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樂不如一起來同樂

在八月份的「創業人同樂會 (appWorks Startup Mixer)」前夕,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對這個活動的看法 (其實是主編一直催稿,再不想出題材我可能一局不到就要下場了XD)。(Jamie:appWorks 的訓練是很嚴格的…)

到 appWorks 面試的同一週,適逢七月份的同樂會舉辦在即,幾位合夥人在面談之後隨口邀我參加這個活動。

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疑慮是:自己該以何種身份出現?這定位為創業人的場子,我八竿子打不著,貿貿然出現會不會格格不入,最後自討沒趣?所有宅宅的症狀都在我身上發作了。

「如果你真的有心想去工作,難道不會想看看你未來的老闆在做甚麼嗎?」朋友說。於是我就拉了個人一同前往。

七月份的天氣簡直要把人榨乾,脫水而死;但走在安和路上往「香檳」的方向,意外地一股清新微風吹來,味道中混合著夢想、創新與活力。 比起仁愛路上兩旁的巍聳大樓、內部戒備森嚴的科層組織,以及顯赫的家族事業體,我在城市角落中一個湧進兩百人就會被擠爆的酒吧,看到一群一群對自己生活還充滿期許的人。這群人不甘台灣處於代工的地位,挺而出來創業。 他們意識到 iPhone 點燃智慧型手機的市場、Facebook 凝聚的社群力量,還有 Google 成熟的搜尋引擎與工作站,乃至於跟 Apple 相抗衡的 Android 平台;這些發展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那就是實體經驗的網路化,而這勢必將翻轉我們的生活習性。

真的很難想像以前把妹還要吹口哨,或是把機車騎到正妹旁邊繞繞,待時機成熟再拿出紙筆請她留手機號碼。 後來追女朋友哪需要這麼大費周章,殊不知奇摩交友創造了多少對佳偶,接著 Facebook 更讓交朋友這件事顯得更有效率。

這就是我所謂的實體經驗網路化,以前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限制,現在只要連上雲端伺服器,宅宅不出門也可以騎著嚇趴的哈雷機車,化身金城武把妹;或者變成文藝青年,朗讀、詩歌、談吉他,樣樣精通。

在網路即社會的時代,難道這不是上天給創業人的暗示,台灣轉型的契機嗎? 日本的電車痴漢都拍成電影銷往全世界了,我們的宅宅竟然沒有這種福利。從服務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需要自己打造最適合華人宅宅的應用。

在傳統的接單模式下,我們已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技術不是問題,重點是我們能不能從工匠變成設計師,這就是 appWorks 想要培育的人才。 秉持著這股信念,「創業人同樂會」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想創業的人有管道接觸到相關資源,提供已經在創業的人有更多資源,最後是創造台灣遍地開花的科技資源。

所以,跟我一樣有潛在宅宅基因的人,不要害羞,勇敢站出來,以後歡迎來創業人同樂會,大家一起眾樂樂!

(Picture via techcocktail@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八月份的 appWorks Startup Mixer 創業人同樂會

大家好,我是新加入 appWorks 的 Joan,日後的活動都會由我來為大家服務。

首先要感謝大家七月份的熱情參與,將近兩百個人出席把香檳真的擠爆了。所以這次八月份的 Startup Mixer,我們特地移師場地更大、設備更好的 Marquee,當天同樣會請到許多 VC 圈的朋友,與大家切磋交流。Jamie 也會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宣布第二屆育成計畫申請的細節,之後包括我在內的五位 Team appWorks 成員,以及第一屆育成計畫的 11 個團隊,也會在現場回答大家的問題。

時間:8/26. 18:30-21:30
地點:MARQUEE Restaurant & Lounge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6-1號 (No. 16-1, Sec. 5, Xinyi Road, Taipei)


View Larger Map

這次的活動一樣不收門票,並且 Marquee 也大方的配合推出飲料賣一送一的優惠,歡迎大家來跟我們來同樂。

提醒大家,根據過去幾次的經驗,活動應該會非常爆滿,請大家先到活動頁預約,當天記得早點來佔位子,到時候見。

(這是一個免費活動)

