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Chen’s Self-intro

Alice Chen, Analyst (陳彥利 / 分析師)

Alice joined AppWorks in 2022 and is an Analyst covering AppWorks Accelerator and investments. Prior, she spent 3 years working in Alibaba group, helping corporate customers with their growth and operations on Tmall. She also counts various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stints in global toy manufacturer Mattel and wine delivery startup BottlesXO among her repertoire of e-commerce and retail experience. Alice received her Bachelor of Political Science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uring which time she initiated several social impact projects to combat food waste and homelessness. Outside the realm of work, Alice loves dogs, techno/rap music, BoJack Horseman, and strongly advocates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LGBTQ community.

(English Below) 嗨,我是 Alice,我一直很著迷於質數的概念:每個數字獨一無二地存在於這個世界,無法像合數一樣被快速複製量產,它純粹且孤獨,是複雜網路金鑰的理論基礎。所以,我想用 4 個質數簡單介紹我自己:

2 個月挑戰:畢業後直接在上海找到工作

2016 年 5 月,台大政治系畢業前夕,我結束了大學時期的創業項目,渴望去了解更大的市場,並體驗不同的價值和生活,決定去上海找工作。我給了自己 2 個月的期限,倘若時限之內無法找到工作,就得乖乖回台。帶著一個行李箱、兩組學長姐手機號碼,我直接飛到這個從未拜訪過的城市,住在上海火車站旁的六人房青年旅舍裡找工作。很幸運的,我在 2 個月後,準時找到了歐洲新創公司 BottlesXO 的 行銷 職位,由此開啟了接下來的魔都人生。

3 份從 0 到 1 的工作

是緣份也是選擇,我過去 3 份工作經驗中,都選擇了從 0 到 1 的單位——不是新創團隊、就是大公司中新成立的部門。

在 BottlesXO 負責從 0 到 1 拓展上海市場,嘗試替App獲取第一批用戶,1 年後我加入 Mattel 擔任儲備幹部,從 0 到 1 搭建 CDP 平台計畫。又 1 年後,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 App 重組用戶增長的團隊,由於 Mattel 與天貓的合作關係,我很幸運因而加入了天貓。在這些 0 到 1 的歷練中,我熱愛從模糊的現狀中梳理問題、尋找各種解決方案的可能性;熱愛小步快跑去驗證不同的解決方案達成目標,無論方法是從產品設計、行銷、或流量變現;熱愛看著專案一天一天長大,享受在前線衝鋒陷陣,享受挫折,也享受成果。

5 年用戶成長的經歷

工作的這 5 年來,雖然團隊和職稱在變換,唯一不變的是我積累的核心技能——用戶成長。

在第一份工作中,我沒有發現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叫「用戶成長」,只隱約的感覺自己總是在關注用戶生命週期,不太像傳統的行銷職能。直到在 Mattel 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中,我才將過去的「點」串連起來——在 BottleXO 通過行銷及各種手段去快速獲取客戶,在 Mattel 的 CRM 部門負責用戶購買轉化及留存,正好覆蓋了用戶生命週期的整段過程。

豁然開朗後,我開始大量閱讀用戶成長的書籍,並察覺對用戶成長而言,厲害的產品能力與大量的用戶數據,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這個覺察促使我離開 Mattel,並加入了阿里的用戶成長團隊。3 年的阿里經驗中,我從一個小產品的運營,到最終負責部門的雙十一專案,在 DAU / MAU 的目標下去拆解用戶週期上的關鍵行為,並通過不同的產品去實踐;在第 3 年時,更開始負責流量變現,包含設計變現方案及定價、廣告及行銷產品工具的開發,以及拓展大型品牌客戶的合作,幫助其電商營收成長。

7 年前的初衷

2021 年,爸爸身體出現狀況,在疫情下難以在兩岸奔波,與此同時,長期高壓高工時,我的身體也已不堪負荷,於是最終決定離開阿里搬回台北。這 5 年來成長與收穫滿滿,給了我莫大的養分,但我開始思考職涯長期的發展——這就是我願傾注ㄧ生熱情的工作?

回想起 7 年前,與朋友在大學時期做創業項目時的熱情、熱愛與不同創業者一起討論交流、熱愛研究不同產業知識和分析商業模式,那些都是非常純粹的快樂。與質數相同,創業者大多是孤獨而無法被複製的,尤其成功的機率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由數千百種因子加總而成,才能成就一個成功的事業。對我而言,研究產業、公司、創業者本人,去理解龐大而精密的商業世界運作的本質,這樣的過程與質數一樣讓我著迷。

幾經考慮,我決定放下在「網路業大廠」的職涯道路,重新追尋更有熱情的職涯選擇——加入 AppWorks ,期許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人,與創業者一同成長。如果你對中國的網路業感興趣、對電商策略有熱情,或是想討論用戶成長的策略與手段,都歡迎來找我聊聊!

I have always been obsessed with prime number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each number but also because the pure prime number can lead to the complicated RSA encryption used in cybersecurity. There are four prime numbers that define my professional journey thus far.

Two Month Challenge – Find a Job in Shanghai After Graduation

In May 2016, while my friends and I were sitting around a saloon contemplating a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that could reduce food waste, we challenged each other to come up with our own 10-year plans. The more I considered my 10-year plan the more I realized I had to go out of my comfort zone to achieve it. Just one day after my college graduation ceremony, I bought a one-way ticket to Shanghai, a city that I had never visited before and had almost no contact. 

