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y Lee, Communications Master (李欣岳 / 媒體公關總監)
負責媒體與社群溝通相關輔導。加入 AppWorks 前有 18 年媒體經驗,是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網站總編輯。畢業於交大管科系,長期關注媒體產業變化,熱愛閱讀商業與科技趨勢、企業與人物故事,樂於與人交流分享,期許自己當個「Internet 傳教士」。
在雲端科技所帶來的典範轉移中,緯穎科技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2012 年,原本擔任緯創資通雲端事業部總經理的 Emily 洪麗甯創立緯穎科技,專攻提供雲端服務商 CSP (Cloud Service Provider) 客製化伺服器,過去 10 年來,在雲端應用百花齊發的顛覆過程中,緯穎也與全球一線 CSP 一起成長、成為它們共同壯大的革命夥伴。專訪 Emily,除了了解第一線產業變化的觀察與因應策略外,更像是現場收穫了一位成功創業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在最初幾乎沒有相關經驗與 IT 團隊時,僅只是因為相信雲端就是未來,從創立的 Day 1 就決定將內部系統上雲。事後看來,這個當初看似大膽的決定,不僅完全正確,更打下了緯穎未來得以快速成長的基礎。
也正因為這樣積極擁抱科技創新、快速切入市場新機會的經歷,當被問到在擔任 Wistron Accelerator 緯創垂直加速器,以及其他創業者社群的 Mentor 或與創業者交流時,Emily 最欣賞的創業者、新創特質為何,她很直覺地就指出,她最欣賞具有堅強核心技術、知道未來市場在哪裡的創業者。以下是採訪重點整理:
Q: 在超大型資料中心 (Hyperscale Data Center) 及雲端 IT 基礎架構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這幾個緯穎的核心領域中,和 3-5 年前相比,有哪些重要的變化、趨勢正在發生?
A: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雲端產業的去品牌化、客製化需求越來越高。過往,產業的遊戲規則、發展方向,是由 Intel 以及主要的伺服器品牌商所決定,產品就像是 Commodity,只是將標準規格的伺服器賣給不同的客戶。這幾年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應用端的創新更多、更快,另一方面,這些做應用的 CSP 開始自己開規格與需求甚至是設計晶片,跳過伺服器品牌廠商,直接與供應商、製造商合作開發產品與設備。
當初創立緯穎,也是因為看到這樣的機會與威脅,所以我們自己在 Day1 內部系統 就是雲端優先、零機房,因為這是我們的信念。就算一開始,我們也沒有太多相關的經驗與人才,但還是堅持下來走這一條路,也希望我們的經驗,能鼓勵更多企業上雲。
客製化代表系統架構、硬體規格是由做軟體、做內容的 CSP 來決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應用要做什麼,發牌的人是他們。以前,伺服器品牌商是做通用型伺服器,除了賣設備,還會在上面灌一些管理、應用軟體來賺錢,現在 CSP 本身就是做軟體的,自己就會開架構做軟硬體整合,然後跳過品牌商直接來找我們合作。
除此之外,每一個資料中心的設計也都不同,每次我去參觀時,都會覺得:「哇!這才是高科技。」例如,考量到散熱與節能等因素,會運用各種綠建築、綠能的技術,將各種熱通道、冷通道和機器排在一起,還有各種物理、溫度、氣流的運算,讓散熱與耗能都更有效率、更環保,這些條件都會依照客戶需求而需要高度客製化。
以前,作為 ODM 代工廠商,其實不太知道設計出來的產品用來做什麼、不知道為何而戰,不管是主機板或是伺服器,出貨之後都還要透過好幾層,才會到真正的使用者手中。但當 CSP 勇敢跳出來直接找我們時,我就很清楚感受到,這對緯穎的意義更大,因為一旦我們的工程師知道了為何而戰,知道應用在哪裡,而不會只看到片段,這個產業因此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趨勢,則是整個產業轉向開放原始碼 (Open Source)。例如,韌體幾十年來,大多就是由少數幾家廠商所主導,現在連韌體也必須要開放原始碼了,放在 Github 上,大家能共同協力開發,我們也一樣。除了出貨設備之外,還會把產品設計公開出來,跟客戶真的就是一直協同合作,不管是白天或晚上,在 Github 上交流與協作。在這過程中,真的會發覺人類產業進步就是這樣,把產品設計和規格捐出去,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損失,可是會造福整個雲端產業、貢獻整個開放社群。
運用科技來擴大服務能量
Q: 面對這些產業趨勢所帶來的轉變,對緯穎有產生哪些影響?有改變哪些商業模式?
