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 Su, Analyst (蘇怜媛 / 分析師)
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傳統觀念中,在職場上經過一番歷練,口袋也存有一些銀彈的老鳥,似乎才有創業的本錢。然而近年,創業的型態和環境都開放許多,創業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年輕人從在學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創業課程、社團或比賽,「創業」對他們來說,並不遙遠。
經歷這些活動的洗禮後,許多學生都開始對創業圈產生遐想;他們嚮往活力十足、自由開放的新創公司文化,也想望某天可以憑一己之力,開創出一番美好事業。不過,到了真的要步入工作生涯時,卻又因為不完全瞭解創業的種種面向而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在畢業後立即投入創業或加入新創公司。
我自己的狀況是,雖然曾在大學時期參加過創業創意學程,也參與過一些創業 Project,但對創業依舊似懂非懂,畢業時也對是否該踏進新創圈感到猶豫。如今,自己在金融業和新創圈都走過一遭,回頭看看過去的經驗,我歸納出一些心得,或許可以提供給不知該如何選擇的年輕學生作為參考。
在校學創業,演練真實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
除了學校,許多民間組織也提供了琳琅滿目的創業課程和比賽,這些課程和活動的模式大致都是組隊、提案、實作到成果發表,學生必須思考社會上是否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隱藏在其中的商機與創業機會,經歷一番腦力激盪後,提出產品或服務作為解決方案,並且實際執行一段時間,最後在課堂上發表成果。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實際運用在商管學院學到的理論,並且透過扮演 CEO、CTO、CMO 等角色,體驗一家公司的運作模式,練習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合作。
模擬與真實的巨大差異
然而,由於這樣的創業被限縮在一堂課程或是一場比賽的框架中,創業題目、執行深度與影響力也跟著受限,學生體驗到的「創業」,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也並不完全真實。
為了課程與比賽而生的創業計畫,往往必須在短短 6-12 個月內走完組隊、提案、實作等所有流程,因此能夠選擇的題目與深度,可能會受限在門檻較低的短期計畫。此外,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所以題目多半集中在校園、公益與社會企業。
但真實的創業往往是 3-5 年,甚至更久的長期抗戰,期間也可能遇到團員出走、資金不足等內憂外患,而創業最難能可貴的經驗往往就是在這些過程中逐漸累積下來的,學子們不僅無法透過短期創業計畫實際體會這些歷程,也可能因而對創業產生過於美好的想像。
因此,我建議對創業有興趣的學生,不用急著在畢業前決定是否要著手創業,大家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從側面切入,理解並體會創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企業、新創公司、自行創業,三種經驗、三種歷練
在談論如何切入新創圈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加入一般企業、投入新創公司,以及自行創業這三種不同職涯選擇的差別。
一家企業之所以能穩據市場,其產品或服務通常已有穩定的客戶群,組織架構和分工也較為明確,在行事上也有前例可循。此外,大公司通常也有相對完整的新人培訓計畫,對於習慣台灣教育體制的人來說,或許較無陣痛感。
相對的,新創公司多半成立不到幾年,產品或服務的銷售可能還沒那麼穩定,為了因應市場上的各種變化,組織也需隨時保持彈性,在團隊裡,一人可能需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想加入新創團隊,在個性上,必須要能主動學習,也需要較強的適應力,甚至還得習慣朝令夕改的行事風格。
而自行創業,代表你得熟稔公司營運的各種大小事,從產品研發、客戶開發與維護、行銷推廣、組織營運到財務規劃,都必須有一定的掌握。但事實上,很少人在一開始創業就能備齊所有能力,通常必須在過程中,本著對創業的熱情,一一挑戰、學習,然後,帶領團隊在嚴峻的市場中尋求生存,這也就是為何大家都說創業是一件高風險高報酬的事。
一般企業帶你穩定學習,新創團隊幫你快速成長
基於上述分析,我通常會建議想加入新創公司的新鮮人,先進大公司累積實務經驗,找到自己的做事方式後,再進入無既定規則的新創圈磨練,因為有了一定的累積後再往上爬,通常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若你熱衷挑戰新鮮事物,喜歡在未知中尋找各種可能,也不怕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還是有機會在新創公司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
創業維艱,成功需要經驗與資源的累積
至於想自己創業的人,究竟是該畢業後馬上創業?還是累積工作經驗後再創業?這答案或許因人而異。
畢業後馬上創業或者在學期間就開始創業的人,可能會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同時也缺乏人脈與資金,在起跑點上相對居於弱勢;不曾在一般公司磨練,意味著你沒有機會學習公司的運作方式,當然也不知該如何帶領團隊、分工合作,沒有人脈,意味著你初期無法快速取得供應商、合作夥伴、客戶,沒有資金,意味著在衝刺事業的同時,還得瞻前顧後,擔心銀彈用完,分散團隊心力。
與擔任一般員工不同,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太多無法預測的挑戰,可否安然過關,不僅要看你是否能開發出具競爭力的產品,也要看你是否有足夠的決心,支持自己走過每一次的煎熬,那個決心可能來自想改變世界的妄想、希望自己的生命能發光發熱的夢想,或是希望與夥伴一起打造某個產品或服務的理想,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能說服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但這個決心,並不是有工作經驗的人就一定具備的。
因此我的觀察是,何時適合創業並沒有標準答案,端看你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並找到誓死不退的決心。也就是說,若此時此刻你仍沒有找到支持你破釜沈舟、開始創業的理由,甚至還在到處問人你是否該馬上創業,那現在可能就不是最適合的時間點。
瞭解自己是一條漫長的路
不管做什麼選擇,最好都能具備相應的特質和能力。但新鮮人最大的困難點,就是不夠瞭解自己,所以也無從判斷到底該走哪條路。因此,我建議大家,除了可以利用在學時期參加創業相關課程或比賽,也要把握去大公司或新創公司實習的機會,趁著沒有什麼機會成本的時候,瞭解自己的個性適合什麼樣的環境,如此才能做出相對正確的職涯選擇。
但話說回來,即使因做錯選擇而稍微繞了路,也沒什麼關係,我始終相信人生各個時期看似無關的經驗,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連成一線,成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
若年輕的你在了解創業時可能遇到的挑戰和風險後,還是決定選擇這條路來實現自己,歡迎申請 AppWorks Accelerator,讓我們陪你一起迎接過程中的無數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