I gave myself two months to find a job in Shanghai. For the first six weeks, I stayed at a crowded backpacker’s hostel in an alley, sending out a flurry of applications, and hashed out my plans with other global travelers. This was one of my life’s most arduous yet edifying times. The rejections soon poured in. I was devastated and thought I may have bitten off more than I could chew, but I remained committed to the plan. Fortunately, after two months my intensive networking paid off—I got an ideal marketing job with a foreign-owned wine delivery startup called BottlesXO. 

Three Jobs’ Experience Focus on Projects Starting From Zero 

I love new challenges and finding solutions in ambiguous situations, especially validating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and enjoy the adrenaline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when starting projects from scratch – that’s why all of my career has been in either a startup, or a brand-new project in a big corporation. 

From being the first Mandarin-speaking member in BottlesXO, the wine delivery startup, to joining the Mattel Group CRM program from scratch. At Alibaba, I joined the brand-new Tmall user growth team, which was previously integrated with the Taobao department.    

Five Years of Experience in Growth Marketing

Although I have been working with different titles and companies, my expertise is the same – growth marketing. I’m adept at using data analytics to uncover insight with different users, and A/B testing different product features to maximize user retention. At Alibaba, I was a Project Manager overseeing a 50+ person team with product managers and engineers in our department to achieve DAU/MAU targets.     

Pursue the Passion That Started Seven Years Ago

In 2021, my dad encountered some serious health issues, and at the same time, I was also overwhelmed by three years of overtime. I appreciate these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intensive Internet industry, which empowered me on a big stage to try whatever I wanted to do. However, I was always thinking if there’s a possibility to find a “true love” job – which I would like to do for a lifetime. 

Like prime numbers, founders are unique and cannot be duplicated. The factor to determine success has thousands of possibilities, and to research and learn from this intricate business world is as interesting for me as the concept of a prime number. Looking back, I miss the days when I worked on an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back in university, surrounding myself with the energetic founders’ community and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 wanted to start a new chapter in my career that enables me to learn more about front-end tech knowledge, analyz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work in a dynamic and startup environment, and meet with ambitious and talent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at’s why I’m here – feel free to DM me if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struggles in user growth or are interested in the e-commerce sector!

AppWorks Demo Day #24 與 Wistron Demo Day #2 聯合登場,20 支新創團隊展現加速成果

廣受各界期待、由 AppWorks (之初加速器) 主辦的 AppWorks Demo Day #24 + Wistron Demo Day #2,在今日 (7/14) 於台北正式登場,有 13 支來自 AppWorks Accelerator #24、7 支來自 Wistron Accelerator #2,共 20 支新創團隊輪番登場,展現過去 4 個多月的加速成果。

過往 12 年以來,每年舉辦兩次的 AppWorks Demo Day,已成為大東南亞 (東協 + 台灣) 新創圈的盛事之一。舉辦的主要目的,在於為每屆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 Wistron Accelerator 團隊提供舞台,並促進新創社群的國際交流、投資、商務媒合,以及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受到疫情影響,AppWorks Accelerator #24 採取線下線上混合模式,讓不管是台灣或國際新創,能持續面向目標市場,呈現他們的產品、商業模式以及創業成果。除了今日登場的台灣實體版本,主要展示目標台灣市場的新創,AppWorks 另外在 6 月底,已舉辦國際線上版本,展示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新創。

本次 Demo Day 實體版,改為邀請制進行入場人數控管。AppWorks 總共邀請超過 300 位來自創投、企業領袖、企業創投、成功新創、媒體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代表蒞臨,與處在創新最前緣的創業者進行第一手交流,持續為大東南亞地區的創業生態系挹注能量、創造蓬勃發展。 

AppWorks 自 2010 年啟動第一屆創業加速器以來,就持續積極與各方合作,累積更大的影響力,為創業者打造最佳的協助平台。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指出:「AppWorks 的北極星一直沒有改變,透過幫助優秀的創業者,掌握巨型典範轉移所帶來的顛覆機會,我們努力最大化對台灣以及整個大東南亞區,乃至於 Web3 世界的影響。儘管近期市場波盪,我們仍持續看好三大板塊位移,也就是 AI、Blockchain、Southeast Asia (ABS) 長期所能帶來的改變。以 Web3 為例,歷經數次的牛市、熊市循環,區塊鏈產業與幾年前相比,基礎建設已經成熟許多,公鏈、錢包等工具普及,也累積更多使用者。進入緊縮週期,競爭減少、市場秩序提升,創業者可以更專心嘗試,找到更強的 Product Market Fit,在涵蓋 NFT / GameFi / DAO 等細分領域,將區塊鏈去中心化、無需許可 (Permissionless)、無需既有信任基礎 (Trustless) 以及透明化的特質,更落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共 13 支團隊登場

從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的新創團隊身上,可看出 AppWorks Accelerator 持續吸引越來越多國際優秀創業團隊參加,繼續引領大東南亞地區創業生態前進。今年 3 月開始加速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24,共招募 24 支新創,其中包括 12 組 Web3 團隊、12 組 AI / IoT 團隊、7 組國際團隊。這些新創由 51 位創業者組成,分別來自 12 個市場,橫跨台灣、印尼、新加坡、泰國、香港及美國等,其中更有將近一半為連續創業者。

這次 13 支登場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新創團隊,簡介如下:

