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id Tian, Head of AppWorks School (田育欣 / 之初學校校長)
Team AppWorks 原生成員,2011 年起以實習身份加入,畢業後升格為投資分析師,而後轉任 AppWorks School 校長。台大財金系畢,輔 AIESEC & 國標系。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今年東大的新生入學典禮演說中指出:「我深信在大學求學的價值,不在於獲得更多原有的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創造出前所未見的新知。創造新知的知識稱為元知識,而讓學生學得元知識,正是大學的使命。」
如何讓年輕人學得「元知識」,在台灣也同樣重要。
近年台灣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依行政院主計處今年 2 月的統計,20-24 歲、25-29 歲兩個族群,失業率分別為 11.94%、6.44%,失業率在所有年齡層中,分居第一、三名 (第二名是 15-19 歲的 8.69%)。這些年輕人正應是市場上炙手可熱、雇主積極培養的明日之星,卻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難找到工作。
相對之下,軟體工程師卻持續供不應求。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18 年 9 月的調查統計,軟體設計工程師類職群超過 21,000 個職缺,卻僅有 5,200 多位求職者,職缺數是求職人數的四倍,明顯供不應求。
年輕人不容易找到工作,軟體工程師的職務數量遠高於求職者,兩個現象反映出,台灣人才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青年 (30歲以下) 失業率遠高於其他各年齡層。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失業率統計」
軟體設計工程師供需缺口超過 4 倍。資料來源:104 人力銀行「軟體設計工程師職缺供需」
除了持續與政府、學界溝通,讓他們理解這個產學落差、數位落差造成的結構性問題,AppWorks 過去三年也從自身做起,直接站出來為台灣提供一個解決方法。2016 年中,AppWorks 出資成立 AppWorks School,透過免費,實作導向的密集訓練,幫助原本並非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轉職成軟體工程師,銜接業界的人才需求。開班甫屆滿 3 週年的今天,已經累計 106 位校友結業,其中有 91 位選擇擔任軟體工程師,成為數位軟體產業的開發生力軍。
作為一個幫助年輕人習得程式技能、轉職網路產業的教育機構,AppWorks School 三年以來持續累積對台灣現行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對未來人才的想像,藉此機會與各界分享成果與觀察:
一、「文組生」也可以勝任軟體工程師,傳統學系劃分易讓人自我設限
在每屆 AppWorks School 開放申請入學之際,其中一個最常收到的申請者問題是:「我是文組的學生,也可以報名嗎?」背後透露著申請者的擔憂,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擔任軟體工程師,或 AppWorks School 是否優先挑選理工科系背景的學生。
實際上,AppWorks School 過去三年累計培訓了 106 位校友,超過 85% 選擇投入軟體領域,成為軟體工程師,而分析這 106 位學員的學歷背景,可以說是相當多元:
資工、資管等相關科系僅有 36 人,佔約 34%,其餘 66% 的人均是非本科系的畢業學員。其中有許多企管、外文、中文、教育、社會等「文組」生,都順利轉職成為工程師,合計也佔有 34% 的比例。
據此,我們可以說學習軟體程式開發,並不僅限於理工科系學生。然而,在傳統教育體制將學生一分為三之下 (一、二、三類組),年輕人從高中分組後,就縮限在自己所選擇的組別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對於其他領域的職涯可能性,就完全放棄了想像;即使心生嚮往,也容易自我設限、不敢投入嘗試。
甚至進入 AppWorks School 之後,部分文組學經歷的學員,相較於其他學員,更容易有心理壓力,遇到較難突破的瓶頸時,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怕自己其實不適合當軟體工程師,可說受到過去包袱的影響甚深。
二、目的導向式學習,有動機更有效率
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在學期間,經常是被動接受教育,每個科目依規定每週要上幾節課,但往往不知道這些學習跟自身有什麼關係,究竟為什麼要學?老師們若無法於理說服學生,就只能搬出考試測驗、學校規定,或訴諸於家長協助開導。但事實上,若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對於不感興趣的科目,很容易視為自己不擅長,若是受權威規範或考試升學的壓力,更容易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心生排斥。
AppWorks School 則以就業導向設計,每位學員來這裡都有明確的目標 —— 成為軟體工程師。為了在為期 16 週的培訓課程中達到業界的聘雇標準,不需要有人鞭策,就願意每週投入 65-70 個小時的學習時數。這種學生會自我要求學習成果的狀態,可以說是各界老師們都最羨慕的情形;同時,AppWorks School 採用實作導向式教學,幫助學員專注在實際 Web 或 App 專案所需要的技術範疇,學習不會多頭馬車,迷失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汪洋大海裡。
這樣基於學員感興趣的主題,再去研究搜集相關所需資訊的學習方式,和世界教育名列前茅的芬蘭,所推行的 Phenomenon Method「主題式學習法」不謀而合,非常值得教育界參考採用。而 AppWorks School 未來也不排除將我們編列好的專案資源,透過開源的方式,讓各界使用,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擴大解決軟體人才不足的能量與資源。
三、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學習力才是核心技能
實際上,成為一位軟體工程師,並不代表未來就可以一勞永逸,不用再持續學習。隨著開發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工程師必須時時進修,以確保自己的技能組合,是最符合當前市場所需。因此幫助學員建立「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讓學員成為有「自學力」的工程師,才是 AppWorks School 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 AppWorks School 裡,沒有老師幫忙整理好所有的資訊、一對多的投影片大班教學。學員必須從專案目標中,學習如何精準找到所需資訊、判斷資訊是否適切,或整理諸多技術文件後,才能嘗試解決問題,並反覆這樣的過程,累積大量的實務經驗。部分學員初期較不適應,卻都在基礎能力建立後,更喜歡這樣的方式,並享受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在網路與自動化科技快速改變社會面貌的今日,過去的專業分工與職業型態,已經有大幅改變,高度重複化的工作如收銀、作業、撿貨員等職務,都將被數位科技取代;而新的職業很可能還沒有出現,或是需要新的技能。如何讓自己時時保有競爭優勢,是每一個工作者的議題,而當今教育更應該著重在,如何幫助學生及早建立起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對自己的職涯有更多的掌握。
歸結目前的勞動市場需求與教育型態,台灣應該擴大軟體人才的培育,打破傳統的科系劃分方式,並持續思考如何是最有效率、又能協助學員建立長期競爭力的教育方式。希望 AppWorks School 杯水車薪地投入,能引起各界更多的關注與討論,一起努力以教育推動台灣更有競爭力的未來。
【想改變自己命運,轉身軟體工程?AppWorks School 歡迎你的加入】
Photo by Cel Lisbo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