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晨 (AppWorks 創辦人) 專訪,AI / Blockchain 新創如何有效提高成功機率?

Alyssa Chen, Analyst (陳敬旻 / 分析師)

負責 Accelerator,喜歡陪伴創業者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火箭。來自台中,加入前任職於華山文創園區,負責台灣新銳文創品牌的營運招商與媒體合作。除關注設計藝文議題,也喜愛網路新創產業的活力。曾於 AppWorks 實習一年。畢業於政大德文系、政大國際傳播所。喜歡旅遊與花草,最愛亞洲食物。

創業者必須抓住科技的板塊位移,才能借力使力,顛覆衛冕者的壟斷。在 2018,AI 與 Blockchain 是兩個正在發生的巨型典範轉移,利用它們來創業的最好時機,就是現在。

問題是創業者要如何善用這兩波大浪?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別安排 AppWorks 創辦人 Jamie 林之晨坐下來,好好幫我們解釋。

Jamie 從 2009 年,還居住在紐約時,就開始在他的個人網誌 MR JAMIE 上分享創業相關知識,2010 年他正式回台啟動 AppWorks Accelerator,致力輔導年輕創業者,推動台灣,乃至於整個大東南亞創業生態系的連結、蓬勃發展。多年來,Jamie 始終站在第一線,協助創業者,也因此對創業,往往有更全面的觀察。

AppWorks Accelerator 從 2010 年成立至今,校友已累積共 328 支活躍新創團隊、925 位創辦人,是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規模最大的創業者社群。從今年八月進駐的 AW#17 (第 17 屆) 起,AppWorks Accelerator 開始限定招募 AI / IoT 與 Blockchain / Crypto 團隊,本屆共有 34 組新創團隊正式進駐,其中 21 支以  AI/IoT 為主,13 支以 Blockchain/Crypto 為主。這群潛力新創中,有 10 組國際團隊,分別來自香港、泰國、越南、斯里蘭卡、美國、歐洲等地。創業團隊中,有曾擔任 eBay、HTC、華碩、Proofpoint (Nasdaq 上市公司) 高管,也有來自 Y-Combinator 的校友,顯示 AI 與 Blockchain 所帶來的典範轉移,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吸引更多優秀創業者投入。AppWorks Accelerator 也將持續限定招募這兩個領域的新創團隊,直到下一個更巨大的典範轉移出現為止。

在近半年的加速器期間,密切輔導這群 AI 與 Blockchain 創業者後,Jamie 分享 AI 與 Blockchain 新創在創業路上常面臨的挑戰、導致創業者半途放棄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解決辦法,以下是這次專訪的整理:

Q: 為什麼 AppWorks Accelerator 會在這個時間點,決定限定招募 AI 或是 Blockchain 的新創團隊?

A: 從 AppWorks 的名字,就可知道我們 8 年前是針對 Mobile Internet 的浪潮而成立。多年來,也很幸運獲得了新創圈的關注,因此在這個時間點,我們覺得有義務,希望盡可能透過既有的影響力,去提醒大家「Mobile Internet 帶來的典範轉移已經到了尾聲」。儘管這件事已不是新聞,但是我們仍觀察到,許多年輕創業者還是會預設「我每天都在用手機,是不是還有什麼創業的機會?」

但事實是,根據研究機構 IDC 預估,2018 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衰退 0.7%,是繼 2017 年衰退 0.3% 後,連續第二年呈現下滑趨勢,也因此用戶成長的紅利早已不再。

也因此,根據我們在前線的觀察,這樣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當整個產業成長趨緩,會進入以整併為主流的生命週期,並不利於新創企業。好在老天爺關上一道門,打開了兩道,我們現在看到 AI、Blockchain 接棒成為兩個最重要典範轉移。為了鼓勵台灣,乃至於整個大東南亞的創業者,都去思考下一個創業的風口在哪裡,所以我們決定帶頭,藉由限定招募 AI、Blockchain 新創團隊,去刺激創業圈思考「為什麼 AppWorks 只收 AI 和 Blockchain?」「我是不是也該去思考 AI 和 Blockchain 是不是比較好的創業機會?」我們希望盡可能提醒創業社群,去思考如何跳往下一個成長曲線。

Q: 就你觀察,AI 團隊在創業路上,通常會面臨哪些挑戰?