1. BitShine 幣想: 法幣與加密貨幣交易服務平台

2. Aibou: 中小企業員工數據管理與決策分析

3. Labfront: All-in-one 個人健康數據管理與分析服務

4. Blueberry Tech 藍莓系統: 提供零售業者商務聚合器 App

5. Protico: Web3 通訊工具

6. PaperPlane by FlyingClub: 發行全球酒吧通行證 NFT

7. LINGBO: 燃氣瓦斯智慧管理與配送平台

8. Formosa Art Bank DAO (FAB DAO): 公益 NFT 去中心化組織

9. PreTeeth AI: 牙醫診療 AI 輔助軟體

10. RemoteNC: On-demand CNC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加工製造平台

11. ZTO: Web3 社群媒體

12. Storius: 語音步行導覽與景點資訊分享 App

13. Alphalytics: Web3 鏈上數據聚合器與分析

Wistron Accelerator #2 共 7 支團隊登場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

繼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團隊之後,另一個重頭戲是 Wistron Accelerator #2 團隊登場。 Wistron Accelerator #2 共招募 7 支團隊,分別來自台灣、美國、印度、香港等四個市場。緯創資通身為全球 ICT 產業的領導廠商之一,近幾年在強化研發、提升技術創新、多元化產品開發、建立新技術產業鏈以及創新平台、前瞻性投資等策略上,展現出傑出成果,也使得 Wistron Accelerator 不僅廣受外界關注,更成為台灣大企業與新創策略合作的指標。 

緯創與 AppWorks 從 2014 年開始合作,是 AppWorks Fund II、Fund III 的主要股東之一,之後也陸續投資了 MoBagel (AW#16)、ANIWARE (AW#17) 與 LucidPix (AW#18) 等自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新創校友,雙方有長期的策略合作關係與默契,並在 2021 年 9 月首度啓動緯創垂直加速器,由 AppWorks 提供營運等核心業務。緯創加速器每年限額招募兩屆,第一、二屆共有 12 家新創獲選加入。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指出:「成立緯創加速器,最重視的是期待在科技與創新上,為產業與社會創造更深遠的正面影響,而不是短期的效益。」由於透過創新或創業,持續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或事業,往往是一個長期且不斷優化調整的過程,因此,在目前規劃上,緯創加速器是一個 3+3、為期 6 年的計畫,第一個三年,將廣泛在各個垂直領域的 PoC  (Proof of Concept) 上,與加入的新創展開合作,第二個三年,則將視前一階段的成果,與新創開展更深度的合作,或是繼續擴大緯創加速器的規模。

Wistron Accelerator #3 正在招募中,開放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申請,並將從 9 月起開始加速。過去一年來,在緯創由上至下、由內而外的推動與努力下,Wistron Accelerator #3 將聯合緯創及其集團旗下緯創醫學、緯謙、緯育,以及啟碁、緯穎等公司共同參與,與新創探索各種合作機會,由各公司副總經理以上的高階主管親自參與,除了擔任 Mentors,提供入選 Wistron Accelerator #3 的創業者在個人經驗、產業洞察、事業經營的交流外,也將提供入選新創進行 PoC 實驗,加速商業模式成長的場域。

這次 7 支登場的 Wistron Accelerator #2 的新創團隊,簡介如下:

1. Blutech 博世科智能: 遠距無線 Sensor 數據管理系統

2. Additive Intelligence: 金屬 3D 列印 AI 軟體

3. Lumina: 4K AI 網路攝影機

4. Niflr: 零售業自動化結帳解決方案

5. StormEye: 網絡安全事件監控與報告工具

6.  iCHASE: 家禽健康管理 AI 系統

7. 岩生築見: 農畜業微型生產網絡

萬達寵物 X 毛孩市集對談:大企業併購新創,加速數位轉型

萬達寵物執行長李俊廣 (右二起) 與毛孩市集三位共同創辦人廖若君、陳俊頴、蘇晏良分享萬達寵物透過併購毛孩市集完成數位轉型的經驗

除了 20 支新創輪番登台外,本屆 Demo Day 另一個亮點,則是安排大企業與新創的對談,期望在大企業如何與新創展開合作這個面向上,為外界帶來更多參考與啟發,由萬達寵物執行長李俊廣,以及毛孩市集 (AW#3) 三位共同創辦人蘇晏良、廖若君、陳俊頴同台分享經驗。原本以經營寵物公園實體店面為主的萬達,在 2019 年 6 月,併購以電商為主要經營型態的毛孩市集,由李俊廣從內部提供由上而下的支持與穿針引線,開啟萬達快速數位轉型的腳步,3 年來,來自線上的營收每年成長 200% 以上,佔整體營收比例已超過 15%,並在繳出成長強勁的成績後,萬達已啟動上櫃計畫。

李俊廣指出:「零售商若沒有數位化營運、數據化管理的能力,現在幾乎沒有贏的機會。毛孩在新創人力與資金都相對侷限下,不僅做好銷售這一層,更在技術、數據分析、自建倉儲、系統開發等面向上,都有從 0 到 1 的完整經驗,為萬達補上了最期待的數位 DNA。」蘇晏良指出:「願意接受萬達併購,是因為也想從電商跨入 OMO,希望有強力的夥伴支持,一起快速升級打魔王,Ryan (李俊廣) 為我們提供最大的嘗試空間,將線上與線下的 Know-how、人才、供應鏈進行整合。」在李俊廣的大力支持下,併購後,蘇晏良也同時擔任萬達寵物技術長,負責打通 OMO 技術上的各個環節。