感謝 ezTable 協辦

創業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幾天在溫習保羅‧葛蘭 (Paul Graham 見前文介紹) 的舊文章,其中一篇,現在回頭去看特別有感覺。

我很喜歡有工作經驗,然後再跳出來創業的團隊,因為他們往往對產業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於一個組織如何運作,也有比較合理的期望。不過這些人也往往會把創業和先前的工作比較,而葛兄的這篇文章,就是談這中間很不一樣的地方。

這篇文章叫做「What Startups Are Really Like (創業到底是什麼情況)」,是他向參與過 Y-Combinator 育成計畫的創業團隊,調查他們認為創業過程中最大的意外 (surprises),然後再從所得到的 100 多個回答,整理出來的結果。裡面很多內幕和小故事,我覺得非常值得準備創業的人參考。而正在創業的人,讀了之後應該也會跟我一樣有會心一笑的感覺。

照慣例, 我鼓勵大家直接連過去閱讀,而下面是參雜我自己的經驗,所作的整理:

請準備好跟共同創辦人結婚

你將會每天從早到晚跟他相處在一起,不要懷疑,你們會一起高興、一起難過、會擊掌、會大吵、會不理對方,然後又和解。而創辦的公司就像你們的小孩一樣,為了他的未來,你們會不惜犧牲一切。其中一個 YC 人說的好,你們就像結了婚一樣,除了上床那個部分以外。

創業就是你的人生

創業將會從早到晚都佔據你的腦袋,他一點都不像「工作」,因為你不會「下班」,就算你完成了一個進度,事情還是沒有結束。而且由於一切都發生得太快,時間將會過得很慢,一個禮拜的時間,感覺已經做了以前一個月的事情。

準備好心情大起大落

由於你全心全意都貫注在你的公司上,所以很容易心情跟著上上下下。今天,你可能覺得你是下一個 Facebook,明天,你又會覺得根本沒有希望。如果好一陣子都沒有好消息,整個團隊會陷入低迷的士氣。但是我要提醒你,要學會放少一點感情。歷史上成功的創業人,都有非常沮喪的過程,連現在意氣風發的賈伯,先前曾經瀕臨破產,被迫接受微軟的注資。

但也會很有趣

如果有任何事情,創業將會非常非常的有趣。記住,你是在改變這個世界,人生大概很難有比這個還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最重要的是堅持

我常常說創業就像打棒球一樣,你知道你有一個打擊率,但是不知道哪次上場的時候會擊出安打,所以堅持是很重要的。多幫自己找幾個打數,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實力,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打出什麼來。

這是一個長期抗戰

創業的另一個常態,就是他往往會比你想像中的還久。蘋果花了 20 幾年,才終於達到今天的地位。Google 和 Facebook 都是在成立將近 5 年後,才第一次獲利。而社群遊戲像是 Zynga 和神來也,也需要 3-4 年的時間。(不過你可以看到這件事情越來越快) 所以記得給你自己幾年的時間摸索,因為往往就是需要這些磨練,你才能真正的掌握市場的脈動。

由很多很多小事情組成

很多人幻想中的創業,就是有一個超強的 idea,把他化為產品推出,消費者為之瘋狂,自己也功成名就。但事實剛好完全相反,創業是有很多很多的小成功累積而成的,即使是 iPhone,也是從先前的 iPod 經驗累積而來的,即使是 iPod,前面兩代也是無人問津,即使是 Apple,也浮浮沉沉了十幾年。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多方嘗試,就像先前說的一樣,千萬不要只有一顆雞蛋,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哪個籠子是好的。

從最簡單的產品開始

MVP 這個觀念我們談過很多次了,不過 YC 的朋友點出了一個我非常同意的重點,就是創業團隊往往是因為「愛面子」的心態,所以沒辦法真的實踐 MVP。我把這個稱作「藝術家心結」,因為藝術家往往是想要在同業中取得尊敬,更勝於讓觀賞者了解他們的創意。問題是創業是商業行為,所以千萬記住,你的重點是讓消費者買單,其他工程師覺得屌不屌,一點都不重要。