A: 對於 AI 新創而言,最核心的問題是「你要用 AI 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 TA (Target Audience, 目標客群) 到底是誰?是消費者?還是企業?為什麼這個問題過去不能解決,但現在用 Machine Learning / Deep Learning 可以解決?

當你已經確定對於 TA 而言,這個問題實際存在,而且過去很難解決,現在有了 ML/DL 比較容易解決,下一個面臨的挑戰,就是你要怎麼樣做出這樣的 AI? 基本功是要建立好的 Data Pipeline,才能夠持續的取得好的數據,讓自己的 AI 有與時俱進基礎。

有了好的 Data Pipeline,要能夠把 AI 訓練好,再來要以此打造出產品,然後把這個產品推廣給 TA,讓 TA 可以認識這個產品,知道這個產品可以解決他的問題,進而使用。當 TA 開始使用之後,緊接著還有商業模式是否可被驗證的問題。

Q: 面對「尋找問題」、「設定 TA」這些挑戰,AI 新創如何因應?可以尋求哪些方式或資源來克服?

A: 這些其實不是 AI 新創獨有的挑戰,所有新創都會面對。可以參考 AppWorks Accelerator 的經驗與做法,我們持續規劃 Workshop,也提供一對一的輔導諮詢,去協助創業者釐清 TA 到底是誰?他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去協助他們用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說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產品)。先用各種「工人智慧」(Human Intelligence) 的方式去釐清這些問題到底是否存在?有哪些可行的解法?

第二層的挑戰來到 Data Pipeline。一種是 Proprietary 自己建立,一種是透過 Third Party 提供。如果要自建,要能夠先做出受消費者歡迎的服務或產品,並且要他們願意使用之後,才能提供給你 Data Pipeline。這又回到所有創業都會遇到的問題,要怎麼做出消費者會使用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你是 IoT 新創,要透過 IoT 產品建立 Data Pipeline,會需要跟硬體的設計生產供應鏈合作。對於這類的新創團隊,AppWorks 有不少硬體製造商的網絡可以提供協助。下一步,當要發行硬體產品時,尤其是 B2C 的團隊,群眾募資幾乎是現在的硬體創業者,若要透過硬體去做 Data Pipeline 的必經之路。多去請教別人的成功經驗,是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

在 AppWorks Accelerator,則可以更方便去參考學長姐經驗,跟他們學習。目前,AppWorks 已有超過 20 支新創團隊在 Kickstarter、Indiegogo、嘖嘖等知名群募平台成功發行群募專案,總募資金額超過 1.6 億新台幣。例如 AW#10 的FLUX,所推出的 3D 列印機,成功透過群眾募資近 5,000 萬新台幣, 並出貨至全球 64 個國家。AW#16 的 Cubo所打造的 AI 寶寶攝影機,在嘖嘖所推出的第一波群募專案,創下上線兩天突破 500 萬新台幣的佳績,現在正積極醞釀明年將於 Indiegogo 發行的群募專案,準備進軍美國市場。

如果想要利用 Third Party 建立 Data Pipeline。當然,可以自己去找 Open Data。但如果需要各種不同產業真實在運作的 Data,需要尋找策略夥伴。AppWorks 已輔導 328 支新創團隊,這些校友已經有受歡迎、很多用戶在用的平台,在這上面每天都會產生很多 Data,可以跟這些校友合作,讓他們的 Data 變成 Data Pipeline。

解決 Data Pipeline 的問題,再來就要訓練 AI。訓練 AI 通常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學,也包含經驗和直覺,需要跟其他的資料科學家一起討論。在 AppWorks,有這麼多的 AI 團隊和資料科學家,透過我們舉辦的 AI Meetups,可以有更多交流機會,透過一起切磋更了解怎麼樣把 AI 訓練好。

當 AI 訓練好,並做出產品之後,下一個難題是要去推廣這個產品。這也是新創普遍會碰到的問題。如何去運用社群媒體,AppWorks 有很多學長姐都是專家,甚至有像 AW#1 的 Tagtoo 這種透過 AI 在做廣告採購的服務商,協助把產品推廣做得更好。