AppWorks 生態系持續加速成長

隨著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加入,AppWorks Accelerator 所打造的新創生態系與創業者社群,飛輪正不斷加速轉動,為大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實質貢獻。具體成績包括:活躍新創累積至 457 家、共 1,448 位創業者,所有新創的加總年營業額來到 175 億美元 (約為 5,214 億新台幣),較去年同期成長 36%,全體提供就業數 21,353 位,年增 15%,生態系累積募資金額來到 54 億美元 (約為 1,609 億新台幣),年增率達 25%,總價值達到 326 億美元 (約為 9,713 億新台幣),較去年此時大幅增加 87%。

原檔下載:State of The AppWorks Ecosystem (July 2022)

同時,Web3 產業的崛起速度遠勝以往,AppWorks Accelerator 自從 2018 年開始積極招募來自 Web3 領域的新創,目前,整體生態系已有超過五分之一共 93 家活躍新創,以及 181 位創業者來自 Web3 領域。AppWorks Accelerator #25 正在招募中,限定招募拓展 Web3 / DAO、AI / IoT 領域,以及目標東南亞市場的創業者,入選團隊將自 9 月開始加速。

關於 AppWorks 之初加速器集團

2009 年成立,由「創業者」為「創業者」設立的加速器,以及基於加速器發展的新創社群與創投機構,致力在大東南亞地區協助下世代的創業者,抓住數位革命的成長機會。正如同 Mobile Internet 帶來了巨變,我們相信 ABS – AI、Blockchain 與 Southeast Asia 是今日的三大典範轉移。我們認為,創造一個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團隊是主角,而投資人則是配角,我們專注扮演配角,從種子時期開始支持有想法的團隊,一路陪著他們打造區域級、世界級的偉大企業。AppWorks 目前共提供 Accelerator、Funds 與 School 等三項主要服務。更多資訊:appworks.tw

關於 AppWorks Accelerator 之初加速器

2010 年成立,每半年嚴選本區域最具潛力的新創團隊進駐。輔導新創團隊尋找 Product-Market Fit、幫助成長期團隊建立 Sustainable / Scalable Business Models。成立以來,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活躍新創已達 457 家、1,448 位創業者。過去一年來,AppWorks Ecosystem 大幅成長,所有企業加總營業額達 175 億美元,年增 36%,提供就業數 21,353 位,年增 15%;生態系累積募資金額達 54 億美元,年增 25%,總價值則達到 326 億美元,年成長達 87%。更多資訊:appworks.tw/accelerator 

關於 AppWorks Funds 之初創投基金

AppWorks 管理三支創投基金總共募集 2.12 億美元,我們與認同我們理念的投資人合作,其中包括在科技製造、金融、媒體等業界領先的龍頭企業。我們通常投資種子輪至 C 輪的新創,每年進行 20 個投資案,目前為止已投資超過 80 家新創,其中許多在其垂直居於領先地位,如:Lalamove、Dapper Labs / Flow、Animoca Brands、91APP、Figment、Carousell、ShopBack、Tiki、17LIVE、KKday 等。此外,並已有 5 個 IPO 案 (Uber、隆中網絡、創業家兄弟、松果購物、91APP)、4 個 IEO 案,以及 1 隻百角獸 ( Hectocorn)、2 隻十角獸 (Decacorn) 與 5 隻獨角獸 (Unicorn) 。更多資訊:appworks.tw/investments

關於 AppWorks School 之初學校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協助渴望投身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成立至今,已培訓超過 500 位學員,其中 90% 投身於網路界,在 momo、91APP、KKBOX、Line TV、WeMo Scooter、Line Taxi、Hahow、VoiceTube、OmniChat 與 Gogoro 等知名新創與科技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現經營有 iOS、Android、Front-End、Back-End 與 Blockchain 等課程專班、校園培訓計畫以及軟體工程師進修班。更多資訊:school.appworks.tw

【歡迎 Web3 / DAO、AI / IoT 以及目標 Southeast Asia 的創業者,加入 AppWorks Accelerator;也歡迎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科技的,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

Introductions to the Startups Pitching on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 Wistron Accelerator #2 Demo Day

AppWorks’ highly anticipated Demo Day brings the best of both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and Wistron Accelerator #2.This particular demo day will feature 20 (13 + 7) startups, with many in the web3 / NFT space to give you a glimpse into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the decentralized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many teams from the AI / IoT field are utilizing frontier technologies to transform our business and life. Among these rising stars, we’ll also have international teams joining us from Hong Kong, the US, and India.

This past half year, AppWorks Accelerator recruited 24 teams across AW#24, of which 12 are focusing on web3 specifically. There are 51 founders in total who span across 12 different markets including Taiwan, Indonesia, Singapore, Thailand, Hong Kong, the US, etc., and almost half of which are serial entrepreneurs.

We’re also pleased to introduce Wistron Accelerator #2. Over the past year, AppWorks has been working with Wistron,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CT manufacturers, to identify and cultivate startups that can help the organization charter new avenues of growth over the next decade, whether that’s through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or PoCs.

