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Works Demo Day #13 將於 11/8 登場

14914817_10207754248202070_1159595223_n

AppWorks Demo Day #13 is coming! 27 startups from Taiwan, Hong Kong, United States and Honduras will be showcasing groundbreaking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verticals such as AI, VR, e-commerce, and IoT. 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invest, to collaborate, or hoping to witness firsthand the inescapable worldwid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this is an event you definitely shouldn’t miss.

本次共有 27 組 AW#13 網路新創團隊輪番登台,發表包含 AI 人工智慧、IoT 物聯網應用、VR 技術與各式 O2O 服務型電商等產品與服務。無論您要找投資機會、合作夥伴,或是想了解網路業的最新發展,這都是一場你不能錯過的盛宴。

AppWorks Demo Day #13

  • Date: November 8th,  2016
  • Venue: 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 Agenda:
    • 12:30 – 13:00  Opening Remarks
    • 13:00 – 14:30  Demo Batch I
    • 14:30 – 15:00  *Break*
    • 15:00 – 16:30  Demo Batch II
    • 16:30 – 18:00  Open Floor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t the event!
___

想登上下次 Demo Day 舞台的創業者,AppWorks Accelerator #14 現正接受申請

給創業者的管理學 101

management101thumb

Scylla Tsai, Senior Associate (蔡依玲 / 資深經理)

負責新服務發展。加入 AppWorks 前在台哥大集團任職 10 餘年,期間歷練橫跨固網、無線與加值應用,率領團隊孵出包含 myVideo 在內的 8 個 App 服務,並談下 NBA、MLB 與 Major Studios 等授權。更早前在中科院參與天弓飛彈計畫,也曾於 SiS 任韌體工程師。臺大數學系、交大統計所畢業,喜歡把所學應用在市場與人性分析。田徑不太擅長,但努力讓腦袋跑在時代尖端,熱愛深度旅遊與甜點。

我曾長期在 5,000 人以上的公司任職,並於 26 歲開始擔任主管。從早期管理 4 個人,到後來整個團隊 53 人,期間也曾兼管近 400 人的團隊。或許也因此,兩年前加入 AppWorks 之後,創業者最常找我討論的,有 70% 都是關於管理學的 101。回想起來,我待的都是快速成長的大型公司,所以從 27 歲開始,我就被主管要求每天篩選 20 份履歷表,每週親自面試 5 人,並陪同主管面試。這樣被磨了一年,人看多了,體悟的也多,再加上有好的主管在旁邊提點,我有幸看到不少人才被選擇、教育、留任、重用的完整過程。所以,在此我就用傳統但實用的「選育留用」四個面向,與各位分享創業者的管理學 101。

(一)選

相異於最近很夯的人力銀行廣告的主張,不管坐到哪個位置,我都特別偏好新鮮人,因為白紙充滿無限可能。一般人慣用畢業學校與科系選才,我也不例外,因為從機率及時間成本來說,頂尖大學畢業生成為優秀人才的機率,的確比一般大學畢業生高很多 。當然,如果你時間夠多,且慧眼獨具,也可以試著透過非普世標準來挑出璞玉,只是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成功過。若從命理的角度來說,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足夠經驗的管理者,不妨先從跟自己契合度較高的星座、生肖挑選起,因為,選進來的人還是得要跟你產生正面化學效應才行。當然,這種篩選法只能留在心裡,而且其實面試久了,你自然能歸納出屬於自己的命理之道。

再來,請務必親自面試。許多創業者由於是工程背景出身,對人有恐懼症,所以總是逃避親自面談,但如果你自己不面試,便很難親手形塑公司的企業文化。即使在我曾經任職的 5,000 人公司,因為人資也只有 5 位,所以都是由用人主管親自面試,親自決定候選人的職位與薪水,因此,親自面試是一門絕對躲不過的功課。

至於面試時要看什麼? 我喜歡簡單地把人用 「Passion」 與 「Professional」 畫分成四個象限。Professional 依據各個功能,可以很快地給予正面或負面分數,但 Passion 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新鮮人難有資歷支撐,所以我總喜歡從面試者的小時候開始問起:是家中長子嗎? 其他兄長唸書、就業狀況如何? 如果是長子,書唸得好,弟妹也唸得不錯,家長不怎麼管,那麼這個人將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小主管,而且能獨立判斷;如果兄長很優秀,但他卻普普,那通常有兩種極端可能,一是他有爆發性潛能,二是他適合當二把手。諸如此類的小問題,都可以讓你對於求職者的個性有基本的認識。此外,也要特別注意求職者的每一段經歷是否有空隙,若有,一定要問清楚。而我必問的還有一題:你對於未來的想像?這其實是在檢視求職者是否誠實,以及當他真的喜歡一件事情時,最高的外顯熱誠。請記住應試者當時的模樣,並在日後隨時回想、比對,就可以知道求職者的 Passion 指數。

(二)育 (或訓)

每家公司都知道新人教育訓練的重要,但新創團隊往往礙於資源的限制,又要求即戰力,所以教育訓練不是過少,就是過多。我也曾經聽過新創團隊以吃到飽的概念轟炸新人,結果新人不到一週就走人了。

我建議,新人教育訓練在初期只要給「字典的目錄」就好,重點是要安排一個導師在旁邊引導,而且最好是到職時間與跟新人差距不大的導師,最好還非常有 Passion。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團隊快速擴張,一次召募 4 個新人,又全由我親自帶領,結果就是 4 個全部陣亡,因爲我根本忙到無法教他們基礎的東西,相互折磨之下,很難相處下去。第二次的 Beta 版,我按部就班的先培訓一位種子,過了三個月之後,再繼續召募新人,並由那位種子來帶新人,如此母雞帶小雞的方式雖然戰線會拖得比較長,但團隊基礎也會比較穩固。