當產品推廣出去,受到用戶歡迎之後,再來要建立商業模式。在 AppWorks 可以跟 328 支各自擁有不同商業模式的團隊一起交流,去設計、修正自己的商業模式。

以上是 AI 新創完整的 Lifecycle。若在這過程中有要跟投資人募資的需求,本身也有創投基金的 AppWorks,會是最好的募資顧問,也有可能是最好的創投夥伴。若要找人才,AppWorks 也有各種不同的資源提供協助,例如我們有 Recruiting Master 提供人才招募諮詢,也有 AppWorks School 每年培育優質的軟體人才。在 AI 這個領域,我們也正在推廣產學合作,例如 AW#12、台灣最大的特色旅宿訂房平台 AsiaYo,便與清大教授合作,優化商業上的數據採集與分析。

Q: 另外,就 Blockchain 團隊而言,在創業路上常會面臨哪些挑戰?

A: 在 Blockchain 這個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去思考「你要用 Blockchain 解決什麼問題?」要先去定義 TA,然後這個 TA 到底有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為什麼以前不能解決,現在用 Blockchain 可以解決?定義 TA、確定問題後,再來就是如何用 Blockchain 技術去解決?到底要用公鏈還是自己的鏈,還是要用私鏈?當這些開發好之後,要如何去推廣?以及還要去做募資或是 ICO、STO 等規劃。

到底是要用公鏈還是私鏈?不同的鏈有不同特性,而且技術上一直在演變,新創很難在這上面單打獨鬥自己去研究這麼多公鏈技術,需要一群一直鑽研這領域的開發者做知識夥伴,大家互相討論與學習。

若選擇用私鏈,也有很多類型,包括 Hyper Ledger、R3 Corda,這些私鏈要怎麼選擇?各自適合哪種類型的企業?這同樣需要跟一群人一起研究探索。

解決了鏈的問題,也把產品做出來後,再來要去做推廣。當然對 Blockchain 新創來說,很多人會選擇 ICO,AppWorks 有不少校友做過成功的 ICO,甚至如果要上交易所,還可以跟 AW#6 的幣託 (BitoEX) 合作。尤其是像現在處於熊市,ICO 越來越難做,要怎麼做 Private Placement,甚至做 STO,在 AppWorks 也有一群經驗豐富的校友與專家一起研究合法合規的方式。

若新創要做 Token,則會面對代幣經濟 (Token Economy) 的問題:企業成敗與 Token 漲跌之間未必相關。這背後需要設計好的 Token Economy,讓企業、Token 持有者和使用者,甚至整個去中心化的生態系,都能在這過程中達到多贏,這也是 AppWorks 很重視的事情。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套標準公式,但是對於怎麼樣設計出一個多贏的架構,我們非常有熱情,持續在跟校友們一起研究。

Q: 經營加速器八年來,看過許多創業者最後選擇放棄回去上班。通常有哪些常見原因?

A: AppWorks Accelerator 這八年以來,我們所有的創業者裡面,大約有 30% 已經放棄創業、回去上班,這數字如果跟長期來說總體創業約 90% 失敗率相比,是非常非常低的。

對於創業者來講,其實只有在放棄的那一天,才能叫失敗。還沒放棄就還在嘗試中學習,然後不斷的積累,等待天時地利人和,將會有爆發的機會。對 AppWorks 來講,我們覺得如果能夠創造一個環境,讓創業者可以更積極去嘗試、而且更不怕失敗,就能夠增加他們的成功機率。

AppWorks 的創業者放棄比率比較低,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社群。當決定創業的時候,常常家人、朋友都會希望你趕快放棄,因為覺得這是在做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當創業一、兩年後,如果還沒有什麼成績,身邊所有人就會勸你回去上班。但在 AppWorks 裡面,創業者會遇到一群嘗試了兩年、三年也繼續在嘗試的人;也會聽到許多因為堅持,最後終於找到一個 PMF (Product Market Fit)、終於找到一個 Scalable Business Model,然後一飛沖天的校友故事,所以會更覺得只要繼續嘗試下去,就還有機會。

創業者是變種人,變種人跟正常人在一起就是會格格不入,但是如果跟一群變種人在一起,就也是其中一個正常人。有同類型的人支持比較不會放棄。

Q: 即便如此,八年來 AppWorks Accelerator 中還是有 30% 的人放棄,為什麼?