You can f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ach pitching team and founder below: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1. BitShine 幣想: Fiat on-ramp and off-ramp for companies

Claire Chen | [email protected] | bitshine.app

2. Aibou: Helping SMEs grow with staff management automation and data insights that matter

Bouchen Kuo | [email protected] | aiboucrew.com

3. Labfront: All-in-one research solution for real-world data capture 

Jordan Masys | [email protected] | labfront.com

4. Blueberry Tech 藍莓系統: Slack for retailers

Eric Lin | [email protected] | blueberrytech.io

5. Protico: Web3 chatting network

Howie Young | [email protected] | Protico | Web3 Chats

6. PaperPlane by FlyingClub: NFT with IRL drinking utility 

Larry Tu | [email protected] | flyingclub.io

7. LINGBO: Gas energy pre-delivery mode 

Matt Lai | [email protected] | lingbo.com.tw

8. Formosa Art Bank DAO (FAB DAO): Non-profit activists DAO service

Wen-Chun Huang | [email protected] | fab.tw

9. PreTeeth AI: An AI tool for dental consultation

Bill Chou | [email protected] | aidirect.com.tw

10. RemoteNC: On-demand manufacturing platform

Alex Mei | [email protected] | remotenc.com

11. ZTO: Web3 social media

Lenny Fan | [email protected] | ztocoin.com

12. Storius: Geotagged audio sharing app

Freddy Law | [email protected] | storiusapp.com

13. Alphalytics: On-chain data aggregator with actionable insights

LC Young | [email protected] | alphalytics.ai

Wistron Accelerator #2

1. Blutech 博世科智能: Long range wireless sensor data management system

Han Kuo | [email protected] | blutech.com.tw

2. Additive Intelligence: AI process improvement software for metal 3D printing

Michael Galvez | [email protected] | linkedin.com/company/additiveintelligence

3. Lumina: Look great on every call with Lumina’s 4K AI webcam

Mike Xia | [email protected] | getlumina.com

4. Niflr: Autonomous checkout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retail

Ankur Sharma | [email protected] | facebook.com/niflr

5. StormEye: Cybersecurity event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tool 

Marco Lam | [email protected] | stormeye.io

6. iCHASE: AI poultry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idan Chang | [email protected] | ichase.com.tw

7. 岩生築見: Economy development design for social purpose / Ingredients customize servi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YK Chiang | [email protected] | roksn.com

If you are an investor or corporate representative and need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ams or want to connect with AppWorks Accelerator #24 or Wistron Accelerator #2 founders, please email us at [email protected].

We welcome all web3 / DAO, AI / IoT, or Southeast Asia founders to join AppWorks Accelerator #25.

We welcome all AI, IoT, cloud, cybersecurity, EduTech, and MedTech founders to join Wistron Accelerator #3.

AppWorks School 啟動免費區塊鏈工程師課程,為台灣培育 Web3 人才

長期為台灣新創、科技圈培養軟體工程師人才的 AppWorks School,正式啟動台灣第一個免費的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自即日起開放申請,預計在 7 月底公布錄取名單,8 月 8 日開始上課,期待為台灣 Web3 的發展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申請的資格限定必須具有 2 年以上軟體工程師經驗,通過面試才獲錄取,首重對區塊鏈領域的熱忱,以及過往在技術上所累積的解決問題和自學能力。課程預計將為期 18 週,上課時間為每週一與四的晚上,每次兩小時,大約需每週投入 10-15 小時的學習時數。

在 18 週的課程設計中,將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共 10 週,將帶領學員從零開始學習區塊鏈知識,逐步學會智能合約開發,包含基本語法、開發環境熟悉、實際演練,扎實的課程編排,協助每個人掌握必備的區塊鏈開發技能;第二階段共 8 週,包括賞析知名 DeFi 應用 Compound 與 Uniswap 的原始碼,實作自己的 Lending Protocol、Automated Market Maker 以及 Flasloan,智能合約安全性部分,則將透過 Ethernut、CTF 等遊戲方式進行學習,也會研讀並覆盤區塊鏈歷史中的重要事件,最後則讓學員實作自己的區塊鏈協議,產生自己的作品。

儘管隨著全球進入升息循環,資本市場進入熊市,使得 Web3 領域也被拉如寒冬,但區塊鏈仍將是未來十年內最重要的巨型典範轉移之一。區塊鏈工程師在全球都炙手可熱,例如,根據 Talent.com 統計,美國區塊鏈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為 14 萬美元,遠高於其他相關工作的 4 萬至 11 萬美元,區塊鏈工程師初階職位 (Entry Level Position) 的起薪為每年 12 萬美元,而大多數具有相關經驗的區塊鏈工程師,年薪可高達 17 萬美元以上。

與 Web2 相比,Web3 在軟體開發、去中心化、可組合性、跨領域整合等面向的程式設計與思維截然不同。以去中心化為例,不像 Web2 營運方幾乎可以從後台更動所有參數,在 Web3 應用上,好的智能合約必須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讓營運方的管理權限越小越好,才能得到社群以及使用者的信任;區塊鏈的可組合性,則讓產品迭代速度遠超過 Web2,外部大眾可看到營運方部署的智能合約並加以整合,讓各種產品像是樂高一樣用簡單的基礎建設,組合出令人驚豔的創新產品。另外,Web3 屬於快速發展的領域,技術變動程度高,更需要工程師快速掌握產業最新趨勢,開發出安全且穩定的應用。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協助渴望投身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現經營有 iOS、Android、Front-End、Back-End 與 Blockchain 等課程專班,以及校園培訓計畫和軟體工程師進修班,成立至今已培訓超過 500 位學員,其中 90% 投身於網路界,在 momo、91APP、KKBOX、Line TV、WeMo Scooter、Line Taxi、Hahow、VoiceTube、OmniChat 與 Gogoro 等知名新創與科技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