從一開始就接觸客戶

而 MVP 的功用就是讓你拿來接觸客戶,從很早就根據客戶的回饋來改進你的產品。典型的錯誤就是之前說的,窩在家理做沒人要的產品,卻自已為很有進度。大家的經驗是,使用者要的東西往往是非常容易做的,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你忽略的,如果你不一開始就跟他們接觸,很難知道這些內幕。

勇於改變

由於使用者的需求是無法預測的,所以你必須要能夠接受改變,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產品只是滿足他們的工具。採用 fast iteration 的策略,把開發周期壓縮到最短,讓產品的不斷的被調整,才能更快變成符合客戶需要的東西。

根本不用去想競爭對手

很多團隊都會神秘兮兮,深怕人家「偷走」他的 idea。你必須知道,全世界大概有 5,000 人都想到了同一件事情,大概有 200 個團隊都在做你想做的。重點根本不是 idea,而是你的執行力。唯有做得比他們快,比他們好,你才會有機會。但是這不是叫你不要去管他們在做什麼,相反的,你必須密切追蹤他們的一舉一動,才能確定你能夠執行的比他們好。

找客戶真的很難

不要懷疑,不會有太多人想管你在做什麼,所以重點是去找出那些會需要你產品的少數人。你必須試著從一開始就吸引一個社群,無論是靠 MVP 也好,靠你的網誌也好,在還沒有什麼東西前,就要開始累積這群可能會用你的產品的人。

別對合作案期望太高

別人沒有必要給你好處,而兩個臭皮匠加起來,也不一定會勝過一個諸葛亮。所以你必須要和別人合作,但是不要以為這樣可以解決全部的問題。你還是必須要把自己的客戶、產品做好,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資人常常什麼都不懂

雖然我自己是投資人,而且很努力在鑽研,但是還是必須要承認,有時候我可能沒有你懂。所以不要覺得投資人說的都是對的,我們看到的範圍也許比較廣,但是你們是在第一線打仗的部隊,要有自己依照局勢判斷的能力。

你要學會演戲

而除了對投資人 (任何人) 的建議,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你也要學會溝通的藝術,這將會是你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除了要把你的公司賣給投資人,你還必須要把產品賣給客戶、合作夥伴、廣告商。

運氣也很重要

這點大概不用說明了,不過我要提醒的是,運氣在找準備好的人。所以就像某成功創業家說的一樣,唯有把自己滑到海中間,才有機會乘著下一波大浪衝上雲端。

同業非常非常重要

這就是我們創辦 appWorks 育成計畫,而且每個禮拜照三餐安排活動,促進團隊間的互相了解,互相合作的原因。也是我們每個月固定舉辦 Startup Mixer,希望把網路業的人拉得更接近的原因。

很難得到圈外人的尊重

或許你在網路圈、創業圈已經成為大家敬重的人士,但是出了這些圈子,你可能不會有什麼份量,因為他們沒辦法了解。不過你至少還有一個網站可以給人家看,想想當年張忠謀試著解釋「晶圓代工」給朋友聽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慘況,你已經比他幸運多了。

公司獲利後呢?

答案是當然一切都還沒結束,你會有員工,然後你必須要學會做一個好領袖,幫公司找到下一個成長,另一個方向。記住,創業是一個人生態度,不是一個工作,他沒有終點,也沒有休止的一天。

(Pic via dpstyles@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第一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的第一個月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

因為在這短短的 30 天裡面,選進來的 11 個團隊不但已經打破原本的靦腆,開始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也已經學到了「精實創業模式」的精髓,並且開始把這些觀念運用在他們的產品中。更最重要的是,他們也開始懂得如何享受創業過程中的每分每秒。 (上面的照片是 30 雜誌來採訪時,他們配合我重現達文西「最後晚餐」的畫面,將刊登在七月號的「創業。免費 ─ 台北出現新矽谷」專題裡面。)