A: 這可概分為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創業團隊當初約好創業的時候,可能對創業這件事情有一些理想化,或者是對彼此關係的期待跟創業之後不一樣。例如他們可能原本是好朋友,覺得跟好朋友一起創業應該很快樂,但是後來發現,跟好朋友創業才是痛苦的開始。因為雖然平常是好朋友,一起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對於工作的觀念完全不一樣。這樣的經驗可能在心裡留下一個創傷:我們本來是好朋友,創業之後反而決裂了。因此對創業這件事情,他的刻板印象是因為創業而失去好朋友,所以好朋友拆夥之後就不想要再創業了,這其實是常見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創業者家庭或生活狀態突然改變。譬如結婚生小孩後,經濟負擔不一樣,或者是家人突然生病,沒有辦法再自己繼續嘗試創業。

第三個原因,則是創業之後,發現自己個性可能不適合。畢竟在創業這條路上,必須要有高度決心、快速學習、不怕蟄伏、不怕失敗、十年寒窗無人問。創業其實需要天賦,但許多人創業後才發現,自己的天賦還是比較適合上班。

Q: 這三個問題,各自可以有什麼方式克服或避免?

A: 第一個,避免好友因為創業而決裂,當決定與朋友一起創業後,大家可以先一起做一些 Project。譬如一起去參加一些駭客松,看彼此能不能一起工作。此外,也要花更多時間去談清楚,大家對於價值觀、未來長期的走向,是不是有同樣的想法。如果有不同的想法的話,不用因為對方是好朋友,就一定要跟對方一起創業。

就我們的觀察,通常最不容易出問題的就是同事創業,尤其是以前就在新創企業一起打拼的同事。所以如果想要找夥伴,可以考慮去新創上班一陣子,說不定裡面有些人以後就變成創業夥伴。

第二個問題,家庭狀態的改變有時候難以避免,例如家人生病。所以在創業之前,就要先想好自己未來三、五年的規劃。不要覺得創業一、兩年就會穩定,可能要預期這需要五到十年,才會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所以要評估未來有沒有辦法在創業的同時,去平衡家庭與生活。我創業的過程中,也經歷了結婚、小孩出生,但我有事前評估,這些事情對我來說還是可專注在創業上。

當然這是比較進階的問題,但可以自己先簡單評估,若在未來五到十年中,無法全心投入在創業上,但卻硬要來做,那可能兩、三年後就突然發現,自己沒辦法再繼續下去,那之前的累積可能也都浪費了。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個性,如果自己的個性不適合,創業就比較難。創業有點像是游泳,人在陸地上,永遠沒有辦法了解在海裡游泳的感覺。真的進了海中,發現每天浸在水中,波浪洶湧,有時候刮颱風、有時候大太陽,有時候缺飯吃,有時候又缺水喝,往往要真的經歷那個過程,才會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如果真的創業一、兩年,發現自己個性不適合,再回去上班,那也不錯,至少一輩子沒有遺憾,不會一直懷疑「當初沒有去創業」到底是不是對的決定。

Q: 最後,要不要給 AI、Blockchain 新創一些勉勵?

A: 現在真的是 AI、Blockchain 創業的最好時機,因為擁有龐大資源的企業們,對這兩個科技還半信半疑,沒有真的弄懂要如何利用,既有的商業模式一時間也無法切換引擎。

我真心相信,10 年後,這個區域一定會出現像 Uber、Instagram 一樣成功的 AI、Blockchain 新創。有企圖心、有意志的創業者,如果你想挑戰,我與 AppWorks 希望做你的靠山。我也真心期待,台灣與東南亞,可以在這次的兩大典範轉移中,拿回自己命運的主導權,不再做中、美的數位殖民地。我希望透過 AppWorks,大力幫助這一波的創業者們,一起建立一個更有智慧、更去中心化的未來,那麼就是我們可以為大東南亞帶來最好的禮物。

【歡迎所有 AI / Blockchain 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