AppWorks School 校長黃琇琳說:「Web3 產業進入修正期,也代表現在正是佈局下一波再崛起的契機,只要台灣動作更快,把人才培育機制建立起來,有了好的人才庫支援,相信台灣在下一波 Web3 的浪潮中,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由於 Web3 成長快速,人才供不應求,最優秀的工程師,幾乎都正在各自的創業旅程中尋求更大規模的顛覆,所以 AppWorks School 在半年以上的籌備過程中,邀請 AppWorks 生態系中的 Web3 創業者參與課程設計,並協助培訓種子教師,目標是讓課程內容以及所培育的人才,能貼近 Web3 新創最前緣的需求,讓人才成為推進台灣 Web3 產業的助力。

由 AppWorks 生態系 Web3 創業者協助培訓的第一批 AppWorks School 區塊鏈課程種子教師,經歷兩個半月的高強度專案實作以及實務賞析後,在今年 5 月結訓。

對 AppWorks 來說,啟動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承襲了過往在 Web2 時代的經驗,為不同階段的新創與創業者,從不同面向提供具體協助與支持。AppWorks 自 2009 年成立,2010 年啟動每半年一屆的 AppWorks Accelerator,協助創業者從 0 到 1、建立 Product-Market Fit,隨著生態系擴大,不少新創進入成長期,AppWorks 先後在 2012 年成立 AppWorks Fund I 創投基金,以及 2016 年創辦 AppWorks School 培訓工作者轉職為軟體工程師,分別在資金與人才上協助新創邁向規模化。這套模式,至今已建立起擁有 457 家活躍新創、1,448 位創業者的新創生態系及創業者社群,而在創業機會從 Web2 移轉至 Web3 後,AppWorks Accelerator 自 2018 年開始聚焦招募 Web3 新創,並在 2018 年啟動的 AppWorks Fund III,投資深具成長潛力的 Web3 新創,在 Web3 領域,AppWorks 生態系已累積 93 家活躍新創、181 位創業者、投資超過 20 家 Web3 新創,而 AppWorks School 的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則是 AppWorks 在人才面向上,協助 Web3 新創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指出:「AppWorks 長期經營三大平台:Accelerator、Funds 與 School,分別致力於服務創業者、投資人與人才的需求。AppWorks School 於 2016 年草創,由 AppWorks 負擔所有成本,為人才提供免費、短期、高強度的學程,協助他們成功『轉碼』,為減輕台灣畢業生科系分佈與業界需求長期不對稱,導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結構問題,貢獻綿薄之力,更期望拋磚引玉,加速教育改革,讓更多年輕人才適才適所,增加社會整體效率與幸福感。經營至今,AppWorks School 畢業超過 500 位學員,九成成功專職為軟體工程師,如今已進入快速規模化階段,目標在 2025 年達到每年畢業 1,000 位開發人才。區塊鏈工程師培訓課程,是 AppWorks School 規模化過程中,開啟的一個重大新領域。透過幫助更多年輕人才進入 Web3 世界,期望能協助他們享受這個新興產業,未來十、二十年的榮景。鼓勵對區塊鏈有興趣、需要我們推你一把的人才,把握機會申請,也期待所有求才若渴的 Web3 新創,都可以在此找到最適合你的夥伴。」

關於 AppWorks 之初加速器集團

2009 年成立,由「創業者」為「創業者」設立的加速器,以及基於加速器發展的新創社群與創投機構,致力在大東南亞地區協助下世代的創業者,抓住數位革命的成長機會。正如同 Mobile Internet 帶來了巨變,我們相信 ABS – AI、Blockchain 與 Southeast Asia 是今日的三大典範轉移。我們認為,創造一個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團隊是主角,而投資人則是配角,我們專注扮演配角,從種子時期開始支持有想法的團隊,一路陪著他們打造區域級、世界級的偉大企業。AppWorks 目前共提供 Accelerator、Funds 與 School 等三項主要服務。更多資訊:appworks.tw

關於 AppWorks School 之初學校

AppWorks School 成立於 2016 年,致力協助渴望投身數位、網路與電商產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實作、高效、與業界結合的紮實培訓計畫。成立至今,已培訓超過 500 位學員,其中 90% 投身於網路界,在 momo、91APP、KKBOX、Line TV、WeMo Scooter、Line Taxi、Hahow、VoiceTube、OmniChat 與 Gogoro 等知名新創與科技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現經營有 iOS、Android、Front-End、Back-End 與 Blockchain 等課程專班,以及校園培訓計畫和軟體工程師進修班。更多資訊:school.appworks.tw

關於 AppWorks Accelerator 之初加速器

2010 年成立,每半年嚴選本區域最具潛力的新創團隊進駐。輔導新創團隊尋找 Product-Market Fit、幫助成長期團隊建立 Sustainable / Scalable Business Models。成立以來,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畢業的活躍新創已達 457 家、1,448 位創業者。過去一年來,AppWorks Ecosystem 大幅成長,所有企業加總營業額達 175 億美元,年增 36%,提供就業數 21,353 位,年增 15%;生態系累積募資金額達 54 億美元,年增 25%,總價值則達到 326 億美元,年成長達 87%。更多資訊:appworks.tw/accelerator 