除了成長之外,這些團隊在這一個月裡面更已經有了許多成就。像是剛結束的「IDEAS Show」,我們就有三個團隊獲邀上台,Tagtoo 的「幫我神一下」因此也正式開放測試。另外,有三個團隊的智慧手機應用也分別放上市集,包括 Q.L.L 的「Pocket Chinese Tutor」、ezTable 與中華電信共同推出的「ezTable for Android」以及 Wantoto 和 SonyEricson 合作的「揪好康」等等。另外,DressDown 團隊所製作,令人驚艷的「好生活 GoodLife」好康資訊網站,也已經對外開放。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他們能夠成長這麼的迅速,是讓我們非常驚訝,卻又非常興奮的。這不但證明了我們當初的理想,也就是把一群團隊放在一起,給他們刺激和養分,然後讓他們發酵的模式是完全成立的。也證明了,當你把一群有創意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個能量的累積,不是我們原先想的等差級數,他是用等比在提升的。

很難想像 appWorks 育成計畫開始到現在,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更難想像的是照這樣的速度成長下去,再過五個月後,這些團隊將會是如何的驚人。就像 30 雜誌說得一樣,台灣彷彿出現了新矽谷一樣,這也是最近從加州回來參觀的朋友一致的感想,而我,很高興能夠在這裡見證歷史的發生,加油!

PS. ezTable 正在誠徵軟體工程師一名

目標 2020 年

昨天 (6/30) 一整天參加了為了慶祝時代基金會二十周年,與 MIT (麻省理工學院) 聯合舉辦的「Vision 2020 Conference」,座談會上請到了包括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等十多位台美各界學者專家,一起為大家擘劃未來十年台灣的競爭力來源。

總結八個小時的論述,基本上可以把未來十年台灣的競爭力,歸納在三個方向:

  1. 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能」生產和使用國
  2. 繼續發展在華人市場領先的「創意文化」事業
  3. 透過「軟體」將電子產業帶到另一個高峰

而關於第三點「軟體」,各方都同意主要的發展會是在「雲端應用」上面,或者翻成白話就是「網路應用」和「手機應用」。MIT CSAIL 實驗室的 Victor Zue 教授也明白點出這個發展背後的兩大趨勢,就是「智慧手機普及」,和「網路即作業系統 (Web OS/或稱瀏覽器作業系統)」的成熟化,將讓日後大多的軟體應用,都透過手機作業系統,或者是瀏覽器來執行 (所以才是「網路應用」和「手機應用」)。

這些產業和學界專家的觀察,其實和我一直在本網誌倡導的主張,以及我們創辦 appWorks 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一直以來台灣的硬體產業非常的發達,從代工出發,然後逐漸走向品牌。但是展望 2020 年,要讓我們在全球資訊業繼續佔有一席之地,那除了原本硬體的優勢,一個成熟的軟體產業,尤其是消費者應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Zue 教授也點出,台灣發展軟體產業,將有許多挑戰,像是如何善用硬體的優勢,如何發展創投等平台,如何從教育著手,如何改變廠商看待軟體的心態,以及政策端的支持等等。

這些的確都是我們一直以來面臨的課題,但是也不是沒有解答。appWorks 透過引進「育成創投」的模式,同時結合所有育成團隊,用「集體的力量」積極與品牌硬體策略合作,就可以一口氣改善前三個問題。

再加上我們背後整個社群 (也就是各位讀者) 的力量,我想改變大家對網路和創業的態度,我想是時間的問題。至於政府,我認為其實是很有心想要幫忙的,這個從上周末熱鬧的 IDEAS Show 就可以看到。我們要做的,只是更積極的讓他們知道,要如何幫助我們。

另一方面,我認為「軟體」和「文創」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或者換另一個角度說,軟體將可以把台灣的優質內容和一流硬體,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使用者經驗,讓全球的消費者,都可以在三個層面同時感受到來自台灣的創意

更重要的是,我想或許很多人沒有體會到,但是,台灣的未來已經落在我們的肩膀上。要讓台灣保持現有的競爭力,要讓我們的軟體,像硬體一樣在世界上發光發熱,我們需要一起來關心網路和創業的議題,更需要第一流的人才願意選擇創業,而不是去聯發科上班。

距離 2020 年,還有 10 年的時間。在那之前,appWorks 育成計畫將能培育出 200 個以上的雲端應用團隊。但是,這樣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問題是,你準備好了跟我們站在同一陣線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