教育訓練初期給的東西要夠廣,但不要太深 (像「開後台」這種就不用了),因為只要實作過就更有體悟。這同時也是測驗新人自己能否深入摸索,若新人也沒什麼求知欲,那就要小心了,因為在快速變動的新創環境中,無法自己找到答案的人,往往不會是我們長期需要的人。

(三)留

完美合適的當然就留任,那不合適的怎麼辦?依據我的經驗,不合適頂多兩個月就可以看出跡象,三個月是極限。但你既然身為主管,甚至扮演執行長的角色,就應該成熟的跟對方說:我們不合適。

但創業者往往對於「說再見」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其實,青春是短暫的,熱情與愛很重要,硬留著,是浪費對方的生命。也許是公司現狀不適合他,也許是自己不適合他,那麼就應該成熟點,放他走,生命自然會有出口。我曾經在一個星期內面談了 120 位同仁,請他們離開公司,我對他們深感抱歉,因為他們的專長與技能不再是現在的公司需要的,所以,留下來對他們未必好。離開去找尋更適合的工作,也許短痛,但長遠來說,能重燃起熱情與愛,才是最好的匹配。切記,不要使用爛招,就是類似調離原單位,讓員工自行離開,這是最不成熟,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方式。

(四)用

新創團隊切記不要找人填坑,一定要挖坑填人。優秀人才難尋,如果真的找到了,請務必為他量身打造最適合他的職位,而不是把他硬塞到一個 CTO 或 CMO 的位置。每個人的技能都不同,身為團隊領導者或 CEO,不要期待能找到十項全能的人,但如果你能找到三個八項全能的人,那麼就務必讓他們發揮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並用自身去補足團隊的不足,這才是最堅強的團隊。

最後要提醒所有創業者的是代理人的重要性。創業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你無法親自處理公事的情境,這個時候,平常是不是有培養代理人就顯得很重要。代理人並不是你的複製人,他平常也有自己的業務,但必須在平常跟你一起做決策,甚至非常清楚你的思考脈絡。也因此,他可以在你無法親自處理公事時,做出跟你一樣的判斷。但這樣的代理人培養起來非常不容易,除了默契之外,還需要長期的信任,包括即使是你在的期間,他做的決定你也不該公開否決,以奠定代理人的獨特地位。

以上這些跟教科書不一樣的管理學 101 都是我的親身體驗,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藉此讓創業者少走一些冤枉路,也歡迎大家交流提問。

AppWorks Accelerator #14 誠摯歡迎你的加入,讓 660 位 AppWorks 校友一起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製直播音源線

Bird Liang, Chief Engineer (梁子凌 / 技術長兼工程輔導長)

負責 AppWorks 技術策略與佈署,同時主導工程輔導。人生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創業,之後在外商圈電子業中闖蕩多年,經歷過 NXP、Sony、Newport Imagining、Crossmatch 等企業,從事無線通訊、影像系統、手機、面板、半導體、生物辨識等不同領域產品開發。熱愛學習新事物,協助團隊解決技術問題。放棄了幾近退休般的生活加入 AppWorks,為的是幫助更多在創業路上的人,並重新體驗創業的熱情。台大農機系、台科大電子所畢業,熱愛賞鳥、演奏管風琴,亦是不折不扣的熱血 Maker。

隨著 Facebook 開放一般帳號直播,現在我們只要拿起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直播。回想幾年前 AppWorks 剛開始進行 Demo Day 直播時,還要將 HDMI 訊號接進 PC 中、再編碼打進 YouTube 的複雜度,實不可同日而語。

但用手機或平板直播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影像而是聲音。iPhone 或 iPad 上的攝影機,感度和解析度早已不輸數年前的專業攝影機,只要現場光不太差,大概都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畫面。但直播的聲音一直是個大問題,手機上的麥克風跟人耳所聽到的聲音其實有很大的差距,在比較大的場子裡,光是仰賴內建麥克風的收音多半無法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more…)

簡報筆的故事 (二)

img_1938

上次我們已經成功用 RF 訊號傳送多個按鍵狀態,接下來就要想辦法把這個狀態餵進電腦,讓它來控制簡報播放。

(more…)

簡報筆的故事 (一)

Bird Liang, Chief Engineer (梁子凌 / 技術長兼工程輔導長)

負責 AppWorks 技術策略與佈署,同時主導工程輔導。人生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創業,之後在外商圈電子業中闖蕩多年,經歷過 NXP、Sony、Newport Imagining、Crossmatch 等企業,從事無線通訊、影像系統、手機、面板、半導體、生物辨識等不同領域產品開發。熱愛學習新事物,協助團隊解決技術問題。放棄了幾近退休般的生活加入 AppWorks,為的是幫助更多在創業路上的人,並重新體驗創業的熱情。台大農機系、台科大電子所畢業,熱愛賞鳥、演奏管風琴,亦是不折不扣的熱血 Maker。

AppWorks 的 Demo Day 一直有個難解的問題: 簡報遙控器在大型場地不太靈光。

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簡報遙控器多半都是走 2.4GHz 的 RF,而且功率都不大。這種遙控器在一般會議室中使用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 Demo Day 的場地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簡報者和電腦相距超過 10 米以上,而且 2.4GHz 的頻譜又塞滿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 Wi-Fi 訊號,在這樣的環境中,這種小房間裡用的簡報遙控器就狀況不斷。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