關於 AppWorks Funds 之初創投基金

AppWorks 管理三支創投基金總共募集 2.12 億美元,我們與認同我們理念的投資人合作,其中包括在科技製造、金融、媒體等業界領先的龍頭企業。我們通常投資種子輪至 C 輪的新創,每年進行 20 個投資案,目前為止已投資超過 80 家新創,其中許多在其垂直居於領先地位,如:Lalamove、Dapper Labs / Flow、Animoca Brands、91APP、Figment、Carousell、ShopBack、Tiki、17LIVE、KKday 等。此外,並已有 5 個 IPO 案 (Uber、隆中網絡、創業家兄弟、松果購物、91APP)、4 個 IEO 案,以及 1 隻百角獸 ( Hectocorn)、2 隻十角獸 (Decacorn) 與 5 隻獨角獸 (Unicorn) 。更多資訊:appworks.tw/investments

【歡迎所有 Web3 / DAO、AI / IoT 以及目標 Southeast Asia 的創業者,加入專為你們服務的 AppWorks Accelerator

洪麗甯 (緯穎科技執行長):擁抱科技創新,是我們 Day 1 就建立的 DNA

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在雲端科技所帶來的典範轉移中,緯穎科技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2012 年,原本擔任緯創資通雲端事業部總經理的 Emily 洪麗甯創立緯穎科技,專攻提供雲端服務商 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客製化伺服器,過去 10 年來,在雲端應用百花齊發的顛覆過程中,緯穎也與全球一線 CSP 一起成長、成為它們共同壯大的革命夥伴。專訪 Emily,除了了解第一線產業變化的觀察與因應策略外,更像是現場收穫了一位成功創業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在最初幾乎沒有相關經驗與 IT 團隊時,僅只是因為相信雲端就是未來,從創立的 Day 1 就決定將內部系統上雲。事後看來,這個當初看似大膽的決定,不僅完全正確,更打下了緯穎未來得以快速成長的基礎。

也正因為這樣積極擁抱科技創新、快速切入市場新機會的經歷,當被問到在擔任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垂直加速器,以及其他創業者社群的 Mentor 或與創業者交流時,Emily 最欣賞的創業者、新創特質為何,她很直覺地就指出,她最欣賞具有堅強核心技術、知道未來市場在哪裡的創業者。以下是採訪重點整理: 

Q: 在超大型資料中心 (Hyperscale Data Center) 及雲端 IT 基礎架構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這幾個緯穎的核心領域中,和 3-5 年前相比,有哪些重要的變化、趨勢正在發生?

A: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雲端產業的去品牌化、客製化需求越來越高。過往,產業的遊戲規則、發展方向,是由 Intel 以及主要的伺服器品牌商所決定,產品就像是 Commodity,只是將標準規格的伺服器賣給不同的客戶。這幾年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應用端的創新更多、更快,另一方面,這些做應用的 CSP 開始自己開規格與需求甚至是設計晶片,跳過伺服器品牌廠商,直接與供應商、製造商合作開發產品與設備。

當初創立緯穎,也是因為看到這樣的機會與威脅,所以我們自己在 Day1 內部系統 就是雲端優先、零機房,因為這是我們的信念。就算一開始,我們也沒有太多相關的經驗與人才,但還是堅持下來走這一條路,也希望我們的經驗,能鼓勵更多企業上雲。

客製化代表系統架構、硬體規格是由做軟體、做內容的 CSP 來決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應用要做什麼,發牌的人是他們。以前,伺服器品牌商是做通用型伺服器,除了賣設備,還會在上面灌一些管理、應用軟體來賺錢,現在 CSP 本身就是做軟體的,自己就會開架構做軟硬體整合,然後跳過品牌商直接來找我們合作。

除此之外,每一個資料中心的設計也都不同,每次我去參觀時,都會覺得:「哇!這才是高科技。」例如,考量到散熱與節能等因素,會運用各種綠建築、綠能的技術,將各種熱通道、冷通道和機器排在一起,還有各種物理、溫度、氣流的運算,讓散熱與耗能都更有效率、更環保,這些條件都會依照客戶需求而需要高度客製化。

以前,作為 ODM 代工廠商,其實不太知道設計出來的產品用來做什麼、不知道為何而戰,不管是主機板或是伺服器,出貨之後都還要透過好幾層,才會到真正的使用者手中。但當 CSP 勇敢跳出來直接找我們時,我就很清楚感受到,這對緯穎的意義更大,因為一旦我們的工程師知道了為何而戰,知道應用在哪裡,而不會只看到片段,這個產業因此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趨勢,則是整個產業轉向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例如,韌體幾十年來,大多就是由少數幾家廠商所主導,現在連韌體也必須要開放原始碼了,放在 Github 上,大家能共同協力開發,我們也一樣。除了出貨設備之外,還會把產品設計公開出來,跟客戶真的就是一直協同合作,不管是白天或晚上,在 Github 上交流與協作。在這過程中,真的會發覺人類產業進步就是這樣,把產品設計和規格捐出去,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損失,可是會造福整個雲端產業、貢獻整個開放社群。

運用科技來擴大服務能量

Q: 面對這些產業趨勢所帶來的轉變,對緯穎有產生哪些影響?有改變哪些商業模式?