A: 第一個改變,是因為我們在業界做得夠久,名聲也更大,所以有機會能在技術的最早期,就參與發展未來技術。例如,Intel 或 Broadcom 這些晶片商,會直接找我們合作與交流新的技術,規劃一些兩、三年以後的產品,一起從技術角度談下一代的規格,然後一起贏得市場占有率。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去找自己的定位、創造自己的價值,比如說在 Immersion Cooling (浸入式冷卻) 領域,我們有自己研發伺服器冷卻水箱賣給客戶,客戶再依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改良成下一代產品。
另一個明顯的改變,則是服務模式。我們的產品至今已經出貨給超過 400 個資料中心,散佈在全球超過 50 個城市,必須提供客戶換零件、換主機板這些維修服務。通常,資料中心不太會讓外人進去,除了因為商業機密與專利考量,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資訊安全,只要插個隨身碟、放個病毒進去,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所以進入資料中心,都要有非常嚴格的審核,對我們來說,在這樣的客戶規模下,要如何服務到第一線的使用者,就變成非常大的考驗,要去管理每個國家負責維修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合作夥伴。
這個考驗也帶給我們新的機會,可以運用新的科技來擴大服務的能量。例如,我們出貨某款 Immersion Cooling 的水箱到資料中心去,以前新產品交付給客戶,就是提供使用手冊、拍安裝教學影片,但現在客戶説:「這東西真的太新了,我不會使用,你給我派人來搞定。」於是,每一個資料中心我們都要安排一個人去做現場支援,這種服務成本會非常驚人。所以我們現在在嘗試,運用 VR、AR 的技術,讓客戶戴上眼鏡或是其他頭戴裝置,我們的工程師就能在遠端帶著客戶操作,這樣就不用到現場去服務客戶,也不會因此無限制的找人,我們現在還在這個路上,除了內部創新外,也許未來也會有更多相關與新創合作的機會。
Day 1 就上雲
Q: 在技術或服務上,面對這麼快速變化的外在環境,緯穎在內部是如何建立起鼓勵創新、善用科技或與外部合作的文化與 DNA?
A: 緯穎的產品與服務,屬於非常後台的底層,我常說,我們就是陽光、空氣、水,平常做得好的時候,因為沒有當機,人家感受不到你的存在。所以,隨時跟上產業與科技的最新變化,提供穩定、成為讓客戶信任的產品與服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與價值。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在各個營運面向提早適應、得要更加重視創新。例如,我們在 Day 1 就決定全部上雲,當時我們還沒有完整的 IT 團隊,更沒有什麼相關的經驗,也不知道怎麼開架構與規格,我也是自己飛去美國,親自去請教專家該怎麼做,然後慢慢完成資料串接、上傳,做出我們自己的服務入口網站。碰到軟體的問題,也要運用開放原始碼來開發出自己的程式,事後看來這才是對的,因為各種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在雲裡面就可以找到答案,找到什麼就先拿來用,如果都要靠自己開發,速度永遠趕不上產業的變化,因為這是結合技術與工程師社群的力量在做,你自己慢慢刻到 Version 2.0 時,人家可能已經完成 Version 10.0 了。
創新與數位轉型已經變成我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不只是技術或研發單位投入。例如,我們每一年都會鼓勵同仁去參加外部或是自己舉辦的黑客松,因為參加比賽時,要自己找題目、學習使用新工具,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原型,結束後,還可以去使用自己做出來的成果,去優化、自動化自身的工作流程。例如,我們財務部門的同仁,第一年參加時就得到冠軍,並進一步將成果結合到後段的財務工作。以前,我們每天要結帳,必須由一位財務小主管,花三、四個小時,一半自動加一半手動的把捷克、墨西哥、中國、台灣這些來自各地的帳務做成報表,現在是利用財務同仁自己寫的程式機器人來結帳,人只要按鍵確認對錯就好,差不多 20 分鐘就做完了,現在我們在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全世界前一天的業績、帳務就結完了。
在我們的財務部門,大約有 15% – 20% 的同仁會寫 Python,這算是一種良性同儕壓力下所帶來的結果。因為一開始,一定只有一、兩人會,主管會鼓勵其他同事去上課、去比賽,進而應用在個人的工作上,慢慢就會形成一種團隊氛圍,甚至內部開始會有傳教士、小老師這類的角色來幫助其他同事,現在是我們在其他地方的財務同事也開始學,這樣不會的同事,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我認為企業想要數位轉型,除了從管理層由上而下的鼓勵推動外,還要有由下而上的同儕自發文化才會成功。
Q: 在鼓勵內部創新外,妳個人這幾年也很積極向外尋找與新創合作和交流的機會,除了擔任緯創加速器的 Mentor 外,也有參加其他創業者社群擔任 Mentor 或評審,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情?在這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A: 不只我,我也常和緯穎的其他高階主管一起參加,大概每一、兩個月都會有至少一次與新創交流的機會,對我個人的收穫很大,我們常常在這過程中,都有共同的感覺:「喔!這樣也可以做生意?」但後來再深入一點,就會覺得真的還滿有道理的。
目前,我們還沒有真的和新創產生太多商業連結與合作,但這過程,對我個人產生非常多衝擊,非常享受。因為我們的業務核心,是以大型企業客戶為主,對技術、穩定度有很嚴格認證與要求,通常不會太輕易採用新創的解決方案,但我們持續有與新創在做 PoC,也很願意提供設備或樣本給新創測試,或是分享我們對於產業變化的觀點,相信再過一些時間,會有更成熟的合作成果。事實上,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機會與場合,我反而很開心,因為覺得沒有公司壓力,就做我自己,照著自己的良知喜好提供建議與回饋,或是從中獲得啟發,這過程很有趣,對雙方來說都有很多學習。
Q: 在這些與創業者交流的經驗中,妳特別欣賞創業者哪些特質?
A: 第一個,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別人強在哪裡?第二個,則是這個核心能力能解決什麼問題、帶給別人什麼價值?例如,我覺得新創至少要有一個很堅強的核心技術,然後要知道市場在哪裡,要有一個清楚的 Go-to-Market 策略。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會讓人更期待未來的潛力。
【歡迎優質 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與醫療新創加入 Wistron Accelerator】