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ney Huang 自我介紹 – 動機、要求與成長

Shirney Huang,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黃琇琳 / 之初學校校長)

負責 AppWorks School 校務規劃及營運。在加入 AppWorks 之前,有 8 年軟體研發相關工作經驗。除了曾在 IBM、Digital River 等跨國軟體公司任職,奠定軟體研發的基礎之外,也曾擔任台灣 FinTech 新創團隊的早期成員,建立及帶領工程團隊,也就此喜愛上創業中那股為目標勇往直前的衝勁。畢業於台大資管所,曾至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擔任交換學生,喜愛旅遊與美食。

「最近還好嗎?」這是我與 AppWorks School 學員間一對一聊天時通常的起手式,大約有九成的學員,回答會帶著苦笑的說「還好..」,那一絲的苦味代表了在 School 的辛苦,那一點的笑卻也代表著他們享受著這個辛苦。我是 AppWorks School 校長 Shirney,透過這個「補」自我介紹的機會,消化接手 School 三年來的點點滴滴,分享在目前職位的所見所得。

這三年來進入教育領域進行人才培訓,對從出社會就當軟體工程師的我來說,也是一條轉職之路。我的職涯前五年,在上市外商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因為大公司環境分工細,工程師比較少接觸到使用者,一方面也希望給予自己更大的挑戰,所以轉換跑道進入約五人的小新創公司打拼,從一人工程師到帶領工程團隊,逐漸累積對市場、產品敏銳度以及團隊管理的經驗和能力。而後因緣際會得知有接手 AppWorks School 的機會,因為對教育一直有一定程度的興趣,以及更重要的,教育更有機會發揮對於社會的正面影響力,便轉身投入了科技教育的領域。

回首工作的這段時間,從軟體服務的開發工作到以人為本的教育業、從程式架構到課程規劃、從閱讀程式碼到閱讀人的狀態與動機,工作轉變為大量以人為核心,與 School 的同仁一起陪伴許多學員度過這段學習之旅。

累積了幾屆對學員的狀態觀察,儘管每個人的個性與能力不同,但都有些共通點,以下兩個心得與大家分享。

1. 所有的源頭都是動機

人們的表現最終都是源自於動機,表面上,雖然學習表現多數取決於能力,能力又會因為背景、或是技術累積而不同,但當我們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時,最後與表現最相關的還是自己有多麽想要做這件事。

當動機強烈,視目標為唯一選項時,就算是以前從來沒學過的新手,過程中一路落後,還是會一步一步堅持去完成目標;反之,對於許多起步能力不錯但表現卻平庸的學員,當我們去深究原因時,常常發現是因為早有其他規劃或是選項。也因為在 School 的學程,就如同魔鬼訓練營,在辛苦與高壓的環境中,就更會一再挑戰自我動機的堅定程度,學員們常常需要自省「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只要確認過自己心之所向,不選擇放棄,最後都會通過考驗。

2. 一定的要求是成長的必須

在與學員一對一的聊天中,常有學員會問到為什麼 AppWorks School 的學習步調要設計的這麼快,短時間要吸收的學習內容很多。老實說,在當初剛接手 School 時,我心中也有一樣的疑惑,同學們學得很辛苦,每每好像都快被逼到極限,這樣真的好嗎?但這個問題在隨著學員們一屆屆的完成學程後迎刃而解:一定程度的要求與挑戰,雖然讓過程更辛苦,但也成長更多,在最後完成的那一刻成就感與快樂也就更大。

這個現象從今年有重疊進行的學程開始更明顯,當聊天對象是在學程初或學程中的學員時,常常都是苦瓜臉,但當對象是學程即將結束、完成專案的學員時,問他會不會覺得太辛苦太累,他們通常都是一臉滿足的說:「雖然過程很累,但我覺得真的成長很多,現在的我很享受。」

總結來說,這三年在教育領域打滾,不僅僅是面對 School 本身快速規模化的成長挑戰,更多的是在經營 School 的過程中,學員們教會我的許多,在學員們感到困惑時,了解他們的狀態、輔助他們找尋解答,看似是我在擔任協助的角色,但其實在給予指導的同時,也都是在自我檢視,我有沒有真的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有沒有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最能真正幫助到他們變強的建議?在這條路上,我有沒有一樣的強烈動機?同時之間我也更了解自己,明確的知道我的動力來源,是來自於看著學員成長的驕傲,對我自己而言,也是一種成長。

我是 AppWorks School 校長 Shirney,很高興認識大家。未來,也希望可以繼續協助許多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