A: 第一個改變,是因為我們在業界做得夠久,名聲也更大,所以有機會能在技術的最早期,就參與發展未來技術。例如,Intel 或 Broadcom 這些晶片商,會直接找我們合作與交流新的技術,規劃一些兩、三年以後的產品,一起從技術角度談下一代的規格,然後一起贏得市場占有率。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去找自己的定位、創造自己的價值,比如說在 Immersion Cooling (浸入式冷卻) 領域,我們有自己研發伺服器冷卻水箱賣給客戶,客戶再依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改良成下一代產品。

另一個明顯的改變,則是服務模式。我們的產品至今已經出貨給超過 400 個資料中心,散佈在全球超過 50 個城市,必須提供客戶換零件、換主機板這些維修服務。通常,資料中心不太會讓外人進去,除了因為商業機密與專利考量,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資訊安全,只要插個隨身碟、放個病毒進去,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所以進入資料中心,都要有非常嚴格的審核,對我們來說,在這樣的客戶規模下,要如何服務到第一線的使用者,就變成非常大的考驗,要去管理每個國家負責維修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合作夥伴。 

這個考驗也帶給我們新的機會,可以運用新的科技來擴大服務的能量。例如,我們出貨某款 Immersion Cooling 的水箱到資料中心去,以前新產品交付給客戶,就是提供使用手冊、拍安裝教學影片,但現在客戶説:「這東西真的太新了,我不會使用,你給我派人來搞定。」於是,每一個資料中心我們都要安排一個人去做現場支援,這種服務成本會非常驚人。所以我們現在在嘗試,運用 VR、AR 的技術,讓客戶戴上眼鏡或是其他頭戴裝置,我們的工程師就能在遠端帶著客戶操作,這樣就不用到現場去服務客戶,也不會因此無限制的找人,我們現在還在這個路上,除了內部創新外,也許未來也會有更多相關與新創合作的機會。

Day 1 就上雲

Q: 在技術或服務上,面對這麼快速變化的外在環境,緯穎在內部是如何建立起鼓勵創新、善用科技或與外部合作的文化與 DNA?

A: 緯穎的產品與服務,屬於非常後台的底層,我常說,我們就是陽光、空氣、水,平常做得好的時候,因為沒有當機,人家感受不到你的存在。所以,隨時跟上產業與科技的最新變化,提供穩定、成為讓客戶信任的產品與服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與價值。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在各個營運面向提早適應、得要更加重視創新。例如,我們在 Day 1 就決定全部上雲,當時我們還沒有完整的 IT 團隊,更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也不知道怎麼開架構與規格,我也是自己飛去美國,親自去請教專家該怎麼做,然後慢慢完成資料串接、上傳,做出我們自己的服務入口網站。碰到軟體的問題,也要運用開放原始碼來開發出自己的程式,事後看來這才是對的,因為各種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在雲裡面就可以找到答案,找到什麼就先拿來用,如果都要靠自己開發,速度永遠趕不上產業的變化,因為這是結合技術與工程師社群的力量在做,你自己慢慢刻到 Version 2.0 時,人家可能已經完成 Version 10.0 了。

創新與數位轉型已經變成我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技術或研發單位投入。例如,我們每一年都會鼓勵同仁去參加外部或是自己舉辦的黑客松,因為參加比賽時,要自己找題目、學習使用新工具,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原型,結束後,還可以去使用自己做出來的成果,去優化、自動化自身的工作流程。例如,我們財務部門的同仁,第一年參加時就得到冠軍,並進一步將成果結合到後段的財務工作。以前,我們每天要結帳,必須由一位財務小主管,花三、四個小時,一半自動加一半手動的把捷克、墨西哥、中國、台灣這些來自各地的帳務做成報表,現在是利用財務同仁自己寫的程式機器人來結帳,人只要按鍵確認對錯就好,差不多 20 分鐘就做完了,現在我們在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全世界前一天的業績、帳務就結完了。

在我們的財務部門,大約有 15% – 20% 的同仁會寫 Python,這算是一種良性同儕壓力下所帶來的結果。因為一開始,一定只有一、兩人會,主管會鼓勵其他同事去上課、去比賽,進而應用在個人的工作上,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團隊氛圍,甚至內部開始會有傳教士、小老師這類的角色來幫助其他同事,現在是我們在其他地方的財務同事也開始學,這樣不會的同事,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我認為企業想要數位轉型,除了從管理層由上而下的鼓勵推動外,還要有由下而上的同儕自發文化才會成功。

Q: 在鼓勵內部創新外,妳個人這幾年也很積極向外尋找與新創合作和交流的機會,除了擔任緯創加速器的 Mentor 外,也有參加其他創業者社群擔任 Mentor 或評審,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情?在這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A: 不只我,我也常和緯穎的其他高階主管一起參加,大概每一、兩個月都會有至少一次與新創交流的機會,對我個人的收穫很大,我們常常在這過程中,都有共同的感覺:「喔!這樣也可以做生意?」但後來再深入一點,就會覺得真的還滿有道理的。

目前,我們還沒有真的和新創產生太多商業連結與合作,但這過程,對我個人產生非常多衝擊,非常享受。因為我們的業務核心,是以大型企業客戶為主,對技術、穩定度有很嚴格認證與要求,通常不會太輕易採用新創的解決方案,但我們持續有與新創在做 PoC,也很願意提供設備或樣本給新創測試,或是分享我們對於產業變化的觀點,相信再過一些時間,會有更成熟的合作成果。事實上,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機會與場合,我反而很開心,因為覺得沒有公司壓力,就做我自己,照著自己的良知喜好提供建議與回饋,或是從中獲得啟發,這過程很有趣,對雙方來說都有很多學習。 

Q: 在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經驗中,妳特別欣賞創業者哪些特質?

A: 第一個,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別人強在哪裡?第二個,則是這個核心能力能解決什麼問題、帶給別人什麼價值?例如,我覺得新創至少要有一個很堅強的核心技術,然後要知道市場在哪裡,要有一個清楚的 Go-to-Market 策略。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會讓人更期待未來的潛力。

【歡迎優質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