始沒有人敢不一樣,我們忽略了自己,所有人都選擇了同一條不知道有沒有到羅馬的大道。

安於現狀沒有什麼不好,不過身為一個人,你必須要堅持「選擇」,忠於自己想要走的那一條路。問題是你有沒有勇氣當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瑕疵機器人?對我來說這個有瑕疵的機器人才是我心目中的人類,才能真正叫做「人才」。但勇氣還不夠,你想要想清楚,你變成什麼樣的「人」,然後努力的累積你這個人的知識與能力。

如果你還是學生,可以試著到不同類型的企業裡去實習,打開你的眼界,累積產業知識和社會經驗。要去 300 人以上的大企業還是 15 人以下的小公司,我想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我個人建議你一定要試試小公司,在小公司你可以嘗試很多很多事情,也可以很快就學到公司裡的大大小小業務。

如果你已經進入社會,那比較難跳來跳去,但你還是可以想辦法了解不同的產業,試著從中間找到那個熱情與市場的小小交集。

最後,衷心希望每個人都有勇氣去當那個一點都不完美的瑕疵人類,然後找到在社會上屬於你自己的位置。

(Image via  REL Waldman, CC License)

Phini 悄悄話:

這段文章是以我過去慘痛親身的經驗來跟大家分享。當初填寫志願卡時,我就是在家人的威脅利誘下選擇了比較有「錢途」的商學系,因而也捨棄了我真正有興趣的心理系。那四年時間最終是浪費,畢竟不才又沒有熱情的我無法真正融會商學,當然後來也無法致用。但畢業後我痛定思痛,決定人生以有興趣也適合自己的工作為目標。如果文章中有些觀念稍嫌偏頗,就請當作小女子抒發情緒。我只希望每個人都有選擇的勇氣,不要成天抱怨:我沒有選擇。跟大家分享 🙂

你有多想成功?

上週跟一位略有小成的創業家聊天,激發了我一些想法,接著又讀到 XDite 的 「創業不是一個目的地」,於是讓我也想野人獻曝,從一個擔任 appWorks 育成經理近一年的角度,分享一些我所觀察到的現象。

歸納這些日子輔導創業團隊的經驗,我發現創業者最常有以下的五種死穴。

1. 沾醬油心態

創業很難,往往需要三、五年的時間,一萬個小時的決心,因此玩票心態註定是要失敗。但偏偏有些人還沒開始,就已經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嘗試,萬一失敗我還有很多後路可走。』這是個恐怖的心態,因為當你心中還有其他選擇時,你對正在做的事情上也不會使上 100% 的力量,更別說像其他人一樣的 120% 破表標準。創業圈的確有不少觀光客,但我看到成功的都不是來沾醬油的。

2. 認為半年或是一年就能有成績

多少?我有沒有聽錯?一年後你就想要成功?這…我不得不說:這絕對只是一場夢。你以為 Facebook 推出的第一年就有幾千萬用戶嗎?錯, Facebook 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才有破千萬會員數。如果你沒有要付出 3 年以上的決心,那請好好地回去想想你創業之後的生涯規劃。

3. 找到不是很痛的問題

我們都已經知道,要做出一個有人願意使用的產品,而不是憑空想像。但是,要去挖掘到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並不簡單,除非你是在產業中的人士,或是你對這個產業觀察夠深。很可惜的大部分創業者都不屬於以上這兩種類型,所以當這些人只淺淺的往產業挖時,當然就只能挖到泥土而非黃金。

4. 不正視自己手上有多少資源

小團隊做事上彈性的確是比大公司多,但另一方面,資源也是相對不足,所以小團隊切忌貪心。就像 Andy 的文章說的一樣,每個 Business Model 都會有門檻,但創業團隊必須要衡量以手上的資源,有沒有辦法跨過這個門檻?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情,不然你很有可能因為耗盡食物與水而戰死沙場。

5. 只做自己擅長的員工心態

話說,在決定創業之前,大部分的人屬於領薪水,迫不及待想下班的員工。但是,身為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你絕對不能只是一個把事情做完(把產品做出來),或是只挑自己會做的員工。你應該要是半夜失眠的策略長、參加活動拓展人際關係的公關長、親自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業務長。告訴你,大公司那套職能分工的系統在創業世界不管用!所以請你打破自己的舒適圈,把自己練就成一位能說、唱、跳的全方位藝人吧。

以上這些觀察跟大家分享。想當一個「創業家」,請你問自己到底有多少決心想成功?想到答案後,歡迎來跟我悄悄話 ^^

(Image via  familymwr,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